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角果胡椒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甾醇,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为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豆甾醇-5,11-二烯-3β-醇(4),豆甾醇-3,6-二酮(5),sitoindosideΙ(6)。  相似文献   

2.
驼绒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将它们分别鉴定为香草酸(vanilic acid)(1),乙酰香子兰酮(acetovanillon)(2),三达右松脂-15-烯-8β,12β-二醇(sandaracopimar-15-en-8β,12β-diol)(3),5,7,3’,4’-四甲基槲皮素(5,7,3’,4’-tetramethyl quercitin)(4),小麦黄酮(tricin)(5),丁香亭3-O-β-D-葡萄糖苷(syringetin-3-O-β-D-glycopyranoside)(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和豆甾醇(stigmasterol)(9)。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荒漠植物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蕊  魏岩 《云南植物研究》2007,29(3):300-302
对分布于准噶尔荒漠中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果实的形态特征、空间位置、发育特性及散布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角果藜具有地上地下结果性,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在颜色、形状、大小、质量、数量、空间位置、成熟期和散布特性上均有显著差异。角果藜地上地下结果性是植物适应荒漠多变环境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增加了物种在荒漠极端环境中成功生存的机率,保证了物种的顺利繁衍。这是首次在藜科植物中发现的地上地下结果性现象。  相似文献   

4.
紫花苜蓿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cttiva L.)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通过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从紫花苜蓿地上部分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质谱和核磁共振数据鉴定为小檗碱(1)、大黄素(2)、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3)、soyαsαpogenol B-3-O-β-glcA(4)、邻羟基苯甲酸(5)、反式对羟基肉挂酸(6)、顺式对羟基肉桂酸(7)、正三十烷醇(8)和β-胡萝卜苷(9)。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苜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地菍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野牡丹科药用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方法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及对比文献等方法鉴定为4-O-β-D-吡喃葡萄糖基-3,3',4'-三甲氧基鞣花酸(1),槲皮素3-O-刺槐二糖苷(2),8-C-吡喃葡萄糖基-5,7,3',4'-四羟基黄酮(3),3-O-β-D-吡喃葡萄糖基-4',5,7-三羟基黄酮(4),6-C-吡喃葡萄糖基-4',5,7-三羟基黄酮(5),3-hydroxy-22(29)-hopen-23-oic acid(6),2,3-dihydroxy-9(11)-fernen-23-oic acid(7),3β-sitosterol laminaribioside(8),姜糖酯B(9),3-O-β-D-galactopyranoside-glycerol1-alkanoates(10),胡萝卜苷(11),β-谷甾醇(12),二十八烷醇(13),二十四烷酸(14)以及三十四烷(15)化合物结构。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延胡索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和方法,从延胡索根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包括1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二氢白屈菜红碱(1)、去氢紫堇碱(2)、四氢非洲防己胺(3)、异紫堇球碱(4)、紫堇碱(5)、四氢黄连碱(6)、药根碱(7)、黄连碱(8)、小檗碱(12)、巴马汀(13)和延胡索乙素(14);2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9)和大黄素甲醚(10);1个三萜类化合物,即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11)和3个甾醇类化合物,豆甾醇(15)、β-谷甾醇(16)和胡萝卜苷(17)。其中,化合物9~11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湖北旋覆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旋覆花(Inula hupehensis)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9-羟基-百里香酚(1),8,10-去氢-β-羟基-百里香酚(2),2-羟基-4-甲基苯乙酮(3),8,9-双羟基-9-百里香酚(4),10-羟基-8,9-双氧亚异丙基百里香酚(5),8,10-二羟基-9-异丁酰百里香酚(6),8-羟基-9-异丁酰-10-(2-甲基丁酰)百里香酚(7),8,9,10-三羟基百里香酚(8),8-羟基-9,10-二异丁酰百里香酚(9),neoechinulin A(10),3-醛基吲哚(11),3-羟乙酰基吲哚(12),丁香酸(13),4,6-二羟基-2-甲氧基苯乙酮(14),7-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15),6-甲氧基山奈酚(16),(+)-正丁香酯素(17),β-棕榈精(18)和豆甾醇(19)。除了化合物8和9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从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根部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山奈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奈素-3-O-β-D-(2-O-β-D-吡喃葡萄糖)吡喃葡萄糖苷(2),(+)-儿茶素(3),(-)-表儿茶素(4),(+)-没食子儿茶素(5),(-)-表没食子儿茶素(6),(E)-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7)和2,3,5,4′-tetrahydroxystilbene-3-O-β-D-glucopyranoside(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对鄱阳湖新鲜野生藜蒿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和柱层析等方法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特征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谷甾醇((-sitosterol,Ⅰ)、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e,Ⅱ)、5,4’-二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5,4’-dihydroxy-7-methoxyflavanone,Ⅲ)、5,3: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5,3:4’-trihy-dmxy-7-methoxyflavone,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  相似文献   

10.
从小金梅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3-O-β-D-槲皮素葡萄糖苷(1)、3-O-β-D-山柰酚葡萄糖苷(2)、5-O-β-D-芹菜素葡萄糖苷(3)、α-菠甾醇(4)、2,6-二甲氧基苯甲酸(5)、3-吲哚甲酸(6)、(2S,3R,4E,8E)-1-(β-D-吡喃葡萄糖苷)-N-[(R)-2’-羟基-二十碳酰基]-9-甲基-4,8-二烯-1,3-二醇-2-氨基-十八烷(7)、正三十二烷醇(8)、14,15-二十碳烯酸(9)、木腊酸(10)、β-谷甾醇(11)、胡萝卜苷(12)。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
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与种子萌发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蕊  魏岩  严成 《生态学杂志》2008,27(1):23-27
对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L.)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测,并进行了种子萌发实验,探讨了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特性.结果表明: 角果藜的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的颜色、大小、质量均存在差异;种子的异质性导致了地上种子、地下种子(果实)的不同萌发行为;角果藜地上种子、地下种子的萌发率均较低,分别为32%、27%(30 d)(5 ℃/25 ℃);划破种皮可显著提高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的萌发率(P<0.05);延长储藏时间能显著提高地上种子的萌发率(P<0.05),也能部分提高地下种子的萌发率,表明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均属于生理休眠,但地上种子的休眠程度浅;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是对荒漠极端环境适应的一种特殊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三叶蔓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柱色谱方法,从三叶蔓荆全草(Vitex trifolia L.)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为软脂酸(1)、对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3)、3,4-二羟基苯甲酸(4)、香草酸(5)、咖啡酸(6)、顺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7)、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芹菜素(11)、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3、6~11为首次从本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3、6~8和11为首次从本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从盐地碱蓬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没食子酸(3)、槲皮素(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和苯甲醇-β-D-吡喃糖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碱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从玉米须60%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1)、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7-O-β-葡萄糖苷(2)、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苷(3)、L-鼠李糖(4)、豆甾-4-烯-3β,6β-二醇(5)、7α-羟基谷甾醇(6)、7β-羟基谷甾醇(7)、胡萝卜苷棕榈酸酯(8)、大豆脑苷I(9)、7α-羟基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棕榈酸(12)、胡萝卜苷(13)和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1、4和7~12为首次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剂提取及柱色谱等方法,首次对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系统研究,分离得到6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并运用UV、1H NMR、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依次鉴定为伞形花内酯7-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芥子醇1,3’-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2),紫丁香苷(3),(+)-落叶松树脂醇4,4’-O-β-D-吡喃葡萄糖苷(4),(+)-松树脂醇4,4’-O-双-β-D-吡喃葡萄糖苷(5)和(+)-丁香树脂醇-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6)。其中,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Seven diterpenoid alkaloi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Delphinium grandiflorum L., including six known ones as anhweidelphinine (Ⅰ), 14-dehydrodelcosine (Ⅱ), delsoline (Ⅲ), methyllycaconitine (Ⅳ), lycoctonine (Ⅴ) and delphatine (Ⅵ). The compound Ⅶ, which is now referred to as grandiflorine, is a new alkaloid and 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spectral analysis and chemical transformation as well.  相似文献   

17.
麻叶荨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荨麻属植物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 L.)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从其叶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黄芩素-7-O-α-L-广鼠李糖苷(scutellarein-7-O-α-L-rhamnoside,2),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apigenin-6,8-di-C-glycoside,又名vicenin-2,3)。以上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西红树林植物海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红树林植物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L.)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它们分别鉴定为kayadiol(1)、8(14),15-isopimaradiene-7α,18-diol(2)5、,11-epoxy-9-hydroxy-7-megastigmen-3-one(3)、annuionone E(4)、28,30-dihydroxy-lup-20(29)-ene-3-one(5)、mes-sagenic acid G(6)、3,β24-dihydroxy-12-oleanen-28-oic acid(7)s、yringaresinol(8)、ethyl gallate(9)。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