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脊髓损伤的miR-31转基因小鼠继发性损伤的恢复状况进行了解,进一步了解和探究miR-31在脊髓损伤修复中起到的促进作用。方法使用Impactor M-Ⅲ脊髓撞击器分别对FVB小鼠和miR-31转基因小鼠进行击打,成功建立小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于3d、7d、14d、21d进行BBB评分、H E染色、免疫荧光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两组小鼠在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后,HE染色结果恢复趋势虽大体相同,但BBB评分显示在7d、14d,miR-31转基因小鼠的脊髓损伤恢复状况优于FVB小鼠。免疫荧光和PCR检测显示:Nestin在14d、21d两个时间点上miR-31转基因小鼠高于FVB小鼠;miR-31转基因小鼠NSE的表达量高于FVB小鼠。结论 miR-31在脊髓损伤后可能发挥着促进神经干细胞再生,改善脊髓损伤模型脊髓内微环境,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作小鼠脊髓损伤打击模型,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恢复及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模型组(15只)、对照组(15只)、治疗组(15只),运用改良Allen's法制备小鼠T10脊髓损伤模型并立即在损伤节段进行NSCs移植,于损伤后1、3、7、14、21d进行BBB评分,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Nestin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脊髓打击后小鼠均出现双后肢瘫痪,但随时间延长运动功能可有不同程度恢复,NSCs移植14d后治疗组较模型组及对照组BBB评分显著增高(P0.05),且治疗组Nestin表达量也高于模型组及对照组。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脊髓损伤打击模型;移植的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处存活并促进损伤后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弱激光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但在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很少.本实验应用Allen's造模法构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测量穿透功率及组织温度变化筛选出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弱激光照射参数,照射组按照筛选出的参数连续治疗14 d,于术后1、3、7、14、21 d应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变化并测量空洞面积.结果显示应用筛选出的照射参数(810 nm、光斑面积0.2 cm2、500 mW/cm2、510 J/cm2)连续照射14 d,术后21 d照射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未照射组(P<0.05),术后7、14、21d照射组脊髓空洞面积显著小于未照射组(P<0.05).结果表明810 nm、光斑面积0.2 cm2、500 mW/cm2、510 J/cm2的弱激光照射能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期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葛洪亮  贺茂林  李世德 《蛇志》2011,23(2):111-113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5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蛇毒神经生长因子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假手术组(C组),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通过动物神经运动功能BBB评分评价神经损伤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6 h、1 d、3 d、7 d、14 d)取材,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aspase-3阳性细胞的表达,来比较分析两组的差异性.结果 HE染色镜检发现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A组明显轻于B组;BBB评分A组相对B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和B组均发现凋亡细胞及Caspase-3表达,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Caspase-3表达均为B组〉A组(P〈0.05).结论蛇毒神经生长因子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Caspase-3表达及细胞凋亡,能改善脊髓损伤后的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I-0400脊髓打击器制备脊髓急性打击损伤动物模型。将105只SD健康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脊髓损伤组(SCI)、姜黄素组(SCI+CUR),在脊髓损伤模型建立后30 min灌胃,以后每天灌胃1次,直到处死为止。SCI+CUR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制备姜黄素(100 mg/kg)灌胃,Sham组与SCI组同等剂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应用BBB评分评估大鼠术后3d,7 d,14 d,21 d和28 d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情况;分别在术后12 h、1 d、3 d和7 d天取脊髓组织和血液,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免疫组化发检测Bcl-2、Bax及Caspase-3蛋白,Elisa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BBB评分中3 d时SCI+CUR组与SCI组时无明显差异,7 d、14 d、21 d和28 d SCI+CUR组得分高于SCI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因子NF-κB的表达于脊髓损伤后12 h出现,1 d达高峰,3 d下降。SCI+CUR组中NF-κB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与SCI组出现的时间点相对应,SCI+CUR组少于SCI组;Sham组无明显的Bax及Bcl-2蛋白染色。SCI+CUR组中Caspase-3及Bax染色明显较SCI组减弱,而Bcl-2较SCI组增强。结论:姜黄素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NF-κB而阻止炎症发生;并通过抑制Bax、Caspase-3的表达,促进Bcl-2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了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高压氧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不完全脊髓损伤模型。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5):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对照组和高压氧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后1、2、3及4周,利用BBB评分法对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应用ELISA法测定手术后14 d大鼠损伤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成功建立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运动功能评分显示高压氧治疗组和模型组差异显著。ELISA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升高,而高压氧处理后,炎症因子含量明显降低。结论:高压氧可通过降低损伤脊髓局部的炎症反应,达到改善脊髓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新西兰兔股四头肌损伤修复过程中,按摩对骨骼肌和运动终板(MEP)损伤修复的生理生化机制,将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自然恢复组(损伤后7d(3只)、14 d和21 d三个亚组(各6只))和按摩治疗组(按摩7d和14d两个亚组(各6只)).重物打击法制作兔股四头肌急性损伤模型,H&E染色,AchE酶组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6/STAT3/miR-21在松树皮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神经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将120只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14 d及28 d模型组、14 d及28 d治疗组,每组20只,采取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治疗组在处死前7 d给予松树皮提取物原花青素灌胃治疗,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及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白介素6、STAT3、p-STAT3蛋白、miR-21的表达水平。结果同时间节点治疗组小鼠比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强;治疗组尼氏体排列紊乱,其中一部分细胞形态不规则,胞质着色相对较浅,但比模型组好;28 d模型组IL-6表达水平低于14 d模型组,同时间点治疗组海马组织中的IL-6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中STAT3总蛋白含量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间点治疗组p-STAT3含量低于模型组;海马组织中miR-21在14、28 d治疗组的表达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松树皮提取物原花青素能通过有效抑制IL-6,显著降低STAT3磷酸化水平,最终降低miR-21表达,从而发挥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七总皂苷对脊髓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GFAP相关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脊髓损伤后的保护作用以及对GFAP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溶媒对照组,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脊髓T10右侧半横断损伤后15min,腹腔注射三七总皂苷,剂量为20mg.kg-1,以后每天给药一次,溶媒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d,3d,7d,14d,21d,28d进行BBB评分行为学检测;动物存活1d、3d、7d、14d、 28d,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损伤远侧端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BBB评分显示,三七总皂苷能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损伤后7d和14d的评分明显高于溶媒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脊髓T10右侧半横断损伤后.脊髓远侧段 GFAP的表达损伤侧均强于对侧,损伤侧灰质GFAP的表达呈现出1d,3d逐渐增强,7d达高峰的趋势,14dGFAP的表达逐渐下降,至28d仍略高于正常组.三七总皂苷组和溶媒对照组相比,GFAP表达的时间趋势相同,但相同时间点GFAP的表达弱于对照组,尤其是3d、7d.结论:三七总皂苷能抑制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这可能是其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脊髓损伤后大鼠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脊髓损伤(SCI)与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之间的关系,探索MEP检查在SCI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27只雄性SD大鼠以改良Allen‘s打击法致伤T8-T9脊髓,按打击冲量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5),SCI A组(50gcf,n=8),SCI B组(70gcf,n=8)和SCI C组(100gcf,n=6),采用单极经皮层电刺激,分别于损伤前、伤后即刻、15min、30min、1h、3h和6h连续观察scMEP变化,并计算脊髓出血坏死区域占脊髓横截面积的比率。结果:对照组MEP无显著改变,SCI A组和SCI B组动物MEP早成份波幅立即减低或消失,以后有所恢复,晚成份波消失后未再出现。SCI C组动物除2只大鼠SCI后MEP仍有所恢复外,其余动物再未出现MEP波。脊髓损伤随打击冲量增大而增加,与伤后1h scMEP最大波幅呈显著相关(r=-0.821)。结论:SCI后scMEP的变化程度与打击冲量和脊髓病理损伤面积相关,提示scMEP可以作为一种脊髓功能检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索巨噬细胞在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将小鼠随机分为损伤组、未损伤对照组、剔除组和剔除对照组。损伤组和剔除组小鼠用钝物击打构建骨骼肌挫伤模型,剔除组和剔除对照组小鼠用氯膦酸盐脂质体腹腔注射构建巨噬细胞剔除模型。骨骼肌钝挫伤后1、3、7和14 d取双侧腓肠肌,HE和Masson染色观察损伤骨骼肌再生和纤维化瘢痕愈合过程,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骼肌中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骨骼肌损伤后14 d,损伤组组只存在少量再生肌纤维,而剔除组存在大量再生肌纤维,两组肌纤维直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伤后14 d,剔除组胶原纤维面积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损伤组(P0.01)。与未损伤对照组相比,损伤组多种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表达均显著上调。与损伤组相比,剔除组中多种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的表达在损伤后期(损伤后7~14 d)均显著增加。以上结果提示,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多种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表达上调,剔除巨噬细胞后,上述因子的表达在损伤后期进一步上调,且骨骼肌再生能力受损,纤维化修复加剧。这些结果表明巨噬细胞在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剔除巨噬细胞损害骨骼肌再生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斑马鱼脊髓损伤模型,研究水温改变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检测在脊髓修复过程中,损伤处细胞数目以及脑内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手术构建斑马鱼脊髓损伤模型;通过改变斑马鱼生活的水温来观察其脊髓损伤后游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用振动切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损伤处不同时间点细胞数目的改变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脑内相关基因gdnf、nos的表达差异。结果 28℃、30℃、32℃水温均不会导致未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斑马鱼游动能力的改变(P0.05);32℃水温环境能够使脊髓损伤组斑马鱼比28℃、30℃水温环境的斑马鱼恢复游动的能力明显增强(P0.05)。脊髓切片染色实验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损伤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5)。相同时间点,水温为32℃比28℃、30℃细胞数目增多更加明显(P0.05)。实时荧光定量实验,gdnf基因在脊髓损伤术后与对照组相比在24 h、7 d、14 d均明显升高(P0.05);nos基因在脊髓损伤术后24 h明显升高(P0.05),7 d时与相同时间点假手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14 d时与相同时间点假手术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适当提高水环境温度可促进斑马鱼脊髓损伤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对椎间盘脱出模型犬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对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影响。方法比格犬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球囊压迫法制作椎间盘脱出模型,电针组术后每天电针治疗;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处理。术前(0 d)和术后1、4、7、14 d每只犬均使用德克萨斯犬脊髓损伤Texas Spinal Cord Injury Scale for Dogs(TSCIS)评分法评分,使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测量SEP并分析其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术后1 d模型组和电针组与对照组TSCIS评分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14 d,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4 d模型组和电针组的SEP潜伏期相比显著降低(P0.05),术后14 d,电针组与模型组的潜伏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 d模型组和电针组的SEP波幅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术后14 d,电针组与模型组的波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能够有效促进椎间盘脱出模型犬的脊髓损伤修复,提高TSCIS评分,恢复SEP波形,缩短其潜伏期,提升其波幅;SE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脊髓损伤程度,评价电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Rattus norvegicus)脊髓内神经营养因子3(NT-3)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C(Trk C)表达的影响,探讨NT-3,Trk C在实验性脊髓损伤发病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不同电针干预对其的影响.将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脉冲电针及音乐电针4个组别,每组12只,采用改良式的Allen’s打击法复制模型.两组电针组选取"大椎"、"命门"进行不同电针干预,1次/日,20 min/次,空白组及模型组在治疗组治疗时进行抓取束缚,保证处理条件的相同.SCI后14天,通过BBB(Basso-Beattic-Bresnahan)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大鼠受损脊髓病理改变及神经元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T-3,Trk C在大鼠受损脊髓表达的情况.BBB结果显示,经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后,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模型组均有改善(P0.01),且音乐电针评分高于脉冲电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与尼氏染色结果示,经14天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形态均可得到恢复,且音乐电针优于脉冲电针;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损伤脊髓大鼠中NT-3,Trk C经脉冲与音乐电针治疗后较模型组均有显著升高(P0.01),且音乐电针对NT-3,Trk C表达的影响高于脉冲电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均能诱导SCI大鼠脊髓内NT-3及Trk C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功能,且音乐电针较脉冲电针作用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探讨姜黄素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后对氧化应激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acidic protein)表达的影响。将3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姜黄素组,100 mg/kg),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暴露脊髓;模型组、姜黄素组制备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姜黄素组术后即刻按照100 mg/kg剂量腹腔注射姜黄素。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DMSO。每日注射1次,连续7 d。假手术组不作处理。在术后当天、7 d、14 d和21 d对3组大鼠行BBB运动功能评分。用化学比色法测定3组术后24 h大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力。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AP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数。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4 d和21 d,姜黄素组BBB评分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24 h后姜黄素组SOD活力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脊髓损伤部位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推断姜黄素在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进而抑制GFAP表达,发挥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total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tPNS)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脊髓T10右侧半横断模型,损伤后15min,腹腔注射三七总皂苷,剂量为20mg.kg-1,以后每天给药一次,溶媒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检测;动物分别存活1d、3d、7d、14d、28d后,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脊髓损伤远侧端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BBB评分及斜板实验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能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尤其是损伤后7d和14d,三七总皂苷组评分明显高于溶媒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损伤远侧端损伤侧BDNF的表达强于对侧,损伤侧BDNF的表达呈现出1d,3d逐渐增强,7d达高峰的趋势,14dBDNF的表达逐渐下降,至28d仍略高于正常组。三七总皂苷组和溶媒对照组相比,BDNF表达的时间趋势相同,但相同时间点BDNF的表达强于对照组,尤其是3d、7d。结论:三七总皂苷能增强脊髓半横断损伤后BDNF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改善脊髓再生的微环境,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炼  李晓飞  文益民  张增山 《生物磁学》2012,(33):6431-6434,6531
目的:通过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V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的Allen’s装置制成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在术前及术后对大鼠进行BBB功能评分观察大鼠的神经功能变化;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损伤后个时间点Caspase-3表达;原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大鼠急性脊髓损后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损伤后3d可见大量的Caspase-3和TUNEL阳性细胞,7d时达到高峰,此后表达逐渐减少,21d时仍可见少量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比较,G—CSF治疗组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和细胞凋亡显著降低,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CSF可以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Caspase-3的表达使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细胞凋亡显著下降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脊髓损伤模型以Allen’s法制备。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损伤组、PARP-1抑制剂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再分1d、3d、7d、14d时间点。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各时间点PARP-1、AIF的表达变化;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dUTP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损伤组脊髓结构破坏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许多神经元变性坏死;抑制剂组与损伤组比较,脊髓损伤程度减轻,存活神经元较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14d损伤组脊髓PARP-1、AIF表达明显增强(P0.57),且于3d达高峰(P0.05);与损伤组相比,抑制剂组各时间点脊髓PARP-1、AIF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TUNEL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组阳性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且在损伤后3d最高(均P0.05);而抑制剂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损伤组,但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存在PARP-1、AIF介导的细胞凋亡,二者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早期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euritin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突起再生的作用.方法:分为Neuritin组,His组和假手术组.使用改良Allen's打击法打击Neuritin组和His组大鼠T10或T11节段脊髓.Neuritin组和His组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连续给予Neuritin和His蛋白(6ug/d)一周.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损伤脊髓,经蛛网膜下腔置空管而部损伤脊髓.术后6h、3d、7d、14d、28d、56d分别观察:①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②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损伤段脊髓神经中丝蛋白(NF200)的修复与再生.结果:①BBB评分,Neuritin组和His组在一周内没有明显差别,但Neuritin组和His组的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从术后第14d,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HE染色可见损伤段脊髓出血、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③免疫组化检测,Neuritin组的NF200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较His组明显增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的NF200灰度值(GMD)较His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持续外源性Neuritin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伤区神经元突起的再生,并能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电生理的研究方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3组:空白组10只(只切除椎板,暴露脊髓硬脊膜);SCI组10只;SCI术后细胞移植组10只;从以上三组大鼠随机抽取8只于细胞移植后1 d、7 d、14 d、21 d、30 d、60 d进行SEP(皮层体感诱发电位)、MEP(运动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测技术,并观察大鼠的运动评分恢复程度。结果细胞移植4d后,大鼠饮食和活动开始增加;后肢变化过程如下:损伤后1~4 d损伤侧后肢迟缓性瘫痪,拖地行走,损伤对侧后肢由损伤初期的运动减弱逐渐恢复,损伤后5~9 d损伤侧后肢痉挛性瘫痪;10~14 d损伤侧下肢恢复少量活动,损伤对侧后肢恢复至较损伤前稍弱的状态;15~21 d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较之前有明显改善,至30 d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及肌张力恢复程度最明显,30 d以后无更明显改善。免疫组化发现损伤处诱导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行为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改善了损伤大鼠运动能力。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BDNF基因修饰后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再生及部分传导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