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1 毫秒
1.
关于白头鹎指名亚种(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郑作新、柏玉昆、李炳华、庞秉璋及胡忠信等人先后对其繁殖习性和食性作过研究报道。1983年10—11月和1984年元月我们在贺县黄田公社浩洞大队附近的狗耳山作珍贵动物野外调查时,曾对白头鹎的习性作了部份观察,1984年3—6月又在此对其的繁殖习性作了初步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习性狗耳山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主峰海拔高度为1540米,浩洞大队位于其南坡。白头鹎为当地的优势种类,秋冬季节在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白鹡鸰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白鹡鸰(Motaeilla alba leucopsis)在我区终年留居。为低山、丘陵和田园常见的主要食虫鸟类之一。1983年3月—1985年3月,作者在广西贺县黄田公社的狗耳山和南宁市郊大岭附近对其的繁殖习性作了初步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4年3—6月和1985年3—6月,作者在四川省北川县对雪鹑、淡腹雪鸡、雉鹑、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勺鸡和红腹锦鸡等八种雉类的繁殖习性进行了一些观察,结果如下。雪鹑(Lerwa lerwa callipygia)当地名石窖鸡,栖息于海拔3,800米以上,常见单只停息于陡岩边缘,受惊后立即向下滑翔。叫声响亮。繁殖在五、六月间。雏鸟孵出后呈家族活动。曾见一对成鸟和二只雏鸟在草甸上行走。发现险情后,成鸟即疾走逃离,雏鸟迅速向土洞中隐蔽。雏鸟羽色以灰色为主。淡腹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 henrici)生活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裸岩地带,五月底至六月…  相似文献   

4.
红尾水鸲繁殖习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荣君  刘桂湘 《四川动物》1997,16(1):44-45,43
红尾水鸲(Rhyacornisfuliginosus)在陕南为留鸟,分布广,数量多,为该区低山灌丛及河溪留鸟中的主要种。有关其繁殖习性还没有研究报道。作者于1991-1993年的2-8月在陕西省宁陕县蒲河区(海拔760对红尾水鹏的繁殖习性做了系统的观察研究,并于1994-1995年2-8月对本县江口  相似文献   

5.
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 Leautungensis)是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一种较常见的留鸟。我于1965—1974年在沙圪堵镇附近,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 成鸟多成对活动,幼鸟出飞后至次年初春多按小家族三五成群或集体十多只的小群。3、4月间配偶成对,占据巢区,选择巢址,营巢繁殖。繁殖期间常见雄鸟在几十米至百米的上空悬飞停留,久久鼓翼鸣唱,然  相似文献   

6.
黑叉尾海燕是海洋性鸟类,青岛沿海岛屿是其主要繁殖地之一。本文着重记述了其迁徙、分布、活动规律、繁殖习性、雏鸟生长等。1986、1987年共环志黑叉尾海燕2802只,1987年共回收环志鸟395只,其中春季247只,秋季148只;1986年环志的258只中回收到123只。两年的观察,该鸟5月17 ̄30日先后迁来,7月开始产卵,8月出雏。  相似文献   

7.
斑点叉尾鮰由于特殊的生活习性,其繁殖方法和其他鱼类有一样之处,文章通过对以往养殖经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期对饲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斑尾榛鸡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3—1985年在甘肃祁连山东段西营河林区对斑尾榛鸡指名亚种Tetrastes s.sewerzowi的生态和生物学进行了系统观察。本文报道斑尾榛鸡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食性,繁殖习性及天敌等。  相似文献   

9.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在梁平县林场海拔500至900米的林区全年可见,数量较多。1989年,进行了5个巢的繁殖情况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北红尾鸲冬季一般单只活动。鸣声“zhe—,zhe—”,“da—,da”。鸣时尾上下摆动。在3月下旬至7月中旬繁殖季节,雄鸟站在树顶上鸣叫,鸣声婉啭动听,清晨鸣叫较早,故别称报晨鸟。营巢由雌雄鸟共同营巢。在自然条件下,巢呈浅杯状(A号巢)。A号巢在林场一职工屋角的一堆木料上,距地面高2米。营巢材料有苔藓、松叶、草根、头发和鸡毛。巢大小(单位:cm,下同)外径12×12,内径5.5×6,高12,深4。已连续几年在此…  相似文献   

10.
角怪     
最近许多报刊介绍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珍贵特产动物“角怪”,它是无尾两栖类中锄足蟾科的崇安髭蟾(Vibrissaphora liui)(见题图)。 它栖居在海拔800—1,200米的山溪石缝中,数量较少,不易采获。由于它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与一般青蛙、蟾蜍很不相同。如繁殖季节雄性上颌口缘每侧有一枚大角质刺,繁殖后角刺脱落留有浅色痕迹,求偶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8月22日,在安徽省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监测时,记录到2只叉尾太阳鸟Aethopyga christinae(图1)正在位于山地小溪20 m左右的常绿阔叶林中觅食,地理坐标为117°28'34.741 2″E,30°0'0.050 4″N,海拔300 m。经查阅《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11)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  相似文献   

12.
1986—1988年的4—10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树鹨(Anthus hodgsoni)的数量和繁殖进行了观察,现将资料整理报道如下。工作地点和方法本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脉中段,地处交城和方山两县交界(东经111°21′—111°33′,北纬37°45′—37°55′)。其植被、气候等资料已有报导〔1〕。将全区划为4个植被类型即:一、八水沟农作疏林灌丛区,海拔1600—1900米。二、大路峁针阔混交林区,海拔1900—2000米。三、罗板沟针叶落叶林区,海拔2200—2600米。四、云顶山亚高山草甸区,海拔2600—2800米。在上述4个植被带中,选定一条长2000米的固定路…  相似文献   

13.
原麝的生活习性和捕捉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珍贵稀有动物。现将其生活习性和活捕方法介绍如下。 一、生活习性 1.栖息与活动 原麝性情孤僻、胆小、机灵,多栖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石山针、阔叶混交林中,除发情交配期外,雌雄分居,个体间一般离百米左右,  相似文献   

14.
贵州高原隆起在四川盆地和广西盆地之间,西部与云南高原相连,东部与湖南邻接。境内多高山峻岭,海拔可达2,000余米,山间多低丘盆地,海拔不及500米。全省水系以苗岭为界,北属长江流域,南为珠江流域。气候湿润温和,最低气温平均为4—9℃,最高气温平均为23℃,自然条件十分适于淡水蟹类的生长繁殖。正因山高林多,野生兽类常出没山间林区,适于肺吸虫的发展繁殖,因此许多地区的蟹体内均携有肺吸虫囊蚴。不少地区、县、市发现肺吸虫病。  相似文献   

15.
绿尾虹雉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ti生态和生物学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课题——“中国珍稀濒危难类生态生物学”——部分工作。 本文为作者对绿尾虹雉所作的生态和生物学系统研究首次报道。绿尾虹雉主要牺息于海拔3,500—4,000米亚高山灌丛和草甸。杂食性鸟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亦食昆虫。营巢于岩洞或灌丛地面上,每窝产3—4,多达11枚卵。种群密度1.32—1.58只/km~2。目前数量急剧下降,处于濒危,急待保护。  相似文献   

16.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又称贝母鸡、鹰鸡、火炭鸡,隶属于鸡形目、雉科、虹雉属的鸟类,是珍稀濒危种类,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在四川省境内见于岷山、邛崃山、相岭、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等山系的林带以上,海拔3,400—4,300米的多岩石高山、亚高山的杜鹃灌丛,草甸带。其主要特征,雄鸟羽冠覆颈项,上体大都呈金属蓝绿色,下背纯白,尾蓝绿,下体黑色。体型大,重达3—4公斤。绿尾虹雉常发出委婉悦耳的多音节鸣声,迥然不同于雉科的其它种类。在大雾或阴雨天,几乎整天发出叫声,而在晴天的白昼则消声匿迹。这现象可能与它的天敌(猛禽)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7.
叉尾斗鱼的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文彪 《动物学研究》1984,5(3):261-268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Linnaeus)分类上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科Anabantida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的内陆淡水小鱼。有关其分类位置、形态、习性和分布等问题,Myers,G.S.(1932),Sterba,G.(1963)等先后作了颇详细的记述;Tomita,G.et al.(1936,1938)曾对早期阶段的叉尾斗鱼对光的色素效应以及早期的行为发育做了研究和观察。有关叉尾斗鱼的胚胎和幼鱼发育尚未见系统地报道;在1979—1981年,作者对叉尾斗鱼的胚胎和幼鱼发育进行多次的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九龙山两栖动物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1985年,浙江丽水地区科委、丽水地区生物学会下达了两栖类动物资源调查课题时,笔者在浙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从海拔260—1300米以上的不同采集点进行了两栖类的采集和调查。共采得标本300多号,结合文献资料,已知九龙山两栖动物有2目8科11属26种。比以往报道增加了6种。同时在考察中发现了一个新种——九龙棘蛙,并对崇安髭蟾及中华大蟾蜍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生态观察。  相似文献   

19.
黑水鸡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1年至1983年的5—10月,在太原市南郊区(东经112°40'—112°60'、北纬37°10'—37°40'、海拔700—800米)对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迁徙和数量 黑水鸡在本区为夏候鸟,每年5月中旬迁来。迁来时多为单个在香蒲(Typha latifoli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丛生的退水渠或沼泽水塘活动,偶见在近水的农田地边觅食。迁离本区时在10月下旬,居留时间为160天左右。 对黑水鸡的数量分布调查见表1: (二)繁殖生态 黑水鸡迁来繁殖地5—7天前开始求偶。配偶后发情交尾,交尾期最早见于5月18日。在水面游荡中或水边地面交尾。交尾活动从营巢期开始至产卵末期结束。 营巢最早见于5月23日。筑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巢呈塔形,较简陋,结构疏松。巢材多为香蒲,次有芦苇及三棱草(Scirpus yagara),少有稻草。巢间最近距离15米左右。巢材多在5—15米处衔得。巢通常筑于高大茂密的香蒲丛基部,巢底部沉入水  相似文献   

20.
邓国藩 《昆虫学报》1981,(2):231-232
卵形硬蜱(Ixodes ovatus Neum.)分布于西北、华中、西南、青藏等地区,是我国较为常见的蜱种之一。成虫多在春夏季活动。其宿主包括一些大家畜和野生哺乳类动物,也侵袭人。前些年我们在西南的山区调查时,曾对该蜱的活动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简要报道于下: 调查方法 在山区(海拔2,100米)选定几种类型生境,以地面拉布(拖旗)法集蜱。拉布所用白布为一米见方,平步拉行,每100步(约50米)集蜱一次。在同一日内,分上午、下午几次调查,每次统计集蜱数量。 调查结果 1.活动节律 在同一类型生境(桦槭混交林),自上午9时至下午7时,每隔1—2小时进行拉布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