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行为异常大鼠杏仁核细胞内Ca^2+信号及Ca M(钙调蛋白)表达变化,有望揭示PTSD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连续单一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模型的12h、1d、4d、7d、14d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探针标记法、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等方法,检测PTSD样行为异常大鼠杏仁核神经元游离Ca^2+含量和钙调蛋白(Ca M)的表达变化。结果SPS刺激后大鼠杏仁核神经元游离Ca^2+浓度(nmol/L)于12h内升高,24h增至顶峰,4d开始下降,14d恢复正常。CaM的表达于SPS刺激后4d表达最多,之后渐趋下降。结论杏仁核Ca^2+信号调控与Ca M表达变化,可能与PTSD样大鼠恐惧增强的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行为异常大鼠杏仁核神经元Caspase 9表达变化,有望揭示PTSD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国际认定的SPS方法刺激建立大鼠PTSD模型,取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SPS模型的1d、4d、7d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杏仁核Caspase 9的表达变化。结果SPS刺激后大鼠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内Caspase 9于1d开始逐渐升高,7d时表达最多;Caspase 9 mRNA的变化与之相一致。结论海马Caspase 9的表达变化,可能是PTSD大鼠情感行为异常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杏仁核海马复合体Ca^2+-CaM-CaMKⅡa信号通路的变化,为揭示PTSD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海马的部分功能由杏仁核调节实现。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连续单-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模型刺激方法制作PTSD模型,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SPS模型组的12h、1d、4d、7d及正常组。  相似文献   

4.
PTSD与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发生,从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揭示PTSD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e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连续单一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模型的1d、4d、7d、14d组及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在PTSD杏仁核神经元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PTSD大鼠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结果PTSD大鼠杏仁核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Bax于4d达高峰,Bcl-2于1d表达最高,Bax/Bcl-2比值逐渐升高,于4d达到峰值,之后渐趋下降。TUNEL阳性细胞在SPS各组模型均出现,4d达最高峰。结论PTSD大鼠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中,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各自发挥促进凋亡和抑制凋亡的作用,Bax/Bcl-2比值升高促进细胞发生凋亡,可能与杏仁核调节的PTSD恐惧异常的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大脑皮质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变化,探讨内质网分子伴侣在PT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国际认定的SPS方法刺激建立大鼠PTSD模型,取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SPS模型的1d、4d、7d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前额皮质GRP 78的表达变化。结果 SPS刺激后大鼠前额皮质神经元细胞内GRP78于1d开始逐渐升高,7d时表达最多;GRP 78mRNA的变化与之相一致。结论大脑皮质GRP 78的表达变化,可能是PTSD大鼠情感行为异常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蓝斑核神经元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连续单一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模型1d、4d、7d、14d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PTSD大鼠蓝斑核神经元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变化。结果SPS刺激后1d,4d,Caspase-9的表达逐渐增强,7d和14d逐渐下降,Caspase-3于SPS刺激后7d表达最多,14d出现下降。结论蓝斑神经元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PTSD患者蓝斑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TSD)连续单一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模型大鼠前额内侧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94(Glucose-regulated protein,GRP94)的表达变化,探讨PTSD发病机制过程中存在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action,UPR)的激活及GRP94在UPR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建立国际认定的PTSD-SPS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分别于1d、4d、7d取材。应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和RT-PCR方法检测PTSD大鼠mPFC神经元GRP94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和RT-PCR方法均显示,给予SPS刺激后大鼠GRP94的蛋白表达及GRP94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O.05),7d达到顶峰。结论分子伴侣GRP94表达发生变化,提示SPS刺激后大鼠mPFC神经元出现未折叠蛋白反应的激活,PTSD的发生过程中GRP94参与了未折叠蛋白反应,对揭示PTSD致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大鼠蓝斑神经元β-catenin(β-连环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国际认定的SPS方法刺激建立大鼠PTSD模型,取成年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100 只,随机分为连续单一刺激( 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 模型1 d、4 d、7 d、14 d 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TSD 大鼠蓝斑神经元β-catenin的表达变化;透射电镜观察PTSD大鼠蓝斑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经SPS 刺激后大鼠蓝斑神经元细胞内β-catenin于1d开始逐渐减少,14d表达最少;蓝斑神经元出现细胞凋亡改变.结论 蓝斑神经元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PTSD 患者蓝斑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PTS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其ACP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样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ACP(Acid phosphatase酸性磷酸酶)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PTSD模型-SPS(single-prolonged stress),于模型建立后的6h、12h、1d、7d、14d取材;同时取材正常组作为对照,应用Annexin V-F1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酶组化方法分别进行各组海马神经元凋亡及ACP表达变化的观察及定量检测。结果模型建立后的6h、12h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细胞增加、ACP活性增强,1d时凋亡细胞增加更为明显、ACP活性更为显著,7d、14d时凋亡细胞逐渐减少、ACP活性减弱。结论PTS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出现凋亡,凋亡增加的同时ACP酶活性增强,说明ACP酶参与PTS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观察细胞色素C(Cyt C)和凋亡相关基因BAX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TSD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采用国际认定的SPS方法刺激大鼠建立PTSD大鼠模型,取SPS刺激后1、4、7、14、28d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和免疫印迹法检测CytC和BAX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前额内侧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神经元核受体-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s,MR)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国际认定的单一连续应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取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PTSD模型1d、7d、14d、28d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RT-PCR方法分别进行各组mPFC神经元MR表达变化的观察及检测,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PTSD大鼠mPFC神经元MR的表达在SPS-1d时高于对照组,随后下降,SPS-14d最低,SPS-28d恢复性上调,但仍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SD模型大鼠经SPS处理后,mPFC中出现MR表达的变化,该变化可能参与PTSD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 axis,HPA)轴的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TSD样大鼠蓝斑(locus ceruleus,LC)神经元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s,MR)表达的变化。方法使用连续单一应激(SPS)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PS处理后24h、4d、7d、14d和28d组,非SPS刺激大鼠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方法分别进行各组蓝斑神经元MR表达变化的观察及检测,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蓝斑神经元MR的表达呈现24h急剧下调,4d、7d,14d和28d恢复性上调。结论PTSD样大鼠蓝斑神经元MR的表达变化可能直接参与了PTSD持续性精神行为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PTSD促进大鼠中缝背核细胞色素c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色素C(Cyt-c)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无连续单一刺激(SPS)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PS刺激后1d、4d、7d和对照组,应用酶组织化学法和RT-PCR方法观察中缝背核神经元Cyt-c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酶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显示中缝背核神经元Cyt-c染色阳性细胞于SPS刺激后1d明显高于对照组,4d逐渐增高,并于7d达到高峰。电镜下显示Cyt-c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中缝背核神经元线粒体膜,SPS刺激后可见Cyt-c释放到胞浆中。结论 SPS刺激引起Cyt-c在PTSD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呈过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TMP(三偏磷酸酶)活性分布及其表达变化。方法采用SPS刺激方法,建立PTSD样大鼠SPS模型,随机分为SPS刺激后1d、7d、14d和正常对照组,应用光、电镜酶组化技术方法,分别对各组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TMP活性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察和定量检测。结果光镜下TMP酶反应阳性产物为棕褐色颗粒分布于细胞质中;电镜下TMP酶反应阳性产物为高电子密度的黑色颗粒沉淀,分布于各组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内溶酶体上。SPS刺激后1d、7d、14d中缝背核神经元TMP活性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并于7d达到高峰。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TMP活性增强,提示TMP参与了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产物的降解和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PTSD样大鼠海马MR和GR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PTSD大鼠海马神经元核受体MR(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盐皮质激素受体)和GR(glu-cocorticoid receptor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国际认定的SPS方法刺激大鼠建立PTSD大鼠模型,分别取SPS处理后24h、7d、14d大鼠脑组织;同时取正常脑组织(非SPS刺激)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分别进行各组海马神经元GR和MR表达变化的观察及定量检测。结果(1)经SPS处理后,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马神经元MR表达呈现随着24h、7d、14d逐渐下调的趋势;(2)经SPS处理后,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马神经元GR表达于24h时下调,而7d、14d时呈现逐渐回升趋势。结论大鼠经SPS处理后,海马MR表现为持续下调状态;而GR表达为短暂下调,随后回调,揭示PTSD大鼠海马神经元核受体—MR和GR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引发海马功能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我们对大鼠进行不同时长的反复苯丙胺刺激,检测大鼠部分脑区中蛋白羰基化的变化情况,我们的研究为苯丙胺的成瘾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大鼠进行1d、3d、7d、10d及14d的苯丙胺反复刺激,进行旷场测试检测其活动量变化后,采用DNPH法检查的大鼠大脑前皮层、海马区、杏仁核三大脑区总蛋白的蛋白羰基化水平变化,探讨反复苯丙胺刺激对大鼠脑部蛋白羰基化的影响。结果:苯丙胺刺激7d及14d时,大鼠活动量出现了显著性增加,同时大鼠前皮层总蛋白的蛋白羰基化也出现了显著性增加,而海马区及杏仁核区域总蛋白的蛋白羰基化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反复苯丙胺刺激能够增加大鼠活动量及大脑前皮层总蛋白蛋白羰基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杏仁核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对慢性束缚应激(CR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n=10):正常对照组(Control)、慢性束缚应激组(CRS)、CRS+氟西汀(FLU)组(CRS+FLU)、CRS+生理盐水组(CRS+NaCl)、CRS+SIRT1过表达组(CRS+AAV-SIRT1)和CRS+空载体组(CRS+AAV-EGFP)。除了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均接受慢性束缚应激造模21 d。造模结束后,氟西汀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每天分别灌胃给予氟西汀(10 mg/kg)或生理盐水(10 mg/kg),持续3周;SIRT1过表达组和空载体组大鼠分别脑立体定位,注射腺相关病毒AAV-SIRT1或AAV-EGFP于杏仁核,待病毒表达3周;正常组和抑郁症组大鼠则不给予任何药物。应用糖水偏好实验(SPT)、旷场实验(OFT)和强迫游泳实验(FST)检测各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大鼠杏仁核中SIRT1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大鼠杏仁核中SIRT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S抑郁大鼠杏仁核中SIRT1蛋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海马及杏仁核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亚基和相关调节蛋白在束缚应激状态下蛋白表达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每天捆绑3 h的方法制作慢性束缚应激动物模型,并用逍遥散进行干预,分别于7 d后和21 d后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DG)和杏仁核的AMPA受体亚基GluR2/3及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性的融合蛋白(NSF)、PKC作用蛋白1(PICK1)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7 d应激可使DG和杏仁核的GluR2/3、NSF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使PICK1在CA1区的表达量显著增多(P〈0.05),逍遥散对PICK1变化显示出一定调节作用。21 d应激可使CA1区的GluR2/3、NSF表达升高,其中GluR2/3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杏仁核表达有降低趋势,逍遥散对其均有显著调节作用(均为P〈0.05),21 d应激使杏仁核PICK1表达量出现升高趋势,逍遥散可显著降低其表达(P〈0.05)。结论:AMPA受体在短期重复应激和慢性应激状态下反应不同,海马和杏仁核反应相反,逍遥散对慢性应激状态下AMPA受体表达的调节作用较短期重复应激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食欲素(Orexin, ORX)系统挖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以单次延长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imulation,SPS)法复制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大鼠模型,以行为学结合血清中皮质酮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进行模型评价,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大鼠血清与脑脊液中OREXIN水平,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海马与前额叶皮质中的Orexin受体基因表达。结果:实验成功的复制了PTSD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皮质酮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脑脊液中Orexin A、Orexin B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海马和皮质中ORX1R与ORX2R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PTSD大鼠的应激损伤与Orexin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遭受危险性和灾难性的精神创伤后的一种非正常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有调查显示大约有60.7%的男性和51.2%的女性在他们的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创伤事件,而女性PTSD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TSD给患者本身,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对PTSD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海马,杏仁核等脑区在恐惧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与PTSD发病有关的相关因素外,还着重介绍LTP(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在PTSD导致的海马可塑性变化中的作用,以及组胺,水孔道蛋白-4,成纤维因子2等因素在突触可塑性变化中的作用,为PTSD的日后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