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辉  刘光杰 《植物学报》2003,20(5):522-530
综述了国内外与植物抗虫性有关的次生物质的主要类型和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寄主选择、取食和产卵等作用的研究进展,对次生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作了介绍,并展望了植物次生物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植物抗虫性次生物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国内外与植物抗虫性有关的次生物质的主要类型和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寄主选择、取食和产卵等作用的研究进展,对次生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作了介绍,并展望了植物次生物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5):i0002-i0002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是以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博士点和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起的生态学科学研究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4.
昆虫对植物抗虫性的诱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吕仲贤  胡萃 《昆虫知识》1995,32(1):38-40
植物的抗虫性主要表现为受遗传因素控制的遗传抗性和受环境因素控制的生态抗性两个方面。植物的抗性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其抗性表达和抗虫幅度又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环境因子可改变植物的生理状态和理化性质,使植物不合适作为某种昆虫的寄主,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抗性水平。植食性昆虫对植物抗虫性的诱导是环境影响抗性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植物对取食者的一种重要的防御策略,同时也是植物与植食者协同进化的结果,进一步了解和充分发挥诱导抗性的作用,对抗虫有种工作和害虫的综合治理都有指导意义。三植食性昆虫对植物抗虫性的诱导…  相似文献   

5.
作物品种有抗虫性是18世纪开始发现的,19世纪开始利用,至本世纪上半叶虽有不少抗虫事例的报道,但真正以培育抗虫品种作为防治害虫的方法,从50年代以后才有发展。 1917年日本报道,稻螟对不同水稻品种的感虫性有差异,秈稻比粳稻更易受螟害。 1974—1975年美国报道,由于采用玉米、大麦、高粱和苜蓿的抗虫品种,约节省杀虫剂2,900万公斤。占每年使用杀虫剂7,700万公斤(有效成分)的30.7%。因此,利用农作物抗虫性作为防治害虫的手段,在生产实践中越来越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国家除了广泛收集作物品种进行筛选、鉴定、寻找抗源外,对不同作物的抗虫特性、抗虫机制、抗虫性遗传方式、抗虫育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食品研究所为全美食品安全信息和基础研究中心,该所于1946年创建于芝加哥大学,1966年迁往威斯康辛大学,利用该校的有利条件开展了更广泛和崭新的研究。威斯康辛大学微生物教授Foster博士从那时担任所长至今。1975年该所又被设置为威斯康辛大学食品微生物和毒素学系,承担科研、教学及培养研究生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向日葵螟是取食向日葵花盘及籽粒最为猖獗的一种害虫,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文综述了向日葵对两种向日葵螟(欧洲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和美洲葵螟Homoeosoma electellum Hulst)抗虫性的研究进展,从向日葵的花药腺毛、瘦果性状、次生化合物(黑色素、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花粉萃取物)等方面概括了向日葵和向日葵螟的互作关系,阐述了向日葵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对向日葵螟抗虫性的作用,初步说明了向日葵对向日葵螟抗虫性的物理生化机制,并对未来在抗虫育种工作的启示及可能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植物的诱导抗虫性   总被引:72,自引:8,他引:72  
娄永根  程家安 《昆虫学报》1997,40(3):320-331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可包括两个方面,即植物的组成抗性(constitutiveresistance)和诱导抗性(inducedresistance)。组成抗性是指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进攻前就已存在的抗虫特性;而诱导抗性是指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进攻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抗虫特性[1,2]。根据作用世代的不同,诱导抗性又分为迅速的诱导抗性(rapidlyinducedre-sistance,RIR)和滞后的诱导抗性(delayedinducedresistance,DIR)。前者是指对当前世代的植食性昆虫的影响,而后者是指对后续的1~几个世代的植食性昆虫的影响[2]。研究植物的诱导抗虫性,不仅能在…  相似文献   

9.
硅对植物抗虫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硅不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但硅在提高植物对一系列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抗性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硅对植物抗虫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在多数植物中,增施硅肥可增强其抗虫性;所增强的抗性与硅肥种类和施用方式之间存在关系。植物组织中沉积的硅可增加其硬度和耐磨度,降低植物可消化性,从而增强植物组成性防御,包括延缓昆虫生长发育、降低繁殖力、减轻植物受害程度;植物体内的硅含量以及硅沉积的位点和排列方式影响组成性防御作用的强度。此外,硅可以调节植物诱导性防御,包括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直接防御涉及增加有毒物质含量、产生局部过敏反应或系统获得抗性、产生有毒化合物和防御蛋白,从而延缓昆虫发育;间接防御主要通过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吸引植食性昆虫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而导致植食性昆虫种群下降。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发现转抗虫基因741杨的抗虫性与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舞毒蛾幼龄幼虫的总死亡率、累计死亡率均明显升高,且随着昆虫龄级的增加,幼虫对转基因株系和温度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温度对取食对照株系的昆虫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温度高,舞毒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历期缩短,各龄期体重、排粪量增长快,而以转基因杨饲喂的昆虫发育进度随温度变化差异不显著.对1998~2000年温度资料和相应的杨扇舟蛾死亡率建立了回归方程,各高抗和中抗株系的温度-昆虫死亡率曲线均表现为明显的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物抗虫性的利用是农业防治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用抗虫性品种有效地压低甚至消灭害虫的为害,国内外都不乏其例。例如南大2419小麦在国内对红吸浆虫具有明显的抗虫力。在美国,1944年以前小麦受到瘿蚊[Phytiphaga destr-uctor(Say)]为害的株害率经常在50—100%。1944年以后California州的农民采用了抗虫品种“Big club43”,至第3年(1946年)小麦瘿蚊虫口密度即大为下  相似文献   

12.
《植物抗虫性的研究与应用》一书由美国查·迈·史密斯(CMSmith)著,1989年由美国JohnWhey&Sons,Inc.首次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冯明光泽,胡国文校,1993年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32开本,共292页,24.3万字。全书分三编十章:第~编植物抗虫性是什么?包括第一章导论3第二章忌避性——植物抗虫性对昆虫行为的影响;第三章抗生性——植物抗生性对昆虫生物学的影响;第四章耐害性——植物生长特征对抗虫性的影响。第二编植物抗虫性怎样获得?包括第五章植物抗虫性材料来源涕六章测定植物抗虫性的技术;第七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外水稻抗虫性的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国外从本世纪研究水稻抗虫性以来,至今已有较大进展:1.筛选出一批主要稻虫的抗源品种;2.育出抗褐稻虱、稻秆蝇、二点黑尾叶蝉、二化螟等丰产品种;3.对抗虫机制、抗性遗传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抗源的筛选 各国筛选出的抗源品种如下: (一)抗褐稻虱(国际水稻所鉴定) 属于Bph_1型:Mudgo、Co22、MTU15、IR26、IR28、IR29、IR30、IR34等。 属于bph_2型:ASD7、Ptb18、H105、IR32、IR36IR38、IR40、IR42、CR94-13。 属于Bph_3型:Rathu Heenati,Ptb1川、Ptb19、Kurahoda-rawala、Mathumanihayan。  相似文献   

14.
<正> 三、抗性的遗传 对品种抗性遗传的研究,不仅能为当前的抗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也是解决害虫“生物型”问题的钥匙。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品种对褐稻虱抗性的遗传,发现Mudgo、Co22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所控制,而ASD7的抗性则由一对隐性基因所控制。这些基因分别被定为Bph,和bph_2,二者紧密连锁,从未发现有重组现象。以后又发现一对控制品种RathuHeenati抗性的显性基因与Bph_1独立分离,被定为Bph_3。控制品种Babawee的抗性是另一个与bph_2独立分离的隐性基因,这一基因被定为bph_4,随后还发现Bph_3和bph_4也是连锁的。Ptb21和Ptb33各有一对未知的显性抗虫基因和一对隐性抗虫基因。  相似文献   

15.
1977年9月3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设立了纪念著名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的非洲史前史国际研究所,从事人类起沅和发展的研究,重点是研究东非在距今约二千五百万年到一万年前之间的化石。该馆从美、英、瑞典等国筹集了约一百万美元,新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有现代化的各种设备,特别是有一间存放人类化石的象碉堡式的保险库,库房面积约五十平方米,高四米多。四周没有窗户,只在房顶上开四个小圆孔,安装着滤色玻璃,以防阳光对化石的照射。库房仅有一门可以进出,房内有恒温恒湿的自动调节器,还有警报  相似文献   

16.
不同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虫性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2个对Bt抗性水平不同的棉铃虫品系,测定了转Bt和CpTI基因双价抗虫棉(SGK321)和Bt棉(GK12,33B)杀虫活性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类3种抗虫棉杀虫活性共同表现为:(1) 时间动态上均呈现前高后低的下降趋势;(2) 空间动态上表现为,在生长前期以叶的活性最高,中后期以铃和蕾的活性较高;(3) 对敏感品系的活性高于对抗性品系。不同点表现为:(1)双价棉在生长中后期(8~9月份)活性明显高于Bt棉;(2)双价棉对抗性品系的活性表现更稳定。  相似文献   

17.
白背飞虱对不同抗虫性稻株糖类物质的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光杰 Wilk.  RM 《昆虫学报》1995,38(4):421-427
本文通过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ta Horvath在不同苗龄抗虫品种Rathu Hee nati(简称RHT)和感虫品种Taichung Native 1(简称TNl)稻株上的取食反应,对摄入食物中糖类的利用和体内葡糖苷酶的活性变化,以及对稻株含糖量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白背飞虱对稻株糖类物质的利用。白背飞虱在抗虫、感虫品种上的取食均随稻株苗龄的增长而降低,沮不管品种的抗虫性如何,稻株内的总糖量却随稻株苗龄的增加而上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飞虱分泌的蜜露结果表明,在RHT上分泌的蜜露里,蔗糖和果糖的含量明显地低于在TNI上分泌的。由此推测白背飞虱从RHT稻株韧皮部中吸食的汁液较从TNI中的少,但利用率高。取食RHT后的白背飞虱,体内的葡糖苷酶活性明显地较取食TNl后的低,并与飞虱体重的变化呈正相关。在白背飞虱体内可能存在着两种独立的、可控制食物的摄入及摄入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抵御植食性昆虫的为害,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在内的复杂防御体系.在通过受体识别茶树害虫为害后,茶树会启动早期信号事件,继而激活茉莉酸、水杨酸、乙烯和赤霉素等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从而引起次生代谢物的积累,最终对害虫产生直接和间接抗性.基于近年来茶树害虫为害诱导的茶树防御反应及其相关调控机理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两年对特定玉米植株DNA的艰苦探索之后,CIMMYT(the International Maize andWheat Improvement Center)的分子遗传学家鉴定出了几个负责对巨座玉米螟抗性的染色体区,巨座玉米螟是一种为害性很大的昆虫。在此过程中,他们绘制了第一个热带玉米的基因图谱,利用DNA标记标明了感兴趣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生命世界》2005,(10):60-63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人类初步认识并利用野生稻的阶段时间: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时期,距今约2万~1.5万年代表性遗址:江西万年县吊桶环、湖南澧县十里岗时代特征:在高出地表近60米的吊桶环,发现了大量距今1.7万年左右的稻壳上的植硅石;高出地表近10米的十里岗,也发现大致相同的时间段里稻叶上的植硅石。这些异地而年代又基本相同的稻属植硅石的发现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