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守玉 《菌物学报》1995,14(Z1):71-74
本文报道了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石蕊属地衣一新种:亚厚叶石蕊(Cladoniasubincrassata S.Y.Guo),其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为松萝酸和泽屋菇.文中还从形态、化学和地理分布方面将新种和邻近种厚叶石蕊(Cladonia incrassata)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有关具粉末状粉芽的矮石蕊(Cladonia humilis)的报导大多数实际上是指本文中描述的新种,黑氏石蕊(Cladonia kurokawae Ahti & S. Stcnroos).其特征是杯体深裂,含有黑茶渍素和富马原岛衣酸.真正的矮石蕊在中国和日本是很少见的;日本的种类中,含有黑茶渍素和波衣酸的两个化学型都存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第一作者在参加南极长城站地区科学考察中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雷岛采集了大量地衣标本。从形态与化学相结合研究了该地区大型地衣中种类最多的石蕊属,共计12个分类单位,多于国际上有关学者在该地区报道的石蕊属地衣种类。其中,Cl. Deformts,Cl. Carneola,Cl. Weymouthii等3个种是南设特兰群岛的新记录;Cl. Chlorophaea 是乔治王岛和阿德雷岛的新记录;Cl. Cornuta.Cl. PyxidataCl. Squamosa 等3个种是阿德雷岛的新记录。其余5个分类单位即 Cl. Boreaali,Cl. Fimbrtata,Cl. Gracilis subsp.Elongata Cl. Novochlorophaea Cl. Sarrnentosa是该地区过去的已知种。记叙和讨论了每个种与邻近种之间的异同,地衣化学和在南极地区的分布。在本研究地区没有发现石蕊科地衣中的其它属。  相似文献   

4.
李博  闫湉溦  石瑛 《西北植物学报》2020,40(11):1866-1873
该研究以2016年采自云南凤凰山的云南石蕊(Cladonia yunnan)为材料,在无菌条件下,采用微量微管吸法和直接法分离纯化培养云南石蕊共生藻,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共生藻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并对该共生藻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1)从云南石蕊中仅分离到1种共生藻,该藻细胞大小约2.5~6 μm,球形或椭球形,单细胞,不运动,色素体片状,无性繁殖,含有中央蛋白核和淀粉粒,且3~5个细胞包裹在粘液状的胶壳中,细胞核不可见。(2)该共生藻主要形态学特征与自由生活的胶球藻高度相似,根据采集地及形态特征将其命名为云南胶球藻(Coccomyxa sp. YN)。(3)基于对云南石蕊分子数据(rbcL, ITS)构建的云南石蕊共生藻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云南胶球藻与胶球藻聚为一枝; ITS2 rRNA二级结构分析发现,云南胶球藻与胶球藻具有几乎一致的ITS2 rRNA二级结构。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胶球藻属(Coccomyxa)藻细胞与石蕊科地衣共生,且云南胶球藻与胶球藻具有高度一致的亲缘关系,而“地衣化”使两者细胞形态特征有明显差异,推测共生藻细胞可能是由自由生活的藻细胞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5.
郭守玉 《菌物学报》2000,19(2):193-199
将中国92种石蕊属地衣划分为8个地理成分:广布成分19种,占总种数的21%,环北极成分32种(35%),泛热带成分8种(9%),欧亚成分5种(5%),东亚-北美成分7种(8%),东亚成分13种(14%),中国喜马拉雅成分1种(1%),中国特有成分7种(7%)。对中国石蕊属地衣所属的主要地理成分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东亚特有种云南石蕊(Cladoniayunnana)和北美特有种拟胀石蕊(C.transcendens)为一对地理替代种;比蒙氏石蕊(C.Beaumontii),圆筒石蕊(C.cylindrica),丛杯石蕊(C.mateocyatha)和大翅石蕊(C.macroptera)等4种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指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戴氏石蕊(C.delavayi)及欧亚成分中的细枝石蕊(C.corymbescens)在中国分布的北界是秦岭山脉。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以采自新疆的100余份饼干衣属(Rinodina)地衣标本为研究材料,通过形态解剖特征观察、地衣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出9个种,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阿富汗饼干衣(Rinodina afghanica)和古氏饼干衣(Rinodina guzzinii),7个常见种分别是:包氏饼干衣(R. bohlinii)、毕氏饼干衣(R. bischoffii)、代谢饼干衣(R. metaboliza)、密果饼干衣(R. pycnocarpa)、特雷氏饼干衣(R. trevisanii)、甘肃饼干衣(R. straussii)和地生饼干衣(R. terrestris)。并提供了新疆饼干衣属地衣的分种检索表、每个物种的详细描述、新记录种的特征图片以及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7.
石蕊属地衣初生地衣体鳞片状、次生果柄圆柱形,世界上报道了500多种,是地衣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深入研究中国石蕊属地衣过程中,基于形态学特征、化学特征和n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从采集于河北省和云南省的地衣标本中发现了石蕊属地衣2个中国新记录种——喀麦隆石蕊(Cladonia camerunensis)和覆瓦石蕊(C.imbricata)。该文提供了2种石蕊属地衣特征的详细描述和图片并与相近种类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T艾蒂 《菌物学报》1991,10(Z1):59-64
本文报导了中国新记录Cladtna stygtaCladonta maxima,对生长于越南的新种Cladonta ntttda进行了描述。中国过去记载的Cladtna tmshauguCladonta subfurcata是根据错误的鉴定,应从中国地衣志中排除。Cladonta gractlts subsp turbtnata在中国许多省分都很常见。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7个楼梯草属和赤车属植物(荨麻科)新纪录,它们分别为锐齿楼梯草(E. cyrtandrifolium),变黄楼梯草(E. xanthophyllum),对叶楼梯草(E. sinense),宽叶楼梯草(E. platyphyllum),托叶楼梯草(E. nasutum),短叶赤车(P. brevifolia)和华南赤车(P. grijsii)。列出了各个物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郭英兰  刘锡进 《菌物学报》1991,10(Z1):99-118
本文报导中国假尾孢属的30个种,其中有2个新种:透骨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phrymae),槐假尾孢(P. sophorae), 6个新组合:无花果假尾孢(P. fici),爵床假尾孢(P. justiciae),木犀生假尾孢(P. osmanthicola),海桐花假尾孢(P. pittospori),色柱假尾孢(P. polygonorum),花椒假尾孢(P. xanthoxyli)和5个中国新记录。文中对新种和新组合进行了描述并绘图,其他种作了简要描述或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1.
郭林 《菌物学报》1988,7(Z1):211-240
黑粉菌属是Roussel 1806年建立的,全世界记载有三百余种,主要寄生于禾本科,是经济作物及牧草的重要致病菌·长期以来,对黑粉菌的邢子使用过各种名称,如厚垣孢子,冬孢子及黑粉孢子等.本文采用黑粉孢子以区别锈菌的冬孢子. 芳’(1979)在《中国真菌总汇》中列出黑粉菌属五十种及一个变型.作者经过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的研究,承认其中二十九种为正确名称,八种及一变型为异名,顶黑粉菌(Ustilago acrearus Berk.)由于错拼而被废弃.埃地黑粉菌(Ustilago emodensis Berk.)被转移至利罗粉菌属(Liroa).另有十一种黑粉菌因缺少标本留待今后订正.自1979年以后,杨信东(1983)增加黑粉菌属二种我国新纪录,K.范基和郭林(1986)描述一新种,四种新纪录.在本文中,作者描述一新种:鸢尾蒜黑粉(Ustilago ixiolirii Guo L) ,孢子堆生在蒴果内,不开裂,黑色,粉末状.黑粉孢子球形,近球形,稀椭圆形, 12.5-21×10-21μm,黑褐色,壁厚1-1.Sμm,纹饰脑状.是迄今生在石蒜科植物上唯一黑粉菌的种,其它几种黑粉菌均属条黑粉菌属.本文增加七种我国新纪录.共计四十九种,寄生于六科四十四属植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蓼科.这仅是黑粉菌属研究的初步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大量采集黑粉菌标本后,作者相信会有更多新种和我国新纪录被发现.利罗黑粉菌属(Liroa)是从黑粉菌属(Ustaligo)分出的,此属为单种属.  相似文献   

12.
庄文颖 《菌物学报》1995,14(Z1):15-38
本文报道中国兰伯特盘菌属15种和兰斯盘菌属6个分类单元,其中小晚兰斯盘菌为新种.同时,提供了上述两个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李滨 《菌物学报》1988,7(Z1):149-177
蓼科植物((Polygonaceae)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其中有粮食作物,著名中药,蜜源植物,观赏植物以及其它经济植物.柄锈菌(Puccinia)是蓼科植物的重要的病原真菌.本文对我国寄生于蓼科植物的柄锈菌进行了分类研究. 在中国首先报告蓼科植物柄锈的是日本人三宅市郎(1914).我国真菌学家从30年代起分别描述或记载过各种蓼科植物的柄锈,并发表过一些中国特有的新种. 本文作者重新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收藏的全部蓼科植物柄锈的标本以及近年来采集的未定名标本.共鉴定标本262号,得柄锈30种,包括5个新种:汶川柄锈(Pucinia wencuanensis),雾灵柄锈(P. wulingensis),南迩巴瓦柄锈(P.namjagbarwana),太白柄锈(P. taibaiana),掌叶大黄柄锈(P. rhei palmati),和五个国内新记录种:装饰柄锈(P, ornata),岩手山柄锈(P. iwateyamensis),山蓼柄锈(P. oxyriae),赫尔顿柄锈(P.hultenii),箭叶蓼柄锈(P.polygoni-sieboldii).寄主植物包括蓼科8属47种.  相似文献   

14.
郭英兰  刘锡琎 《菌物学报》1992,11(Z1):99-108
本文报道中国假尾孢属的16个种,其中有3个新种:藤山柳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lematoclethrae),仙茅假尾孢(P. curculiginis,),豆付柴假尾孢(P. premnicola), 8个新组合:金粟兰假尾孢(P. chloranthe), 榅桲假尾孢(P. cydoniae),福岗假尾孢(P. fukuokaensis),土连翘假尾孢(P. hymenodictyonis),南五味子假尾孢(P. kadsurae), 野岛假尾孢(P. nojimae).绣线菊假尾孢(P. spiraeicola),球形假尾孢(P. sphaeriiformis)和3个中国新纪录。文中对新种进行了描述并绘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5.
王征  庄文颖 《菌物学报》1995,14(Z1):39-52
本文对中国已知肉杯菌属的六个分类单位作了描述,其中脑孢肉杯菌(Sarcoscypha cerebri formis)由于独特的孢子表面纹饰被定为新种,每一个种的子囊孢子的表面形态都作了扫描电镜研究,并提供了已知种的检索.  相似文献   

16.
庄剑云 《菌物学报》1993,12(Z1):31-37
本文报告我国单胞锈菌属3个新记录,即寄生在旋叶香青Anaphalis contorts Hook.f.上的美丽单胞锈菌Uromyces amoenus Syd.,寄生在亮叶茉莉Jasminum seguinii Levl.上的霍布森单胞锈菌Uromyces hobsoni Vine及寄生在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 L.上的细纹单胞锈菌Uromyces striatellus Tranz..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郭林 《菌物学报》1993,12(Z1):51-55
本文描述采自河北小五台山的黑粉菌一新种,即寄生在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L.) Beauv)上的野青茅黑粉菌(Ustilago deyeuxiae L. Guo)。此种与网优黑粉菌(Ustilago scrobiculata Liro)近似,但野青茅黑粉菌网纹明显,网眼高。并报道三种黑粉菌中国新记录。1)酢浆草黑粉菌(Ustilago oxalidis Ellis&Tracy)寄生于醉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此种是我国首次在酢浆草科(Oxalidaceae)植物上发现的黑粉菌。2)网状黑粉菌(Ustilago polygoni-alati Thirum. & Pavgi)寄生于尼泊尔萝(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作者对此种进行了订正研究。3)臭草条黑粉菌(Urocystis melicae (Lagerheim & Liro) Zundel)寄生于细叶臭草(Melica radula Fr.)。  相似文献   

18.
魏淑霞 《菌物学报》1988,7(Z1):179-210
多胞锈属(Phragmidium)是Link在1816年建立的.全世界已承认的种约60个以上,但有些种之间差异不大.至今未有世界专著.所有的已知种都自主寄生在蔷薇科(Rosaceae)上,特别是悬钩子属(Rubus),蔷薇属(Rosa)和委陵菜属(Potentilla)上的种为最多.多数种为长型,但也有缺夏型和短生型的种.此属分布广泛,但以北半球为主. 本属的主要特征是:冬孢子多隔,壁具色素,双层,柄常吸水性.种的分类和鉴定主要靠冬孢子的性状.春孢子和夏孢子时期由于孢子形态简单近似,区别较困难. Arthur (1934)划分了EarleaEuphragmidium两个组.前者冬孢子光滑,柄非吸水性;后者冬孢子有优,柄吸水性.有些种具有无隔丝的夏孢子型春孢子,Sydow (1921)把它们另立新属Phragmoteliume Thirumalachar和Mundkur (1949)也承认它的存在.Hiratsuka(1980)将它作为Phragmidium属的一个组 .Phragmidium kamtschatkae通常仅有一隔膜,柄发育不良,有些研究者将它作为Teloconia属的种.我同意Hiratsuka(1980)的观点将它归人Phragmidium属中. 毛云章(1951)在《中国锈菌索引》中记录了中国多胞锈属28种,包括同物异名.戴芳澜(1979)在《真菌总汇》中记录了25种.其中10个是错误鉴定,2个由戴芳澜首次描述的种已作为异名,4种由于缺乏标本没有研究而未被列人本文.有关中国多胞锈属的种,刘振钦(1983),庄剑云(1986)等曾有过报导.本文共报告29种,包括2新种,即Phragmidium rasae-omeiens.和Phr. rubi-eucalypti.每种都有描述,并列出异名,寄主,地理分布和标本号.有些种作了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19.
郭林 《菌物学报》1995,14(Z1):163-168
本文报道炭黑粉菌一新种,即细叶蒿草炭黑粉菌(Anthracoidea filifoliae L. Guo sp.nov.)和4个我国新记录种:1)角孢炭黑粉菌(A. angulata(H. Sydow) Boidol & Poclt), 2)黍状苔炭黑粉菌(A. paniceae Kukkenen), 3)狼尾草团黑粉菌(Sorosporium penniseti Mundkur)和4)米勒粘孢黑粉菌(Tolyposporium muellerianum (Thuemen) McAlp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