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竹叶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 90%乙醇提取物中利用MCI、硅胶、大孔树脂通过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4-羟苄基)-3,4,5-三甲氧基环己-2,5-二烯酮(1)、apigenin 6,8-di-C-β-glucopyranoside (vicenin-2,2)、7-羟基-2,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orchinol,3)、7-羟基-2-甲氧基菲-1,4-二酮(densiflorol B,4)、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烷-1-酮(5)、正二十四饱和脂肪酸甘油酯-1(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从长形肉豆蔻Myristica argentea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黄樟醚(1)、甲基丁香酚(2)、异甲基丁香酚(3)、3′-羟基异黄樟醚(4)、7-羟基-3′,4′-亚甲二氧基黄烷(5)、1,4-苯二甲酸二甲酯(6)、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7)、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4-(3,4-亚甲二氧基苯基)-2,3-二甲基丁烷(8)、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1(E)-丙烯基)苯氧基)-丙烷-1-醇(9)、nectandrin B(10)、β-谷甾醇(11)和胡萝卜苷(12)。化合物4~6和8~12为首次自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广藿香大极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e)Benth.)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3,5,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2)、3,5-二羟基_4',7-二甲氧基黄酮(3)、Apigenin 7-galacturonide(4)、Apigenin 7-(O-methylghacuronide)(5),Luteolin 7-O-(6-O-methyl-β-D-glucuronopyranoside)(6),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7)、Quercetha-7-β-D-ghcoside(8),3,23-Dihydroxy-12-oleanen-28-oic acid(9)、Syringaresinol-β-D-glucoside(10),毛蕊花糖苷(11)、列当苷(12)、紫葳新苷(13),化合物2~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研究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Tang et Cheng茎的化学成分。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gel、Rp-18结合Semi-prep 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霍山石斛茎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batatasin Ⅲ(2)、5,4′-二羟基-3-甲氧基联苄(3)、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4)、对羟基苯丙酸甲酯(5)、二氢松柏醇(6)、二氢阿魏酸(7)、松柏醛-4-O-β-D-吡喃葡萄糖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苯基葡萄糖苷(9)、erythrosyringoylglycerol-4-O-β-D-glucopyranoside(10)、3,4,5-trihydroxyallylbenzene-3-O-β-D-glucopyranosyl-4-O-β-D-glucopyranoside(11)、(7S,8R)syringylglycerol-8-O-4′-sinapyl ether 4-O-β-D-glucopyranoside(12)、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13)、对羟基苯甲酸(14)、5-hydroxylated isobenzofuran-1(3H)-one(15)、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6)、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7)、3,4,5-trimethoxyphenol-1-O-β-D-glucopyranoside(18)、天麻苷(19)、丁香脂素(20)、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21)、丁香脂素-4,4′-O-β-D-二葡萄糖苷(22)、柚皮素(23)、2,6-二甲氧基对苯醌(24)、5-羟甲基糠醛(25)、tetrahydro-5-oxo-2-furan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26)、焦谷氨酸甲酯(27)、川芎哚(28)和尿嘧啶核苷(29)。其中化合物5~19、21~29位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0、11、15、16、18、26、28为首次从石斛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从藏药翁布(Myricaria germanica)的60%丙酮提取物中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从中共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利用光谱和波谱分析法,分别鉴定为阿魏酸(1),松柏醇(2),阿魏酸葡糖苷(3),异落叶松脂醇(4),咖啡酸(5),对羟基桂皮酸(6),没食子酸(7),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8),杜鹃醇(9),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10)和3,4,5-三羟基肉桂酸(11).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1~6和8~11为首次从水柏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红背桂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红背桂花(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了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等色谱方法,对红背桂花的8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得到了1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arjunolic acid,2)、山奈酚(kaempferol,3)、槲皮素(quercetin,4)、高山黄芩(isoscutellarein,5)、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scopoletin,6)、3,4,5-三羟基苯甲酸(3,4,5-trihydroxybenzoic acid,7)、间苯三酚(phloroglucinol,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化合物2,5和8为首次从海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6为首次从红背桂花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酢浆草科植物杨桃(Averrhoa carambola)的化学成分,运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及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其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光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苯基β-D-葡萄糖苷(1)、3,4,5-三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2)、苄基β-D-葡萄糖苷(3)、2-苯乙基芸香糖苷(4)、1-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β-D-葡萄糖(5)、5-羟基麦芽酚(6)、麦芽酚苷(7)、麦芽酚3-O-[6-O-(3-羟基-3-甲基-5-丁基戊二酰)]-β-D-葡萄糖苷(8)、乙基β-D-呋喃果糖苷(9)、丁基β-D-呋喃果糖苷(10)和鲨烯(11)。化合物8是1个新的人工产物,除化合物2和3外均为首次从杨桃属植物中得到。部分化合物与杨桃叶的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8.
从藏波罗花9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β-咔啉(1),6,7-二甲氧基-2-萘乙醇(2),6,7-二甲氧基-2-萘乙酸(3),9-hydroxy-δ-skytanthine (4),异角蒿素(5),二丁醇对苯二酯(6),(+)-连翘环乙酮(7),对羟基苯乙(8),cleroindicin D(9),4-甲氧基肉桂酸(10)和β-谷甾醇(11).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综合利用各种色谱方法对黄药子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从中共得到2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结合文献数据比对,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菲(1)、7-羟基-2,3,4-三甲氧基菲(2)、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3)、3-羟基-2,4,7-三甲氧基-9,10-二氢菲(4)、2-羟基-3,4,7-三甲氧基-9,10-二氢菲(5)、7-羟基-2,3,4-三甲氧基-9,10-二氢菲(6)、7-羟基-2,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7)、2-羟基-4,7-二甲氧基-9,10-二氢菲(8)、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9)、2'-羟基-3,4,5-三甲氧基联苄(10)、2',3-二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11)、3-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12)、3,5-二羟基-4-甲氧基联苄(13)、pteryxin(14)、praeruptorin A(15)、山柰酚(16)、7,3',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17)、黄独乙素(18)、diosbulbin G(19)、3-羟基-β-突厥酮(20)、(6S,9S)-吐叶醇(21)、(6S,9R)-吐叶醇(22)和blumenol B(23)。其中,化合物4~8、10、12~15、20~23共1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蓝桉果实中的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Labill.)果实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结构鉴定为:5-羟基-4′,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1)、blumenol A(2)、蓝桉醇(3)、绿花白千层醇(4)、β-谷甾醇(5)、二十二烷酸(6),其中化合物1~4和化合物6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首次从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角蒿属6个种的核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紫葳科角蒿属(Incarvillea)6种植物(其中两头毛Incarvillen arguta包括红花和白花2个类型)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它们的间期核均为简单染色中心型,前期染色体为中国型,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核型公式分别为:(1)两头毛(红花类型)Incanillea ar-guta(Red-flower form)2n=22=14m (2SAT) 8sm(lSAT),着丝点端化值(T.C.%)为62.71%,臂指数(N.F.值)为44;(la)两头毛(白花类型I.arguta(White-flower form)2n=22=16sm(lSAT) 6st,T.C.%值为70.62%,N.F值为38;(2)鸡肉参I.mairei 2n=22=6m 8sm(lSAT) 8st,T.C.%值为70.07%,N.F.值为36;(3)红波罗花I.delavayi 2n=22=10m 6sm 6st,T.C.%值为61.33%,N.F.值为38;(4)单叶波罗花I.forrestii2n=22\4m 8sm 10st(lSAT).T.C.%值为73.10%,N.F.值为34;(5)中甸角蒿I.zhongdianensis2n=22=4m 8sm 10st,T.C.%值为72.31%,N.F.值为34;(6)黄波罗花I.lutea2n=22=4m 8sm(2SAT) 10st,T.C.%值为69.47%,N.F.值为34。上述几种植物中,除两头毛(红花类型)的核型不对称性为2A型外,其余几种的核型不对称性都属于3A型,本文观察的6种植物的核形态结构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高鹏  蒋思萍  王敬文  韩峰  王婧  高平 《四川动物》2006,25(1):182-184
为开发利用藏波罗花及明确其药用效果,选用昆明种小鼠建立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模型,分为阳性对照组、贫血模型组、水提物组、80%乙醇组、无水乙醇组、乙酸乙酯组和乙醚组,以0.5g原药/只剂量经口灌服,测定实验鼠的体重、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值、骨髓有核细胞数和骨髓血红蛋白值。结果表明水提物及醇提物组为主要有效组分,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著,具有显著的补血效果。  相似文献   

13.
角蒿属(紫葳科)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角蒿属(Incarvillea Juss.)14个种(4变种,2居群)的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角蒿属花粉形态较为相似,为单粒花粉,花粉粒扁球形至近球形,外壁表面同时具有近刺状和穴状两种纹饰。大小在28~51μm之间,萌发孔为多沟型,6~10沟,沟长度不等,沿赤道分布,一些种类中沟多少弯曲使萌发孔成螺旋状,沟末端在极面上多少连接形成合沟。角蒿属内种间花粉形态上的相似性说明了角蒿属应为一单系类群,而对于角蒿属下单元划分及种间的系统有着有限的意义,波罗花亚属花粉明显大于其它两个属,花粉形态特征也显示了它与角蒿亚属关系较近。同时,研究结果不支持将角蒿属放在硬骨凌霄族(Tecomeae)。  相似文献   

14.
角蒿和铁线莲的矮化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株型较高的毛子草 (Incarvilleaarguta)和半藤本性状的毛茛铁线莲 (Clematisranuncu loides)的观赏价值 ,我们用多效唑、矮壮素和丁酰肼对它们进行了多种矮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每盆用 0 .4g5 0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施于土壤 ,每两周全株喷 0 .2 5 %的矮壮素并结合打顶可明显抑制第三年生毛子草的株高、花穗和羽状复叶的生长 ,增加了花穗数和花蕾总数 ,开花期比对照延长约 1 0d。每两周全株喷 0 .76%丁酰肼并结合打顶可抑制毛茛铁线莲的枝条生长 ,促进分枝 ,增加花蕾数。对两种植物的矮化均表明矮化处理过的植株对白粉病有较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方法建立小鼠常压缺氧模型、亚硝酸钠中毒模型及急性脑缺血性缺氧模型,对藏波罗花提取物的耐缺氧活性进行研究。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空白对照、盐酸普萘洛尔为阳性对照药,设置藏波罗花60%乙醇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的5g/kg、10g/kg、15g/kg三个剂量的给药组,通过观察小鼠存活时间,研究藏波罗花提取物对小鼠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藏波罗花提取物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在常压缺氧、亚硝酸钠中毒及急性脑缺血性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P<0.05),表明藏波罗花提取物具有一定的耐缺氧活性,可提高实验小鼠的耐缺氧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藏药藏波罗花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个新的单萜类环烯醚。采用1H NMR、13C NMR、EI及HR-EI等方法鉴定结构分别为(1R,6S,8R,9R)-1-ethoxy-8-methyl-1,5,6,7,8,9-hexahydrocyclopenta[c]pyran-4-carbaldehyde,该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从藏波罗花全草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及参考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regyol(1)、长管假茉莉素B(2)、β-skytanthine(3)、deacyl isomartynoside(4)、对羟基苯乙醇(5)、rengioside B(6)、β-谷甾醇(7)、cleroindicin F(8)、角蒿原碱(9)、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离子交换树脂用于角蒿总生物碱的纯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角蒿总生物碱溶液为对象,以其主要有效成分角蒿酯碱(incarvillateine)为指标,研究了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角蒿总生物碱的方法,包括树脂类型的选择、氨水浓度和乙醇浓度对洗脱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DOWEX 50WX2对角蒿生物碱成分的交换能力最强,且被树脂吸附的生物碱成分可用氨性乙醇溶液快速洗脱.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用含2.0 N氨水的不同浓度乙醇溶液(60%、70%和80%)进行洗脱,得到的总生物碱含量均在60%以上,且随着乙醇浓度的提高,总生物碱的含量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