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带性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在群落调查以及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对暖温带地区、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亚热带地区以及热带地区的典型地带笥植被不同群落类型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这4类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体表现在热带地区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为最高,然后依次是亚热带地区、秦蛉地区和东灵山地区;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则以亚热带地区为最高,其次是秦岭地区,热带地区的则仍高于东灵山地区;灌木层  相似文献   

2.
对茅口期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 ,若将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 ,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 ,大个体 (壳长 >6mm)物种与小个体 (壳长≤ 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 ,茅口期类可分为南京类、希瓦格类、费伯克类和新希瓦格类 4个主要类群 ,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 ,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 ,南京类、新希瓦格类、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和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显著减少 ,而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以及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 ,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 ,除南京类外 ,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 ,导致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 ,在灭绝强度较小时 ,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 ,这些特征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茅口期Ting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若将Ting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大个体(壳长>6mm)物种与小个体(壳长≤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茅口期Ting类可分为南京Ting类,希瓦格Ting类,费伯克Ting类和新希瓦格Ting类4个主要类群,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南京Ting类,新希瓦格Ting类,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和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 的物种显著减少,而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以及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除南京Ting类外,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导致Ting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在灭绝强度较小时,Ting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这些特征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报道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文献众多,然而不少物种的学名使用混乱。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作者在报道同一物种时,使用不同的学名,或因中文名相近,将其他物种作为外来入侵植物报道,从而给入侵植物的研究造成混乱。依据最新植物志等权威资料,对国内文献报道的20种入侵植物的学名进行了考证,包括中名、异名,原产地及其在国内外的扩散情况以及必要的讨论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保护生物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于1990年开始起步, 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全面了解我国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作者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ISI Web of Knowledge中, 用“保护生物学”和“conservation biology”作为检索词, 检索了中国学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中英文文献, 采用文献计量法定量分析了我国保护生物学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 并利用文献的题录信息统计了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力量、基金项目和研究地区分布, 以及研究物种类群等指标。结果表明, 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力量的分布虽然分散, 但也已经形成从事研究的核心研究人员群体、研究机构群体; 中、英文保护生物学文献的期刊分布都存在离散性与集中性并存的现象, 即: 大量论文集中在少数期刊中, 而少数论文则分布于大量期刊上。我国出版的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只有《生物多样性》一种, 迫切需要创办一种英文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 研究基金的支持来源广泛, 中文文献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基金, 英文文献则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基金; 中英文文献中的研究地点都倾向于生物多样性较高的西南和华南地区; 研究对象主要是植物、哺乳类和鸟类, 单一物种的研究中濒危物种占90%以上; 物种多样性调查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的研究较多, 但针对保护方法和实践的研究则不足。  相似文献   

6.
同工酶在昆虫分类和进化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正> 根据传统的生物物种的概念,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区分物种的标准是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也就是说同种内的不同种群之间,可以互相交配,而不同物种之间则无法交配;即使偶然交配也不能产生有生殖力的后代。因此可以理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点蒙古栎群落相似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3个地点蒙古栎群落物种相似性与两地之间距离的回归比较,发现蒙古栎群落物种相似性的大小一般决定于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位置,两地之间距离越近,其相似性越高,反之则越低,但是群落不同的演替阶段也影响群落的相似性。通过分析蒙古栎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及物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蒙古栎群落可分为大兴安岭蒙古栎群落、长白山蒙古栎群落、辽西蒙古栎群落和辽冀蒙古栎群落等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13个地点蒙古栎群落物种相似性与两地之间距离的回归比较,发现蒙古栎群落物种相似性的大小一般决定于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位置,两地之间距离越近,其相似性越高,反之则越低,但是群落不同的演替阶段也影响群落的相似性。通过分析蒙古栎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及物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蒙古栎群落可分为大兴安岭蒙古栎群落、长白山蒙古栎群落、辽西蒙古栎群落和辽冀蒙古栎群落等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点蒙古栎群落相似性的研究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3个地点蒙古栎群落物种相似性与两地之间距离的回归比较,发现蒙古栎群落物种相似性的大小一般决定于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位置,两地之间距离越近,其相似性越高,反之则越低,但是群落不同的演替阶段也影响群落的相似性.通过分析蒙古栎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及物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蒙古栎群落可分为大兴安岭蒙古栎群落、长白山蒙古栎群落、辽西蒙古栎群落和辽冀蒙古栎群落等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真核基因中内含子是在蛋白异化过程中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肌动蛋白家族中的内含子序列按同亚型和不同亚型在相同插入位置作了比较分析。结果得出:整个肌动蛋白的外显子序列是高度保守,由此推断整个肌动蛋白可能从共同祖先蛋白进化的。同亚型肌动蛋白的内含子序列的类似性随进化距离而变化,并且在短进化距离的物种间,在相同插入位置的内含子序列类似性都较高。不同亚型肌动蛋白的内含子序列的类似性都较低,即使是同一物种,如人,不同亚型肌动蛋白的内含子序列的类似性也远低于同亚型但进化距离较近的物种。由此可推断同亚型肌动蛋白的内含子序列可能从共同祖先进化,不同亚型肌动蛋白的内含子序列从不同祖先进化。综上结果可推出内含子可能是在蛋白异化过程中获得。  相似文献   

11.
栖息地毁坏与动物物种灭绝关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林振山  汪曙光 《生态学报》2002,22(4):535-540
利用多个物种共存模式模拟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动物种群演化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栖息地的毁坏所导致的动手的种灭绝是依赖于对物种死亡率和有关平衡态的假设的,不同的假设下,既使栖息地的破坏率相同,灭绝的物种可能是竞争能力最强的若干物种,也可能是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若干物种,既不象传统的物种进化理论所认为的必是弱的物种先灭绝,也不象Tilman等人所认为的一定是最强的若干物种先灭绝;(2)如果弱的物种具有较高的平均死亡率,则当栖息地受到一定的毁坏时,将有较多强的物种灭绝,而且物种灭绝时间将大大缩短;(3)在物种死亡率不变的情形下,物种在未受毁坏栖息地上的平衡态和大占有率pl^0,将有利于物种的生存。  相似文献   

12.
生物科学几乎所有研究都需要物种概念作为基础, 生物多样性研究亦需要可操作的物种概念, 但现有物种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因素或难操作性, 对物种划分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引入“进化路径”这一概念, 说明适合度景观时刻变化着, 物种在每个进化时间点上依据瞬时适合度选择下一时刻的进化状态, 且总是沿着动态适合度景观中适合度增加的方向进化。基于演化博弈的方法, 以随机过程为例模拟物种的进化过程。进而提出路径依赖下的物种形成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可操作的物种定义, 即: 针对基因、性状、生态过程等任一状态下两个群体内个体的多个变量做统计分析, 若群体之间同时在两个或多个维度状态下呈现出的不连续性d大于群体内变量呈现出的差异性σk, 则拥有相应变量的个体属于不同物种。  相似文献   

13.
猕猴属(Macaca)是灵长类动物中分布广,资源较为丰富,常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实验动物类群。但长期来,所属种类的中文名称不统一,常有同一个种在不同文献中使用不同的名称,甚至在同一文献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的情况(表1),这就给信息的聍存、交换和使用,特别是电脑的运用,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正确的名称应该有利于人们识别物种,区别物种。现结合我国的习惯用法、分布特征、形态特  相似文献   

14.
孔宏智 《生物多样性》2012,20(2):117-118
<正>生物多样性是怎么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生态学家也许会认为是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各个组分(即物种)在数目、分布和功能上的变化造成的,群体遗传学家则可能会认为是物种在基因数目、等位基因频率以及核苷酸多态  相似文献   

15.
吴永杰  杨奇森  夏霖  冯祚建  周华明 《生态学报》2012,32(14):4318-4328
为了解贡嘎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2010年4—9月利用夹日法对贡嘎山东坡非飞行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在海拔1200—4000m之间按400m间隔设置了8个采集样地,累计布夹28800夹次,捕获非飞行小型兽类个体701个,观察记录到松鼠个体25个,共调查记录小兽个体726个,分属于3目6科16属25种。非参数估计的物种丰富度Chao2和Jackknife2指数以及物种累积曲线评估表明本次调查取样充分,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区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为单峰模型;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度在中海拔地区最高,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较低;相反,物种均匀度在中海拔地区较低,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较高;而物种优势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Shannon-Wiener、Fisher-α、Margalef三个综合性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示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与其它多样性指数相比,Simpson指数未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海拔段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差异;而与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相比,Fisher-α和Margalef指数对不同物种组成的群落多样性区分较好。同时,基于不同海拔段物种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的垂直分布模式提示我们在贡嘎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管理中应特别重视中海拔地段,因为该地段中居于生态食物链中间位置的小兽物种最丰富,是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此外,规范统一的调查方法将有利于研究数据的整合和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16.
群落生态学的中性理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维持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的关键是物种的共存机制。长期以来,生态位分化的思想在这一研究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这一理论在解释热带雨林很高的物种多样性时遇到了困难。而以Hubbell为代表提出的群落中性漂变理论则假定在同一营养级物种构成的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不同个体在生态学上可看成是完全等同的;物种的多度随机游走,群落中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灭绝和物种迁入/新物种形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在这一假定之下,该理论预言了两种统计分布。一种是集合群落在点突变形成新物种的模式下其各个物种相对多度服从对数级数分布,而受扩散限制的局域群落以及按照随机分裂为新物种模式形成的集合群落则服从零和多项式分布。与生态位理论相反,中性理论不以种间生态位差异作为研究群落结构的出发点,而是以物种间在个体水平上的对等性作为前提。该理论第一次从基本生态学过程(出生、死亡、迁移、物种分化)出发,给出了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的机理性解释,同时其预测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在实际群落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因此,中性理论自诞生以来便在生态学界引发了极大的反响,也包括一些反对的声音。该文重点综述了关于中性理论的假设、预测和物种形成模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中性理论本身的发展、关于中性理论的假设和预测的合理性检验以及在集合群落尺度上物种分化模式的讨论;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在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发展包含随机性的群落生态位模型,以及允许种间差异的近中性模型。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植物群落组织力测定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郝敦元  高霞  刘钟龄  钱进  莘智 《生态学报》2004,24(8):1671-1677
在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中 ,根据 1981~ 2 0 0 3年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 (N4 3°38′E116°4 2′)典型草原的代表性植物群落 :羊草 大针茅草原群落生产力动态监测和退化草原恢复演替进程的监测数据 (每年 9次采样 ,15 d一次 ,每次 2 0个 1m2样方 ) ,计算物种累积频率 fi、累积相对生物量 mi、累积植株相对高度 hi。定义 li=10 0 0 fi· mi· hi 为草原植物种群组织力参数 ,全部种群的组织力参数可作为群落的组织力参数。组织力参数有显著的分异性 ,按大小排序 ,可确定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等级和互补效应。不同等级的物种占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不同是群落自组织的根源。种间互补作用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适应环境波动 ,维持群落生产力的自组织机制。用不同时段的短周期数据得到的原生群落组织力参数与用长期监测数据得到的结果表现了相同的等级关系 ,而退化草原群落的植物种群组织力参数则表现出等级关系的显著差异。可以认为物种间的等级关系和互补功能体现了群落的组织力。故组织力参数可用于评定群落组织力  相似文献   

18.
谢平 《生物多样性》2016,24(9):1014-219
本文是一篇关于物种概念演变的简述。生物学家用不同的方法或标准划分物种, 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概念, 如生物学物种、形态学物种、生态学物种、进化物种、系统发生或支序物种, 或它们的组合, 等等。它们都揭示了物种属性的特定侧面, 都是不同物种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 但都无法令所有人满意。对真核生物来说, 无论它们在形态上的差别有多大, 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应该是两个群体能否真正分化成不同物种的关键, 这种隔离机制可以是地理的、行为的或其他方式; 而生殖隔离总会伴随着一些形态或遗传上的变化, 虽然这些特征可能与生殖隔离本身并无多大关系, 但往往成为分类学家或分子进化生物学家区分种的依据,对已经灭绝的化石物种来说, 生殖隔离的物种划分方式就无能为力了。如何准确定义一个物种依然充满着矛盾, 因为基于生殖隔离的物种概念不实用, 而实用的物种概念(如形态学物种)又被认为是人为的。  相似文献   

19.
近缘种比较研究在植物入侵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坤  杨继  陈家宽 《生物多样性》2009,17(4):353-361
为什么有些物种能够成功入侵而有些物种却入侵失败?这是一直困扰入侵生态学家的问题。人们已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究, 其中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然而以往对不同物种进行比较时往往忽略了亲缘关系对比较研究的影响, 使得出的结果不具可比性。将入侵种与其近缘的土著种或入侵能力不强的外来种进行比较则能够排除亲缘关系带来的影响, 使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现有资料表明近缘种比较已广泛应用于菊科、禾本科、松科等科入侵植物的研究, 探讨与这些植物入侵有关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生境的可入侵性、入侵的预测和入侵控制等入侵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本文综述了入侵种与其近缘种比较在研究生物入侵几个重要问题中的应用, 包括物种的入侵性、群落的可入侵性以及入侵种预测研究, 并分析了近缘种比较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泰山南北坡14块样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泰山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相同海拔范围内,南坡物种丰富度大于北坡,泰山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整个群落及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在泰山南北坡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在人为干扰程度低的情况下,北坡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在各个层次均较高,而多样性指数在各个层次不一样,北坡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较南坡低,但灌木层和草本层则是北坡明显大于南坡。整体上,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的相关性,北坡要比南坡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