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8年秋我们对保定的小麦绿矮和大麦绿矮病株,经超薄切片和抽提后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均系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毒(MRDV)所致。在玻璃温室内用灰飞虱传播玉米粗缩病的实验中,还观察到经接种的大麦产生了绿矮和黄化复合症病株。这类病株主要特征是:植株矮化、叶片浓绿肥厚,并  相似文献   

2.
白粉病和黄矮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几年来这两种病害经常在我国一些小麦产区同时发生。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方法将抗黄矮病的Bdv2基因(源自于YW642)和抗白粉病的Pm21基因(源自于CB037)聚合在一起,育成了兼抗黄矮病和白粉病的小麦新材料。通过田间抗病性鉴定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得到聚合了Bdv2基因和Pm21基因的BC1代小麦22株,F2代小麦51株。农艺性状调查显示,这些含Pm21和Bdv2基因的双抗白粉病和黄矮病小麦新材料的农艺性状优于感病植株和原先的亲本,可以在小麦白粉病和黄矮病兼性抗病育种中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依兰(Cananga odorata Hook.f.et Thom.)为热带原产的著名木本芳香植物,高达15-20米,花极芳香,是我国急需解决的紧缺香料。在原产地,采用实生苗栽植,一般2-3年始花,4年后进入盛花期,单株亩产花5-10公斤,成龄株最高可达50-60公斤。引入厦门地区以后,植株始花年限比原产地推迟5年以上,单株产花量也比原产地少且差异大,加之实生树植株高大,10年生株高达10米以上,厦门天马54龄株高达15米以上,且依兰树材质松脆,90%的花朵着生于植株中上部外围的枝条上,采花作业不便,还会把不成熟的花朵一起采下,导致精油得率下降,香气变劣。  相似文献   

4.
突触的概念首先由生理学家Sherrington(1897)提出,自从被应用于形态学后,始终是神经形态学领域内重要的研究课题。神经形态学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神经组织染色技术进行近半世纪的工作,已获得极为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光学显微镜放大率和辨别力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很多更精细的结构不能看到或看不清。近十余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被应用于突触的研究,突触超细微结构的秘密才被更多地揭露。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资料分别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5.
6.
采用五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华中地区种植密度、有机肥、氮、磷、钾等因素与矮啤大麦S500产量、千粒重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应.对模型解析发现,在供试条件下密度、有机肥、氮、磷、钾单因子对大麦产量的绝对贡献顺序为氮肥〉有机肥〉磷肥〉钾肥〉密度,对千粒重的绝对贡献顺序为磷肥〉有机肥〉钾肥〉密度〉氮肥。对净收入的绝对贡献顺序为氮肥〉有机肥〉磷肥〉钾肥〉密度.计算机模拟寻优表明,密茇在219.3—233.13万株/hm^2,有机肥在22050-24975kg/hm^2,氮肥在186.49-208.92kg/hm^2,磷肥在91.14-104.68kg/hm^2,钾肥在63.4l-82.58kg/hm^2时,大麦千粒重在42g以上,大麦的产量在5000kg/hm^2,净收入在5000元/hm^2以上,足以实现大麦优质高产且经济效益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泡桐丛枝病病原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我国泡桐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尤为严重。济南市以泡桐绿化人行道,丛枝病到处可见。此病属于典型的黄化病害,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化变小、明脉、冬季小枝不脱落,呈现鸟巢状。罹病严  相似文献   

8.
花生丛枝病普遍发生于海南岛花生种植区,在崖县、儋县大田中更为常见,俗称“花生公”。这种病害,国内过去认为是一种病毒病,但无正式的研究与报道。在国外,对花生丛枝病也仅推测是由类菌原体(MLO)引起的病  相似文献   

9.
花生丛枝病普遍发生于海南岛花生种植区,在崖县、儋县大田中更为常见,俗称“花生公”。这种病害,国内过去认为是一种病毒病,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对小白鼠的骨髓细胞,制成电镜染色体样品,探索了利用电子显微镜所产生的高度聚焦的电子束,将目标染色体或梁色体处段与其他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分离,切割开的过程,检验了电子束分离,切割染色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开发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电子束分离,切割染色体的新技术或方法,使之成为染色体及基因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沙冬青根瘤菌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透射电镜研究沙冬青根瘤中的根瘤菌。这种根瘤菌的精细结构不仅与生态环境有关,而且还随寄主细胞发育程度不同而异。在早期侵染细胞中,根瘤菌很少,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电子密度很高,位于细胞壁附近。在成熟侵染细胞中,根瘤菌很多,布满了整个细胞,形态出现多样化。在衰老侵染细胞中,根瘤菌形状不规则,细胞质收缩,电子密度增高,内部结构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变成一团膜泡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13.
泡桐丛枝病病原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我国泡桐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尤为严重。济南市以泡桐绿化人行道,丛枝病到处可见。此病属于典型的黄化病害,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化变小、明脉、冬季小枝不脱落,呈现鸟巢状。罹病严重的当年枯死,轻者几年后也常死掉。泡桐丛枝病能够皮接传播。有关传病媒介正在研  相似文献   

14.
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植物染色体Giemsa N-带的研究已有报道。Matsui、Funaki等指出,在许多情况下,N-带显示染色体上某一特殊部位,他们用N-带技术确定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NOR)的位置。Islam曾利用N-带技术鉴别小麦、大麦杂种附加系中的大麦染色体,Gerlach曾利用N-带技术研究小麦的起源问题,他们的结果指出,在小麦的A、B、D三组染色体中只有全部B组和A组两个染色体(4A、7A)显带,而与供试野生种(Triticum speltoides)染色体显带有相似之处,从而作者认为小麦B组染色体来源于T.speltoides。Islam和Gerlach的结果表明,N-带技术对大麦和小麦染色体上的NOR并不显色。 我们进行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细胞学方面分析鉴定它门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报道是我们在这方面获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5.
黄矮病是禾本类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由大麦黄矮病毒侵染所致,侵染该病毒后植株生理活动紊乱,叶片黄化至红化,结实率低,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大麦黄矮病毒最早发现于大麦作物中,对大麦抗黄矮病的研究较早,但至今仍未从大麦克隆到黄矮病抗病基因。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系统和转基因技术,TIRB基因被验证具有抗黄矮病功能,是小麦抗黄矮病的关键基因。我们通过用小麦TIRB基因序列,在谷子、高粱和大麦基因库进行BLAST比对,发掘了谷子、高粱和大麦抗黄矮病候选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比较了这些基因所表达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的亲疏水性及亚细胞定位,信号肽预测及三级结构等。不同物种中的这些蛋白相似的性质暗示着它们可能执行相近的抗病机制。总之,三种候选基因的发现,对于通过生物信息手段发掘作物抗病基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麦染色体银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自立  于玲 《遗传学报》1990,17(3):168-172
本文以六棱、四棱和二棱大麦为材料,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标本在60℃恒温下经70—80%AgNO_3水溶液处理12—14小时,可在核仁组成区、着丝粒和端粒出现黑色银染区。细胞化学反应说明这些不同区域的银染物质具有相同的性质。银染带型与C带型和N带型迥然不同,3种大麦的银染带型也有差别。试验还证明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对银染效果影响极大,只有合适的酶解和火焰干燥处理才能促使着丝粒和端粒显示出银染正反应。  相似文献   

17.
在北疆奎屯、伍家渠小麦田中,发现一种经种子传毒的病毒病。其症状特点、传播途径、病毒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均与国外报道的大麦条纹花叶病毒相似。经分离提纯后观察,病毒颗粒呈棒状,长度约129毫微米,宽约30毫微米.制备出效价为1:102{的抗血清。采用琼脂双扩散法检验种子是否带毒,经调节扩散介质的pH值、丁基萘磺酸钠的浓度可提高检出灵敏度。  相似文献   

18.
依兰是一种著名的热带木本香料植物,从其花朵提取的依兰油广泛用于调配日化香精。  相似文献   

19.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硅藻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矮牵牛花红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矮牵牛花红色素的提取方法,并对色素的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0.1mol/L HCI对矮牵牛花红色素的浸出效果最佳;矮牵牛化色素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并生成不可逆的黄色;同时还讨论了温度、光照、溶剂及Vc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