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康巴诺尔湖和张家口坝上已成为遗鸥Larus relictus的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但对此地繁殖种群的研究才刚开始。为了掌握遗鸥繁殖种群的活动区、活动节律和空间利用等特点,2016年6—9月,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康巴诺尔湖遗鸥的活动特征和空间利用进行了研究。对4只遗鸥个体的跟踪结果表明:活动特征方面,(1)遗鸥主要活动区位于张家口坝上和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且不同个体位点分布差异较大;(2)繁殖后期和游荡期遗鸥活动区面积差异明显,游荡期活动区面积(155.95 km~2)大于繁殖后期(59.90 km~2)。同时不同个体活动区重叠程度差异较大,繁殖后期重叠程度高,游荡期重叠程度低;(3)活动节律显示遗鸥每天凌晨和黄昏都出现较长的活动距离。空间利用方面,本研究首次将粪区和农草区划为遗鸥的觅食区域,发现繁殖后期和游荡期遗鸥对湖淖区均有较高程度的利用。此外,还对遗鸥潜在食源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康巴诺尔湖遗鸥主要食物为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和划蝽科Corixidae,在其他觅食地主要食物为丰年虫Chirocephalus sp.、蚌虫Cyzicus sp.、鲎虫Triops sp.和蛆虫。  相似文献   

2.
河北张家口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遗鸥繁殖群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4年4月14日在张家口市康保县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东经114°35′06″~114°36′32″,北纬41°49′05″~41°50′33″)发现遗鸥(Larus relictus)3 000余只。同年7月在湖边发现新繁殖的遗鸥幼鸟觅食。2015年4月底发现遗鸥在湖心岛筑巢产卵,同年6月采用国产大疆精灵3四轴航拍飞行器航拍法及样方法统计湖心岛遗鸥种群数量,共记录遗鸥成鸟2 100余只,806巢,出壳雏鸟2 080只。此次发现属于我国遗鸥繁殖地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3.
遗鸥研究概述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叙述自遗鸥(Larus relictus)被确认为有效物种以来30余年中世界范围内对遗鸥的主要研究结果与对遗鸥认知发展的概况,总的来讲,遗鸥作为环蒙古高原的繁殖分布,为荒漠-半荒漠生态条件下的典型鸟种,具4个相对独立的繁殖种群,取湖心岛为繁殖生境,遗鸥当年幼鸟呈辐射方式作最初扩散。而其主要越冬地和越冬种群至今尚不明了,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繁殖生境的不稳定,应是导致遗鸥繁殖群呈较强动态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漠池,继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之后,1991年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敖贝诺尔又发现遗鸥—更大繁殖群体,共624巢,为迄今所知的最大巢群。本文还对遗鸥在毛乌紊沙漠中的分布态势及数量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5—2020年每年的5—6月,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召镇察汗淖尔的遗鸥Ichthyaetus relictus繁殖数量和繁殖点分布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遗鸥繁殖种群数量分别为2000巢、364巢、2782巢、3360巢、3407巢和3914巢.除2016年外,该地的繁殖遗鸥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6.
陕西定边苟池湿地发现遗鸥繁殖群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3年5月23日,在陕西省定边苟池湿地发现遗鸥 (Larus relictus) 繁殖群,统计结果为434巢。分为南、北两个巢群,南部巢群341巢,北部巢群93巢,南、北两个巢群间距8 m。遗鸥筑巢于坑洼相连的盐碱沼泽中一处较大"岛屿"上,巢址高出水面30~50 cm。定边苟池湿地是我国又一处新的遗鸥繁殖地。  相似文献   

7.
汪青雄  肖红  杨超 《生态学杂志》2012,31(4):949-953
2009—2011年4—7月在陕西红碱淖对同域分布的遗鸥和棕头鸥巢参数特征、巢群空间分布和巢址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巢外径、巢深、巢高等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与营巢生境和巢址空间分布上有关;从巢群空间分布上来看,两者均选择于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巢群呈斑块状分布,但彼此没有混巢现象,有时甚至通过压缩种间巢间距来达到共存,由于遗鸥繁殖群体数量占优势,遗鸥总是占据最佳的巢域,棕头鸥巢群通常被排挤至湖心岛边缘部分;在巢址生境选择上,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巢离水面高度和巢距最近水边距离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两者巢址生境选择上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使得巢址生境选择上存在生态位差异,促成了遗鸥和棕头鸥能在同一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遗鸥在鄂尔多斯中部的分布暨一新巢群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漠池,继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之后,1991年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敖贝诺尔又发现遗鸱一更大繁殖群体,共624巢,为迄今所知的最大巢群。本文还对遗鸥在毛乌索沙漠中的分布态势及数量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遗鸥繁殖期新分布——内蒙古袄太湿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5月24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袄太湿地观测到遗鸥(Larus relictus) 640只,包括285只坐巢个体.遗鸥集中分布在四个湖心岛上,仅利用高出水面20 ~ 50 cm左右的岛面营巢.此次发现属于我国遗鸥的新繁殖地.  相似文献   

10.
遗鸥繁殖生境选择及其繁殖地湿地鸟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就遗鸥(Larus relictus)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对其繁殖生境的选择和该生境下所出现的湿地鸟类种类、数量、居留习性等作了记述,并对该地湿地鸟类的区系成份、生境类型与种的生态分布及数量配比关系、伴生种问题及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在鄂尔多斯的发现等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研究的最新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外工作结果表明,1993年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繁殖群体的数量达到90年代以来的最高值,共计1510余巢;同时桃力庙- 阿拉善湾海子对于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的生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且出现于那里的湿地鸟类集中地反映了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型湿地鸟类群落的特点,依据《拉姆萨公约》所推荐的评判标准应考虑将该地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相似文献   

12.
2005~2009年,采用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红碱淖湿地鸥科鸟类组成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表明:红碱淖分布有鸥科鸟类4属10种,在此繁殖的有5种,其中有全球性濒危鸟类--遗鸥的最大种群在此繁殖.记述了鸥科鸟类最早发现时间段、分布状况及迁徙数量情况,也探明了繁殖种群数量.并从植被类型、水位变化、食物因素、湖心岛生境状况和环境气候等因素分析了红碱淖鸥科鸟类迁徙状况、种群数量变化、繁殖情况等.  相似文献   

13.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多次发现有一个孤立的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小种群在此地繁殖和度夏。2015年7月,在该地区为5只成年蓑羽鹤(3只繁殖,2只非繁殖)佩戴了中国湖南生产的GPS-GSM发射器。截止到5只蓑羽鹤全部离开鄂尔多斯高原,共获得7 794个GPS位点信息。通过跟踪信息了解到1只个体在9月18日死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中西部,其余个体于9月末至10月初先后迁出鄂尔多斯高原。迁徙过程中的最快瞬时速度为93.1 km/h。4只个体迁出鄂尔多斯高原的时间和路线均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遗鸥(Larus relictus)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荫荪  陈容伯 《动物学报》1993,39(2):154-159
本文对世界濒危鸟类—遗鸥的繁殖地生境、留居时间和分布、繁殖行为、种群数量、食性及天敌等做了较系统的记述。于繁殖地,所见遗鸥皆参与繁殖,性比1:1;有581巢,分属8个巢群,巢的密度0.121—0.547巢/m~2,每巢含卵1—4枚,种群繁殖期约两个月,孵化期24—26天,孵化率100%。  相似文献   

15.
对遗鸥分类地位问题的进一步论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依据最新野外观察结果,就遗鸥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方面作了进往在有关该种与棕头鸥,渔鸥关系上的推论。并对遗鸥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论证了遗鸥是一个有效的种。  相似文献   

16.
1 遗鸥(Larus relictus Lonnberg,1931) 遗鸥,顾名思义,是一个飘忽不定的稀有物种,经常在亚洲极端干旱地区的盐泽中出没,繁殖地也不固定.  相似文献   

17.
<正>2012年的夏季,在结束了对遗鸥曾经的最主要繁殖地——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查后,我们带着遗鸥究竟去哪里了的疑问,一路向东南,驱车150多公里,来到位于陕西神木县尔林兔镇的红碱淖自然保护区。在这里,我们终于亲眼见到了这种曾一度被人类所遗忘的珍稀鸟儿,并对红碱淖保护区进行了一次调查。红碱淖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和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扫描显微镜对遗鸥Larus relictus舌头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遗鸥的舌头呈细长三角形,由舌尖、舌体、舌根3部分构成。舌尖分叉先端特化为角质的舌突起,舌尖表面有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胞表面为指纹状;舌体表面光滑,上皮细胞为细长形,表面呈微嵴状;舌根表面有少量的唾液腺开口分布。从功能上分类,遗鸥舌头符合采集食物型舌头结构特征。舌乳突发育不完善,仅锥状乳突在舌体和舌根分界处及上颌表面呈列状分布,乳突末端指向口腔内部。舌黏膜内未见味蕾分布。遗鸥口腔结构的特点与部分鸥科Laridae鸟类区别明显,这可能与遗鸥栖息环境不断恶化、食物种类和数量匮乏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红碱淖湿地共收集遗鸥Larus relictus卵111枚,采用实测和公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卵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同窝卵各参数随产卵顺序依次减少(卵质量:1=59.31 g±3.86 g,2=56.59 g±3.67 g,3=54.99 g±3.96 g),其中第1枚卵质量与第2、3枚卵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自身能量储备有关,通过减轻卵质量和缩小卵大小,但又不影响卵孵化率,以达到亲鸟最大繁殖适合度的策略。遗鸥在孵化阶段卵质量损失9.50 g±1.45 g,损失率为15.82%±1.94%。孵化后3~5 d和雏鸟出壳前2 d卵质量损失出现明显峰值,整体上卵质量损失速度与胚胎发育速度一致。野外调查中,当能获得卵鲜质量时,用Paganelli公式计算;反之,用Narhshin公式计算。但2种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在遗鸥卵参数测定中,Paganelli公式比Narushin公式更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你在街头随机采访几个路人,问他遗鸥是什么动物?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人为地将学科戴上了"主课"和"副课"的帽子,导致生物、地理、历史等所谓的"副课"在基础教育阶段被长期严重忽视,从而造成中国整体科普水平的落后。其实,遗鸥是鸥科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