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琪  王睿  魏亚娟  刘建军 《昆虫学报》1950,63(10):1234-1241
【目的】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是一种严重危害多种植物的食叶性害虫。为了通过合理配植园林植物防治大袋蛾,本研究评估了在悬铃木、月桂、合欢及桃树4种寄主植物上大袋蛾的繁殖潜能。【方法】2018年7月15日至2019年6月21日,在室外纱网隔离环境中测定了大袋蛾分别在悬铃木、月桂、合欢和桃树上的卵期、幼虫期、蛹期、存活率、成虫寿命、雌成虫产卵期和每日单雌产卵量。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程序TWOSEX-MSChart对大袋蛾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雌虫繁殖力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寄主植物种类可显著影响大袋蛾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取食月桂时,大袋蛾2, 3, 4和5龄幼虫的历期显著长于取食其他植物时的;取食桃树时,大袋蛾雌成虫寿命(11.47 d)显著长于取食月桂时的(10.26 d)。大袋蛾取食月桂时的产卵期(7.04 d)显著短于取食悬铃木(7.52 d)、合欢(7.59 d)及桃树(8.11 d)时的。大袋蛾取食悬铃木时的净繁殖力(R0)(2 015.70粒卵)显著高于取食月桂(1 419.12粒卵)、桃树(1 289.66 粒卵)和合欢(976.67粒卵)时的。大袋蛾取食悬铃木时的内禀增长率(r)(0.02523/d)显著高于取食月桂(0.02377/d)、合欢(0.02304/d)及桃树(0.02194/d)时的。【结论】大袋蛾取食悬铃木时的繁殖潜能显著高于取食月桂、合欢及桃树时的,在园林设计中合理间隔种植月桂、合欢及桃树可能有利于减少大袋蛾对非嗜食植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饲喂不同寄主植物对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分析寄主植物内含物与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关系,为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栎黄枯叶蛾种群动态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利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山杏Armeniaca sibiric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旱柳Salix matsudana饲养该虫,观察幼虫发育历期、蛹历期、蛹重及产卵量等指标,同时测定寄主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水分、单宁及黄酮的含量,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寄主植物饲喂栎黄枯叶蛾幼虫的发育历期、蛹历期、蛹重及产卵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取食沙棘的幼虫历期最短,仅为(74.50?1.76)d,而取食旱柳历期最长,达(106.00?1.51)d。取食山杨的蛹历期最长,为(44.00?1.41)d,最短的是取食旱柳的,仅为(32.70?3.13)d。饲喂沙棘和山杏的雌、雄蛹重和成虫产卵量显著高于饲喂山杨和旱柳的。对不同寄主的营养物质、次生物质和水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寄主间营养物质、次生物质与水分的含量差异显著。回归相关分析表明:幼虫发育历期与寄主植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雌蛹重和产卵量与寄主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雌、雄蛹重与寄主植物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蛹历期与单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黄酮含量的高低与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等指标无相关性。【结论】沙棘是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最适寄主植物;并且寄主植物中可溶性糖、单宁的含量低、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有利于栎黄枯叶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3.
徐畅  王哲  朱秀蕾  陆秀君  赵丹  齐国辉  郭巍  李瑞军 《昆虫学报》2019,62(10):1205-1211
【目的】分析植物叶片中主要营养成分与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成虫取食偏好关系,明确影响其成虫取食、寿命及生殖力的主要营养成分。【方法】测定室内5种植物(花生、核桃、榆树、金叶女贞和毛白杨)叶片饲养的暗黑鳃金龟成虫寿命、取食量和产卵量,分析植物叶片中4种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粗纤维和总磷)含量与暗黑鳃金龟成虫取食、寿命和生殖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暗黑鳃金龟成虫对5种植物叶片的日均取食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花生>核桃>榆树>金叶女贞>毛白杨;取食核桃、花生和榆树叶片的成虫总取食量和单雌总产卵量与取食金叶女贞和毛白杨的成虫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成虫总取食量与植物叶片中氨基酸含量显著相关(P<0.05; r=0.515);成虫单雌总产卵量与植物叶片中脂肪酸及氨基酸含量间极显著相关(P<0.01)(分别为:r=0.698和r=0.746)。植物叶片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成虫取食量和产卵量相关性与植物叶片中总氨基酸含量与成虫取食量和产卵量的相关性基本一致;成虫取食量与植物叶片中赖氨酸含量最相关,而成虫单雌总产卵量与植物叶片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相关。成虫寿命与植物叶片营养成分含量不相关。【结论】植物叶片中的赖氨酸含量是影响暗黑鳃金龟成虫取食偏好的关键因子,植物叶片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影响暗黑鳃金龟生殖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不同成熟度茶树叶片对浙江等4个地理种群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Prout发育和生殖的影响,旨在揭示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不同质量食物的适应力差异,为制定各地茶尺蠖种群的差异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浙江、湖北、福建和江西等地茶尺蠖种群饲喂嫩叶、成叶和老叶3种不同成熟度的茶树叶片后,对比研究其发育历期、死亡率以及内禀增长率等生长发育与生命表参数。【结果】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以成叶处理发育历期最短;幼虫3龄前死亡率以老叶处理死亡率最高(达33%),嫩叶处理最低(达15%),每雌产卵量以嫩叶处理最高(达362.23粒),老叶处理最低(达56.67粒);在内禀增长率、净繁殖率、种群加倍时间、周限增长率等5个生命表参数方面,各地理种群在成叶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嫩叶和老叶处理下差异显著(P<0.05)。通过茶树叶片内含物与茶尺蠖发育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生命参数与各物质成分的相关性不尽一致,分别有2种物质与湖北种群、江西种群相关性最大,分别有1种物质与浙江种群、福建种群密切相关。【结论】浙江、福建、湖北和江西4地区茶尺蠖种群在取食适应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浙江种群取食不同发育成熟度茶树叶片后的适应性较强,在幼虫期存活率、每雌产卵量和世代净繁殖率(R0)等重要参数方面都较突出;而湖北种群对老叶这一不良食物的适应能力最弱(死亡率最高、净繁殖率较低);江西种群对老叶的适应能力较弱(死亡率较高、净繁殖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生长发育、繁殖及雄蛾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温度为(25±5)℃、湿度为75%±5%、光照周期为L∶D=16∶8的恒定条件下,研究了7科12种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蛹期、成虫期、羽化率、雌蛾繁殖力及雄蛾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能够在12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长发育。取食苍耳的幼虫历期较短(17.4 d),蛹期较短(5.9 d);成虫寿命较长(9.0 d),蛹重较大(50.7 mg);取食油菜的幼虫单雌产卵量较大(210粒/雌),取食油菜和油麦菜的幼虫成活率和蛹羽化率较高,均在80.0%以上。幼虫取食不同植物后,雄蛾体内保护酶的活性差异显著,幼虫取食酸模叶蓼后,雄蛾体内SOD活性较高,幼虫取食苍耳后,雄蛾体内POD和CAT活性较高。【结论】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及雄蛾保护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取食苍耳和酸模叶蓼有利于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玉米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保护酶活性呈现正相关性。亚洲玉米螟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时,能调节自身保护酶的活性,来适应寄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在玉米和高粱上的产卵选择性和寄主适合度,为草地贪夜蛾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25℃条件下,采用叶片饲养观察的方法,比较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和高粱上的产卵量、取食量以及食物利用效率,并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草地贪夜蛾偏好在玉米叶片背面产卵,其平均卵块数最多,达到(3.40±0.55)块,且平均产卵量达到(346.00±72.55)粒。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存活率显著高于取食高粱的(P<0.05),两者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8.89%和86.78%;在取食后5、6和7 d时,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幼虫食物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取食高粱的(P<0.05);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总历期显著短于取食高粱的(P<0.05);在生命表参数比较中,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净增殖率(R0)显著高于取食高粱的(P<0.05),两者的平均净增殖率分别为(415.93±69.69)和(372.45±34.70)。【结论】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和高粱上均能完成生活史,玉米表现出更高的寄主适合度。但由于草地贪夜蛾在高粱上亦有较高的寄主适合度,且玉米和高粱生育期几近相同,因此在我国西南高粱种植面积较大地区,尤需提前防范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高粱为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乌桕黄毒蛾Euproctis bipunctapex(Hampson)对5种不同科寄主植物(天仙果Ficus erecta var.beecheyana、拐枣Hovenia acerb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杨梅Myrica rubra和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叶片的取食量以及不同寄主植物对乌桕黄毒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恒定条件[温度(26±1)℃,相对湿度80%,光周期12L︰12D]下,设置5个处理组,每处理分别投喂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测定取食量、幼虫历期、存活率、繁殖力等指标。【结果】乌桕黄毒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量差异显著,苦槠饲喂组最高(2 588.15 mg),杜英饲喂组最低(1 971.33 mg);但对不同植物的日取食量总体趋势相同,随时间呈指数增长,4龄起进入暴食期,4龄、5龄和6龄幼虫取食量占总取食量的80.68%~85.91%。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乌桕黄毒蛾生长发育差异显著,天仙果饲喂组的个体幼虫历期(34.35 d)最短,存活率(60.20%)最高,产卵量(281.33粒/雌)最多,而杜英饲喂组的个体幼虫历期(41.36d)最长,存活率(38.78%)最低,产卵量(215.83粒/雌)较少。【结论】乌桕黄毒蛾虫害防治适期是4龄之前,苦槠和杨梅受乌桕黄毒蛾取食最多,天仙果是乌桕黄毒蛾生长发育的最适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8.
四种食料植物对八字地老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油菜、甜菜、白菜和莴苣 4种食料植物对八字地老虎Agrotisc nigrumLinnaeus幼虫发育历期、蛹期、蛹重、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幼虫取食油菜时发育历期最短 (1 5 4d) ,蛹最重 (2 0 3 5mg) ,产卵量最多 (3 89 5粒 ) ,甜菜次之。幼虫取食莴苣时发育历期最长 ,蛹最轻 (1 3 6 1mg) ,产卵量最少(1 44 7粒 )。 4种食料植物对寄主的蛹期和成虫的寿命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再次演替为新疆棉花主要害虫。为明确取食不同夏季寄主对棉田牧草盲蝽若虫生长发育和成虫寿命的影响。【方法】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对牧草盲蝽初孵若虫在14种主要夏季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羽化率和成虫寿命进行观察,并结合其在田间不同夏季寄主上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4种寄主植物中,牧草盲蝽若虫无法在猪毛菜、灰藜和龙葵上完成生长发育。不同夏季寄主饲养的牧草盲蝽若虫发育历期与成虫寿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取食向日葵的若虫总发育历期最长,为(23.20±0.66)d,取食灰绿藜的最短,为(12.15±0.25)d;取食向日葵的雌成虫寿命最长为(13.42±0.28)d,取食猪毛菜的最短,为(5.33±0.47)d;取食油菜的雄成虫寿命最长,为(11.40±0.95)d,取食猪毛菜的最短,为(5.13±0.38)d。牧草盲蝽若虫取食不同夏季寄主其发育历期与田间寄主上若虫发生情况基本一致,与羽化成虫的数量呈正相关;取食不同夏季寄主的牧草盲蝽成虫寿命与田间成虫发生情况基本一致。【结论】夏季牧草盲蝽成虫在取食和产卵寄主选择中存在一定差别,明确了牧草盲蝽对夏季寄主的利用模式,为筛选牧草盲蝽夏季诱集寄主和季节性治理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丁香酸(syringic acid,SY)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致死及亚致死作用的影响,为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食料给毒法进行生物测定,评估LdNPV及SY与LdNPV共同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结果】取食添加丁香酸人工饲料和正常人工饲料的舞毒蛾幼虫LdNPV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91.1 OBs/μL和194.8 OBs/μL。当LdNPV浓度为2 400 OBs/μL,取食添加SY的饲料及正常人工饲料的舞毒蛾幼虫LdNPV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9.3 d和10.1 d,当LdNPV浓度为24 000 OBs/μL时,其LT_(50)分别为7.8 d和8.1 d,LdNPV的浓度越高致死中时间越短。丁香酸增加了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降低了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缩短了致死中时间。LdNPV对取食正常饲料的雌、雄幼虫历期和蛹期及雌蛾寿命影响不显著,但显著缩短了雄虫寿命,降低了平均每雌产卵量。LdNPV对取食添加丁香酸饲料的幼虫产生明显的亚致死效应,并且LdNPV浓度高于240OBs/μL时雌、雄幼虫历期延长、雄蛾寿命缩短,雄性羽化率降低,雌成虫产卵量降低,产卵量较对照减少一半左右。【结论】结果提示,丁香酸可提高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增加LdNPV对舞毒蛾的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四种植物酚类物质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明确植物酚类次生物质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 的影响,并为应用其防治害虫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选用4种酚酸(水杨酸、丁香酸、绿原酸和水解单宁酸)分别加入人工饲料中饲养舞毒蛾2龄幼虫,调查其对幼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不同酚酸对舞毒蛾的影响差异显著。单宁酸处理第12天时幼虫死亡率达到22.2%,显著高于对照(取食不添加任何酚酸的人工饲料)死亡率(3.3%)(P<0.01)及其他酚酸处理时的死亡率。到第22天单宁酸及绿原酸使幼虫死亡率迅速上升,至第34天时死亡率达到100%;二者处理的幼虫虫体瘦小,发育历期显著延长,不能正常蜕皮,到4龄期时全部死亡。取食含丁香酸或水杨酸饲料的幼虫可幸存至蛹和成虫,雌性蛹重较对照显著增加,但产卵量和卵受精率均显著降低。其中,取食含丁香酸饲料的成虫产卵量和卵受精率分别比对照减少近90粒和降低约35%,雌性成虫比例下降。【结论】结果说明不同酚酸在害虫体内的积累会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繁育寄主对三种赤眼蜂个体大小及抱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张斌  张帆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10):1098-1107
【目的】繁育寄主及成蜂日龄均会影响赤眼蜂体内的抱卵量,为了解繁育寄主及育出赤眼蜂个体大小与赤眼蜂抱卵量的关系,我们在室内研究了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和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üenée)卵作为繁育寄主对3种赤眼蜂雌蜂大小、抱卵量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14L:10D、温度25±1℃的室内条件下,以米蛾卵、亚洲玉米螟卵作为繁育寄主,解剖不同日龄(羽化后12-72 h)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以及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观察雌蜂抱卵量,测量成蜂的大小,分析雌蜂抱卵量与其日龄、个体大小以及繁育寄主的关系【结果】在羽化后48 h以内,3种蜂的抱卵量随雌蜂日龄的增长而增加。羽化后72 h,除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及玉米螟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抱卵量比羽化后48 h时略高外,其他组合均出现下降。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的玉米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显著高于对应日龄的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的抱卵量,而松毛虫赤眼蜂(除羽化后12和24 h外)和稻螟赤眼蜂则相反;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相同日龄的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抱卵量最高,稻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最低;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抱卵量最高,稻螟赤眼蜂抱卵量最低。雌蜂抱卵量与雌蜂个体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程度随雌蜂日龄增加而更加明显。【结论】后足胫节长度可以作为评价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质量的指标。赤眼蜂抱卵量受繁育寄主、赤眼蜂蜂种及雌蜂日龄的显著影响,寄主的适合性也会影响育出赤眼蜂的大小,筛选合适的繁育寄主有助于提高赤眼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Seasonal abundances of the pentatomids Nezara viridula , Plautia affinis and Glaucias amyoti were monitored on the introduced weed, broadleaf privet, Ligustrum lucidum from January 1998 to July 2000 at Moree,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All developmental stages (eggs, nymphal instars and adults) of N. viridula , P. affinis and G. amyoti were recovered from privet. For all species, adult and nymphal densities peaked from February to May, coincident with privet fruiting. Nymphs of each specie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when fed L. lucidum berries in the laboratory. The importance of L. lucidum as a host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its role in maintaining populations of pentatomid pest species and in particular as a late-season host prior to overwintering.  相似文献   

15.
黄环绢须野螟Palpitaannulata(Fabricius)是小叶女贞(LigustrumquihouiCarr.)上新出现的一种害虫,严重危害小叶女贞叶片,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同时也危害金叶女贞(L.vicaryi)。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和第1、2代成虫分别于4月下旬、5月下旬和6月下旬出现。成虫产卵于嫩梢顶端叶片上,卵期3d,幼虫期9~12d。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别是第1代和第2代幼虫盛发期,危害最重。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喷药是防治该虫的关键,在成虫期和幼虫期分别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12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稀释液喷洒寄主叶面,可控制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苹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在陕北红枣种植区对枣树Ziziphus jujube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明确以枣树为寄主的苹褐带卷蛾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雌虫对产卵基质的选择性,为准确预测、高效治理该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温25±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5L∶9D的条件下,以枣树叶片为食料,观察苹褐带卷蛾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通过测定补充不同营养物质后雌蛾的单雌产卵量,评价外源营养对苹褐带卷蛾繁殖力的影响;通过观察苹褐带卷蛾雌蛾在硫酸纸、滤纸、白纸、PE保鲜膜及装订胶片5种基质上的总落卵量,确定其对无机产卵基质的选择性。【结果】苹褐带卷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7.38±1.22, 16.59±2.16, 7.01±0.79和16.65±5.15 d,平均世代历期为33.87±3.64 d。苹褐带卷蛾在枣树上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种群加倍时间(Dt)分别为0.15 d^-1,1.16 d^-1和4.67 d,平均产卵量达339.52±129.93粒/雌。雌虫可多次产卵,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多在0:00-8:00时段内);平均产卵次数6.26±2.09次,雌虫羽化后第3-5天达到产卵盛期。雌蛾在PE保鲜膜上的总落卵量显著大于在其他产卵基质上的总落卵量。补给不同浓度白糖水的雌蛾,其产卵量与补给纯净水的雌蛾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结论】苹褐带卷蛾能够以枣树叶片为食物完成发育并繁殖可育后代,PE保鲜膜是其雌蛾适宜的无机产卵基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产卵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繁衍后代、维持种群数量的重要环节。在前期研究发现日本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onicum喜欢在茄子Solanum melongena叶片上产卵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日本刀角瓢虫对不同叶毛密度茄子品种的产卵选择性,以期进一步明确植物叶毛介导的日本刀角瓢虫产卵选择机制。【方法】观察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在4个茄子品种(黑到底、黑妞、日友长直壮、络星)叶碟和植株上的产卵选择性,测定不同茄子品种上日本刀角瓢虫后代的生长发育及成虫的繁殖力、捕食能力和对叶片的附着力,观察4个茄子品种叶片背面超微结构,测定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对茄子叶片的气味选择,测量茄子叶片上烟粉虱Bemisia tabaci卵粒的长度和宽度,测定日本刀角瓢虫卵被其雌成虫的同类捕食风险。【结果】日本刀角瓢虫偏好在黑到底上产卵,后代个体在黑到底品种上总发育历期(15.41±0.21 d)最短,亲代单雌产卵量(877.44±15.27粒/头)最高。但是,日本刀角瓢虫的产卵量占比与子代生长表现(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体重)和成虫生存表现(繁殖力和捕食能力)均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叶片背面叶毛密度和长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日本刀角瓢虫在茄子叶碟上的产卵量占比与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附着力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附着力与叶毛密度显著正相关,而与亲代生长表现无显著相关关系。茄子叶片气味、猎物质量以及被同类捕食风险均不显著影响日本刀角瓢虫的产卵选择。【结论】茄子叶片背面叶毛密度及叶毛介导的日本刀角瓢虫附着力在日本刀角瓢虫对茄子叶片的产卵选择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谭清  庞仁乙  高熹  张忠  袁远  陈斌  张海涛  吴国星 《昆虫学报》2014,57(10):1245-1252
【目的】为解释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等 3种虫态的致病性差异,研究分析了蜡蚧轮枝菌L. lecanii分生孢子在3种虫态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量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B.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体表的附着数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显微技术观察供试虫体体壁外长物分布情况以及附着分生孢子情况。【结果】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3种虫态上的附着数量差异显著(P=0.0001),成虫附着孢子数量为(1.35±0.12)×106个/头,而蛹和幼虫分别为(0.57±0.09)×106个/头和(0.45±0.06)×106个/头。成虫周身微毛上均有孢子附着;整个蛹体仅棘刺底部呈“绳索状”的褶皱处可发现有孢子的附着;幼虫的体表未发现有孢子的附着。【结论】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成虫、蛹、幼虫体表的附着能力与寄主体表结构有密切关系,是蜡蚧轮枝菌对该虫不同虫态间存在致病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短时高温对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探索短时高温对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23±1℃、 相对湿度80%±7%和15L∶9D条件下, 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卵、 幼虫、 蛹、 成虫在经历35, 38和41℃高温处理1~4 h后各阶段的发育历期、 存活率和产卵量。【结果】 短时高温对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 经41℃处理后, 初蛀果幼虫(1日龄)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 且存活率显著降低, 3日龄以上的幼虫受到的影响不明显; 11日龄蛹的羽化率在38℃和41℃处理中明显降低, 畸形率也显著升高; 经38℃和41℃处理的成虫存活率降低, 寿命缩短, 产卵量也减少。【结论】短时高温处理对桃小食心虫卵的影响较小, 而对成虫的影响较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该虫在高温季节种群数量变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