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白蚁分群是分期分批进行的,一个群体内的成虫出现期表现出先后差异,若虫甚至有重叠现象。 分群时对温度、湿度和气压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在广东地区,分群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或5月初为始飞期,5月中为高峰期,分群末期则发生在5月下旬到6月之间。分群时气温在21.7—29.4℃的范围,多数在26—27℃;大气相对湿度介于82—99%之间,以85—90%最为常见;气压低于一个大气压;降水量的条件要求不甚严格。  相似文献   

2.
杭州黄胸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 Oshima)分群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觉  李参 《昆虫学报》1959,(5):477-482
1.黄胸白蚁的大翅蚁分群观察尚系初次报道。 2.黄胸白蚁大翅蚁的分群期在杭州一般在3月中旬,特殊气候情况下可提早至2月底或延迟到4月底出巢。 3.本观察初步掌握黄胸白蚁大翅蚁于春雨后,天气转暖,气温到达20℃的晴天,于中午12时—下午2时(有时可延迟到4时)气压急速下降到760毫米以下(一般在750—755毫米间)便进行分群。大翅蚁较少的蚁群一般一次分群完毕,较大窝可连续进行几日,如次日天气条件不符合(如天转冷及阴雨或气压上升等)则可延至条件足够时再进行分群。 4.由于近时天气预告的进步,对天气情况如气温,气压等变化已能预测,故对黄胸白蚁大翅蚁的出巢分群也能预测。 5.黄胸白蚁大翅蚁的分群期既能预测,提供了地板下蚁巢位置的确定,故对及时扑灭白蚁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秀山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重庆市秀山地区稻飞虱的发生主害种类为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的危害重于褐飞虱 ;白背飞虱 1年发生 5~ 6代 ,以 4 ( 3)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2~ 3次若虫高峰 ,以第 2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褐飞虱 1年发生 4~ 5代 ,以 5 ( 4 )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3~ 4次若虫高峰 ,以第 3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 3)稻飞虱重发年比例高 ,达 85 %以上 ;( 4 )白背飞虱呈逐年加重和主害期提前、褐飞虱呈逐年减轻和主害期推迟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特殊的槽谷地形、迁入虫量大、品种及栽培技术的变化、防治技术的提高和气候条件有利等。  相似文献   

4.
樟个木虱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个木虱Triozacamphorae是近年来上海地区香樟上发生的一种新害虫。作者对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樟个木虱在上海以 1年发生 2代为主 ,偶发 3代。樟个木虱以低龄若虫在叶片上越冬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越冬代羽化 ;第 1代开始于 3月下旬 ,羽化高峰在 6月份 ;第 2代开始于 5月下旬 ,并主要以该代若虫越冬 ;第 3代若虫偶发 ,开始于 7月上旬 ,以若虫越冬。樟个木虱第 1代若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 5 0 72d,1~ 5龄若虫的历期分别为 :1 8 .3 1± 2 .2 1d ,1 4. 90± 9. 92d,6 .1 1± 2 . 2 0d,5 .80±3 . 61d ,5 60± 1 5 1d。成虫的寿命为 3~ 1 1d ,平均寿命为 6 41d。樟个木虱的产卵量为 3 9. 1粒 雌虫。2 4℃下 ,卵历期 5~ 7d不等 ,平均为 5. 3 4± 0 . 5 7d ,卵平均孵化率为 83 . 7%。樟个木虱低龄若虫中 3龄若虫最耐高温 ,其次为 2龄若虫 ,1龄若虫最不耐高温。  相似文献   

5.
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气候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始见期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始见期与当年 4月 16~ 30日的降水日数、上年 10月份 5 0 0hPa 110°~ 15 0°E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 6 30 7、0 . 4 871。单季晚稻褐飞虱的发生程度与当年 1月 1日~ 2月 10日平均最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 - 0 . 5 2 18,与当年 7月份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 0 . 5 2 0 3,与上年 12月份 5 0 0hPa 110°~ 15 0°E内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相关系数为- 0 5 374。当ElNino发生强度强且发生时间在春季 ,则当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为重 ;当ElNino发生强度在中等以上且发生时间在秋季 ,则次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为重。LaNina事件与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夜鹭种群越冬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 3- 12~ 1984- 0 5对聚集在上海西郊的 15 0 0只越冬夜鹭进行研究 ,又在 1998~ 1999年的相应月份进行了复查和研究。研究结果 :①夜鹭越冬种群在 12~ 1月达到高峰 ,数量为 (15 31± 2 75 )只 ;幼 /成比为 1 73∶1± 0 0 35。 3月中旬 ,夜鹭成鸟开始迁离越冬区 ,至 4月初绝大部分已迁飞 ;而幼鸟是在 4月中旬开始迁离本地。②光照强度是控制夜鹭活动的主要因子。夜鹭在黄昏 4 3~ 0 48lx时飞离栖息地 ,在黎明前 0 2lx时返回。随着夜长日短 ,夜鹭有提前集群飞离、延迟返回的倾向。③夜鹭在越冬数量高峰期的种群分布为均匀分布 ,在数量下降的迁徙期为集群分布 ,这与栖息地的环境容量和夜鹭集群方式有关 ;研究表明 ,夜鹭很可能以家族的形式将栖息点固定下来。④风是影响夜鹭栖息点分布的主要因素 ,其他气候因子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季风进退和转换对中国褐飞虱迁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云轩  黄金颖  谢晓金  陆明红 《生态学报》2013,33(16):4864-4877
利用近30年NCEP/NCAR 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后的4月上旬是褐飞虱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时期,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主降区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随后迁向其北的其他稻区。(2)6月中旬-8月中旬是偏南季风指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是各稻区褐飞虱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3)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偏南季风向偏北季风的转换时期,也是褐飞虱北迁的终见期、南迁的始见期,第1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这一时期内,主降区为江淮稻区和江岭稻区。(4)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偏北季风的快速增强期、偏南季风的快速衰退期,也是褐飞虱南迁的高峰期。(5)10月下旬开始偏南季风撤出我国大陆,而偏北季风控制我国大陆,由北到南各稻区依次开始出现褐飞虱迁入的终见期。(6)褐飞虱异常发生年份中西南季风北上的早迟决定了褐飞虱在我国迁入始见期的早晚,而偏北季风南下的早迟则决定了我国褐飞虱迁入终见期的早晚。(7)迁入始见期滞后于西南季风的变化,迁入终见期滞后于偏北季风的变化,它们滞后的时间都为1-3候(即5-15d)。  相似文献   

8.
于2005~2006年在辽宁省千山利用信息化学物质野外诱捕黄色梢小蠹Gryphalus fulvus、红松根小蠹Hylastes plumbeus、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及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成虫,结果显示:这4种小蠹在4月18日至8月10日期间都明显出现2次扬飞高峰。第1次扬飞高峰持续均为30d左右,第2次扬飞高峰期约为15d;黄色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第1次扬飞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出现,第2次扬飞高峰期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上中旬;横坑切梢小蠹与纵坑切梢小蠹的扬飞高峰期基本一致,第1次扬飞高峰期为4月下旬到5月上旬,第2次扬飞高峰在7月上中旬;结果同时还表明诱虫量第1次扬飞高峰一般都明显大于第2次,只是黄色梢小蠹在首次利用信息化学物质进行监测且密度较高时例外。  相似文献   

9.
广西防城发现黄嘴白鹭的繁殖种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 0 2年 3~ 8月 ,在广西防城万鹤山首次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的繁殖种群 ,约 4巢 ,8只成鸟 1 4只雏鸟。黄嘴白鹭于该年 3月底 4月初迁来筑巢繁殖。巢材多为常绿、落叶阔叶树枯枝和松枝。窝卵数 4枚 ,卵为淡蓝青色。雌雄鸟轮流交替孵卵 ,孵化期 2 4 5 0± 1 5 0 ( 2 3~ 2 6)d ,孵化率1 0 0 %。育雏期 41± 2 ( 3 9~ 43 )d ,窝雏数 3 5 0± 0 2 9( 3~ 4)只 ,雏鸟成活率 87 5 0 %。食性主要为鱼( 77 84% )、虾 ( 1 6 76% )和青蛙 ( 5 40 % )。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自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收集装置对红火蚁婚飞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过程中共观察到婚飞273次,无论大、中、小蚁巢均有有翅蚁婚飞现象;共收集到有翅蚁10 618头,雌雄比为2.1:1;单次婚飞有翅蚁均为雌虫的有167次,均为雄虫的有25次,单次婚飞有翅蚊既有雌虫又有雄虫(雌虫+雄虫)的共81次;同一蚁巢可以发生多次婚飞,同一蚁巢不同次婚飞的有翅蚁性别比也会发生变化;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2月未收集到有翅蚁,其余各月均可观察到有翅蚁婚飞,婚飞最高峰期为2010年4月和5月,其次是2009年6-9月,婚飞次数和收集到的有翅蚁数量成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8:30-15:00均有有翅蚁婚飞,而婚飞高峰期为11:30-13:30,婚飞一般持续30~150 min.婚飞一般发生在雨后晴天或相对低温后气温快速回升以后.  相似文献   

11.
拟环纹豹蛛的生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智 《昆虫学报》2007,50(9):927-932
运用田间观察和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稻田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拟环纹豹蛛在湘西北1年发生2~3代,第3代不完整,以第2代历期最短,第3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以成蛛、亚成蛛或幼蛛越冬,其分布图式为聚集分布;4月下旬即由田埂向稻田内迁移,在水稻生育期有3次数量高峰; 属游猎型蜘蛛,可步行在水稻、水面、陆地等处捕食飞虱、叶蝉等多种目标害虫; 受惊时潜入水中或潜伏。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最多可产卵5次,实验种群卵囊含卵量76~337粒,平均156粒。孵化的幼蛛,先群集在雌蛛背面,3~5天后开始扩散,6~7天扩散到高峰。幼蛛期47~158天;成蛛期121~236天,雌蛛较雄蛛长21~62天。性比除第2代外的各代均为雄性多于雌性。本文详细记述了拟环纹豹蛛的求偶与交配行为,产卵与护卵习性,孵化与携幼行为,幼蛛生长、蜕皮、各龄期形态特征及耐饥、耐旱能力等。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鼠兔交配期及交配行为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学高 《兽类学报》1990,10(1):60-65
1985至1988年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交配期及交配行为模式进行了研究。该鼠繁殖期一般是从3月底或4月初开始到7月上旬或8月上旬结束,时间长达3-4个月。在繁殖期中有3-5个交配期。配偶间雄鼠对雌鼠有跟随,接吻,嗅吻肛门区和爬跨抚摸一系列反复“求爱”行为。雌鼠呈现“脊椎前凸”和外生殖器反射行为。雄鼠交配时以前肢紧紧夹住雌鼠腰部,3-5次盆部抽动,一次较深的推进即为射精。每次交配时间约3-5秒,多次交配射精。还发现该鼠有临产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13.
四川南充市区白腰文鸟的巢址选择与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2年 1 1月~ 2 0 0 4年 4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内对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腰文鸟 2月下旬开始繁殖 ;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9种 ;雌雄参与筑巢 ,营巢期 5~ 6d;雌雄轮流孵卵 ,孵卵期 1 3~ 1 5d ,整个种群的孵卵高峰期在 4~ 6月 ,窝卵数 (5 .61± 0 . 78) (n =1 8)枚 ,孵化率 86 0 7% ;雌雄均参与育雏 ,育雏期 1 8~ 2 1d ,雏离巢率 82 43 % ,繁殖生产力 3. 0 1 ,育雏两个高峰期 :上午 8:0 0~ 1 0 :0 0时和下午 1 6:0 0~ 1 8:0 0时 ,日育雏次数 (1 2 . 77± 6 .0 7) (n =3 4) ,育雏时间间隔(0 . 96± 0 . 42 )h(n =1 61 ) ;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4.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疣鼻天鹅繁殖行为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11月和2007年4~8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疣鼻天鹅(Cygnus olor)的繁殖数量、繁殖行为及迁飞时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疣鼻天鹅通常4月初迁来,10月底迁离,居留期长达196 d左右(n=3).4月下旬开始求偶,时间一般为上午进行,没有固定求偶地点,每次求偶所需时间平均172 s(n=8).主要依靠炫耀行为来保卫和标记领域.2006与2007年的繁殖种群数量均为12只(6对),2006年育成幼鸟数分别为4、2、4、3、6、3只;2007年仅有3对繁殖成功,幼鸟数分别为4、4、5只.  相似文献   

15.
截头堆砂白蚁的分飞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群体、不同年份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domesticus(Haviland)的分飞期进行了 3年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该种白蚁的分飞期长 ,且 3年的分飞期基本相同。在广州 ,该种白蚁的分飞期一般在每年的 4月中旬至 8月下旬 ,分飞始期的第 1次分飞日最早为 4月 1 5日 ,分飞末期的最后 1次分飞日在 9月 1 6日。 1年中该种白蚁的分飞日数为 5 5~ 80日。其中 ,分飞日数较多的月份为 5~ 7月。其飞出时间一般在傍晚 1 8:3 0~ 1 9:3 0 ,以 1 9:0 0~ 1 9:3 0分飞次数最多 ,占分飞总数的 66 66%。  相似文献   

16.
沂蒙山区东方金龟子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2 0 0 2年 ,对沂蒙山区东方金龟子发生危害特点及其防治进行了调查研究。东方金龟子 1年发生 1代 ,以成虫在土壤 40~ 5 0cm深处越冬。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成虫开始出土 ,4月中下旬气温达1 7 2℃~ 2 4 5℃时为出土盛期。成虫每日的活动危害期集中在接近日落到日落后 1h ,群集于树上啃食嫩芽、幼叶和花朵。成虫具假死性和趋光性。并提出了有效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综合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永存 《昆虫知识》1993,30(3):136-139
据9年资料,影响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有:5月1~3日蚜量变动系数,5月1~5日每亩七星瓢虫数量,4月份平均相对湿度,3月中旬平均温度、3月份平均温度、4月上旬平均相对湿度。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其发生程度预测,准确率高,历史符合率达100%。  相似文献   

18.
四川瓦屋山金色林鸲的繁殖生态及孵卵节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 0 3年 4~ 7月 ,在四川省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对金色林鸲 (Tarsigerchrysaeus)的繁殖生态和孵卵节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金色林鸲营巢期从 4月下旬~ 6月中旬 ,孵卵期一般为 1 6~ 1 7d,育雏期为1 6d。窝卵数一般为 3~ 4枚 ,平均为 (3 . 75± 0. 45 )枚 (n =1 2 ) ,孵化率为 60 0 % ,育雏成功率为 85 2 %。仅雌鸟孵卵 ,根据对 3巢的监测 ,发现雌鸟早晨 6:0 0时左右首次离巢 ,晚上 2 0 :0 0时左右回到巢中 ,每天出巢次数 1 8~ 1 9次。孵卵雌鸟每次出巢时间一般少于 2 0min ,异常离巢时最长达到 65 6min。雌鸟出巢时间的长度和环境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Spearman,r=0 . 1 1 8,P =0 . 0 0 7,n =5 3 1 )。金色林鸲雄鸟存在羽毛延迟成熟现象 ,亚成体雄鸟可以繁殖。  相似文献   

19.
池养雄性白鱀豚性自慰行为与血清睾酮浓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6年 3月至 1998年 12月 ,作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每月 1次测定雄性白豚 (Lipotesvexillifer)“淇淇”血清睾酮浓度。春季每天 1次 ,其它季节每三天 1次 ,每次 1h ,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观察“淇淇”的行为。结果发现 ,性自慰 (腹面贴池壁、伸出阴茎 )行为的发生频率和血清睾酮激素水平都有周期性变化 ,春季为高峰期 ,秋季有 1个小峰 ,性自慰行为与血清睾酮激素浓度两者的周期较为一致。从性自慰行为和血清睾酮激素水平季节变化 ,推测出“淇淇”性腺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活动期为 2~ 10月 ,血清睾酮浓度为 2 4 8~ 9 6 6ng/ml;春季高峰在 4月前后 ,血清睾酮浓度为 3 4 4~ 9 6 6ng/ml;秋季小峰在 10月 ,血清睾酮浓度为 3 33~4 2 5ng/ml;11月至次年 1月为性腺活动相对静止期 ,血清睾酮浓度为 1 2 4~ 2 85ng/ml。白豚是一种季节性繁殖动物 ,繁殖高峰期在 4月前后。  相似文献   

20.
1963年12月上旬至1964年4月中旬,作者于名山永兴地区对嗜人按蚊(Anophelesanthropophagus)成蚊的越冬情况进行了观察,凡可能栖息该蚊的场所,每日或每2—3日调查一次,共调查16种场所666处次。结果从牛棚内共捕获嗜人按蚊27只,其中12月上、中旬7只,3月中旬至4月中旬20只。解剖镜检胃血22只,Ⅱ、Ⅲ期者17只,Ⅵ期者5只;观察卵巢22只,其中Ⅱ、Ⅲ期者18只,Ⅴ期者4只,成熟卵粒105—225枚;4月5日发现1只产卵不久的雌蚊;92.6%的雌蚊的生殖营养周期与卵巢发育是协调的。脂肪:共计观察26只,其中Ⅰ、Ⅱ期者25只,Ⅲ期者1只(出观于3月上旬),没有发现Ⅳ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