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遗传》1975,2(2):144-152
我们自工,68-1974年对嵘宁x(鲡罕x赃少)少回交鱼进行受精过程、胚胎、形态、食性和生长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阅明了下列两个问题:1鳙. 杂交后代与亲本鳙鱼回交,所得到的回交鱼出现杂交优势— 回交鱼的(鳃耙排列整齐者)生长速度,无论在鱼种阶段或成鱼阶段都比祖传的良种‘鱼较快;有常规的受精细学程序,受精卵在水温22-24C'的条件下,经26.5小时左右胚胎以头部破膜孵出,畸形率低,从卵球受精开始到成色各发育阶段发育良好;形态结构为鳙、鲢的中间型,更似鳙鱼,但头比鳙鱼小些,且鳃耙有排列整齐和不整齐两种个体类型;食性与鳙鱼相近,但比鳙、鲢都广,食浮游动物及较大型的浮游植物,偏重食浮游动物,摄食强度也较鳙鱼强。2 试验证明,鳙,鲢不但可以相互杂交,而民子代具有能育性;与缩亲本回交,也能成功地得到回交鱼。从细胞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来看,回交鱼与亲本间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认为鳙、鲢鱼间的亲缘关系,是否达到属间差异的地步,似乎还有考虑的余地。回交鱼所表现的性状,既充分反映了结构与机能的统一,也反映出与遗传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鱼类的胚胎、胚后发育的研究工作,国外的鱼类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而且找出了一般规律,确立了硬骨鱼类发育阶段的理论。我国的鱼类学工作者对草、鲢、鳙、鲤、非洲鲫鱼等淡水养殖鱼类的胚胎、幼鱼发育的研究,也进行了许多细致深入的工作,积累了颇为丰富的观察研究资料,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渔业生产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国内、外对于杂交种胚胎、胚后发育的研究较少,更由于生产的需要,回交鱼具有生长优势,进一步推广应用吋需要这方面的理论指导,为此,我们在品种改良和培育过程中,对鳙_(♀x)(鳙_(♀x)鲢_(?))_(?)回交鱼胚胎、幼鱼的发育进行初步观察,目的在于:(1)为今后进一步探求回交杂种的胚胎、幼鱼发育的规律,打下基础。(2)在掌握此回交鱼发育阶段形态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所要求的生活条件,为培育回交杂种提供合理饲养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几种鲤科鱼类及杂种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14种鲤科鱼类和4个杂交种的肌肉、心脏、晶状体、脑和肾脏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根据LDH酶谱的异同可将雅罗鱼亚科的5种鱼分成两组:草鱼、鳡和鳤;青鱼和赤眼鳟。鳊亚科中青梢红鲌的LDH谱形与长春鳊、团头鲂和红鳍鲌相似,而与(歺又鱼)条有明显的区别。鲢亚科中的鳙与鲢的谱形相似。密鲴亚科中的细鳞斜颌鲴与黄尾密鲴的谱形也非常相似。将谱形相似的鱼类进行杂交,如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鳙♀×鲢♂,不仅杂种的成活率高而且可繁殖后代。谱形相差很大的鱼类进行杂交,如草鱼♀×团头鲂♂及草鱼♀×鳙♂,杂种的成活率都很低。这些结果和酶谱所显示的关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论鲢、鳙对微囊藻的消化利用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1980年—1985年7—8月在水温30℃,溶氧8mg/L以上,pH值7—8,光照度2800lx的限制摄食量条件下,鲢、鳙鱼种对微囊藻干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29.45±4.37、26.07±2.15%;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39.20±3.44、33.71±2.93%;脂肪消化率分别为34.03±5.38、30.29±2.16%;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分别为36.61±4.15、30.39±2.81%。鱼种对微囊藻日需量分别为其体重的54.44和60.53%。鱼的生长与其生活水体中藻类的初始浓度有密切关系:(1)藻类浓度在0.4—0.8g/L时鲢、鳙分别增重1.55—7.41和0.78~6.21%;(2)藻类浓度在1.0—1.3g/L时鲢、鳙分别减重2.0—5.9和2.2—8.3%。0.8g/L为鲢、鳙滤食微囊藻的最大浓度。  相似文献   

5.
鲢鳙对鱼粪消化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鱼粪代表天然水体中有机碎屑,研究鲢、鳙对鱼粪的消化利用,并评价有机碎屑在鲢、鳙营养中的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水温30℃,溶氧6毫克/升以上,pH7—8,光照度2800lx),收集鲢、鳙摄食微囊藻后排出的粪作为试验用饲料。在限制摄食量的条件下,测定鱼对鱼粪的消化率及研究鱼粪对鲢、鳙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是:(1)鲢、鳙对鱼粪中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58.54±9.53%及68.57±8.98%。其中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74.49±7.96%及80.41±9.02%,脂肪消化率分别为90.23±15.33%及84.24±6.96%,碳水化合物分别为49.14±20.67%及60.36±11.29%;(2)经10天饲养,鲢、鳙体重增重率分别为6.25±3.46%及7.80±3.18%。根据鱼粪的营养价值及鲢、鳙对鱼粪的能量转化率,表明鲢、鳙鱼粪在鲢、鳙营养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汉东湖的鲢(Hypophthalmichthy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天然条件下摄食强度具季节性变化。摄食强度高峰处于夏季,低谷处于冬季。在实验条件下,按周年采样期间水温变化范围,测定鱼的肠管排空率。食物通过鱼肠管时间(Y_p—h)与水温(X_t—℃)的关系为: 鲢Y_p=270.63 X_t~(0.6408) 鳙Y_p=280.46 X_t~(0.6642) 根据修正后Bajkov公式(D=C (24.A)/n),估算鱼的日粮。鱼日粮(Y_D)与水温(X_t)关系为: 鲢Y_D=0.2683e~(0.1503X_t) 鳙Y_D=0.0075X_t~(2.2715) 计算鱼在天然条件下周年月粮及年粮。鲢、鳙对天然饵料年消耗量分别为18.924公斤及17.39公斤,饵料系数分别为18.02及13.38。  相似文献   

7.
鳙团移核鱼的形态性状与个体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鳙国移核鱼的形态性状及其个体生长等特性,为研究核质关系和细胞质遗传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鳙团移核鱼的形态性状有些与供核体鳙鱼相似,有的与受核体团头纺相似,还有的出现中间型性状。二龄移核鱼的生长都明显比团头纺快,但都慢于鳙鱼.  相似文献   

8.
武汉东湖鲢、鳙生长的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退算法研究东湖鲢、鳙的生长,包括生长的基本模式,瞬时生长率及其变动,雌、雄鱼生长的差异等问题:1)鲢、鳙的生长模式可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来描述,其中鲢的参数l∞=99.8厘米、W∞=17,104克、K=0.3040、t0=0.4821年,鳙的参数l∞=117.6厘米、W∞=29,311克、K=0.3088、t0=0.5392年;2)鲢、鳙的瞬时生长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并且不同世代同龄鱼的瞬时生长率有一定的变动,其变差系数与年龄呈正相关;3)鲢、鳙的生长无显著的性别差异。通过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阐述了鲢、鳙4龄前后出现生长的拐折主要由其个体大小所制约,种群的不同世代和同一世代的不同个体一样存在生长补偿作用,以及瞬时生长率与肥满系数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所取得的有关参数值可以应用于渔业估算。    相似文献   

9.
在主施氯化铵的混养池塘中鲢,鳙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鲢、鳙为主养鱼类的混养池塘中,在各种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设计了4种以氯化铵为氮源、1种以碳铵和尿素为氮源、1种以有机肥为肥源的追肥处理,旨在查明6种追肥处理对鲢、鳙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铵能促进鲢、鳙快速生长;N与P_2O_5,的比为2:1时生长最佳。分析讨论了6种追肥处理池塘中鲢、鳙在不同养殖阶段的生长特点,并提出了进一步增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长江鲢、鳙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表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采自长江老江河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255尾1—5龄鲢、鳙的30项形态度量数据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显示,鲢可明显地聚成欧氏距离相对较远的1龄组和2—5龄组,鳙也可聚成欧氏距离较远的1、2龄组与3—5龄组。判别分析显示,144尾鲢个体对所聚类的两个组别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8.0%,111尾鳙个体对所聚类的两个组别的判别准确率也达90.7%。这表明,在幼体向成体的发育过程中,鲢和鳙在形态上均存在着两个具有显著差异阶段。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鲢两个组别之间有18个参数差异极显著,4个差异显著,其中10个显著或极显著地变小,12个显著或极显著地变大。鳙两个组别间有极显著和显著差异的参数分别有14个和3个,其中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变小和变大的分别有12个和5个。这表明在鲢、鳙个体发育过程中,分别有73.3%和56.7%的特征参数具有生长异速现象。因此,在根据形态鉴别物种、分析种群差异、确立种质标准和作生长退算时,均应考虑所选用特征的生长异速现象。  相似文献   

11.
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我们研究了鲢、鳙在停食状况下氮、磷的排泄量及在有鱼及无鱼的水环境中鱼类及微囊藻的氮、磷释放率。结合有关参数进行换算,从量的方面评价了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①鲢、鳙摄食过程加速了水体氮、磷释放进程(有鱼水体氮、磷释放率分别为无鱼水体的1.88和1.41倍),但其释放量(粪便的氮、磷释放量分别为水体氮、磷总含量的11.45%和3.4%)不足以左右东湖水体初级生产量的变动;②鲢、鳙摄食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对初级生产量的利用率,而另一方面却通过鱼体积贮从水体中移出大量氮(52.20吨)、磷(11.36吨),分别占水体浮游物总氮、磷的3.01%和5.28%;③鲢、鳙大量摄食浮游动物,降低了被摄食种群的密度,缩短被摄食种群生物量周转期(1982年被摄食种群的生产量为1981年的1.05倍,鲢、鳙放养量为1981年的7倍;这两年鱼摄食量分别占其被摄食种群产量的31.73%及0.63%,被摄食种群的ρ/B系数分别为67.92及48.01);这样水体中浮游动物产量的相对稳定,也就促使浮游植物产量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2.
测定鲢(Hypophthalmichthy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鱼种在天然条件下肠管饱满度指数与水温及溶解氧的关系,在实验条件下鱼的排空率。根据修正后的Bajkov公式(D=C24·A/n)估计鱼的日摄食量。两种鱼在天然条件下具昼夜摄食节律,它们的摄食高峰在下午16—19时,低谷在清晨4—7时。鲢日粮为其体重12.81—23.08%;鳙为8.91—14.63%。它们的摄食强度随溶解氧的升高而加强,反之则下降。  相似文献   

13.
鲢、鳙肌肉生化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一季节收集的不同体长组的鲢、鳙肌肉的生化成分,随着鱼体的增长水分含量逐渐下降,而脂肪含量则逐渐增加,蛋白质、无氮浸出物及灰分变幅不大,且与体长变化无明显的从属关系;同一体长组的鳙肌肉水分高于鲢,而脂肪含量则低于鲢,蛋白质、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差异不大。同年收集的1+及2+龄鲢、鳙的肌肉生化成分随着季节的延续,水分含量逐步下降,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逐步上升,无氮浸出物及灰分含量变化不大;1+龄鱼水分含量比2+龄鱼高,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则比2+龄鱼低,其余成分含量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从基因位置的判定、核质遗传的判定、显隐性状的判定、细胞质遗传与母性效应的区别4个方面剖析了“隐♀×显♂”在遗传定律中的作用,说明“隐♀×显♂”这种杂交方式在高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鲢的远缘杂交子代和人工三倍体的同工酶表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鲢♀×鳙♂、鲢♀×团头鲂♂的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杂种,以及同源三倍体鲢及其亲本种的8种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二倍体杂交子代的基因表达是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表达可能与双亲的这些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差异有关。如与二倍体杂交子代相比,鲢×鳙异源三倍体的肌肉蛋白和血清蛋白有效一致的表型,此外在两种异源三倍体中EST和MDH同工酶的表型接近母本,这些结果表明异源三倍体由于增加了一套  相似文献   

16.
鲤、鲫、鲢、鳙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探求鳙×鲢、草×(鱼团)和鲤×鲫杂种表现全育、不育和半育的原因,分析比较了鲤、鲫、鲢、鲸的染色体组型,发现鲤、鲫鱼有一对“推测是性染色体的染色体”,经讨论认为,亲本染色体组型的近似、不同和X、Y型性别决定机制的确立,可能分别是鲢×鳙杂种全育、草×(鱼团)杂种不育和鲤×鲫杂种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控(微囊)藻鲢、鳙排泄物光能与生长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通过原位培养滤食性鱼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摄食微囊藻(Microcysis)后的排泄物,研究鲢、鳙滤食对藻类光能及生长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囊藻经鲢、鳙滤食后,排泄当天,其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合活性(Fv/Fo)、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光化学猝灭(qP)和非光化学猝灭(NPQ)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微囊藻的光合活性逐渐恢复,鲢、鳙组的Fv/Fm、Fv/Fo、Yield和qP分别在第3天和第5天开始呈上升趋势,至实验结束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鲢组高于鳙组。而NPQ呈下降趋势,第13 d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原位培养期间,鲢、鳙组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Chl a)浓度呈增长趋势,且鲢组明显高于鳙组;鳙组藻类游离胞外多糖含量增长幅度高于鲢组。实验结束时,鲢、鳙组浮游藻类总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组7.78、6.55倍,绿藻(Chlor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相对生物量增加,但微囊藻贡献率达93%以上。相关性分析显示,鲢组藻细胞密度、Chl a浓度和胞外多糖含量与Fv/Fm、Fv/Fo、Yield、ETR、qP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NPQ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鳙组藻细胞密度、Chl a浓度和胞外多糖含量仅与ET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NPQ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可见,鲢、鳙单次滤食未对微囊藻造成生理上的致命损伤,藻类由于超补偿生长,其光合及生长活性在短期恢复并显著增强,有潜在加速水体富营养化可能,鲢、鳙增殖放流以控制蓝藻水华的措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1975年,我场鲢、鳙亲鱼全部患打印病,我们采用漂白粉干粉进行治疗,经过一年的观察,病鱼已全部痊愈,现把治厅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 1975年10月,我们在亲鱼转塘时,发现留养的一百余尾鲢、鳙亲鱼全部患有轻重程度不同的打印病,患病鳙亲鱼体重每尾15公斤,鲢亲鱼10公斤左右,患病部位在肛门的两侧处,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肌肉腐  相似文献   

19.
鳙团移核鱼LDH,MDH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二龄鳙鱼细胞核和团头鲂细胞质配合的核质杂种鱼--鳙团移核鱼及其亲本,供核体鳙鱼和受核体团头鲂肌组织LDH、MDH同工酶进行了研究试验。鳙团移核鱼和供核体鳙鱼肌组织LDH同工酶均具有LdhA2B2一条谱带;受核体团头鲂的则具有LdhA2、LdhA2B1、LdhA2B2、LdhA1B3、LdhB4等五条谱带。移核鱼和供核体鳙鱼肌组织的MDH同工酶都各具有二条谱带:S-mdhA2、S-mdhAB;受核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休克调控技术诱导出103尾第一代白鲫(♀)×红鲫()异源四倍体鱼,并对其生殖力进行了研究。1或2龄的四倍体雄鱼能产生精子,而雌鱼不能产生正常的卵。将异源四倍体雄鱼与二倍体白鲫雌鱼交配产生倍间三倍体鱼,染色体检查证明是整三倍体(3N=150),但其受精率很低(11.4—51.3%,平均32.4%).网箱养殖结果表明,倍间三倍体白鲫的生长速度比白鲫快30%以上,雌雄均不育.并用冷休克处理回收异源四倍体4N()×白鲫2N(♀)受精卵的第二极体产生了新的四倍体鱼.文中还对第一代异源四倍体鱼的批量生产、生殖能力以及异源三倍体鱼的生产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