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陕北延长群一新古鳕类及其生物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本文记述了在陕西北部耀县铜川组发现的古鳕科一新属、种——延长三叠鳕(Triassodusyanchangensis,gen.et sp.nov.)。在对其形态特征作较详细描述的基础上,认为它既与美国晚三叠世的吐鲁瑟欧鳕(Turseodus)很接近,又与我国四川须家河组(晚三叠世)的蜀鳕(Sh-uniscus)相似。基于上述的理由,认为铜川组的时代是晚三叠世。根据迄今在我国晓三叠世发现的鱼类,探讨了我国晚三叠世的鱼群与北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记陕北子长晚三叠世一新的古鳕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记述了陕北子长晚三叠世古鳕科(Palaeoniscidae)一新属新种──子长瓦窑堡鳕(Wayaobulepis zichangensis gen. et sp. nov.)。其一般形态特征如身体长纺锤形、背鳍基长,后部对着腹鳍和臀鳍之间的空隙、鳍条粗壮、饰缘棘鳞细小、悬挂骨倾斜、鳃盖骨很高大、鳞片小及横列鳞数目多等,与澳大利亚中至晚三叠世的Myriolopis很相似,但新属具有吻较尖、背鳍鳍条数目较少、鳞片具有众多的斜嵴、后缘成梳齿状以及具有背嵴鳞等显著特征区别于Myriolopis。瓦窑堡鳕在体形、鳍的位置、鳃盖骨高大及鳞片的纹饰等方面也与欧洲中至晚三叠世的 Gyrolepis相似,但新属以背鳍基较长、臀鳍基较短、背峪鳞发达及鳍条粗壮等特征区别于Gyrolepis。根据瓦窑堡鳕的性质和化石层位的情况,将合鱼化石地层的时代定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3.
报道的叶肢介新属(Kenyaestheriagen.nov.)采自肯尼亚MajiyaChumvi地区的一钻孔,属下三叠统上马几牙楚姆维组(UpperMajiyaChumviFormation),其特征为壳瓣后背缘最后几条生长线靠近背缘处形成一个凹缘构造,但生长线在背缘并不反转弯曲,同时具有放射线纹饰,据此将其归于凹缘叶肢介科(Ulugkemiidae)。该科是一个灭绝的类群,分布于中泥盆统至上三叠统,古生代的类型都发现于欧亚大陆,晚三叠世的Triasulugkemia见于阿根廷,新属首见于早三叠世,也是在南大陆出现的第二例凹缘叶肢介类。孢粉Lunatisporitespellucidus和叶肢介AquilonoglyptaCorniaPalaeolimnadiaFalsisca组合指示含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石拐地区石拐群召沟组中的长腹鳍大青山鳕(新属、新种) Daqingshaniscus longiventralis gen. et sp. nov. 是在我国中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一比较原始的古鳕类.其头骨眶后部分短,鳃盖骨大于下鳃盖骨,背鳍位于腹鳍与臀鳍之间,腹鳍基线长,鳍条都从基部分节、远端分叉,棘鳞仅见于尾上叶,全歪型尾,鳞片呈菱形.大青山鳕既与苏联南哈萨克斯坦 Karatau 地区的 Pteroniscus 很接近,又与我国新疆的维吾尔鳕 Uighuroniscus 及西德北部的 Stadthagen 地区的 Indaginilepis 相似.  相似文献   

5.
宁夏中卫纳缪尔期古鳕类化石一新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产于宁夏中卫县石炭纪纳缪尔期地层的古鳕类化石一新属新种——潘氏黄河鳕(huanghelepis pani gen.et sp.nov.)。新属种的个体中等大小,体形狭长,头长约为体长的1/6左右。颌悬挂很倾斜,具有长而窄的梯形鳃盖骨、相对较大的下鳃盖骨。全身覆鳞,体侧各有一列高度远大于宽度的长方形侧线鳞。这是在中国石炭纪地层中古鳕类化石的首次描述。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发现于广西靖西果乐寒武系芙蓉统果乐组的始海百合化石,确定其为始海百合纲Ridersiidae科一新属:Jingxieocrinus gen.nov.。新属特征如下:个体较小,锥形萼。萼板15块,排列规则,其中五边形底板5块,六边形侧板5块,五边形辐板5块,无萼孔及缝孔。茎长,始端粗,向末端迅速变尖。始端茎板矮,大小茎板交互重叠,向末端茎板变高,大小茎板趋于一致。腕羽5枝,细长不分叉,双列小板,生于口缘辐板相间处。偶见盖板,横椭圆形,上覆放射状纹饰。模式种Jingxieocrinus guoleensis gen.et.sp.nov.的茎细且长,末端变尖,没有固着器,可能以茎末端附着于其它物体上营假浮游或寄生漂游生活。  相似文献   

7.
报道苏铁植物大孢子叶化石一新属———中间苏铁属(Mediocycasgen.nov.)。标本采集于辽宁省西部,喀左县杨树沟煤矿后山的早三叠世红砬组。这些标本以前曾被处理为疑问化石(Problematicum)。因当时资料不足,所以没有确定属种名称。但鉴于这些化石在苏铁类早期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故对它们作了重新研究。文中除了以喀左中间苏铁(Mediocycaskazuoensisgen.etsp.nov.)为典型种进行描述以外,还对新属、种在苏铁类起源与演化方面的意义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报道可能属于单子叶被子植物化石的两个新属Shangyuania gen.nov.和Zhouia gen.nov.,标本采自辽宁省北票市上园乡黄半吉沟下白垩统义县组尖山沟层。前者属于水生草本植物,具有一个非常细弱的茎,茎保存不全,未见分枝。茎上生有对生和互生的沉水型叶;叶线形,全缘。基部无柄,顶端为钝圆形;具有一条中脉,中脉的两侧各有3—4条细而平行的侧脉和在叶的远轴面上各有一行可能的通气组织;穗状花序生于叶腋中,具有一个细弱的花序梗,由4~5轮小花组成。后者是一个单独保存的种子,卵圆形,被压扁,表面具有多角形的细胞或泡沫状纹饰。通过对两新属形态特征研究和对比,推测它们可能与现生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特别是该科中的眼子菜属(Potamogeton),以及茨藻科(Najadaceae)的茨藻属(Najas)有某种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贵州关岭上三叠统的楯齿龙类化石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记述的新铺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 gen. et sp. nov.)代表了齿龙目的一新属。这是齿龙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这类特殊的海生爬行动物在欧洲、北非和中东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标本产自贵州关岭晚三叠世瓦窑组一段的泥晶灰岩中,与鱼龙类、幻龙类及海龙类等多种海生爬行类同时产出。这一化石组合表明,贵州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性质与西特提斯动物群(wstern-Tethyan fauna)的性质极为相似,这两个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有广泛的动物交流。  相似文献   

10.
李泉  彭善池 《古生物学报》2006,45(4):540-548
安徽淮南八公山地区寒武纪毛庄-徐庄期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在老鹰山剖面徐庄组底部的紫色页岩内所采集大量三叶虫标本中发现的一种新的三叶虫,命名为Huaiaspishuainanensisgen.etsp.nov.,它代表了一个尚未描记的且科级分类位置待定的新属新种。该三叶虫特点突出,是头部特征极度消隐且不具眼、眼叶、眼脊的“盲三叶虫”。该三叶虫为小尾型后颊类,主要特征为:壳面光滑,背壳呈次椭圆形,头盖半圆形;头鞍呈钟形向前收缩;背沟浅,仅在侧光下可见;活动颊平滑宽大,具有宽阔的活动颊刺;胸部由14节组成;尾部中轴粗壮,无边缘沟。  相似文献   

11.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23,62(2):301-308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Pseudokoninckinagen.nov.归于康尼克贝类。模式种Pseudokoninckina xinpuensisgen.etsp.nov.的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关岭县城西南约35km新铺乡喇嘛村上三叠统下部(Carnian)竹杆坡组中部黑灰或黄灰色石灰岩。其贝体强烈膝曲,拖曳部长;背壳极为深凹,侧坡高又陡峭,两侧区和拖曳部呈薄壳状;两耳翼端强烈向背方膝曲;背三角孔覆有背三角双板,但腹三角孔洞开。腹内两侧隔板极高又长;腹中隔脊低宽,前部二分叉,后部三分叉。背内第三壳层厚,在背壳底两侧区隆起呈两条隆脊;主突起高强。壳表饰有微弱同心线和毛发状放射纹。这些特征在康尼克贝类中是很独特的。  相似文献   

13.
吴肖春  刘俊  李锦玲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4):251-265,T001
初步研究了山西省永和县桑壁镇铜川组二段产出的两件初龙形类化石标本 (IVPPV1 2 3 78,V 1 2 3 79)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新属新种———桑壁永和鳄 (Yonghesuchussangbiensisgen .etsp .nov .)。它以下列共存的衍生特征区别于其他初龙形类 (archosauriforms) :1 )吻部前端尖削 ;2 )眶前窝前部具一凹陷 ;3 )眶前窝与外鼻孔间宽 ;4)眶后骨下降突的后 2 / 3宽且深凹 ;5 )基蝶骨腹面有两个凹陷 ;6 )齿骨后背突相当长 ;7)关节骨的反关节区有明显的背脊 ,有穿孔的翼状的内侧突 ,以及指向前内侧向和背向的十分显著的后内侧突。由于缺乏跗骨的形态信息 ,目前很难通过支序分析建立永和鳄的系统发育关系。但可以通过头骨形态来推测永和鳄在初龙形类中的系统位置。永和鳄有翼骨齿 ,这表明它不属于狭义的初龙类 (archosaurians)。其通过内颈动脉脑支的孔位于基蝶骨的前侧面而不是腹面 ,在这点上永和鳄比原鳄龙科 (Proterochampsidae)更进步 ,这表明与后者相比永和鳄和狭义的初龙类的关系可能更近。在中国早期的初龙形类中 ,达坂吐鲁番鳄 (Turfanosuchusdabanensis)与桑壁永和鳄最接近 ,但前者由于内颈动脉脑支的孔腹位而比后者更为原始。根据以上头骨特征以及枢后椎椎体之间间椎体的存在与否 ,推测派克鳄 (Euparkeri  相似文献   

14.
根据缅甸北部克钦地区产出的白垩纪中期琥珀中保存的蜡蝉,建立了1新属1新种——三瓣残缺蜡蝉(Ayaimatum trilobatum gen. et sp. nov.),该新属新种属于白垩纪的拟蛛蜡蝉科(Mimarachnidae)。本文对拟蛛蜡蝉科的属种记录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这一灭绝科属种的多样性和形态分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我国尖胸沫蝉科(Aphrophoridac)一新属周氏沫蝉属Choua及其新种卵圆周氏沫蝉Chouaovalis。新属新种标本采自我国云南及东京湾。本属与云南沫蝉属Yunnana China,1925外型比较相似,但据雄性外生殖器可以相区别。  相似文献   

16.
对北祁连山东段和鄂尔多斯西缘新材料的研究表明,甘肃景泰红水堡晚石炭世早期的杂羊齿属(Palaeoweichselia)与西欧的模式标本存在明显差异,遂另建-新属——Reticalethopteris gen.nov..新属与Neuralethopteris是脉延羊齿类植物中分别代表网状叶脉和羽状叶脉的一对姐妹属.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已发现了两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其大小分别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相仿。其中与实雷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足迹包括了两个连续的后足迹,并构成行迹的一部分,已被命名为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 cifengensis)。与粗壮的实雷龙足迹相比,彭县足迹有着较细长的脚趾、保存尚清晰的趾垫、较宽的趾间角,这些特征都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相似。目前尚不能证明彭县足迹和卡岩塔足迹属于同物异名,彭县足迹仍然被保留。两个足迹的部分区域都保存有皮肤纹理和多边形的鳞片印痕,其中最清晰的是第二个彭县足迹第四趾的跖趾垫处。与跷脚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较小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也组成不甚完整的行迹。它们表现出的较宽趾间角与卡岩塔足迹和彭县足迹相似,这里暂将其归入兽脚类足迹属种未定。彭县足迹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岩板表面还有着小的前/后足迹,可归入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其形态类似于北美和南非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产出的同类足迹。这是亚洲东南部似哺乳类足迹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云南保山地块晚三叠世诺利期(Norian)海相沉积发育。通过野外观察、实测保山大堡子剖面,对剖面南梳坝组中部以及大水塘组顶部灰岩进行了牙形石分析,经鉴定有1属3种,分别为Mockina bidentata,Mockina englandi和Mockina aff.englandi,时代为晚诺利期Sevatian1亚期。岩石显微薄片分析显示,南梳坝组中部灰岩和大水塘组顶部灰岩中含大量被方解石完全或部分交代的放射虫,陆源碎屑岩中见磨圆程度不同的碎屑。结合滑塌沉积构造,推测南梳坝组沉积时期大堡子地区为混积陆棚环境,发育了与岛弧(微板块)有关的特殊陆棚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可能发现于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地层中一件标本报道了窃蛋龙科一新属种——斑嵴龙。新标本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属种的特征:由前颌骨和鼻骨形成的脊冠具有阶梯状的后端,表面有两个纵向的沟槽和许多倾斜的条痕;外鼻孔延长,其后侧与眶骨相近;翼骨腭骨支背缘有一深窝;齿骨后背缘有纵向沟槽;上隅骨前背缘有小结节。斑嵴龙腭部和下颌的一些特征不同于窃蛋龙科的其他属种,但近似于更原始的窃蛋龙类。这些特征表明斑嵴龙代表窃蛋龙科中相对原始的一个属种。这一系统发育假说得到了定量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斑嵴龙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晚白垩世窃蛋龙科的分异度,而且为这一类群的特征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