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出了鸣鸣蝉发声肌肌原纤维的双阵结构,其肌纤维中并存两种不同阵列的“快”和“慢”劝肌原纤维不同,分别为3:1和5:1。明显区别于单音调鸣声的蝉类发声肌肌原纤维的RTTF为3:1的单阵列,即与鸣鸣蝉变音调声产生的原初机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庐山鸣鸣蝉自鸣声信息的长码与短码结构及其部分频谱的双倍频特征。庐山鸣鸣蝉多次重复的“MUYING……MUYING MU A”叫声,仅由三种信息MU(简称M),YING(I)及“A”重复编排而成。M与A的特征类似:持续时间大于170ms,波形具有约为6ms的周期,频谱主峰频率(MPF)约为4kHz,谱能量主要分布在2—7kHz频带内。这是鸣鸣蝉自鸣声长码的近似不变特征。长码I与M,A的不同点是持续期多在300ms以上,MPF为变频特征,在2.7—7.2kHz之间变化,谱能量较均匀地分布在0—14kHz频带内。约为6ms的准周期内含有几个频率不同的脉冲串(PT),这些不同频率的PT称为短码。这表明鸣鸣蝉自鸣声中长码是由变频短码组成的。M与A部分频谱具有双倍频特征,即构成频谱的子谱峰频率为两个倍频序列,其中一序列的共振峰为主峰,另一序列的共振峰为次峰。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鸣鸣蝉发声肌肌原纤维的双阵列结构,其肌纤维中并存两种不同阵列的“快”和“慢”动肌原纤维(FSM和SSM).FSM和SSM虽然由粗肌丝构成相同的阵列骨架,但细肌丝对粗肌丝的比例(RTIF)不同,分别为3:1和5:1.明显区别于单音调鸣声的蝉类发声肌肌原纤维的RTIF为3:1的单阵列结构,即与鸣鸣蝉变音调声产生的原初机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袁飞敏  魏琮 《昆虫学报》2021,64(10):1205-12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无鼓膜发音器的华蝉族(Sinosenini)昆虫在蝉总科(Cicadoidea)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依据在陕西宁陕采集的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标本,对华蝉族的合哑蝉K. caelatata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蝉总科其他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然后利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分别构建了蝉总科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合哑蝉线粒体基因组长14 960 bp (GenBank登录号: MN922304),其基因组成、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等,与蝉总科其他类群具相似特征。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表明,atp8, nad6和nad2为易变基因,而cox1比较保守。非同义替换率和同义替换率比表明,蝉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处于高水平的纯化选择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蝉次目(Cicadomorpha)的单系性,该次目3个总科的关系为:角蝉总科Membraciodea+(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didea)。无鼓膜发音器的哑蝉属与蝉亚科(Cicadinae)的蜩蝉族(Dundubiini)相关类群聚在一起,且与寒蝉属Meimuna关系最近;黑蝉族(Cicadatrini)的草蝉属Mogannia和音蝉属Vagitanus则与姬蝉亚科(Cicadettinae)相关类群聚在一起;日宁蝉属Yezoterpnosia并非一个单系群。【结论】华蝉族应从姬蝉亚科转移至蝉亚科并与蜩蝉族(Dundubiini)合并,而黑蝉族应从蝉亚科转移至姬蝉亚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具有不同发声机制的蝉科昆虫系统演化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五种常见鸣虫的鸣声结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对寒蝉、蚱蝉、鸣鸣蝉、锐声鸣螽和大扁头蟋五种鸣虫雄虫的鸣声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这些昆虫鸣声节律以及声谱和声压的瞬时变化均有显著的不同。一种昆虫的鸣声频谱范围虽然很大,但不同频率的图象却都和主频率的图象一样。  相似文献   

6.
昆虫翅脉特征自动获取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翅的形态特征是某些类群昆虫分类中的重要依据,怎样快速科学提取这些数据是昆虫数字鉴定技术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进展,并介绍了DrawWing软件的详细功能。该软件能比较准确方便地提取昆虫翅轮廓和翅脉特征值,因此详细描述了其算法原理。利用该软件的DOS和Windows两种不同版本对意大利蜜蜂和昼鸣蝉的翅进行了其特征提取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该软件可以成功提取蜜蜂翅脉特征值,但对昼鸣蝉翅处理尚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昆虫翅脉特征自动获取技术乃至昆虫种类的计算机识别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和许多昆虫一样,蝉是一种时令昆虫。毕竟只有生命短暂,在年月日之间轮回的昆虫,才能更好地和人类纪日纪年之法对应起来。即蝉的生命周期很短,每年固定时期繁殖与消亡,所以有此用,这也引出了我们古代对蝉的基本认识。《月令》说:"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易通卦验》则曰:"夏至景风至,蝉始鸣,  相似文献   

8.
乡间听虫     
<正>对于我们来说,夏季是个酷暑难熬、慵懒散漫的季节。而对于很多昆虫来说,却是求爱交欢、繁衍后代的黄金时期。尤其是鸣虫,它们不分昼夜地在这个舞台上演唱,不断发出爱的讯息,等待心仪的异性前来成就一段好姻缘。循着歌声去捉蝉我的孩童时代是在山西晋南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的,那个时候的农村没有电视,  相似文献   

9.
拟隐脉叶蝉原产于东南亚及我国华南地区 ,近年传入美国并在夏威夷等地暴发成灾。为了从拟隐脉叶蝉的原产地寻找有效天敌 ,以便在传入地开展生物防治 ,作者近年在福建省福州地区对 2种拟隐脉叶蝉的种群动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结果获知 :在福州地区的番石榴和相思树上 ,淡色拟隐脉叶蝉和叉线拟隐脉叶蝉年可发生 3~ 4代 ,若虫 5龄 ,夏秋冬初世代重叠 ,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它们的共同寄主有 :番石榴、甘薯、花生和扁豆。罩养条件下 ,淡色拟隐脉叶蝉也能在相思树上取食并产卵。  相似文献   

10.
蝉和秋蝉     
宋法仁 《昆虫知识》1999,36(4):254-255
在我国东南各地,蝉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夏秋季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总能听到群栖在大树密叶里的蝉的鸣叫,正因为如此,历代文人墨客们题咏蝉的诗文也就不少。例如汉代赵煜撰《吴越春秋》里就有“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挥挠,长吟悲鸣”的描写,北宋词人柳永也有“寒蝉凄切”的佳句,现代文豪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有“鸣蝉在密叶间长吟”的描写。甚至现代的视听文艺节目里也少不了装点上几声蝉的鸣叫。然而在地处大西北的兰州城区,即使在炎热的夏秋之交,你也听不到蝉的鸣叫,看不到蝉的踪影,假如你写个“蝉”字问问…  相似文献   

11.
<正> 蝉类昆虫属同翅目(Homoptera)、蝉总科(Cicadoidea),是我国分布较广的昆虫类群。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为害植物的根部,成虫生活在地上为害植物的茎和枝。它们用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营养汁液,致使植物受害部分轻者褪色、变黄、造成营养不良、器官萎焉或卷缩畸形,重者则导致根、茎或整个植株枯黄而死,因此它们是我国重要害虫之一。但是,蝉对人类也具有益处,在我国中医学中,蝉的幼虫羽化为成虫时所弃下的皮壳称为蝉蜕、枯蝉、蝉衣或蝉壳可  相似文献   

12.
云南景洪地区蝉鸣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蒋锦昌 《昆虫学报》1985,(3):257-265
本文对云南景洪地区三种蝉:A.周氏尖瓣蝉Acutivalva chotti Yao,B.大狭瓣蝉Aola bindusara Distant,C.中华舌瓣蝉Linguvalva sinensis Chou et Yao的鸣声特点,及其晨鸣进行了分析。 蝉A和蝉B的鸣声都是由主峰频率为6.3 kHz的单次声群(SSG)和连续声群(CSG)组成的节律声。但是蝉A鸣声的节律平均周期、SSG中单次声的个数和CSG中调幅脉冲列的重复频率等都明显地与蝉B有区别。蝉C的鸣声是由重复频率约120Hz的调幅脉冲列组成的连续声,其主峰频率为5kHz。 蝉B的傍晚鸣声与午间鸣声相比较,其CSG中调幅脉冲列的重复频率和主峰频率等都是相同的,仅仅是节律的平均周期延长1.7秒,1/3倍频谱中低于1,000Hz的各个频率幅值明显下降。 这三种蝉晨间群鸣由前奏、高潮声和尾声组成。高潮声开始于6点(28±2)分,尾声终止于6点(43±2)分,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物钟现象。 这些结果可能为蝉科分类和蝉的声通讯研究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布鲁德13代蝉的风光亮相,让蝉家族的其余成员有些不满,它们自称身怀绝技,纷纷向小编抗议。也难怪,蝉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家族,除了我们在夏天常见的那种胖头胖脑的熊蝉,从生物学分类上来讲,蝉亚目下还有好多好  相似文献   

14.
分别基于波茎赤叉脉叶蝉Rakta sinuata sp. nov. 为模式种建立了赤叉脉叶蝉属Rakta gen. nov.,基于双突白叉脉叶蝉Albodikra bifida sp. nov. 为模式种建立了白叉脉叶蝉属Albodikra gen. nov.,进行了描记和绘图。虽然这两个属的后翅翅脉近似于小绿叶蝉族的特征,但此处将它们置于小叶蝉中的叉脉叶蝉族,并讨论了归族所依据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三刺角蝉族TricentriniAhmadetYasmeen,1974特征及所辖4个属的关系,认为秃角蝉属CentrotoscelusFrnkhouser,1914为其中一独立属。记述了三刺角蝉属Tricentrus中国8个新种:胡颓子三刺角蝉T.elaeagni,茶树三刺角蝉T.cameliae,马桑三刺角蝉T.coriariae,驼背三刺角蝉T.dorsocameloideus,肖融瓣三刺角蝉T.coligatoclypeides,油茶三刺角蝉T.camelolefer,半透翅三刺角蝉T.semipelucidus,以及铁刀木三刺角蝉T.caesalpiniae。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额唇基的中、侧瓣融合;雌性第9腹节背板的后上角管状。模式标本均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正> 国内发生的水稻黑尾叶蝉主要是普通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Distant)二种,过去习惯于把二者当作同一黑尾叶蝉的不同生态型,认为它们之间形态及色泽的不同是由于生态环境不同而引起的。 Nasu,S.认为他们发现的三个独立种N.impicti-ceps,N.apicalis和N.cincticeps是不可能杂交的,但这不能否认在广大东洋区里有杂交的可能。井上齐得出: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70对有24%雌产生杂种,相反的组合的所有个体都不亲和产无精卵。所有的F_1雌虫和黑尾或二点雄虫回交虽产受精卵,但F_1雄虫为不妊。F_1雄成虫的主要形态的形态特征多为两亲的中间个体。 黑尾叶蝉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们又是水稻病毒病的重要媒介。国内对上述二种黑尾叶蝉的形态和生态作了鉴定和研究,并注意到两者传播水稻病毒病上的差异。但是以上二种黑尾叶蝉是属同一种的不同生态型,还是为不同的独立种,有不同的看法。澄清这一问题,无论在对黑尾叶蝉的测报、防治以及研究水稻病毒病的种类、株系、分布及流行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尧 《昆虫学报》1964,(3):449-454
角蝉科的昆虫,是世界著名的富于拟态性的昆虫。它们的畸形发达的前胸背板给人们以明显的识别的特征。这一科不少种类是果树、森林或农业的重要害虫,造成相当严重的灾害。角蝉科截至目前为止,全世界已记载的共324属2500余种;中国已知的20属152种。 本文记述角蝉科一新属及一新种。  相似文献   

18.
同翅类昆虫的雄性生殖系统及精子发生(昆虫纲:半翅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比较了同翅类昆虫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的行为和精子尾部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蜡蝉总科和异翅类的精巢具有被膜,而蝉总科、叶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木虱总科、蚜总科、粉虱总科和蚧总科的精巢均不具有被膜。也可以根据精巢小叶的形状将精巢分为三类,蝉总科、叶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蚜总科和粉虱总科的精巢小叶为球形,蜡蝉总科、木虱总科和蚧总科的精巢小叶为管状,而异翅类的精巢小叶为片层状。减数分裂可以被分为5类:①蝉型(Cicadoidtype);②蜡蝉型(Fulgoroidtype);③木虱型(Psyloidtype);④蚜型(Aphidoidtype);⑤粉虱型(Aleyrodoidtype)和⑥蚧型(Coccoidtype),至少具有四个类群的减数分裂前期I具有弥散期,它们是:木虱总科、蜡蝉总科、蚧总科和异翅类。除粉虱总科和蚧总科的精子尾部退化以外,其余种类的精子鞭毛均具有典型的9 9 2轴丝结构。  相似文献   

19.
片角蝉     
<正>角蝉科(Membracidae)虽然多为小到中型的昆虫,但却因其外形独特受到了世界各地昆虫学家和爱好者的青睐。几乎所有的角蝉都可以称得上是"奇葩",它们的头顶通常有向上的突起;前胸背板也特别发达,向后延伸形成后突起,盖住小盾片、腹部一部分或者全部,常有背突、前突或侧突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停止使用"同翅目Homoptera" 目名的建议   总被引:32,自引:19,他引:13  
梁爱萍 《昆虫知识》2005,42(3):332-337
长期以来,在我国昆虫学界,“同翅目Homoptera”和半翅目Hemiptera一直被作为2个并列的昆虫目被广泛使用。传统的“同翅目”被分为3亚目10总科,即鞘喙亚目Coleorrhyncha(包括膜翅蝽总科Peloridioidea)、胸喙亚目Stemorrhyncha(包括木虱总科Psylloidea、粉虱总科Aleyrodoidea、蚧总科Coccoidea和蚜总科Aphidoidea)和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包括蜡蝉子亚目Fulgoromorpha(包括蜡蝉总科Fulgoroidea)和蝉子亚目Cicadomorpha(包括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idea、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和角蝉总科Membracoidea)]。近年来,形态学及分子学特征数据的支序分析研究表明,木虱总科、粉虱总科、蚧总科、蚜总科、蜡蝉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都是单系群;鞘喙亚目、胸喙亚目、蝉子亚目及蜡蝉子亚目也都是单系群,其相互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胸喙亚目 (蝉子亚目 (蜡蝉子亚目 (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蝽类)))),它们共同组成了单系的半翅目Hemipter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半翅目中,鞘喙亚目与异翅亚目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蜡蝉子亚目与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是姊妹群,蝉子亚目是蜡蝉子亚目 (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的姐妹群,胸喙亚目是半翅目中最早和最原始的一个分枝。因此传统的“同翅目”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而是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目前,在国际昆虫学界,“同翅目”作为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已得到公认和普遍接受,并已不再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被使用。然而,“同翅目”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在国内一直被广泛使用,为此,作者建议我国的昆虫学工作者今后应停止使用“同翅目”这一人为的并系目名而使用单系的半翅目目名,即将长期以来一直置于“同翅目”的木虱、粉虱、蚧虫、蚜虫、蝉、沫蝉、叶蝉、角蝉及蜡蝉类昆虫与蝽类昆虫一起作为半翅目的成员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