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家蚕茧质性状的性别效应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对家蚕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等性状的性别效应进行理论估算: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等4性状的性别随机效应的方差的概率和性别随机效应的预测值概率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证明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等四性状的性别效应极显著,这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等4性状的性别效应预测值雌(雄)分别为0.248g(-0.247g)、2.423cg(-2.394)cg、-1.976%(1.992%)和0.224g(-0.223g)。性别效应调整后各性状均呈单峰正态分布,符合QTL分析对数量性状连续正态分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52个家蚕品种在春秋两个季节的试验资料,对万头茧层量及其构成因素作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诸因素对万头茧层量的作用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为幼虫生命率和茧层率在不同季节中的作用相对地变化。结合育种实践指出:(1)春用蚕品种的选育应在保证生命率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茧层率和全茧量,而夏秋用品种的选育应在保证茧层率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生命率和全茧量。 (2)为提高选择效果,春蚕期育种应以选择茧层率为主,夏秋期育种应以选择生命率为主。  相似文献   

3.
用杂交群体对亲本回交法估计桑蚕几项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表明,遗传力的大小因性状而异,茧层率、茧丝量及茧丝长有较高的遗传力,而全茧量及茧层量的遗传力较低。 选择试验表明,桑蚕各性状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对某一性状的直接选择亦等于对另一些性状的间接选择。选育夏秋用蚕品种,应将茧层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向经过短、全茧量偏小的方向选择比较妥当;春用蚕品种的选育应控制全茧量,在提高茧层率的同时,大力向经过短的方向选择为宜。  相似文献   

4.
家蚕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虫体克隆技术,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DpCPV-HN)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为质型多角体病毒1型。以家蚕春蕾×镇珠杂种F1代及自交的F2代4或5日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以纯化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对F1代幼虫的毒力测定为对照。结果表明:家蚕品种春蕾×镇珠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敏感,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能引起其感染发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感染家蚕品种春蕾×镇珠F1代幼虫和F2代幼虫28天后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885个和18个CPB(质多角体),前者为后者的49倍。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感染后的家蚕,其结茧率、化蛹率、羽化率、全茧量、茧层量和单蛾产卵数均有所下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单蛾产卵数与病毒感染剂量之间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5.
徐礼根  王维义 《昆虫知识》1992,29(4):223-226
花粉和蜂王浆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兼具营养强壮剂及促生长剂的特性。本试验基于花粉和王浆的这种特性,对家蚕进行花粉和蜂王浆的添食试验。结果表明,用0.1~2.5%的油菜蜂花粉提取液或0.01~0.1%蜂王浆浸渍桑叶喂饲3~5龄家蚕能显著提高蚕体重、结茧率、茧层率和受精率,也能提高茧层量和产卵量,但对全茧量无显著影响。二者相比,添食花粉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6.
家蚕茧质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QTLMapper 2.0 QTL作图软件,对F2群体的家蚕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等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分别检测出7个、6个、2个、8个有显著效应分量的QTLs,分布于7个、5个、2个、7个不同的连锁群。控制全茧量、茧层量的QTLs一般存在复杂的上位性效应。对全茧量性状,有3对QTLs存在显著的加加上位性效应,其中1对还存在加显、显显互作;共有3个QTLs存在显著的显性效应,1个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对茧层量QTLs,发现1对QTLs存在极显著的各项遗传效应,包括上位性效应;1对QTLs被检测到显著的显显互作,1个QTL具有显著的显性效应,并与另一个QTL存在显著的加加互作。茧层率、蛹体重主要受加性或显性的QTLs作用,没有发现茧层率QTLs的上位性效应,蛹体重的有效QTL大都呈现显著的负向显性效应,只有一对QTLs存在显著的加加上位性效应。第2、3、4、11、13、24、34、37、40连锁群是两个或多个性状QTLs分布的共同连锁群。全茧量和茧层量存在共同的QTL或染色体区域,育种上可通过适当选配,利用基因的互作效应,同步改良这两个性状。  相似文献   

7.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法根据10头老熟幼虫体重、全茧重、茧层量、茧层率(%)、存活率、万蚕茧层量和茧丝长等指标,对两对二化性家蚕Bombyx mori L. 杂交品系(SH6×NB4D2和CSR2×CSR4)杂交一代的22个子代个体进行了遗传参数估算,以缩小优质蚕品种的候选范围,并且计算出直接筛选的参数,如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等,使这些信息可用于以筛选高产新品种为目的的育种和选择过程中。杂交子代2, 4, 5, 6, 7, 10, 14, 16, 19和20号个体在这几个指标中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全茧重、万蚕茧层量和茧丝长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较大,可以简单地从表现型的差异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并取得遗传性状改良。其他几个指标(10头老熟幼虫体重、茧层量、茧层率(%)和存活率)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较低,对这些性状进行直接选择来改良品种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探讨使用人工饲料部分替代桑叶饲育后家蚕Bombyx mori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人工饲料替代桑叶的不同饲育模式下肠道关键细菌与蛹重和茧层量的相关性,为人工饲料部分替代法饲育家蚕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龄桑叶育(Mul1-5)、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Art1-2)、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Art1-3)、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桑叶育(Art1-4)和全龄人工饲料育(Art1-5) 5种饲养模式饲养家蚕幼虫,统计5种饲养模式下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及蛹重;收集不同饲养模式下家蚕5龄幼虫肠道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热图分析肠道细菌与蛹重和茧层量的相关性。【结果】人工饲料与桑叶不同搭配的饲育模式对家蚕茧质有显著的影响,Mul1-5和Art1-5的全茧量最高,二者无显著性差异,Art1-2其次; Mul1-5茧层量最高,Art1-2其次,Art1-5茧层量最低。在不同饲育模式下,家蚕肠道细菌多样性和组成显著不同:在门水平上,Art1-2和Mul1-5的细菌组成最相近,优势菌主要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而Art1-3, Art1-4和Art1-5的细菌组成最相近,变形菌门丰度随着人工饲料饲养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厚壁菌门的丰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在属水平上,家蚕肠道优势菌属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鞘脂单胞菌科未分类菌属Sphingomonadaceae unclassified及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等。不同饲育模式下家蚕肠道菌属丰度差异最大的是肠球菌属,Art1-2组中肠球菌属丰度最高(40.9%),随着人工饲料饲养时间的延长,丰度逐渐降低,在Art1-5中仅为0.02%。家蚕肠道菌群大部分关键物种均与茧质呈一定的相关性:柯克斯体属Coxiella与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茧层量呈显著负相关;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与蛹重呈显著负相关;肠球菌属与茧层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饲育模式Art1-2最接近于Mul1-5,可为人工饲料部分替代桑叶饲育法饲育家蚕提供参考。人工饲料部分替代桑叶后家蚕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肠球菌属丰度的显著降低及假单胞菌属的显著增加可能与全龄人工饲料养家蚕体质弱有关;一些关键细菌与家蚕蛹重和茧层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家蚕重要经济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AFLP技术, 对家蚕品系C100和大造的回交一代BC1群体进行了连锁图谱的构建. 在此基础上, 利用WinQTLCart2.0软件分析了影响家蚕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等4个重要经济性状的QTL, 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分析共检测到11个QTLs, 其中控制全茧量的QTLs有 2个, 分别定位在第6, 19两个连锁群上; 控制茧层量的QTLs有3个, 分别定位在第3, 14, 19三个连锁群上; 控制茧层率的QTLs有3个, 分别定位在第2, 11, 15三个连锁群上; 控制蛹体重的QTLs有3个, 分别定位在第2, 14, 19三个连锁群上. 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将不同的增效QTLs进行聚合, 为优质高产家蚕新品种的选育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家蚕(Bombyx mori)H9品种作为实验动物,分别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粉制作的人工饲料进行饲育。通过饲育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后家蚕的龄期经过时间、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蛹体重、疏毛率、死亡率、每龄眠起体重等经济性状指标。同时采用PCR方法对转基因饲料饲育后家蚕组织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含转基因大豆粉的人工饲料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并无显著影响,且不存在外源基因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产角度,着重探讨了由筋骨草提取的蜕皮激素(以下简称MH)在调节蚕儿生长发育和增产蚕丝方面的实用价值:(1)家蚕末龄中期(饷食后72小时左右),每头添食MH3微克,可以缩短龄期,提早两天上簇结茧,避免或减少缺叶倒蛋的损失;(2)在见熟前10小时,每头添食MH2微克,连添二次,可使五龄经过缩短14小时,上蔟开始到上蔟终了的时间,从对照区的39小时缩短到14小时。一般见熟5—10%添食MH2.2微克/头,12小时后即可全部上蔟,熟蚕出现率非常集中,这可大大提高上蔟工效,提高养蚕的劳动生产率:(3)见熟时添食MH还可有效地减少不结茧蚕发生,这不仅在提高JHA增产效果方面,而且在一般养蚕生产中防止不结茧蚕方面,也有重要意义;(4)试验还发现,五龄早期(饷食后24小时)添食适量的MH,有一定的增丝效果,不同试验中,平均茧层量增长幅度4—17%不等;(5)家蚕末龄添食MH,能明显地提高一日茧层量,提高幅度为5—30%,依MH添食时刻为转移。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利用蚕茧近红外反射光谱识别雌雄茧、死笼茧的方法及可行性。采用6250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从波长680nm到1235nm对205颗鲜茧做了非破坏性扫描测试,用逐步判别方法从一、二阶导数光谱数据中抽取特征向量,以此特征向量建立Bayes判别函数,对375个检验样本进行识别,其符合率达95.7%,该方法明显优于以茧的重量和大小判别雌雄的方法。实验结果还表明,雌雄茧近红外反射光谱的差别,主要是由于蚕蛹性质不同所致,而与茧层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黑色斑蚕作亲本、选育日系普斑限性品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家蚕Bombyx moli斑纹互作原理,利用2032限性品种的雌,与自然突变体雄杂交。F2代出现分离,于是淘汰所有黑色斑蚕,只留下普斑蚕和素斑蚕,即得到新限性普斑系。新限性品系得到后,做连续3代的系统选育,其中F3代为蛾区混合育,F4~F5代采用单蛾育。蛾区混合育着重个体选择,单蛾育以蛾区选择为主,个体选择为辅。性状基本稳定后,即初步对其作主要经济性状的测定。结果显示:新限性品系在5龄经过、全龄经过上比两亲本略短。在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几项指标上较两亲本为优,分别比两亲本平均值提高31%、38%、5%。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庄口与季节原料茧茧层丝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桑蚕原料茧,春茧和秋茧5 min、10 min两个处理水平的茧层丝胶初期溶解速度与蚕茧解舒率之间都存在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茧层丝胶初期溶解速度越大,蚕茧的解舒率越大.庄口和季节是影响广西桑蚕原料茧茧层丝胶初期溶解速度的重要因素.而茧层丝胶初期溶解速度与蚕茧解舒率在品种水平上则没有相关关系,也就说明茧层丝胶初期溶解速度在品种间虽然有差异,但蚕品种并不是主要制约或影响蚕茧茧层丝胶初期溶解速度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五个处理的一系列比较,白栎Quercus fabri叶片作为珍贵绢丝昆虫——天蚕Antheraea yamamai的饲料,无论幼虫存活率、化蛹率、二至四眠蚕体重、五龄幼虫体重增长曲线及理论极限体重K值、取食量、相对摄食速率、消化量、结茧率、全茧量、蛹重、茧层量等均明显高于过去普遍采用并认为理想的麻栎Q. acutissima的饲育结果,从而证实白栎是饲育天蚕的最佳饲料植物。  相似文献   

16.
胡萃  施锡珍 《昆虫知识》1993,30(4):240-242
本文通过天蚕1~2龄期6种饲育方式的比较,明确单头育和群育之间在1~2龄历期、死亡率、2龄末体重及以后各龄的历期、死亡率、结茧率、茧层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大规模饲育中稚蚕期可采取群育法。  相似文献   

17.
广西桑蚕茧丝质量与性能指标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广西桑蚕茧的茧丝质量与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桑蚕茧外形略小,茧层丝胶含量、茧层易溶丝胶含量、丝胶溶解性以及茧丝纤度等主要指标均与江浙夏秋用桑蚕茧有明显差异.桑蚕茧的茧层丝胶含量、易溶丝胶含量随庄口、季节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春季桂南地区的蚕茧茧层丝胶含量高于桂西北地区,秋季刚好相反.茧层易溶丝胶含量在11.6%~14.4%之间,约占丝胶总含量的41%~45%,茧层易溶丝胶含量和解舒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茧层易溶丝胶含量越多,蚕茧解舒越好.庄口和季节是影响桑蚕茧层易溶丝胶含量高低与蚕茧解舒优劣的重要因素.广西桑蚕茧层丝胶对煮茧温度更敏感,茧丝纤度粗细变化开差大.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困扰广西桑蚕茧加工技术突破的原因之一是缫丝工艺技术,采用传统缫丝工艺技术难以正常发挥广西桑蚕茧的茧丝优势与特性.  相似文献   

18.
新桑树品种——川826的育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多年观察比较,新桑品种“川826”表现出遗传性状稳定、优质、高产、抗性较好等优点,2000年正式列为“十五”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优质、高产桑、蚕新品种选育”中桑主攻品种,并进一步进行区域性比较试验。经过2002年至2005年在四川省乐山、三台、蚕研所等三点的比较试验和在四川篷安生产示范点的示范繁殖,“川826”与对照品种“湖32”相比,其产叶量高13.95%,万头产茧量高8.88%,万头产茧层量高8.8%,五龄担桑产茧量高13.51%,667 m2(亩)桑产茧量高28.2%,桑产茧层量高27.6%。特别是用“川826”桑叶养蚕后产卵制种成绩尤为突出,单蛾产卵量比对照高6.87%以上,单蛾正常卵粒数比对照高5.63%以上。2006年4月被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合格品种。  相似文献   

19.
蚜茧蜂研究的基本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茧蜂科(Aphidiidae)是蚜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蚜虫的生物防治效果显著。国内正研究应用烟蚜茧峰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防治烟蚜和菜蚜;应用高梁蚜茧蜂lysiphlebiasp.防治高粱蚜。国外已报道用少脉茧蜂Diae-retiella rapae M’Intosh防治大白菜蚜虫(Blanche,1975),用Aphidius matricariae Haliday防治桃赤蚜(Scopes,1970),用核桃蚜茧蜂Trioxyspallidus Haliday防治核桃蚜(Bosch,1970)等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常见的3种外生菌根木本植物(细叶沼柳Salix rosmarinifoli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柴桦B.fruticosa)和4种欧石楠菌根木本植物(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狭叶杜香Ledum palustre、甸杜Chamaedaphne calyculata和小叶杜鹃Rhododendron parrifolum)为研究对象,通过315天培养试验测定10和20℃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C)累积矿化量和重量损失,并分析其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外生菌根植物叶片凋落物的C矿化量和重量损失在10和20℃均高于欧石楠菌根植物;外生菌根植物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矿化量的温度敏感性系数高于欧石楠菌根植物,但重量损失的温度敏感性系数低于欧石楠菌根植物;在每一培养温度下,C矿化量和重量损失均与凋落物全氮(N)和全磷(P)浓度呈正相关,与C/N和C/P呈负相关;尽管C矿化量的温度敏感性系数与凋落物初始化学组成无显著相关性,但重量损失的温度敏感性系数与凋落物全N和全P浓度呈负相关,与C/N和C/P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认识和预测气候变暖及其引起的物种组成变化对北方泥炭地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