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NTDs)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防治NTDs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高温致金黄地鼠NTDs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NTDs发生过程中p-ERK1/2在鼠胚神经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孕鼠在高温水浴处理后16、24h,p-ERK1/2免疫阳性产物分布于鼠胚神经上皮细胞和周围间充质细胞的胞浆中;水浴后36、60h,p-ERK1/2表达部位出现了由细胞浆向细胞核的转移;高温处理后,p-ERK1/2在实验组各期胚胎神经上皮细胞内的表达均比对照组减弱.结论 ERK1/2参与胚胎神经管的发育过程,其表达降低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环磷酰胺对大鼠神经上皮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致畸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预防人类NTDs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孕鼠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妊娠第13天上午8-9时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mg/kg体重),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4、8、12、24、48h处死孕鼠,剖腹取出胎鼠,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β-tubulin和NeuN在NTDs发生中的表达变化。结果(1)β-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给药后4、8h,实验组β-tubulin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后12、24、48h,β-tubulin阳性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NeuN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给药后4、8、12h,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NeuN阳性细胞;给药后24、48h,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euN阳性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磷酰胺可使β-tubulin、NeuN的表达降低,干扰神经上皮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热休克蛋白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的表达状况,以探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的机制。方法:在高温致金黄地鼠神经管畸形的动物模型上,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方法,检测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在神经上皮细胞及周围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状况;同时利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HSP70 mRNA和HSP90 mRNA在神经上皮细胞及周围间充质细胞中的转录状况。结果:高温处理后2h,鼠胚神经上皮细胞及周围间充质细胞HSP70、HSP90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8h和16h的表达达到高峰,24h后与对照组水平一致。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高温处理后2h神经上皮细胞及周围间充质细胞中出现HSP70 mRNA及HSP90mRNA杂交阳性信号,8h阳性信号最强,16h后阳性信号减弱,至24h后未见阳性信号。结论:高温可引起神经上皮细胞及其周围间充质细胞HSP70和HSP90应激性表达,这可能是胚胎受到高温作用后发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热应激致神经管畸形(NTDs)中转化生长因子beta(TGF-beta)的表达情况。选用昆明小鼠40只,实验组20只小鼠于妊娠后8.5天(E8.5)在42℃温箱中喂养30分钟,进行热应激处理,建立小鼠胚胎NTDs模型。对照组不处理。11.5d取胎鼠,通过体视显微镜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管发育情况,计算神经管畸形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小鼠模型AQP4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尾静脉接种隐球菌构建小鼠中枢神经系感染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抑制后实验组小鼠尾静脉注射隐球菌菌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于6h、12h、24 h、48 h、72 h动态检测小鼠脑组织中AQP4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小鼠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脑组织中AQP4蛋白表达24 h开始上升,48 h达峰值,在24h和48 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标准化AQP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QP4对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脑水肿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观察环磷酰胺对大鼠睾丸组织学变化和生精细胞凋亡影响。用清洁级性成熟的15周龄雄性sD大鼠16只,体重300-350g。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天一次20mg/(kg·体重),连续5d,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药后两个月,以3%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摘取一侧睾丸称重,4%多聚甲醛固定24h;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脑损伤大鼠血清差异蛋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鼠脑损伤后血清中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芯片(WCX2)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大鼠闭合性脑损伤后4 h、8 h、12 h、24 h、48 h血清中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损伤后血清中有2个蛋白质的表达谱发生改变.其中差异蛋白5648Da,在4 h、8 h和12 h组表达降低(P<0.01),24 h和48 h组表达恢复;差异蛋白9681Da在对照组、24 h和48 h组几乎不表达,而4 h、8 h和12 h组表达增加(P<0.05).结论:脑损伤可引起血清中蛋白质表达谱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戊四氮(PTZ)致痫组(18只,60mg/kg,i.p.)和氯喹干预组(18只,氯喹0.61mg/kg,i.c.v.,2h后注射PTZ).每组确定6个时间点:1h、2h、4h、8h、12h和24h.观察大鼠行为表现,记录脑电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皮质和海马IL-1β和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无痫样发作和痫样放电,戊四氮致痫组痫样发作重(Ⅲ-Ⅴ级),氯喹干预组轻(Ⅰ-Ⅲ级)(P<0.05);脑电记录显示戊四氮致痫组呈频发高幅的痫样波,氯喹干预组痫样波幅低且缓;LI-1β和TNF-α在戊四氮致痫组皮质和海马表达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喹可能通过对IL-1β和TNF-α表达的抑制减轻戊四氮致痫大鼠的痫样放电和痫样发作程度.这些结果提示,氯喹在防治癫痫方面可能是理想的抗痫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油酸(OA)构建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3天内的稳定性及血浆炎症因子IL-1、IL-8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实验组(n=24)耳缘静脉注射油酸(0.1mL/kg)建立ARDS模型,对照组(n=6)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检测对照组6h和实验组6h、24h、48h、72h(n=6)动脉血PH值、PaO2、PaO2/FiO2、PaCO2、肺湿/干重比值(W/D),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1、IL-8含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中细胞因子IL-1在6h、24h组升高;细胞因子IL-8在6h组、24h组、48h组升高。6h组、24h组、48h组氧合指数〈200mmHg。结论:兔油酸ARDS模型48h内稳定,炎性细胞和IL-1、IL-8可能是导致ARDS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油酸(OA)构建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3天内的稳定性及血浆炎症因子IL-1、IL-8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实验组(n=24)耳缘静脉注射油酸(0.1mL/kg)建立ARDS模型,对照组(n=6)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检测对照组6h和实验组6h、24h、48h、72h(n=6)动脉血PH值、PaO2、PaO2/FiO2、PaCO2、肺湿/干重比值(W/D),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1、IL-8含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中细胞因子IL-1在6h、24h组升高;细胞因子IL-8在6h组、24h组、48h组升高。6h组、24h组、48h组氧合指数<200mmHg。结论:兔油酸ARDS模型48h内稳定,炎性细胞和IL-1、IL-8可能是导致ARDS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福尔马林致痛后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探讨CGRP在伤害性信息传递中的机制和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正常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福尔马林实验组;实验组为右侧足底皮下给予0.1 mL 5%福尔马林后,分别存活15 min、30min、1 h、3 h、6 h、12h、24h和72h(n=6),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测CGRP在脊髓腰段及L4~6DRG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DRG、脊髓前角和后角内CGRP有一定的基础表达。福尔马林致痛后3 h DRG的CGRP表达上升,12 h~24 h达峰值,72 h基本降低到正常;福尔马林致痛后6 h脊髓后角CGRP的表达上调,24 h达到高峰,72 h降低至正常;脊髓前角CGRP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福尔马林致痛引起DRG和脊髓的CGRP的表达呈现一定的时空模式,可能是其参与伤害性信息传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侧脑室接种隐球菌感染大鼠模型的脑组织含水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大鼠模型的脑组织含水量变化。方法侧脑室接种隐球菌构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侧脑室注射隐球菌菌悬液,对照组大鼠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采用干湿重法于6h、12h、24h、48h、72h动态检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大鼠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脑组织含水量于6h开始明显升高,12h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加速度( Gz)重复暴露后不同时间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 Gz重复暴露后1h、6h、12h、24h和48h组,每组10只.采用动物离心机,建立 Gz引发急性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 Gz重复暴露后不同时间,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状况.结果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在 Gz暴露后1h即显著增加,于12h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48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Gz重复暴露导致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上调,可能对神经元的缺血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自噬相关蛋白LC3Av1和LC3B在大鼠实验性牙髓炎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30只8周龄SD大鼠左侧下颌第一磨牙开髓,封入大肠埃希菌LPS(5μg/μL)棉球,玻璃离子封闭髓腔。分别于开髓后0、6、12、24和48h处死大鼠,分离下颌骨。组织学处理后,HE染色观察牙髓组织炎症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LC3Av1和LC3B的表达及分布。结果正常牙髓组织中LC3Av1和LC3B少量表达。实验组中,LC3Av1在12、24和48h时表达量较0、6h时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C3B在6、12h时表达量较0、24和48h时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蛋白表达分布均集中于成牙本质细胞及多细胞层中的成纤维细胞。结论自噬相关蛋白LC3Av1和LC3B在牙髓组织中的表达随炎症发展增加,提示自噬作用可能与牙髓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谷氨酸(glutamate,Glu)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NR1)表达的影响,探讨氯喹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神经递质传导的作用。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戊四氮致痫组(60mg/kg,i.p.,18只)和氯喹干预组(0.61mg/kg,i.c.v.,18只)。每组分6个时间点:1h、2h、4h、8h、12h和24h。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和脑电图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皮质和海马Glu和NR1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无痫样发作,戊四氮致痫组有重型的痫样发作(Ⅲ-Ⅴ级),氯喹干预组有轻型的痫样发作(Ⅰ-Ⅲ级)(P<0.05);戊四氮致痫组脑电记录呈频发高幅的痫样波,氯喹干预组痫样波幅低且缓;Glu和NR1在戊四氮致痫组表达强,以海马为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喹通过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神经递质Glu和NR1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作用,影响致痫大鼠痫样发作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Fos蛋白在脑挫伤皮质和海马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后Fos因蛋白在皮质和海马中表达的变化.方法取成年大鼠45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模型组.用Feemey's自由落体法将其中32只复制脑挫伤动物模型;脑挫伤后30min、1h、2h、4h、8h、12h、24h和48h,分别取脑;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脑内无Fos阳性细胞;实验对照组局部皮质有Fos微弱表达;模型组脑挫伤侧皮质和海马有Fos阳性表达.30min后已有阳性细胞;2~4h达高峰,阳性细胞多,而且着色较深,8~24h逐渐减弱,48h则不见阳性细胞.结论脑创伤可以导致伤侧皮质和海马c-fos基因蛋白过表达,而且各时间段表达强度不同,观察c-fos基因表达强度,可以作为临床提示脑部受伤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DNA连接酶III(DNA ligase III, Lig3)基因是碱基切除修复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研究Lig3基因在叶酸代谢障碍状态下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小鼠胚胎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C57BL/6J成年小鼠(8-9周,18-20 g),雌雄1:1合笼,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孕7.5天实验组腹腔注射4.5 mg/kg体重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诱导产生叶酸代谢障碍的小鼠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 NTDs)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孕10.5天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胎鼠的发育情况。同时利用200 nM的MTX建立叶酸代谢障碍的小鼠神经干细胞模型。在模型建立成功的基础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碱基切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Lig3的表达水平。结果:4.5 mg/kg 体重MTX处理孕鼠后胎鼠NTDs的发生率为31.1%(19/61),而正常对照组未见胎鼠NTDs的发生。在体视显微镜下可见NTDs胎鼠神经管未闭合,而正常胎鼠发育完好。RT-qPCR检测发现叶酸代谢障碍小鼠NTDs 胚胎神经组织中Lig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叶酸代谢障碍NTDs胎鼠神经组织中Lig3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同时,在MTX处理的神经干细胞中,Lig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进行检测发现MTX处理后的NTDs胎鼠神经组织及细胞模型中其表达均明显增加,表明细胞凋亡增加。结论:在叶酸代谢障碍前提下,Lig3表达降低,DNA修复功能减弱,细胞凋亡增加,导致NTDs的发生,为NTDs及出生缺陷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肢端缺血预处理(1imbisehemicpreconditioning,LIP)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重要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L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实验组(LIP组)30只、缺血组30只和对照组12只。实验组和缺血组设立5个时间点:6h、12h、24h、48h和72h,每点6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LIP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采用HE观察每组大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Q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17及IL-6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脑组织学病理改变明显轻于缺血组。与缺血组相比:实验组的IL-17和IL-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在整体水平均呈下降趋势;mRNA水平提示实验组在缺血12h、24h和48h后脑组织中IL-17、IL-6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蛋白水平提示实验组在缺血24h和48h后脑组织中的IL-6以及在缺血12h、24h和48h后脑组织中IL-17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LIP诱导脑缺血耐受,可以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的分子机制,为防治神经管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高温致金黄地鼠NTD动物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NTD发生过程中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活化蛋白激酶(p-JNK)和磷酸化p38(p-p38)在胚胎神经管上皮的表达变化.结果 p-JNK和p-p38的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于胚胎神经管上皮细胞及其周围间充质细胞的胞浆中,高温后不同时间点胚胎神经管上皮细胞内的p-JNK和p-p38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减弱.结论 磷酸化JNK和p38参与了神经管的正常发育,其表达量降低可能是高温致NTD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中隔成形术中鼻腔填塞法及鼻中隔"8"字缝合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拟行鼻中隔成形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0例。采用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各3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术后对照组给予鼻腔填塞法处理,实验组给予鼻中隔"8"字缝合法处理。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鼻粘膜水肿情况,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7d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2hVAS评分升高,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下降(P0.05);与术后12h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均下降,且术后48hVAS评分低于术后24h(P0.05);实验组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鼻粘膜水肿0级患者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鼻粘膜水肿1级患者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鼻粘膜水肿2级患者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鼻中隔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鼻腔填塞法,鼻中隔成形术中采用鼻中隔"8"字缝合法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鼻粘膜水肿情况,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