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浙江白垩一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盆地东北缘宣汉七里峡剖面须家河组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学研究,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59属113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35属62种,裸子植物花粉22属47种,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以及藻类化石1属1种。据此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提出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该孢粉植物群反映了一个以蕨类植物的真蕨类、石松类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类和苏铁类群等占主导且较为繁盛的植被面貌,揭示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
1977年,笔者和薛晓章与宁夏地质局第一地质队李景道,在六盘山地区,调查六盘山群。采集的样品中,分析出保存完美的孢子花粉。文中讨论了李洼峡组和乃家河组的孢粉组合特征确定了地层时代,为陕甘宁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古生物证据。样品的分析处理是由赵鼎、黄凤宝进行的,毛继良摄影,闻美琴清绘图件,宋之琛给予认真的指导,对上述同志的辛勤劳动,笔者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4.
吉林九台营城组孢粉组合及古植被、古气候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营城组为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含煤地层,其时代一直存有争议。本文研究了吉林省九台羊草沟煤田4个钻孔中营城组上、下段的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60属103种,现描述16属22种,包括1个新种。根据孢粉组合的分析,认为营城组下段时代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上段为Valanginian—Hauterivian期。早白垩世该区发育以松科、罗汉松科为主,兼有麻黄科、掌鳞杉科及海金砂科、桫椤科、卷柏科、蚌壳蕨科、莎草蕨料、水龙骨科等多种蕨类植物繁茂的植物群,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5.
唐古拉山地区渐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古拉山地区广泛出露早新生代陆相地层,较好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通过在该区1:25万地质调查对雅西措组上段进行孢粉分析表明,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要成分,地质时代为早-中渐新世.在此基础上划分了3个孢粉植物群-气候期,当时植被是以松科植物为主组成的针叶林植被,从早期到中期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和落叶阔叶树种增多;气候从凉爽湿润的南温带→半湿润偏干的北亚热带→偏干的南温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口盆地第三系十分发育。在六个层段中自上而下分为七个孢粉组合带:万山组的壳斗粉-水龙骨科组合、粤海组的藜粉-壳斗粉组合、韩江组的光极弗氏粉-罗曼娜环孔粉(比较种)组合和三瓣弗氏粉-半瓣弗氏粉组合、珠江组的栎粉-网面三沟粉组合、珠海组的苗榆粉-双束松粉组合和宝安组的杉粉-高腾粉组合。本文根据各孢粉组合带的特征,讨论其相关层段的地质时代,同时阐述了珠江口盆地第三纪时期古植物群的更替、古气候的演化和古环境的变迁。还讨论了弗氏粉的起源及其在南海海侵过程中的指相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区分布的泥炭地与玛珥湖是孢粉的良好载体,适宜开展晚更新世以来孢粉分析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研究以对该区未来气候变化进行准确预测。几十年来,该研究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半定量重建—定量重建的三个阶段。随着对研究剖面样本采集密度的增加,研究者们也得以观察到更多气候变化事件,尝试提出了气候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初步探索了气候变化驱动机制;同时,为了提高定量重建古植被、古气候的准确性,对长白山区也开展了现代孢粉植被关系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信随着对现代孢粉植被关系认识的加深,古植被、古气候重建精度的提高,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孢粉组合的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了八个孢粉带,其中四个带反映寒冷气候,另四个带反映温暖气候。反映寒冷气候的带和反映温暖气候的带相间分布,据此古气候的变化,与我国第四纪冰期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对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进行了探讨。文中并扼要的讨论了一些与本文有关的孢子花粉的搬运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山东平邑盆地卞桥镇国泰庄西ZK101井卞桥组二段的21块井壁岩芯样品进行分析,在其中5块样品中发现了大量保存较好的孢粉和一些淡水藻类化石,总计60属2亚属63种及部分未定种。据此建立了一个孢粉组合,即Pterisisporites-Ephedripites-Ulmaceae组合。该组合以凤尾蕨科和麻黄科花粉占优势,榆科有一定含量为其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分布及与邻区相关孢粉组合进行对比,确定了其时代为古新世,同时讨论了该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吉林九台营城组孢粉组合及右植被,古气候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相似文献   

12.
甘肃敦煌盆地南部第三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藤则雄 《古生物学报》2003,42(1):138-147
根据日本中部琵琶湖深井钻探资料研究了过去3Ma的古植被、地层及古气候。由湖底取得的200m和1400m样品的孢粉组合可分别划分出19个和37个带,反映了湖区及其周围自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变史。在冰期阶时琵琶湖附近山区的典型植被为亚北极带,低地为冷温带。而在间冰期阶里山区一般为温带或冷温带植被,低地则主要由落叶和常绿树组成的温带和暖温带的植被。在进行过去3Ma古植被、古气候演变对比中,当地古气候史和以下资料显示出明显的一致,例如加勒比海、西太平洋及赤道海洋的氧同位素资料,地中海西部(Mallorca)的沉积旋回,欧洲中部的风成沉积序列,日本关东和新几内亚的海平面变化记录,以及在南美波哥大高地和以色列死海裂谷根据孢粉得出的古气候变化记录。  相似文献   

14.
孢粉、炭屑揭示的黔西高原MIS3b期间古植被、古气候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增友  袁道先  石胜强  罗伦德 《生态学报》2012,32(15):4811-4818
将孢粉与炭屑结合应用于贵州盘县坪地晚更新世剖面,对比高分辨率的NGRIPδ18O、石笋记录分析,用以揭示黔西高原MIS3b期古植被、古气候演变。结果显示:45.16—44.44 ka BP期间,孢粉缺失,炭屑少,说明此时植被稀少,气候寒冷,可能指示H5事件。44.44—44.04 ka BP期间,以禾本科、百合科为主的草本及喜冷湿的蕨类占优势,乔、灌木稀少。炭屑浓度低,但末期出现峰值,说明气候开始由冷湿向温干过渡。44.04—42.5 ka BP期间,禾本科草类继续增加,成为草原植物的主要成分;乔木种类增加,但含量不高。炭屑浓度高,峰值频繁出现,指示气侯温干。42.5—41.29 ka BP期间,草原萎缩,森林面积扩展。针叶、常绿及落叶阔叶林迅速扩展。炭屑浓度总体偏低稳定,指示该时期气候温凉湿润。总之,MIS3b整体较冷,干湿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早第三纪流沙港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早第三纪涠洲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是北部湾东北部、雷州半岛、涠洲岛及海南岛北部十几口钻井中涠洲组 孢粉工作的总结。在涠洲组中共见113种孢粉类型,其中大部分为欧亚及北美 第三纪、尤其是渐新世孢粉区系成分,同时也出现加里曼丹岛渐新世-早中新世 区系的一些重要分子。这表明沉积时期本地区与加里曼丹岛有陆地相通或在地 理位置上较今日为近,植物能相互迁移。 印度第三纪孢粉区系与涠洲组区系相 似性拉少,仅出现少数相似类型(水蕨孢子、松科花粉),说明虽然自印度次大陆 与欧亚大陆相遇后,这两地区的植物有了相互迁移的可能,但是直到渐新世,这 种迁移的规模还是很有限的,迁移到印度的植物所产生孢粉类型在印度发展的 高峰可能较欧亚大陆为晚。 从孢粉所反映的生态条件看,陆生及淡水植物多,而海产植物(如红树林)及 藻类很少。这说明当时北部湾可能为陆地,与雷州半岛等地连成一个内陆凹陷。 大量温带及山地针叶植物花粉及少量热带低地植物花粉的出现表明本地区附近 曾有大面积山地。 从孢粉组合上看,涠洲组形成的时代为渐新世。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现以富有石油资源闻名于世。但在解放前,人们并不知道该地有油。在过去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反动统治及该地偏居一隅,交通不便,迄未对该地进行过地质调查,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脑海中浸染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唯心学说见解,误认为石油系由海产动物遗体分解而成,在陆相沉积中不产石油,以致盆地中的石油宝藏,一直无人知晓。四年前石油工业部组织了地质普查队,深入盆地,进行调查,为时不久,即发现油苗于第三系地层中。以后于1956年由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石油工业部合组综合研究队前往研究地质。1956—1957年间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分别派遣石油普查大队,到该地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勘探,找出许多储油构造,并于第三纪地层中勘探出油。从此柴达木盆地就以富有第三系油田而见闻于世。  相似文献   

18.
19.
在河北平原东部黄骅所发现的孢粉组合,其组成以温带成分榆、栎为主,其次有柳、桦、桤、鹅耳枥、胡桃、栗、椴和梣等。亚热带成分,裸子植物有罗汉松、油杉等。被子植物以山核桃、枫杨、枫香、金缕梅、腊瓣花、花椒较多。草本类型不少,尤其以菊科最突出。组合中明显缺乏繁盛于本区早第三纪的山龙眼科、紫树科、桃金娘科等热带、亚热带科属。由于缺少杉科并出现较多的菊科和皱纹三孔沟粉,而认为应较山旺时期为晚,可能属于上新世早期。孢粉组合强烈反映了从早第三纪热带亚热带向第四纪温带过渡中植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QH85—14C钻孔孢粉分析及其古气候古环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主要依据青海湖具有~(14)C 年龄数据的 QH 85-14C 钻孔系统孢粉分析资料,将井深4.5m 岩芯所做的孢粉图式从下至上分为五个区域性孢粉带,进而论述了青海湖区11,000年来的植被曾经历了疏林草原(11,000—10,000年 BP)、森林草原(10,000年 BP)、森林(8,000—3,500年 BP)、森林草原(3,500—1,500竿 BP)和疏林草原(1500年前至今),反映的气候序列为凉干→温湿→温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