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植物名称 魁蒿(Artemisia princeps). 2 材料类别 采集6月份生长在南京紫金山阳坡的魁蒿,株高20~30 cm,取带腋芽的茎段.  相似文献   

2.
林有润   《广西植物》1992,12(2):104-104
<正> 本种近似于湘赣艾 A. gilvescens Miq., 区别:本种叶面光滑,无白色腺点与凹点,本种也近似于魁蒿 A. princeps Pamp., 区别在于本种茎中部叶大型,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常无小裂齿。 原记载产日本及苏联远东地区。我国江苏、江西及安徽有分布。 2.尾尖奇蒿(新变种)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植物区系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成亮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697-1698
报道了山东省新记录种子植物5种1亚种1变种1变型,即杭州榆、花叶鸡桑、蒙古白头翁、水栒子、关东巧玲花、毛莲蒿、魁蓟、白花长梗韭,分属7科、8属.  相似文献   

4.
祝东立  贺学礼  石硕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328-2333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小五台山15种蒿属(Artemisia L.)植物种子的基本形态特征,同时进行了种子吸水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5种蒿属植物种子近于倒卵形或长卵形,大小差异明显,大籽蒿(A.sieversiana)种子千粒重最大为0.474g,猪毛蒿(A.scoparia)种子千粒重最小仅为0.047g,其余13种种子的千粒重为0.057~0.184g之间。种子吸水率和吸水量与是否有粘液溶出有明显的关系,有粘液溶出的旱生植物种子吸水速率快、吸水量大。15种蒿属植物种子均无明显休眠特性,多数萌发率大于70%,最高可达100%,只有红足蒿(A.rubripes)和魁蒿(A.princeps)萌发率不足50%。蒿属植物种子吸水和萌发特性显示出该属大部分种类能适应北方春季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利用少量水可顺利萌发。  相似文献   

5.
尾矿废弃地是一种极端的生态系统,其植被恢复的研究将丰富传统的生态学理论。该研究通过野外植被调查与室内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兰坪铅锌矿区植被恢复初期不同群落类型地上植被、土壤种子库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与对照群落(云南松林、高山栎灌丛)相比,尾矿区恢复期各群落(早熟禾人工草地、魁蒿群落、马桑灌丛)地上植被及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均较低。(2)植被恢复时间较短的2个群落(魁蒿群落、人工草地)土壤种子库较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高。(3)尾矿区恢复期各群落地上植被及土壤种子库的优势种均主要由风播、种子繁殖的植物组成,菊科、禾本科占较大比例,这些植物在尾矿区植被恢复初期起重要作用。(4)尾矿区恢复期各群落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较高,各群落之间地上植被及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则较低。研究表明,尾矿区恢复初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紧密联系,群落改造方式、恢复时间对土壤种子库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本草书艾蒿类植物的初步考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1,11(1):1-24
本文对中国古本草书记载的艾蒿类植物,如白蒿、艾、白艾、艾蒿、野艾蒿、苹、籟蒿、水蒿、萎蒿、柳叶蒿、(艹闾)蒿、艾叶、家艾、蕲艾、牛尾蒿、草蒿、青蒿、黄花蒿、香蒿、臭蒿、狃蒿、邪蒿、茵陈蒿)蓬高、野同蒿、紫香蒿、牡蒿、齐头蒿、水辣菜、奄闾子、庵(艹闾)、刘寄奴及金寄奴等作了初步考订,同时对一些名为"艾"或"蒿"但非菊科蒿属植物亦作一初步的考订。  相似文献   

7.
乌兰布和沙漠沙蒿与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蒿与油蒿群落均是我国最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在沙漠地区发挥了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掌握其分布、组成及其数量特征对沙漠化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调查研究表明,沙蒿与油蒿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其中沙蒿群落多分布于沙漠中东部、南部和东北部,而油蒿群落仅分布于沙漠东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其群落类型可划分为沙蒿群落、油蒿群落、沙蒿+油蒿群落、沙蒿+沙竹群落、沙蒿+花棒+沙拐枣群落、油蒿+白刺群落、沙蒿伴生群落和油蒿伴生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比较简单,其中沙蒿群落共有9科21属22种,油蒿群落共有10科35属37种。草本植物是沙蒿与油蒿群落的主体,所占总物种数的比例均超过70%;Simpson、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反映了沙蒿与油蒿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沙蒿群落相比,油蒿群落物种丰富度、单位面积个体数、盖度、Simpson和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沙蒿群落,而群落相似性显著低于沙蒿,说明乌兰布和沙漠油蒿群落较沙蒿群落具有更丰富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更具保护和人工促进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乌兰布和沙漠沙蒿、油蒿群落的保护及人工促进提供理论基础,对区域沙漠治理物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部六种沙蒿的地理替代规律及其主导生态因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草原区沙地与荒漠区的6种沙蒿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标本查阅、分布区气象数据搜集与土壤成分测定,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差不嘎蒿为东蒙古-科尔沁分布种,褐沙蒿是浑善达克沙地分布种,黑沙蒿为腾格里-鄂尔多斯分布种,白沙蒿为戈壁-蒙古种,准噶尔沙蒿为中亚种,乌丹蒿为科尔沁沙地西部种。2黑沙蒿、褐沙蒿、差不嘎蒿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的地理替代分布,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构成东西向的地理替代分布。乌丹蒿由于与另几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不作为这几个种的地理替代种。3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5种沙蒿分布区内的热量、水分及土壤指标的差异,在黑沙蒿、褐沙蒿与差不嘎蒿这一地理替代中,黑沙蒿在年均温、最冷月均温、年较差、寒冷指数、6~7月份降水、湿润指数、水热综合因子、土壤酸碱度、土壤全磷含量上均与另两个种存在着显著差异。黑沙蒿向东北被褐沙蒿所替代,应该是水热以及土壤因子的综合作用。褐沙蒿与差不嘎蒿分布区内,主要是5~6月份的降水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是生长季前半期的干旱是褐沙蒿区别于差不嘎蒿并使两者之间发生替代的原因。对于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这一对地理替代种,同样是降水的变率是两者发生替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七种蒿属植物种子重量形状及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 7种蒿属植物种子 (差巴嘎蒿、乌丹蒿、万年蒿、大籽蒿、黄蒿、野艾蒿和冷蒿 )进行重量、形状及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沙生先锋植物乌丹蒿和差巴嘎蒿的种子重量较大、形状扁平 ,这些特征是植物对流沙环境进化的适应机制之一。黄蒿种子小且呈圆形 ,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 ,因此黄蒿抗干扰能力较强。 7种蒿属植物有 3种萌发格局 :大籽蒿、万年蒿、差巴嘎蒿和冷蒿的萌发前期快 ,后期平缓 ;野艾蒿和黄蒿整个萌发过程平缓 ;乌丹蒿早期和后期萌发平缓 ,中间快。乌丹蒿推迟萌发高峰是它比差巴嘎蒿更适应流沙环境的机制之一。从种子萌发格局分析 ,黄蒿种子具有生理后熟或休眠机制 ,大籽蒿种子萌发是典型的机会主义。黄蒿、野艾蒿和冷蒿种子具有风险分摊的萌发机制。种子重量和形状与发芽率之间无相关性 ,重量和形状则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黄花蒿是一种治疗痢疾的特效中药,植物体中含有丰富的精油,但其应用和生产中常有种类混杂现象,严重影响了黄花蒿为原料的药材质量。为实现黄花蒿药材快速鉴定与评价,该研究利用FTIR技术和GCMS分别对黄花蒿及其近缘种叶片原药材及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检测和鉴定。结果表明:挥发油以黄花蒿含量最高(1.86%),其次是南牡蒿、茵陈蒿、青蒿、牡蒿和艾蒿。FTIR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蒿及其近缘种一维图谱相似,酰胺类、芳香类以及萜类化合物种类较多且含量丰富;二阶导数图谱中,黄花蒿青蒿素成分振动吸收明显增强,可以明显将黄花蒿与其混淆中区分开。GC-MS分析显示,黄花蒿与其近缘种的挥发油成分中共检测出17个共有峰,28种化学成分,均含有较高樟脑、á-杜松烯、Crocetane、植烷、2,4-二叔丁基苯酚,但不同种间成分含量差异很大,植烷在黄花蒿中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近缘种,龙脑成分只能在黄花蒿叶片中检测出,然而á-雪松烯在青蒿、南牡蒿、茵陈蒿均较高,而在黄花蒿,艾蒿,牡蒿中含量均较低。最后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黄花蒿与其近缘种挥发油成分差异性,6种材料明显聚为2类。其中,黄花蒿与牡蒿、艾蒿聚为一类,青蒿与茵陈蒿和南牡蒿聚为一类。该研究结果为黄花蒿药材的真伪鉴别及其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快速而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