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一系列慢性刺激的损伤修复反应,以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许多研究证明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活化与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因此,肝星状细胞激活机制及抑制活化途径的研究和发现成为防治肝纤维化的关键。目前,国际上肝纤维化药物研发的思路之一是从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即肝星状细胞激活机制中寻找分子靶点。近年来,对各种使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信号通路及相关抑制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肝星状细胞活化是多条信号通路相互协调的结果,其复杂性、未知性造成了阻断方式的特异性、多样性,使该研究还仅限于实验室阶段,要想应用于临床还需要大量实验证明。该文就最新发现的肝星状细胞激活和抑制及相关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RJ)在大鼠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及姜黄素对其的影响,探讨以PTPRJ为靶点,姜黄素对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采用western-blot、RT-PCR法分别测定PTPRJ、其mRNA在肝组织及肝星状细胞的表达变化及姜黄素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western-blot、RT-PCR检测结果显示:肝组织和肝星状细胞中PTPRJ表达呈阳性,并随着肝纤维化进展,其表达逐渐降低;姜黄素作用后,肝组织和肝星状细胞PTPRJ表达明显增多.结论:姜黄素可显著增强肝星状细胞PTPRJ的表达,从而改善或逆转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由各种病因所导致的肝脏病理性反应,是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必经途径.以往研究发现,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早期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治疗抑制与逆转病情,该过程有多种肝实质以及非实质细胞参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与肝巨噬细胞是肝纤维化进程中关键的细胞类型.HSCs是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在中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其致病机制是由于血吸虫卵沉积于宿主肝内,形成虫卵肉芽肿,导致肝纤维化。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免疫过程中,肝星状细胞、T细胞、B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现就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自噬是细胞内一种进化保守的依赖溶酶体的蛋白降解途径,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细胞自噬可以为应激状态(如炎症、肿瘤、毒物等)的细胞提供能量。已有研究表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涉及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伴随着细胞内脂质小滴的消耗,当肝细胞经历自噬,溶酶体的胞内基质将下降。研究还发现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过程中伴随着其自噬水平的升高。本文将就自噬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一种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由于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已经严重地威胁着全球人的健康。虽然LF可以逆转,但更多会发生恶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已经可以从多方面被阐述。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LF发展的中心和关键,而其他细胞也成为影响纤维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们以细胞因子为联系,并大量分泌首要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来刺激HSCs的激活和增殖。最终,它们共同导致胶原的沉积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结构的紊乱。而这其中,长链非编码RNA也积极参与了对纤维化过程的影响。本综述将从细胞、细胞因子、ECM以及基因等方面对LF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探讨,从而有助于我们明确LF的发病机制,并为研发LF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s)是肝脏抵御炎症和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其独特的窗孔结构及功能特性决定它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LSECs主要通过介导肝脏炎症反应、肝窦毛细血管化、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引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生成与降解失衡等途径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靶向LSECs对治疗肝纤维化极具潜力,阐述清楚二者调控关系,将为抗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肝星状细胞是肝脏中重要的间质细胞,是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表皮形态发生素(epimorphin、EPM、syntaxin2)在肝脏发育、再生及癌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其表达变化的调控机制及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还未有报道.通过对肝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发现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状细胞表达EPM上调.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对EPM表达变化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发现DNA去甲基化促进了EPM的表达.为了研究EPM对肝星状细胞的可能的调节作用,将EPM表达质粒转染肝星状细胞,之后检测了EPM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证明EPM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本研究发现,激活的肝星状细胞高表达EPM可能是由于DNA去甲基化引起的,同时,高表达的EPM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进而促进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细胞外基(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肝内过多沉积所致。ECM主要由激活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合成,同时它的降解受到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 protease-1,TIMP-1)的调控,因此HSC及TIMP-1对肝纤维化形成至关重要。近年来针对HSC及TIMP-1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就HSC及TIMP-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肝纤维化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阶段的必经阶段,却有逆转的可能性。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是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关于肝星状细胞的激活,除了经典的肝纤维化通路,不断有新的通路和机制出现,包括自噬、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胆固醇代谢和表观遗传,这些都揭示了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机制。表观遗传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调节性非编码RNAs,这些机制也参与调节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发生,对表观遗传和肝纤维化治疗之间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