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9属13种竹类植物的果实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果实形态指标(包括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 CV)分析。结果表明:13种竹类植物果实均为基本型颖果,外带内、外稃,果皮质薄不开裂;外稃顶端多数不具芒;果实多具明显的腹部纵沟槽;稃片颜色多呈灰褐色、黄褐色、棕色、灰色或灰绿色;成熟果实颜色多为棕色、棕黑色、棕红色、黄棕色、灰色、灰褐色、黄褐色、黑褐色或褐色;果实形状基本为椭圆形类、卵圆形类和长圆柱形类。供试13种竹类植物间的果实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且这7个指标的种间CV值分别为34.60%、28.19%、54.63%、21.22%、27.96%、38.19%和57.38%,但各指标的种内CV值明显小于其种间CV值。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果实竹类植物果实外稃顶端是否具芒、稃片颜色、稃片对果实的包裹程度、稃片长度与果实长度的关系、去稃果实形状、成熟果实颜色、腹部纵沟槽是否明显和花柱是否宿存等特征可作为竹类植物属和种分类的参考依据;其中,果实千粒质量、带稃长宽比和去稃长宽比较果实长和宽更适合作为竹类植物种的分类依据。此外,13种竹类植物中,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刚竹组( Sect. Phyllostachys)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 Carr.) J. Houz.﹞、淡竹( P. glauca McClure)和乌哺鸡竹( P. vivax McClure)的果实形态极其相似,均具有较长的宿存花柱,明显异于其他竹类植物的果实,可将此特征作为刚竹属种类的识别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竹类果实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类植物属于禾本科中的竹亚科,全世界有一千多种。中国是世界上竹子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竹林总面积约340万公顷,竹类植物有30多个属,400多种和亚种。 众所周知,竹子的寿命为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大多数竹种一生中只开花结果一次,结实后植株便枯萎死亡。由于竹子的果实并不常见,因此关于其形态,一般读者知道的不多。本文仅就笔者的认识谈谈竹类果实的多样性。 在禾本科中,禾亚科植物的果实比较单纯,几乎全为颖果,仅有极少例外者,如鼠尾粟属和穇属等果皮和种皮分离为囊果。然而,在竹亚科中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果皮与种皮是否粘合,甚至果实的类型等,却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3.
竹类植物对异质生境的适应——表型可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类植物是一类以木本为主的克隆植物,凭借表型可塑性的优势,对异质生境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然而,目前对竹类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实现方式及其异质生境适应对策未见系统总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竹类生态学的发展。从形态可塑性、选择性放置、克隆整合和克隆分工等4个方面对竹类植物的表型可塑性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结果表明:竹类植物在异质生境中具有明显的表型可塑反应,主要采用形态可塑性、选择性放置和克隆整合来适应异质生境,而克隆分工的普遍性仍有待验证;目前侧重于研究构件形态和生物量分配格局,而很少深入探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可塑性机理。今后竹类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重点在于:1)克隆整合的格局与机理;2)克隆整合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克隆分工的形成及其与环境关系;4)表型可塑性的等级性及环境影响;5)不同克隆构型的表型可塑性特征及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竹类植物是美国采集者在我国采集和引种的一类主要植物。在众多的竹类植物采集者中, 莫古礼(Floyd Alonzo McClure)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于1919-1940年在岭南大学开展竹类植物研究, 在此期间多次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并引种竹类植物到美国。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档案查阅以及实地调研, 整理了莫古礼采集竹类植物的路线和采集地, 并对竹类植物学名进行校对, 分析了莫古礼在华研究、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的历史及其影响。经统计, 莫古礼在华期间竹类植物标本采集地涉及12个省级行政区39个地级市, 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香港等地; 引种地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的25个地级市; 共采集竹类植物标本727号1,840份, 隶属20属93种(含种下单位, 下同), 分别占我国竹类植物属和种的58.8%和17.4%; 共引种竹类植物255份, 隶属于17属77种, 分别占我国竹类植物属和种的50.0%和14.4%。莫古礼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极大地发展了竹类植物分类学, 所采集的竹类植物标本为后人竹类植物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所引种的竹类植物极大丰富了美国竹类植物种类, 也促进了竹类植物在美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竹子的种类由于竹子不常开花,笋期短而发笋时间不一,很难把各种器官标本都同时采集,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竹亚科分类系统研究也因此成为植物系统学研究中分歧较大的一个部分。全世界竹亚科植物有70~80属1 000余种,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竹类栽培和利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竹类研究、竹林培育和产品开发上均居于国际领先行列,被称为"世界竹业大国"。  相似文献   

6.
每期20题     
1.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花和果实,因为( )。 A.花和果实容易采集和制成标本 B.花和果实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稳定 C.花和果实具有一整套遗传物质 D.花和果实的色彩艳丽 2.黄耆被分类到豆科植物中,因为它具有( )。 A.伞形花序,雄蕊5,双悬果 B.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角果  相似文献   

7.
菊花的进化     
菊亚纲的菊目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中最进化的一个目。菊科非常年轻,化石仅出现于第三纪的渐新世。由于它在繁殖结构和适应性方面具有很多优越性,如:生命周期短.发达的地下茎,花和花序构造高度适应虫媒异花传粉,果实特性有利于借助动物和风力传播等,使得菊科植物尽管很少成为森林树种,也很少  相似文献   

8.
竹类植物作为一种克隆植物, 无次生生长过程, 具有独特的生长和繁殖特性。但有关不同类群竹类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规律所知甚少。本文以在中国分布的34属534种竹类植物为研究对象, 从Flora of China中收集和整理其秆高、直径、节间长、竹壁厚、叶长、叶宽等基本形态学功能性状, 根据竹类植物生物学特性, 按地下茎划分为丛生、散生和混生3个类群, 按出笋季节划分为春、夏、秋、冬4个类群, 按分布范围划分为中国特有(371个中国特有种)和非特有2个类群, 再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探讨不同类群竹类植物在基本形态学性状上的分异格局, 采用主成分分析揭示各个功能性状之间的内在关联, 剖析不同类群竹类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 丛生竹、散生竹和混生竹之间功能性状差异显著, 丛生竹具有最大的秆高、直径、节间长、竹壁厚, 最小的叶长和叶宽, 散生竹次之, 而混生竹则具有最小的秆性状和最大的叶性状。中国特有种在秆高、直径、竹壁厚、叶长方面显著小于非特有种。竹类植物秆高、直径、节间长、竹壁厚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叶长和叶宽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竹类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大小性状(主要包括直径、秆高和竹壁厚)在第一主轴具有较大的贡献率, 而在水平方向上的叶片功能性状(叶长和叶宽)在第二主轴上贡献率最大。由此可见, 竹类植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对光资源的捕获差异可能是驱动竹类植物系统演化、特有性分布和出笋季节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竹类简说     
竹类植物的形态构造特殊,既不同于一般木本植物,也不同于草本植物,是一独特的植物类群,它在植物分类系统中隶属于单子叶植物细的禾本科。竹的水平分布从赤道两侧直至温寒地带;垂直分布从沿海平原直到高山雪线。绝大多数竹种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多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平原丘陵地带。随着纬度和海拔增高,只有少数耐寒竹种才能生长。全世界约有100属、1000余种竹,在五大洲中,欧洲无乡土竹种,亚洲种类最多,南美洲次之,非洲较少,大洋洲贫乏。我国是世界主要产竹国家,竹类种质资源丰富,在《中国植…  相似文献   

10.
赖广辉 《广西植物》2018,38(9):1215-1220
该文根据采自华东地区的一些刚竹属植物居群中的可靠花枝标本,结合现场调查和形态解剖观察,描述和增补了白哺鸡竹、瓜水竹、谷雨竹、云和哺鸡竹的花序、假小穗和花部形态特征,并提供了显示花枝外貌和花器官主要特征的照片。瓜水竹的花序呈头序,小花较短,应属于水竹组;而其余3种的花序呈穗状,小花较长,应归隶刚竹组。所有的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安徽省广德县林业科学研究所竹类标本室中。  相似文献   

11.
国产牡竹属野龙竹和版纳甜龙竹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模式标本和原始文献的研究,确认<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中国竹类植物图志>、<云南树木图志>、<中国竹类图志>等重要专著中广泛使用的版纳甜龙竹学名Dendrocdanus hamittonii Nees et Arn.为错误鉴定,其正确学名为D.parishii Munro;野龙竹(D.semiscandens Hsueh et D.Z.Li)为D.ham iltonii Nees et Arn.的异名.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竹类植物分布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和原理,调查和研究了分布于西双版纳的竹类植物。竹类植物广泛分布于云南和东南亚地区。由于版纳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原因,生活在版纳的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均有栽培,认识,利用竹类植物的传统习惯及较高的知识经验,使得版纳不仅具有大面积的天然竹林,而且具有许多人工竹林。本文参阅了众多的竹类研究成果,整理了大量的野外调查,采集资料,充分肯定了前人对版纳竹类研究的价值,论述了分布于版纳的竹属,并应用植物区系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版纳竹属的人布类型以及版纳与相关地区的竹类亲缘关系,认为:版纳竹类与东南亚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滇西,滇东南,与滇中,华东有一定的联系,而与华南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永安竹类植物及其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永安天然分布的竹类植物有11属63种(含变种、变型),属种分别占中国总数的28.2%和11.4%,占全省的64.7%和48.8%。其中红舌唐竹、湖南箬竹、毛箨茶秆竹、黄槽毛竹等4种为福建省竹类分布新记录。经类群分析表明,永安竹类植物以单轴散生和复轴混生类型为主,具明显的由丛生竹向散生竹过渡特性,是散生竹类和混生竹类的分布中心。区系地理分析表明,永安竹类植物有5个分布区类型(含亚型),其中东亚成分占首位。  相似文献   

14.
(一)采集1.采集用具:枝剪、铲、锄、采集箱、标本夹等。2.采集法:标本的大小,长约一尺。一个标本的鉴定,是根据植物的形态,所以标本必须包括有花、果实、枝叶;草本植物尽量要采得完全(有地下茎的要掘出),但可适当的折叠一两次。通常每种植物采三个副本就够了,若是送请研究机关做鉴定,须采六个标本。如果时间不凑巧,我们只能采到植物的枝叶,不能得到它的花和果实,这样的标本就很难鉴定。3.标本记载册:采到标本可就近问一下村里的劳动人民,这样就可以知道某种植物在当地  相似文献   

15.
张雨曲  杨新杰  程虎印  高静  彭亮  张明英  张岗 《广西植物》2022,42(10):1641-1644
繁殖器官在竹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组在广西马山县观察到竹亚科单枝竹属芸香竹正在开花,该文根据观察到的开花状况和采集到的标本解剖观察结果,对其花枝和繁殖器官特征做了详细的中文及拉丁文补充描述。经对比芸香竹与属内已知繁殖器官结构的单枝竹和小花单枝竹的繁殖器官,3个竹种有相同的繁殖器官结构特征,但在小花数目和大小等方面具有差异。繁殖器官比较表明该属竹种的繁殖器官对喀斯特地貌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也支持依据营养器官差异划分为3个独立竹种。  相似文献   

16.
竹类果实与淀粉形态及系统位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收集了竹类5个族21属30种的竹类果实,作了外部形态与淀粉形态的研究,从而为确立各竹属的系统分类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证实了浆果类果实不具有胚乳,从而认为Oreocalamus(Keng,1940),Qiongzhuea(薛纪如等,1979),Ferrocalamus(耿伯介等,1982)与Chimonobambusa Subg.Chimonobambusa系统位置更接近于Melocanneae(Keng,1940)。 竹类果实淀粉均为复粒结构。果实大小、淀粉粒大小与淀粉小粒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的历史(1840-20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标本采集是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与植物引种密切相关。自19世纪以来, 美国植物采集者在全球尤其是中国进行了广泛的植物采集。在众多的植物类群中, 中国的竹类植物引起了美国采集者的极大关注, 并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标本采集工作。研究美国植物采集者在中国采集竹类植物标本的历史, 对了解竹类植物从中国引种到美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美国在华采集的竹类植物标本数据, 对其学名、采集地、采集人以及采集时间进行整理校对, 分析了美国采集者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的历史。结果表明: 1840-2010年, 美国在华共采集竹类植物标本960号2,238份, 隶属于25属120种(含变种和变型), 分别占中国竹类属和种数的73.5%和22.5%; 有45位(支)采集者(采集队), 在这些采集者中莫古礼最为重要; 采集地涉及20个省级行政区; 采集时间前后跨度约170年, 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产自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类一新变种——丹霞单枝竹(Bonia saxatilis var. danxiaensis X. Li, J. B. Ni & Y. H. Tong),该变种与单枝竹原变种(B. saxatilis var. saxatilis)的区别在于箨舌和叶舌的边缘不具长纤毛。本文编制了单枝竹及其变种的检索表,还对新近描述的产自丹霞山的另外一种竹类——小麻竹(Dendrocalamus pulverulentoides N. H. Xia, J. B. Ni, Y. H. Tong & Z. Y. Niu)的部分营养体特征进行了修正,并补充描述了其花部形态。  相似文献   

19.
观察了我国节柱竹族(广义的)5属27种的地下茎解剖特徵,发现地下茎,尤其是竿柄,在本族的分属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地下茎以及其它器官的特徵,对国产节柱竹族5个属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这5个属以各自独立为宜。  相似文献   

20.
馆藏标本是分类学研究的主要凭证, 对特定类群标本的采集信息进行细致整理和分析, 有助于理解该类群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足。此外, 结合最新的系统学研究成果和相应的环境数据构建生态位模型, 可以加深人们对特定类群分类与分布状况的认识。被子植物的分类鉴定常基于繁殖性状进行, 然而, 竹类植物一般进行克隆繁殖, 只有在经过长期的营养生长之后, 才会进行有性生殖并同时死亡。因此, 国内的竹类标本大多仅记录了营养性状, 具有繁殖性状的标本数量稀少。由于这一特殊的生物学习性, 竹类植物是当今分类学研究中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本研究基于全国竹类植物馆藏标本的采集数据, 分析了我国竹类标本的采集和保藏现状; 利用比值法和斜率法从采集地理偏差和采集类群偏差两方面评估了竹类植物标本的采集完整度; 结合气候数据, 利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不同竹类分支分布的主要因素。采集信息分析结果表明, 国内标本馆对竹类标本的收集和保藏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 且对研究团队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其次竹类标本的采集量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国内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历史; 而对类群和地理采集完整度的评估结果表明, 中国竹类标本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仍任重道远。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温度限定了竹类植物两大分支各自的分布北界, 水分对温带木本竹类分支(temperate woody bamboos, TWB)的限制作用比旧世界热带木本竹类分支(paleotropical woody bamboos, PWB)强, 而温度对PWB的限制性更强。生态位模拟的结果进一步显示, 中国温带和旧世界热带木本竹类两大分支的适生区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但在亚热带区域仍有部分重叠。植物标本记录了特定类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相关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促进物种灭绝风险评估、可持续利用和综合保护, 另一方面也可助力大尺度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全球变化对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