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胎盘部位结节(PSN)和胎盘部位过度反应(EP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发病机制和免疫表型,对3例PSN及4例EPS病例进行分析,并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SN和EPS临床表现为末次妊娠后阴道不规则流血、产后大出血或妊娠合并子宫不全破裂等.镜下见PSN由圆形到卵圆形的中间型滋养细胞结节组成,并伴致密玻璃样变间质.EPS绒毛附着的蜕膜区及其下浅肌层中见单核的多边形或梭形中间型滋养细胞浸润细胞呈片块状或条索状穿插于子宫肌层平滑肌束间.免疫表型PSN和EPS示广谱CK(AE1/AE3)均强阳性,但PSN中PLAP、P63、a-inhibin也呈强阳性,而EPS中hPL强阳性;两者hCG、CEA均局灶阳性或阴性,SMA、vimentin阴性,Ki-67指数均小于5%.治疗手段以刮宫及全子宫切除术,预后较好.结论 PSN和EPS是罕见的中间型滋养细胞(IT)良性病变,二者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比较相似,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胸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LELC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例发生于6岁男童,1例发生于10岁女童,以发热、胸痛就诊。大体检查肿物结节状,有包膜,切面实性灰褐色,质软。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排列,肿瘤细胞合体样,细胞核大,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像易见,间质大量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显示CK、CK5/6、CK7、CK8/18阳性,OCT-4、SALL-4、GCP3、AFP阴性,淋巴造血细胞标记阴性。EB病毒原位分子杂交检查示EBV阳性。结论:LELC是儿童少见的肿瘤,根据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容易诊断,诊断需与生殖细胞肿瘤及淋巴瘤鉴别,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以食管累犯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报道一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至食管,并首先以食管部位为首发临床症状的病例进行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44岁。因颈部不适,外院电子胃镜提示食管隆起病变,活检:镜下见上皮细胞成乳头状增生,可见明显纤维血管轴心,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生长,较小,核稍深染,部分区域可见明显核仁。免疫组织化学示甲状腺肿瘤标记物:TPO、Tg、TTF-1、Galectin-3均为阳性,我院会诊考虑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随后入我院就诊,行甲状腺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手术切除甲状腺组织后病理检查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较常见,但首先以食管部位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较少,因此,应注意根据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临床相关资料,鉴别诊断食管异位甲状腺癌变及原发甲状腺癌侵犯食管,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angerhans cell sarcoma,LC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LCS的认识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报道两例LCS,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肿瘤大体及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及患者预后,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镜检,两例瘤细胞均呈弥漫排列,瘤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沟易查见,可见核仁,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其中一例肿瘤间质内尚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例CD1α、S-100蛋白、CD68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40%-50%。患者临床预后差。结论朗格罕斯细胞肉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例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cervix, PM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PM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 大体标本呈乳头状,色暗红,局灶灰黑,大小4 cm×4 cm;镜下见不规则巢团样排列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子宫颈壁,肿瘤细胞主呈上皮样,胞质较丰富,核多形较明显,少数细胞可见清晰核仁,未见明显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表型:S-100、SOX-10、melan-A、MiTF弥漫强阳性,p16、vimentin阳性,CD34、D2-40示脉管,Ki-67增殖指数约50%,HMB-45、PCK、p40阴性。结论 PMMC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临床上罕见的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手术治疗为主,术后结合辅助治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65例GST标本,结合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结果 GST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大多数病例vimentin、CD117`CD34标记阳性。结论 与卡哈尔间质细胞有关。CD117、CD34是GST的诊断性标记物。对此类肿瘤,手术治疗为好,对恶性或复发再次手术切除者,辅以治疗,可望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道管状绒毛状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TV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1例阴道TVA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临床表现为性交后阴道出血,阴道镜下为阴道外生性肿块;HPV16检测为阳性;显微镜下肿瘤呈绒毛管状结构,绒毛中心由纤维血管间质构成,可见间质细胞和炎症细胞;上皮为复层黏液柱状上皮,细胞核椭圆形或长圆形,基本不侵犯深层,神经脉管及周围器官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llin、CDX2、CEA、CK7、CK20呈阳性,p16呈弥漫强阳性,p53(野生型),SATB-2阴性,Ki67 LI(labeling index, LI)约90%。结论阴道TVA是一种罕见的阴道腺瘤,依据其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不难,该病预后较好,但全球发病量仍较少,制定标准诊断与治疗方法仍需更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调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肝脏假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并借助免疫组化进一步对其形态进行分析。由于原发于肝脏的假性淋巴瘤极为罕见,故本文将报道一例发生于肝脏的假性淋巴瘤,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结果:大体上为切面可见灰白结节,结节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与周围分界清,周围肝组织灰红质软。显微镜下组织学表现为肝周边淋巴结淋巴组织增生,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圆形,细胞无异型,未见明显核分裂,其中见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及少数异型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3、CD20及CD30。结论:肝脏假性淋巴瘤为罕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在肝假性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在临床病理实践中,必须首先与常见的发生于该部位恶性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合并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我院收集的1例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合并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进行临床病...  相似文献   

10.
浆母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临床罕见、侵袭性极强的B细胞淋巴瘤,多发生在HIV感染的患者,也可见于HIV阴性的免疫功能正常或受抑的人群,常与EB病毒感染相关。由于其特殊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化疗耐药及复发率高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仍极具挑战性,总体预后极差。本文简要总结了PBL在流行病学、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等方面的进展,期望为PBL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GC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性卵巢MG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预后、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卵巢MGCT占我院同期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12.2%(12/98),卵巢MGCT可由多种生殖细胞肿瘤成分组成,镜下形态多样,肿瘤成分包括无性细胞瘤、卵黄囊瘤、畸胎瘤、胚胎性癌、绒毛膜癌。其中9例(75%)包含2种不同的生殖细胞肿瘤成分,2例(16.7%)包含3种不同的肿瘤成分,1例(8.3%)包含4种不同的肿瘤成分。结论卵巢MGCT非常少见,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治疗和预后的不同与其所含成分相关,准确的病理诊断非常必要,免疫组化标记对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进行报道,并结合临床资料、肿瘤大体及镜下特征、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及预后和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FDCS,1例发生于颈部淋巴结,另1例发生于肠系膜,镜检肿瘤由梭形及卵圆形细胞组成,呈束状、漩涡状、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21、CD23和CD35阳性;患者预后不良。结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且容易误诊的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陈东  张哲  王伟  王福  方微  杨敏  肖磊  郑杰  屈正  王绿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0):1924-1926,1873,F000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动脉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对3例(2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41岁)原发性肺动脉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CT及核磁检查可显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病理检查:巨检组织呈肉瘤样、黏液样或胶冻状肿物,紧贴肺动脉内壁生长,并沿血管腔延伸状似血管塑型。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黏液样基质构成,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1例诊断为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2例为平滑肌肉瘤。结论:原发性肺动脉肉瘤是一种起源于肺动脉的罕见恶性肿瘤,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混合性化生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2例混合性化生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分别为54岁和50岁。肿瘤大小分别为12cm×11cm×6cm、3.5cm×2.5cm×2cm。一例切面为灰白胶冻样,局部区域呈鱼肉状,另一例质中及灰黄伴局灶坏死。混合性化生性癌的构成成分分别为梭形细胞癌+骨肉瘤、鳞状细胞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软骨肉瘤。免疫表型:2例中,癌的成分均表达CK、EMA,其中鳞状细胞癌和梭形细胞癌成分均表达P63;肉瘤成分均表达vimentin、SMA、CK5/6,均不表达ER、PR、Her-2,Ki67增殖指数均较高,分别为40%、60%。结论混合性化生性乳腺癌的报道较少,预后较差,应广泛取材。当组成成分为3种及3种以上时,预后往往更差,应在报告中加以体现,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不同组成成份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例小肠多发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例小肠多发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大体观可见10余枚肿块散在多灶性分布于肠段,切面灰白色,环绕肠壁扁平状生长,直径约0.7cm-4cm不等,伴坏死穿孔,浆膜面附脓苔.镜下观瘤细胞呈双向分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例浆膜腔积液中细胞学诊断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由浆膜腔积液诊断为淋巴瘤患者18例,通过常规液基涂片、制作细胞蜡块、HE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个别病例采用基因重排检测或流式细胞学检查,并部分对照其细胞学诊断和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18例均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无淋巴瘤病史的有12例:包括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1例浆细胞瘤;2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2例T细胞淋巴瘤。其余6例均有淋巴瘤病史,其中4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结论浆膜腔积液是淋巴瘤的较常见并发症,细胞病理学诊断淋巴瘤难度虽相对较大,但通过制备细胞蜡块,在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成分单一,表现为大量散在分布的不成熟淋巴样细胞,细胞之间无黏附性,同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相关检测方法,可明确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5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48~70岁,中位年龄59.2岁,均为单侧乳腺肿块,其中左乳3例,右乳2例。镜下见乳腺正常结构被破坏,成片的中等偏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导管周围、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表型,4例为非生发中心型,1例为生发中心型;Ki67增殖指数为60%~90%;根据 Ann Arbor 分期标准,5例均为II E期。病例随访时间截止至2018年6月,随访期内,有2例复发,分别于7和19个月后死亡;2例健在,分别已存活12和72个月;另外一例失访。结论 PB-DLBC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为单侧乳腺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以右侧多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表型,免疫表型以非生发中心为主,以化疗联合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 of the breast,GCT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1例GCTB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乳无痛性肿块10天。术中快速冰冻切片镜下见瘤细胞体积大,成巢状或条索状排列,其间有纤维脂肪组织分隔,似浸润性生长,与乳腺癌极为相似,但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罕见核分裂象和核异型性,快速冰冻切片诊断为左乳良性病变。冰冻后石蜡切片镜下见瘤细胞间边界不清,呈实性巢片状排列,瘤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胞质粗颗粒状、嗜酸性,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及核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S-100阳性,CD68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Pan Cytokeratin,PCK)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3%。结合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乳腺颗粒细胞瘤。结论乳腺颗粒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虽然极少数具有恶性倾向,但是从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上都极易误诊为乳腺癌,加大了诊断难度。依据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2例乳腺小管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乳腺小管癌12例(单纯型8例、混合型4例),组织形态学特征为肿瘤均由高分化的小管结构组成,管腔形状不规则成角状,衬覆单层上皮细胞,未见肌上皮细胞及完整的基底膜成分,SMA(-)。间质增生并富于细胞。12例中9例随访6个月到4年,均无复发。结果 乳腺小管癌是一种由高分化小管结构组成的特殊类型乳腺癌,预后良好,可能是保乳手术的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双向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级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双向分化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例1以腺样、巢片状生长伴黏液产生,例2在黏液背景中呈印戒细胞样生长。2例均可见细胞内外黏液,细胞核染色质细腻,且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腺和神经内分泌标记,证明其具有双向分化特征。2例病例高级别肿瘤成分均> 75%,分级均为3级。结论 双向分化癌是一种具有双向分化特征的恶性肿瘤,诊断主要依赖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