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赛加羚羊是生活在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的稀有物种,其在中国的野外种群已经于20世纪中叶灭绝。对于赛加羚羊分布地的游牧民来说,赛加羚羊是中亚干旱草原的象征。几个世纪以来,它们与人类共同分享着这片栖息地,是游牧民的食物来源和精神源泉。目前,赛加羚羊被公认有两个亚种:蒙古亚种生活在蒙古的小草原区域,俄罗斯亚种生活在中亚和里海西北部区域的广阔平原上。在欧亚大陆上,人类活动导致了数个被互相孤立的赛加羚羊种群,俄罗斯亚种分布在里海西北  相似文献   

2.
吕晨阳  金崑  王秀磊 《生态科学》2014,33(5):931-936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是一种濒危动物, 在我国已近 50 年未发现野生种群。为了其野生种群的恢复, 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由国外引入进行人工饲养, 现已经达到一百余只。武威东沙窝地区曾是赛加羚羊的历史分布区 , 现为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与繁育中心所在地。通过对该中心半散放种群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对植被、地形等数据的分析, 显示不考虑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时, 最适宜与适宜的面积分别为 30.87 km²和 23.25 km²,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1.076%和 23.404%; 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时, 最适宜与适宜的面积分别减少了 4.903%和3.268%, 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对东沙窝地区赛加羚羊潜在生境适宜性影响较小。结果表明该地区比较适宜作为赛加羚羊野外放归后的栖息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赛加羚羊放归时的存活率, 建议对东沙窝地区进行适当的生境改造及保护 ; 在适宜性强的斑块之间建立廊道, 在繁殖季节和冬季补饲等。  相似文献   

3.
赛加羚羊的种群数量在历史上有过很大的波动。至2002年,各分布区内野外种群数量的总和仅为十年前的5%。赛加羚羊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偷猎,而引发偷猎的始作俑者则是当地人的食用和羚羊角的对外贸易。赛加羚羊严峻的生存状况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消费国对其制品的使用及消费市场现状,尤其是传统中药材市场,它作为拉动赛加羚羊角贸易链条的一个重要末端,反映了消费国对赛加羚羊制品的需求。鉴于此,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于2008~2013年对我国  相似文献   

4.
赛加羚羊在我国消失的确切时间,一说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一说为60年代中期,但都无确凿的科学证据。有据可考的事实为,20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中并未发现该物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赛加羚羊在我国灭绝的时间大体上为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启动了赛加羚羊引入项目。从1988~1991年,甘肃武威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分别从美国和德国的动物园引进赛加  相似文献   

5.
罗述金 《生物学通报》2010,45(1):1-5,F0004
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曾广泛分布在亚洲13个国家。但由于栖息地的丧失、猎物数量减少以及人类的捕杀,其野生种群已经从一个世纪前的超过10万只锐减到目前的3000~5000只。中国境内分布着4个野生亚种,对于世界范围的老虎保护有着重要作用。建立连接破碎化栖息地的生物走廊带、杜绝由于虎制品贸易消费而造成的疯狂盗猎、有效地保护好老虎残存的自然栖息地及其中的有蹄类猎物种群是维持老虎野外种群持续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华南梅花鹿的分布和现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 亚种可能是现存梅花鹿亚种中最濒危的物种。目前主要分布于安徽皖南的泾县、旌德、黟县、宁国,江西的彭泽和浙江的临安等县。 分布的范围仍在不断缩小,种群被隔离,并逐步在分散。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亚种的现在分布区和栖息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描述。由于目前缺乏对华南梅花鹿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对该种群尚无有效的保护措施。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野生梅花鹿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属于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原产地主要为高寒低氧地区,现存种群则主要栖息于中亚地区的荒漠及半荒漠草原上。脑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具有运输和储存血氧能力的球蛋白,在动物适应低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为了初步探究赛加羚羊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机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脑红蛋白及脑红蛋白基因(NGB)在赛加羚羊的心、肝、脾、肺、肾等5种主要内脏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与表达情况进行了探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脑红蛋白在赛加羚羊的心、肝、脾、肺、肾中均有分布,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其心肌细胞、肝细胞、脾白髓区中的淋巴细胞、肺泡细胞以及肾小球内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脑红蛋白基因在赛加羚羊心、肝、脾、肺、肾中的表达量不同,脾的表达量最高,心的表达量次之,两者均显著高于肝、肺和肾(P < 0.05);其后依次为肝、肾、肺,其中,肝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肾和肺(P < 0.05),肾和肺之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 > 0.05),肺的表达量最低。上述研究表明,脑红蛋白在赛加羚羊的主要内脏器官中均有阳性表达,不同内脏器官中的表达量不同,这表明脑红蛋白可能参与了这些内脏器官的氧利用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1988~1993年,结合《引进赛加羚羊驯化研究》,对赛加羚羊现代分布区、国内历史分布区和43个样点的11项气象地理要素计算欧氏距离和模糊相似优先化,并进一步作气候图解分析.发现引种区甘肃武威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赛加羚羊现代分布区中的别特帕克达拉等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气候类型介于哈萨克斯坦的半荒漠与荒漠草原之间,更相似于荒漠草原。认为赛加羚羊同其它生物种一样,有其特定的生态位,但随生态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要保证生态效能的充分发挥,赛加羚羊必须与环境统一,途径有三,其中在生态环境基本相似的区域内引种才是可行的。甘肃武威地区便是这种区域之一。进一步分析各种生态因子对环境的作用及物源状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刘荣堂 《生态学报》1997,17(2):151-158
自1988-1993年,结合《引进赛加羚羊驯化研究》,对赛加羚羊现代分布区、国内分布区和43个样点的11基气象地理要素计算欧氏距离和模糊相似优先化,并进一步气候图解分析,发现引种区--甘肃武威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赛加羚羊现代分布区中的别特帕克达拉等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气候类型介于哈萨克斯坦的增荒漠条件的而变化。要保证生态铲能的充分发挥,赛加羚羊必须与环境统一,途径有三,其中在生态环境基本相似的区域内引  相似文献   

10.
在第四纪早期,当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还被冰川覆盖时,绵延其上的是一条宽广而干旱的苔原地带,那时候赛加羚羊占据的领地范围要比现在大得多。人们从冰河时期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它们的骨骼,地点遍布各地,从不列颠群岛到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的西北部领土,从北面的新西伯利亚群岛到南部的高加索地区都有分布。而现在,这种堪称"活化石"的动物,其主要栖息地却仅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干旱草原和半沙漠地带,那里生活着占现存总数80%以上的  相似文献   

11.
据日前报载,经有关方面对东北虎栖息地的航空调查,没有发现一只虎,因而估计我国野生东北虎可能已经灭绝。对此项不幸信息,关心的人很多,现遵本刊编者嘱,将东北虎的情况简单介绍如下。虎的亚种原有八个,由于其中三个(巴厘亚种、里海亚种、爪哇亚种)已经或即将灭绝,所以现存的只剩下五个亚种,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Temminck)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虎的现存数量,据国际自然保护组织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头骨三维可视化模型,进一步研究赛加羚羊头骨的解剖特征,建立赛加羚羊头骨的“数字化标本”,以提高其疾病诊治的准确率和物种保护的有效性。本研究以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赛加羚羊为研究对象,经锥形束CT扫描获得影像数据,运用MIMICS 20.0软件对赛加羚羊头骨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以建立赛加羚羊的“数字化头骨”用于形态研究。运用MIMICS 20.0软件对数字化头骨的26项形态学指标(n = 8)进行三维测量,且与头骨标本游标卡尺的测量值(n = 8)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经与真实测量值比较后评价数字化模型及其三维测量的准确性。结果显示,26项形态测量指标均与真实头骨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例如颅全长游标卡尺测量值为(227.147 ± 10.646)mm,三维测量值为(227.130 ± 10.638)mm,P = 0.635,表明三维重建后的数字化头骨和真实的头骨标本高度相似,且“数字标本”能够实现任意角度的旋转、剖切和测量。本研究可为赛加羚羊头部疾病如骨折等的治疗及骨骼系统的三维可视化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可为CT扫描和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野生动物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世界野生虎(Pantheratigris)传统上被划分为8个亚种,其中3个亚种已于20世纪灭绝,而剩余种群的生存仍然受到偷猎、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的威胁。作为唯一栖息着4个现存虎亚种的国家,中国在世界虎的保护事业中负有重要责任,然而其野生和圈养虎的分类地位却仍然不确定。最近一项研究(Luoetal,2004)从所有现存野生虎分布地区(包括中国)采集了134份“基准样品”(即原产野外或有确定地域起源的个体生物样品),对虎的系统地理学、种群结构以及遗传起源进行了全面分析。所用的分子标记包括四千碱基对的线粒体DNA、30个核基因组微卫星位点,以及MHC-DRB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虎的整体遗传多态性较低,但是种群分化程度很高,它们被划分为6个,而不是5个现存亚种(1)西伯利亚虎(P.t.altaica);(2)苏门答腊虎(P.t.sumatrae);(3)孟加拉虎(P.t.tigris);(4)华南虎(P.t.amoyensis);(5)印支虎(P.t.corbetti);(6)新定义的亚种马来虎,暂命名为P.t.Jacksoni。由于所研究样本量有限,目前暂定的华南虎亚种还需进一步确定。现有华南虎圈养种群包括遗传关系相距较远的两支一支与印支虎(P.t.corbetti)无异;而另一支则与其他种群均相距甚远,可能代表了真正的华南虎(P.t.amoyensis)。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国动物园中圈养虎的遗传起源调查亟待进行,以确认该圈养种群整体的遗传独特性或者非独特性。换言之,这将是确认华南虎是否仍然存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四川宝兴县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兴县境内现有的164只大熊猫可被视为一异质种群,分为亚种群A(东河:115只)、亚种群B(西河以西:40只)及亚种群C(三岔河以下:9只).应用漩涡模型(VORTEX 8.42)对影响该异质种群未来动态的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表明:近亲繁殖对该异质种群和各亚种群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近亲繁殖程度的加深,种群衰退的速度也越快;种群的未来发展对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环境容纳量大幅度减少时,对种群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模拟的两种灾害因子(竹子开花和森林大火)对该种群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一灾害因子,单次影响越大,种群下降越快,而发生频率较高、单次影响较小的灾害因子(如森林火灾)较发生频率低、单次影响大的灾害因子(如竹子开花)对种群的动态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2018年4月下旬至5月初对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61只初生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成活率、性别比例、单双羔比例、初生重等生物学数据进行了观测,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赛加羚羊分娩期始于4月25日,截止于5月5日,产羔高峰期集中在4月28日至5月2日。共分娩61只羔羊,成活56只,成活率91.80%。其中,雄性羔羊占40.98%,雌性羔羊占59.02%,雌雄性别比(♀︰♂)为1.44︰1,与1︰1的性比差异不显著(χ2检验,P> 0.05);单羔比例80.33%,双羔比例19.67%,两者差异极显著(P <0.01);初生羔羊体重多数集中在2.501~3.000 kg,雄性羔羊平均初生重略高于雌性羔羊,单羔羚羊平均体重略高于双羔羚羊。单羔雄羚羊与双羔雄羚羊、单羔雌羚羊与双羔雌羚羊以及单双羔、雌雄羔羊总平均体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是我国开展朱鹮保护工作的第40年,其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重新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如今的7000余只;野生朱鹮的活动范围由当初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近1.5万平方公里,呈现低海拔分布和集群化的良性发展态势;人工种群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多地得以建立,分布范围日趋合理,濒危态势得到有效缓解,在国际上树立了拯...  相似文献   

17.
刘荣堂  陈本健 《生态学报》1996,16(3):265-268
在植物区系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于1988~1993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进一步研究了赛加羚羊引种区的植物群落特征,观察了30种植物的物候期,用常规方法化验了72种植物的营养成分,从植被特征出发,综合评价其对赛加羚羊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8.
海南坡鹿的起源、进化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鹿是世界濒危物种,三个亚种分布在东南亚大陆,仅海南坡鹿种群分布在中国海南岛.2003年,国际社会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将海南坡鹿引入泰国亚种原分布区,重建已经绝灭野生种群的建议.在此种情况下,明确海南坡鹿的起源、与其它亚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以及遗传多样性水平对有效保护坡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线粒体DNA D-loop区490 bp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比较分析了海南坡鹿、泰国亚种和缅甸亚种共35个样本的序列差异.我们所测的样本中,总共发现4种单倍型.所有21个海南坡鹿样品共享1种单倍型.利用最大似然法(ML)、最大简约法(MP)、邻接法(NJ)和贝叶斯法(Bayesian)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海南坡鹿种群与泰国亚种的关系较近.但是,二者也发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海南坡鹿与泰国亚种的遗传距离均值为0.026.我们推测海南坡鹿可能是在更新世冰期(69万年前)通过陆桥由东南亚大陆迁入中国海南岛.我们的结论说明海南坡鹿的遗传多样性很低,并且已独立进化很长时间.因此,我们不支持将海南坡鹿引入泰国亚种的原分布区,重建已经绝灭的野生种群的设想和建议.我们建议将海南坡鹿与泰国亚种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进化显著单元(ESUs)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9.
刘荣堂  陈本健 《生态学报》1996,16(3):265-268
在植物区系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于1988 ̄1993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进一步研究了赛加羚羊引种区的植物群落特征,观察了30种植物的物候期,用常规方法化验了72种植物的营养成分,从植被特征出发,综合评价其对赛加羚羊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与英国鸟类学家Dr.Roger Wilkinson,Dr.Simon Dowell,Ms.Mary Richardson对云南思茅鸟类进行考察期间,于2005年5月4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在思茅菜阳河保护区内距“树上人家”约3km处的高大乔木顶部,发现1只雄性蓝腰短尾鹦鹉(Psittinus cyanurus),为我国鸟类物种新记录。通过单筒望远镜观察,该鸟体长约为200mm,头顶淡蓝色,嘴红色,翅上覆羽绿色,尾短,胸、腹部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显得甚浅。据以往报道,蓝腰短尾鹦鹉分布于缅甸南部、泰国南部和西部、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等地。蓝腰短尾鹦鹉迄今所知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cyanurus分布广泛,而亚种pontius和abbotti则仅见于苏门答腊西部海面的零星岛屿。思茅所处位置与指名亚种的分布区相距甚远。鉴于只见到1只雄鸟,故有关蓝腰短尾鹦鹉野生种群在中国云南思茅地区的状况,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