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睾吸虫幼虫期的早期发育及贝类宿主淋巴细胞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日本血吸虫病的媒介钉螺也是外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本文报告外睾吸虫早期幼虫在钉螺及窄口螺的寄特发育形式及贝类宿主的反应情况。贝类宿主吞食外睾吸虫虫卵后12天,毛蚴体体中的胚细胞已穿过宿主胃肠壁分散在其外围组织中。螺体在其头颈部产生大量血淋巴细胞并下行到内脏团包围虫体的胚细胞。生存的虫体胚细胞分散地通过宿主循环系统被送到消化腺及生殖腺的间隙中发育成早期雷蚴胚球。在雷蚴胚球周围尚有开始消退的宿主血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
1989年3—9月我们进行了雅安软体动物体内蠕虫幼虫期的调查研究工作,现将工作结果简要报告于下: 材料与方法 在雅安市郊10个乡的水稻田、水沟和池塘内以及城郊的灌木丛和草丛中分别采集淡水软体动物和陆生软体动物。在实验室内解剖检查和分离软体动物体内的蠕虫幼虫期,在活体状态下进行详细观察、测量和用描绘器绘图,对照有关参照文献进行蠕虫幼虫期的分类鉴定。并用一些虫种的尾蚴或囊蚴作了实验动物(雏鸡、雏鸭、鲤鱼、小白鼠、豚鼠和兔)感染试验,在实验动物体内检获成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在闽南的漳平、龙海、南安检查了四种淡水螺(耳萝卜螺、放逸短沟蜷、纹沼螺、瘤拟黑螺)共2532只,经检查有13种吸虫的幼虫期,并对其中的中华唐似吸虫和二种异形种吸虫进行了动物感染实验,结果于后。一、中华唐似吸虫Tangiopsis chinensis地点;漳平。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lna)是新查见的宿主,感染率为2.5%(32/1264)。螺体内查见雷蚴和尾蚴。该蜷以其尾蚴感染介蚤和剑水蚤均未成功。二、包氏毛毕吸虫Trichobilharzia paoi地点:龙海、南安。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感染率为4.56%(24/526)。在螺体内发现其胞蚴和尾… 相似文献
5.
6.
倪氏复口吸虫和湖北复口吸虫生活史的研究Ⅰ.早期幼虫的实验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研究了倪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niedashui pan&Wang)和湖北复口吸虫(Diplostomum hupehensis pan&Wang)早期生活史的实验生态,包括温度、光照度对它们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及某些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长尾蚴吸虫幼虫在菲律宾蛤仔的寄生部位及其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长尾蚴吸虫幼虫在菲律宾蛤仔的寄生部位及其组织化学的研究,长尾蚴吸虫幼虫主要寄生于哈仔的生殖腺组织中,仅少部分进入生殖腺附近的消化腺,鳃等。受感染严重的蛤仔,其生殖腺的滤泡等组织被虫体占满并被耗尽,长尾蚴吸虫子胞蚴的胞壁及尾蚴的皮导主要含碱性蛋白质和粘蛋白,子胞蚴的胚球,尾蚴的吸盘,生殖原基,单细胞腺体主要DNA阳性物质,排泄囊含丰富的碱性蛋白质;尾蚴体的中部含有呈颗粒团的粘蛋白和抗淀粉酶的 相似文献
8.
9.
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的宿主及感染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支睾吸虫的发育过程中,需经尾蚴→囊蚴→成虫三个阶段.它们分别借助淡水螺、鱼和哺乳(啮齿)动物来完成生活史。现就我省从1961-1990年以来对其宿主及感染调查资料整理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0.
11.
记述产于香港直翅目昆虫蝗科1新种,香港黄佛蝗Chlorophlaeoba hongkongensis sp.nov.及蚱科1新种黄条悠背蚱Euparatettix galbustriatus sp.nov.。香港黄佛蝗近似于台湾黄佛蝗Chlorophlaeoba taiwanensis Yin et al.,2007,主要区别为:1)复眼纵径为眼下沟长的2倍;2)前胸背板中、侧隆线间仅具1条附加纵隆线;3)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近方形;4)前翅不具1条白纵纹。黄条悠背蚱近似于尖顶悠背蚱Euparatettix spicuvertex Zheng,1998,主要区别为:1)前胸背板后突极长,其超出后足股节顶端部分长约4mm;2)中足股节下缘平直;3)雌性下生殖板后缘具3齿;4)前胸背板中央具黄色纵条纹;5)后足股节下侧非黑色。 相似文献
12.
香港的两栖和爬行动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香港及其附近水域已有纪录的两栖和爬行动物共4目23科70属107种。本文着重分析陆地与淡水产种类,计有4目21科63属98种,其中目前仅见于香港的特有种4种,物种密度高达897.4/104km2,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其中主要为南中国成分,其次为印度支那成分和印度马来成分,香港与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相似值(>0.4),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华南区东南沿海亚区。香港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合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但由于面积不大、地貌较不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它们生存的地域越来越缩小,再加以人为的干扰,物种和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聚类、极点排序、主分量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香港岛的森林群落进行了分类与排序。根据组平均法、离差平方和法、最近邻体法等三种聚类分析的结果,香港岛的森林群落可划分为三个植被亚型和七个群系。极点排序较好地反映了植被的连续性,以及群落所在地的海拔、干湿程度、土壤类型等生境条件的梯度变化。主分量分析表示出13个森林群落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原来60个彼此相关的变量降为13个互相独立的变量。主分量分析的二维排序图较好地划分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低地林,低山林和山地林等三个植被亚型。 相似文献
14.
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2种海洋贝类对Cu、Pb 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通过构建海水-底泥-生物体体系,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Cu、Pb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和缢蛏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富集平衡浓度C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Cu、Pb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文蛤K1为4.63—69.41,K2为0.05—0.08,CAmax为9.83—40.57,BCF为60.77—1444.56,B1/2为9.09—14.43;缢蛏K1为4.27—122.92。K2为0.05—0.07。CAmax为5.12—32.84。BCF为65.68—2112.02。B1/2为9.81—14.15。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和缢蛏对重金属Cu、Pb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CAmax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文蛤和缢蛏对Cu富集能力大于Pb;Cu在文蛤和缢蛏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大于Pb;理论平衡状态下文蛤和缢蛏体内Cu、Pb的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双箱动力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应用于文蛤和缢蛏的富集动力学研究的,但仍需要进一步开展在不同条件下实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Geerat J. Vermeij 《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c evolution》1992,46(3):657-664
A survey of cool-temperate North Pacific and North Atlantic marine plants and herbivorous molluscs and their descendants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time of origin and the biogeographical history of specialized host-gue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nts and herbivores. Of 12 such associations, 6 (50%) were established no earlier than the Pliocene. These six associations resulted from the invasion of either the plant (three cases) or the herbivore (three cases) from geographical regions other than the one in which the association was forged. These results are contrary to the widely held view that specialized (“coevolved”) relationships tend to be ancient,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biotic interchange as a biogeographical process influencing the opportunity for trophic specialization.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本文描述寄生在大鲵肠道内隐殖科,隐殖亚科吸虫一新种,沐川新鲵居吸虫Neoandrincola muchuanensis sp.nov.并建立了新属,即新鲵居吸虫属Neoandrincola gen.nov.标本采自四川省沭县。模式标本保存在四川农业大学兽医学系。 相似文献
20.
自青岛近郊真鲷培育池中分离出一大型侧口目纤毛虫,经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拟天鹅漫游虫。本种特征为体呈长梭形,颈部具高度伸展性,两大核一小核,左侧体区具6条不明显的纵沟;体纤毛左侧8—9列,右侧12—13列。对其的杀灭试验表明,在快速地掺入半数量以上的淡水后即会造成虫体溃解死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