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是一种身材魁梧,肌肉发达的动物。它们头上顶着中空角,脚上长着双数蹄,完全吃素,爱打响鼻。虽然按照动物分类学,羊和羚羊也都属于牛科,但它们的体形比牛小得多。牛的角从脑袋两侧长出,羊和羚羊的角则是从头顶上方长出,有的还有螺旋和分叉。现在,我们就去拜访一下世界各地的牛!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羚羊类固醇激素分泌模式与行为和社群等级的关系,我们检测了成年雄性弯角长角羚(n=15)和普通大羚羊(n=11)的粪样皮质酮和睾酮浓度.采用随意取样和目标取样法记录了共650 h的行为.结果发现,两种羚羊的睾酮水平在雌性的发情时段里都是最高的.两种羚羊皮质激素水平有季节性变化,表现为雨季皮质酮水平高于干旱季节.优势胁迫作用明显存在于普通大羚羊,而在弯角长角羚不明显.没有证据表明从属个体压力的存在,一只弯角长角羚曾经是优势个体,但是后来有两年不是优势个体,与其他雄羚相比,这只雄羚在雌性发情期的睾酮和皮质酮水平有3个交迭出现的峰值.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古哺乳动物化石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角,这些动物的角有什么规律可寻吗?而要研究古代动物,还得从现生动物的研究入手。现生哺乳动物中只有有蹄类的五个科的动物长角。这五个科是:犀牛科、牛科、叉角羚羊科、鹿科和长颈鹿科。犀牛科属于奇蹄类,其它都属于偶蹄类。我们常见的牛、山羊和绵羊,以及动物园里的各种野牛、羚羊、麝牛  相似文献   

4.
对散养在30hm^2场地内的塞加羚羊(Saiga tatarica)一个敏殖群体在2000年12月(酱期及其前、后)和2001年5-7月(哺乳期)的昼间时间分配做了观察研究。数据用个体扫描-瞬时取样法收集。结果表明:①雌性塞加羚羊在交配期结束后,躺卧时间减少,进食时间增加;从前期到后期,站立时间连续递减;母羊分娩后2周内离群单独活动,往返于觅食地和幼仔隐藏地之间;第3周起,母仔合群。②雄性在交配期的移动多于交配前,交配后躺卧时间增加。③塞加羚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始于交配期;这时,雄性个体忙于追逐圈赶雌性,导致移动时间增加,躺卧减少;交配期后,雌性觅食时间突增,而雄性不变;雌性进入哺乳期后,各月觅食时间均多于雄性。以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它们的繁殖投资差异。上述结果暗示,对此类散养动物,应在其能量需求高峰期增加投食量,以提高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2018年4月下旬至5月初对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61只初生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成活率、性别比例、单双羔比例、初生重等生物学数据进行了观测,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赛加羚羊分娩期始于4月25日,截止于5月5日,产羔高峰期集中在4月28日至5月2日。共分娩61只羔羊,成活56只,成活率91.80%。其中,雄性羔羊占40.98%,雌性羔羊占59.02%,雌雄性别比(♀︰♂)为1.44︰1,与1︰1的性比差异不显著(χ2检验,P> 0.05);单羔比例80.33%,双羔比例19.67%,两者差异极显著(P <0.01);初生羔羊体重多数集中在2.501~3.000 kg,雄性羔羊平均初生重略高于雌性羔羊,单羔羚羊平均体重略高于双羔羚羊。单羔雄羚羊与双羔雄羚羊、单羔雌羚羊与双羔雌羚羊以及单双羔、雌雄羔羊总平均体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6.
轉角羚羊化石最初发現于外貝加尔区恰克图城附近,并于1910年为M.帕甫洛娃所描述。以后,在蒙古、中国和前貝加尔区西部都曾經多次发现过它的骨化石。下面我們将文献所載发現过轉角羚羊化石的所有地点列表如次:  相似文献   

7.
利用整体压片法 ,对分别隶属于球角科和长角科的两种跳虫似微小球角 (Hypogastruraadex ilis (Stach ,196 4 ) )和曲毛裸长 (SinellacurvisetaBrook 1889)的染色体进行了首次观察。发现似微小球角单倍染色体数目n =7,雄性有 13条染色体 ,雌性有 14条 ,为XO型性别决定 ;曲毛裸长n =6 ,雄性 2n =11,雌性 2n =12 ,同样为XO型性别决定。还记述了雄性似微小球角的减数分裂过程 :在分裂前期 ,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 ;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 ,部分仅末端相连 ;早后期Ⅰ ,当常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 ,性染色体仍滞后于赤道板中央。  相似文献   

8.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属于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原产地主要为高寒低氧地区,现存种群则主要栖息于中亚地区的荒漠及半荒漠草原上。脑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具有运输和储存血氧能力的球蛋白,在动物适应低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为了初步探究赛加羚羊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机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脑红蛋白及脑红蛋白基因(NGB)在赛加羚羊的心、肝、脾、肺、肾等5种主要内脏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与表达情况进行了探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脑红蛋白在赛加羚羊的心、肝、脾、肺、肾中均有分布,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其心肌细胞、肝细胞、脾白髓区中的淋巴细胞、肺泡细胞以及肾小球内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脑红蛋白基因在赛加羚羊心、肝、脾、肺、肾中的表达量不同,脾的表达量最高,心的表达量次之,两者均显著高于肝、肺和肾(P < 0.05);其后依次为肝、肾、肺,其中,肝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肾和肺(P < 0.05),肾和肺之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 > 0.05),肺的表达量最低。上述研究表明,脑红蛋白在赛加羚羊的主要内脏器官中均有阳性表达,不同内脏器官中的表达量不同,这表明脑红蛋白可能参与了这些内脏器官的氧利用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陕西蓝田灞河组陕西转角羚一新种(英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1997~ 2 0 0 1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 ,于灞河组地层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计 45种。其中牛科化石种类与蓬蒂期典型三趾马动物群中的种类不同 ,至少存在分别归属于Shaanxispira、Protoryx、Dorcadoryx和Gazella的 4个新的种类。本文仅记述其中陕西转角羚羊一新种 :灞河陕西转角羚 (Shaanxispirabaheensissp .nov .)。该种主要鉴定特征 :角心长而直 ,粗壮 ,横断面呈圆形 ,具一条发育的棱 ,起始于前内侧 ,右角上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至一周半 (从角基部视 ) ,角心前视向两侧中等程度散开 ,侧视中等后倾 ,起始于眼眶之后 ,角柄短。鼻骨窄 ,向上隆起 ,其后缘延伸至眼眶前棱之后的位置 ;眶前窝较宽浅 ,面部长而窄 ;角前额顶宽、稍隆起 ,眶上孔成椭圆形 ,眶上窝发育 ,向前的沟槽可延伸至泪骨 ;额骨在角前轻微隆起 ;角后颅顶宽、短 ,颅轴与面轴交角约为 90°。枕面宽、平 ,面向后下方。牙齿齿冠中等高度。臼齿上底柱与肋皆不发育。p4的下后尖位于下原尖之后 ,在老年个体上与下内尖连接 ,封闭后内谷。与已知大型转角羚羊相比较 ,灞河组新发现的种类与周氏陕西转角羚最为接近。不同的是该新种角心只发育一条棱 ,而不是两条 ,角心横断面呈圆形 ;顶骨较短 ;臼齿列相对较短 ,下臼?  相似文献   

10.
临时配偶关系指多雌多雄灵长类群体中的一只成年雄性连续跟随一只成年发情期/性接受期的雌性形成的异性关系,在季节性繁殖物种的交配季节表现的尤为明显,是雄性个体提高交配成功的策略之一。为了探讨能量消耗对这种行为的约束,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鱼鳞坑A1群(YA1群)的8~10只成年雄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全事件记录法采集成年雄性自然发生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移动时间、觅食时间和交配频次等行为指标,同时测定作为个体能量状态生理指标的尿液C-肽浓度(Urinary C-peptide , UCP),从行为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适应性特征。研究期间,在临时配偶期内,雄性的移动时间无显著变化,但觅食时间和交配频率显著增加;在临时配偶期内,当存在雄性竞争者时,雄性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临时配偶关系对雄性的UCP水平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雄性短尾猴在临时配偶期内可能会根据能量消耗的情况以及守护雌性周围的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以减少其在临时配偶期内的能量投资,提高自身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河套大角鹿     
河套大角鹿是几万年前(更新世晚期)生活在河套地区的一种大型的鹿,它的角比现代鹿的角要大得多。当时这个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湿润,草原中分布有较大的湖泊,附近又长有树林。河套大角鹿就生活在草原边缘的树林里,以树叶、嫩枝为食。和它共同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还有原始牛、水牛、赤鹿、野猪、纳玛古象、披毛犀、野马、转角羚羊、鸵鸟等等,河套大角鹿及上述一些动物都是当时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河套人”的狩猎对象。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牛科小羚羊(Dorcadorys Teilhard et Trassaert,1938)一新种:D.orientalis sp. nov.。材料发现于陕西蓝田Loc.6,晚中新世灞河组中部。它和属型种Dorcadoryx triquetricor- nis的主要不同在于它的角心长,向上分散度大,角后窝深而狭长,眼眶向头骨两侧突出不明显,下颌骨水平支低而纤细,颊齿窄和前臼齿列相对长等。Dorcadoryx是中国北方和蒙古地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特有类型之一。我国山西晚中新世的?Tragoreas(Bohlin,1935)、蒙古新近纪晚期的Tragoreas sp.2和sp.3以及Olonbulukia(?)sp.(Dmitrieva,1977)可能是它的成员。经修订,属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小至中等大小,头骨狭长,角基之间的额面不向上隆起,头骨弯曲发生在额顶骨之间,眶上孔小,眶前窝大,颅顶部狭长,基枕部具中沟,前结节不明显,角心位于眼眶之上、不旋转,内外侧扁,分散度不大,稍向后弯曲,角柄长,角后窝存在, 前臼齿列退化以及p4的下后尖和下前尖相连等。它可能属于山羊亚科,包含4—5种。新种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早期类型。  相似文献   

13.
重新厘定后,步氏羚羊(Gazellablacki)的主要特征是个体中等大小,脑颅部宽而短,枕面向后突出不明显,枕髁与枕面处在同一平面中,基枕面平,呈方形,具宽浅而长的中纵沟;角心纤细,短而直,从角基向角项方向迅速变尖,基部横切面为次圆形;颊齿高冠,前臼齿列短和p4有封闭的前内谷等。它出现在我国山西上上新统的地层中。依据头骨和颊齿的性状,它可能是现生种G.picticaudata和G.gutturosa的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14.
500万年前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在地中海的一个岩石小岛上,一群看起来既像鹿又像羚羊的动物正在吃草和灌木叶。但这群动物与鹿或羚羊又明显不同。它们的头骨顶部有五个角,嘴巴两边还伸出两个长獠牙。突然一只雄兽停止进食,警惕地抬起头,焦虑地嗅嗅空气、顿着足。雌兽和幼兽也都变得警觉起来,它们挤在一起,竖起耳朵。另一只雄兽——年青的竞争者从草丛中冲出来,向兽群的首领挑战。在这场显示力量的表演中,年长的雄兽转动身躯、侧着身子对着挑衅者,炫耀它的巨大。它左右摇摆着头,然后用角直着刺向对方。这个首领用摆着的姿势表明自已是兽群利益非凡的主宰和捍卫者。然后,这两只动物对抗性的朝  相似文献   

15.
嗜热微生物包括中度嗜热微生物和极端嗜热微生物,主要栖息于热泉、火山口、海底热液喷口、高温反应器以及工厂高温废水排放区等自然或人为产生的高温环境中。它们可以生活在40-80°C、甚至更高的温度中,其中有些具备嗜酸性及特殊的代谢类型,在高温生物冶金过程中具有应用潜力。高温生物冶金较传统中温生物冶金更具优势,其能浸出某些难处理矿、解决浸矿过程的钝化问题,以及提高浸出效率等,目前已引起了生物冶金工业的重视。本文概述了应用于生物冶金的主要嗜热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耐热机制以及对铁、铜和砷等离子的耐受机制,进一步介绍了嗜热微生物在高温生物冶金中的发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鹿角是大部分鹿科动物的第二性征.麋鹿仅雄性具角,且角枝向后分杈,呈多回分支状,形态特征与其他鹿科动物不同.针对麋鹿的脱落时间、角型特征、外部形态与年龄关系等问题,2008年12月~2009年3月在北京麋鹿苑对麋鹿角进行了标记、收集与测量.结果 表明:解角期持续时间长短与种群年龄结构有关;麋鹿角的重量、角基周长、主干长度、后枝长和角宽5个变量与年龄显著线性相关,其中重量和角基周长与年龄的相关性最显著.麋鹿角并不完全是每增加1岁就增加1个分枝,依据鹿角分枝数只能对年龄进行大致判断.  相似文献   

17.
重新厘定后,步氏羚羊(Gazellablacki)的主要特征是个体中等大小,脑颅部宽而短,枕面向后突出不明显,枕髁与枕面处的一同一平面中,基枕面平,呈方形,具宽浅而长的中纵沟;角心纤细,短而直,从角基向角顶方向迅速变尖,基部横切面为次圆形,颊齿高冠,前臼齿列短和p4有封闭的前内谷等,它出现在我国山西上上新统的地层中,依据头骨和颊齿的性状,它可有是现生种G.picticaudata和G.guthur  相似文献   

18.
张雷  梁琍  冉辉  沈正雄 《动物学杂志》2012,47(4):135-138
报道了角蟾科一新亚种,该亚种具角蟾属特征,与峨眉角蟾种组中的炳灵角蟾(Megophrysbinlingensis)形态特征最为相近,但与该组成员又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炳灵角蟾梵净山亚种(M.b.fanjingmontis subsp.nov.)。本亚种主要鉴别特征为犁骨棱较弱,后端无犁骨齿,上颌有细齿;第一、二指上婚刺细密,趾侧缘膜窄;体腹面斑少,两侧黑褐色长形斑明显;体型较大,雄性头体长大于60.00 mm;趾间具1/3蹼。  相似文献   

19.
羚牛也缠绵     
雍严格 《生命世界》2007,(11):34-35
在我国西部秦岭山区,生活着一种强悍、雄健的动物——羚牛。羚牛为大型食草动物,是一种古老的孑遗种类。它外形似牛,但分类上属于牛科羊亚科,属寒带羚羊,体形粗壮,并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翻转向外侧伸出,呈扭曲状。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光周期(L8∶D16、L12∶D12及L16∶D8)对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F.-W.),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denko,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Zub.)3种草原蝗虫高龄若虫的发育、存活、羽化、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天温度(28±1)℃,黑夜温度(23±1)℃的恒定温度下,不同光周期对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高龄若虫的发育、羽化、产卵影响不大,但是对其存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高龄若虫到成虫的发育速度在中光照下(L12∶D12)最快。而在短光照(L8∶D16)下更有利于小翅雏蝗若虫发育,其次是中光照;毛足棒角蝗的羽化在中光照条件下最适宜,而长光照时数(L16∶D8)更有利于亚洲小车蝗和小翅雏蝗的羽化;光周期对亚洲小车蝗产卵影响最为明显,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在中光照和长光照时数条件下有利于它们产卵,而小翅雏蝗在短光照和中光照时数下有利于产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