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将分离自猪肠道粘膜、食糜和粪便的乳酸菌,通过产乳酸能力、生长性能、耐酸和耐胆盐性能及抑菌能力评价,筛选适应养猪生产的潜在益生特性的菌株。【方法】共分离获得155株乳酸菌纯菌株,从中筛选出4株产酸能力较强的乳酸菌,结合生理生化试验及细菌16S rRNA测序鉴定其种属,评价候选乳酸菌的生长情况、耐酸、耐胆盐及抑菌特性。【结果】综合变色时间(8 h)、pH值(3.9)和乳酸含量(100 mmol/L),筛选出4株(L45、L47、L63和L79)候选菌株,经鉴定依次为罗伊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和粪肠球菌。该4株乳酸菌均可在体外快速生长;L47和L79能够耐受pH 2.5的酸性环境,L47能够耐受0.5%胆盐环境;各乳酸菌上清液与指示菌共培养,发现对E coli K88和沙门氏菌均产生了抑制作用,其中L47上清液对指示菌的抑制作用较强。【结论】L47具有较好的产酸性能与生长性能、可耐受猪胃酸和肠道胆盐环境,对E.coli K88和沙门氏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说明该乳酸菌具有潜在的益生特性。  相似文献   

2.
一株猪源屎肠球菌HDRsEf1益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旨在筛选一株具有优良生物特性的屎肠球菌,作为微生态制剂候选菌株;重点研究其与肠道相关的抗逆性能和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以自健康通城猪直肠内容物分离得到的屎肠球菌HDRsEf1为研究对象,通过耐受试验、抑菌试验研究该菌的益生特性。发现屎肠球菌HDRsEf1能够耐受浓度为0.5%的胆盐,并能在pH为2.0的酸中存活;对粘蛋白有显著的粘附作用(P0.05);能耐受70℃的温度。该菌发酵上清液能够抑制食源致病菌和畜禽临床主要致病菌的生长,结果表明屎肠球菌HDRsEf1可作微生态制剂菌株。  相似文献   

3.
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筛选益生乳杆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筛选具有益生特性的乳杆菌作为保健型酸奶的候选菌株。【方法】从健康人肠道和奶豆腐中分离筛选出耐受人工胃液的乳杆菌,对其进行体外益生特性(人工胃肠液耐受性、胆盐耐受性、抑菌活性及胆固醇降解能力)研究。【结果】从在乳杆菌分离培养基上有溶钙圈的41株菌株中筛选出5株耐酸、耐人工胃液较强的菌株,经16S rR NA基因测序鉴定,其中3株为乳杆菌,分别命名为植物乳杆菌Lp MT-3、植物乳杆菌Lp MT-5和唾液乳杆菌LsA F-7。在人工胃液中3株菌的耐受力均强于商品化的对照菌株LGG(鼠李糖乳杆菌GG);转入肠液4 h后直至26 h,Lp MT-5存活率基本稳定在45%左右,仅次于LGG。胆盐浓度为0.10%时,3株乳杆菌的耐胆盐能力均强于LGG;胆盐浓度为0.20%时,Lp MT-3和LsA F-7仍能存活。3株乳杆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对粪肠球菌的抑制最明显,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差。3株乳杆菌对胆固醇的清除效力依次为Lp MT-3LpM T-5Ls AF-7;清除率依次为Ls AF-7Lp MT-3LpM T-5。【结论】筛选出3株适应人体胃肠液环境、耐胆盐、抑菌及降胆固醇活力强的乳杆菌,可作为进一步开发新的益生菌产品和保健型酸奶的菌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3株罗伊氏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为后期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实验室保藏的3株罗伊氏乳杆菌的生长曲线、pH曲线、耐受人工胃液能力、耐受猪胆盐能力、黏附能力、抑菌能力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等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3株菌生长趋势大致相同;3株菌对人工胃液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菌株L0和L2对高胆盐的环境耐受性较差,菌株L1则对高胆盐环境具有极强的耐受性;菌株L1和L2具有很强的黏附能力;3株菌对20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耐受性。【结论】菌株L1的生物学特性明显优于其他两株菌株,有利于后期的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5.
两株乳酸杆菌益生菌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两株乳酸杆菌作为益生菌的特性进行分析。采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及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模拟 上消化道环境,检测候选菌株L.acidophilus1.1878和L.rhamnosus1.120对上消化道环境的耐受性和粘附性;以琼脂扩散打孔 法,检测候选菌株SCS对4种常见肠道致病菌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两株候选菌株可耐受pH>3.0的人工胃液,及0.2%的 胆盐浓度;光镜观察L.acidophilus1.1878、L.rhamnosus1.120粘附于HT-29细胞边缘,平均4.5~7个/细胞,扫描电镜观察 L.acidophilus1.1878、L.rhamnosus1.120粘附于HT-29细胞表面的刷状缘,且细胞表面结构完整;对4种肠道致病菌的抑菌 圈直径均在12mm以上。证明实验观察的两株乳酸杆菌具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及粘附、抑菌特性,符合益生菌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利用皂化-比色法检测了22株屎肠菌株体外降胆固醇的能力,结果显示屎肠菌株的胆固醇去除率在85.93%~21.25%之间。选取3株胆盐耐受能力较好的菌进行后续研究,其中,屎肠球菌SP5-6L的耐酸能力较差;JS2和ML13-5菌株具有一定的耐酸和耐胆盐能力;3株菌株的胆盐水解酶活性都很高。在0.3%胆盐培养基中,屎肠球菌的胆固醇去除率不同,其中ML13-5菌株的去除率由52.71%增加到68.01%。此外,屎肠球菌无溶血性,但其抗药性各有不同。本文对屎肠球菌降低胆固醇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其开发相关功能性食品和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试验为获得1株与牦牛肠道共生的粪肠球菌,通过对健康牦牛粪样中的肠球菌进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比对等生物学鉴定,初步证实该分离菌株为粪肠球菌。此试验为进一步分析牦牛肠道菌群结构,探索牦牛耐饥、耐渴、耐粗饲、对高山草原极强适应性与其肠道菌群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与牦牛共生的粪肠球菌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对宿主危害性等提供一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临床分离肠球菌与肠道肠球菌的不同特性。方法 :分别检测 4 1株临床分离肠球菌以及 38株健康人群粪便分离肠球菌的属种分布、β溶血素检出率及耐药性情况。 结果 :临床菌株以粪肠球菌为主 (75 6 % ) ,健康人群粪便分离肠球菌以屎肠球菌为主 (73 7% ) ;临床菌株的 β溶血素检出率高于健康人群粪便分离肠球菌 (P <0 0 1) ;临床分离肠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明显高于肠道肠球菌 (P <0 0 1)。结论 ;引起医院感染的肠球菌与肠道球菌特性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植物乳杆菌PUM1785体外抑菌活性和部分耐受能力,为进一步研发乳杆菌微生态制剂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方法以模式菌株WCSF1为对照株,采用双层琼脂点种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开展高胆盐、高盐环境耐受试验。结果植物乳杆菌PUM1785体外抑菌活性与模式菌株相近,对6种常见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革兰阴性菌的抑菌效果优于革兰阳性菌。在不同浓度胆盐溶液中培养24 h后,2株乳杆菌生长均受抑制,当胆盐浓度从0 g/100 mL持续增至0.5 g/100 mL后,2株乳杆菌活菌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始终维持在10~5 CFU/mL数量级以上,并且PUM1785与WCSF1活菌数量比呈上升趋势;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培养24 h后,2株乳杆菌均生长良好,当NaCl浓度从0 g/100 mL升高到8 g/100 mL时,2株乳杆菌活菌数始终维持在10~8 CFU/mL数量级以上,并且PUM1785与WCSF1活菌数量比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植物乳杆菌PUM1785具有与模式菌株相近的抑菌活性,对胆盐和高盐环境耐受力均强于模式菌株,表明PUM1785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可以作为微生态制剂研发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获得抑制微生物生长的菌株。方法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特性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谱和抑菌物质的理化特性。结果排除了过氧化氢和有机酸的作用,该菌发酵上清液对苏云金杆菌、枯草杆菌、大肠埃希菌、鸡白痢沙门菌等有抑制作用。根据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该菌株初步定为肠球菌属,定名为E4(Enterococcus sp.)。所产抑菌物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酸性条件下稳定且活性高。结论分离筛选了1株可产抑菌物质的肠球菌,其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化学特性和广谱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笼养条件下,由于有限的空间和单调的笼舍结构,川金丝猴行为和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包括出现刻板行为和产生较高的粪便内应激激素。本论文旨在研究环境丰容对笼养川金丝猴日常行为以及粪便皮质醇水平的影响。于2013年8月1日至11月1日对杭州动物园内7只川金丝猴进行环境丰容后的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上午08:30-10:30和下午14:00-16:00的动物行为,并统计15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比较丰容前后每种行为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环境丰容降低了川金丝猴的不活跃行为(P=0.021)和刻板行为(P=0.034),增加了其活跃行为频率(P=0.018)。环境丰容后,动物表现出更多的攀爬(P = 0.012)、探究(P = 0.014)和环顾行为(P = 0.010)。粪便皮质醇激素的结果表明,除1只雄性个体激素上升外,其余6只个体的粪便皮质醇含量显著下降(P=0.028)。以上结果提示环境丰容可改善川金丝猴的福利状况。  相似文献   

12.
2005 ~2008 年于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使用瞬时扫描法观察了川金丝猴的食性。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冬季和夏季共取食42 种植物,可鉴定植物归属23 科34 属。川金丝猴食物类型包括果实、花、树叶、树皮、树芽。夏季取食21 种植物的果实或树叶;冬季取食25 种植物。树叶是其冬季主要食物,取食频次占总取食频次的73.0% ;夏季取食果实的频次占总取食频次的72.2% ,灯台树果实是其主要食物。啃食树皮行为主要发生在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树皮啃食强度则相对较小。与其它地区金丝猴的食性比较,该地区川金丝猴食物谱较宽。蔷薇科和壳斗科植物在川金丝猴食物组成中最多,杨柳科、桦木科、山茱萸科、槭树科和忍冬科植物也取食较多。  相似文献   

13.
社会认知是群居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和社会生活能力的体现,致力于理解自身、他人与社会。认知有利于促进利益分配的优化,而行为认知策略则是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迄今为止,川金丝猴如何进行社会地位与受孕状态等基础认知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投食招引,在个体识别和等级判定的基础上,以栖息于秦岭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熊猫谷景区的一个半野生川金丝猴群为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并收集了猴群中6个一雄多雌单元成年雌雄个体的空间位置、邀配、交配及产仔行为数据,结合食物密度梯度"同心圆"和受孕周期,推测雌性成功受孕的交配时间段,运用配对t-检验统计证实受孕前后雌性的交配实现率差异显著(t=4.527,P=0.001),表现为受孕前雌性邀配行为获取的雄性响应率明显高于受孕后;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发现,雌性受孕前的交配实现率(R=0.527,P=0.006)及受孕时间(R=0.556,P=0.049)与自身等级均显著正相关,即高等级雌性邀配行为的雄性响应率及与雄性生殖性交配的时间明显高于或早于低等级雌性。结果表明,雄性川金丝猴拥有认知单元内成年雌性受孕状况和等级地位的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影响着雄性的性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单独使用氯胺酮对24只神农架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进行麻醉,比较其在诱导期、麻醉期及恢复期的持续时间和行为反应差异,探讨氯胺酮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川金丝猴的麻醉效果。结果显示:24例受试动物注射氯胺酮(剂量5.90-15.71mg/kg)后,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良好,无意外死亡。其中,诱导期表现四肢逐渐无力,流涎,身体逐渐倒下,偶有嘴空嚼;麻醉期表现肌松良好,呼吸通畅,伴有嘴空嚼;恢复期表现以手指和躯干振动,开始恢复意识,嘴空嚼情况增多,尝试坐立和行走,最后恢复正常;诱导期、麻醉期和恢复期持续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4.00 ± 1.77)min、(21.67 ± 5.03)min和(31.79 ± 6.07)min。本研究首次监测到川金丝猴在麻醉过程中出现嘴空嚼行为(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嘴上下及左右咀嚼)。数据分析表明,在麻醉过程中雄性个体恢复期时长明显大于雌性,雄性个体在恢复期空嚼行为的次数明显小于雌性;而性别对诱导期、麻醉期,年龄对诱导期、麻醉期和恢复期的时长及行为影响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滇金丝猴 (Rhinopithecus bieti) 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预测其栖息地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影响,进而识别保护空缺,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出行大数据估计人类出行密度,并将这一指标引入栖息地模型的构建;运用MaxEnt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构建自然环境和人类干扰两种情景下滇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模型,并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干扰两类共计11个变量对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1) 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基于出行大数据的人类出行密度这一指标能很好表征人类干扰对栖息地的影响。(2) 模型预测得到滇金丝猴高适宜栖息地面积3 487.28 km2,认为影响滇金丝猴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海拔、年降水量、人类出行密度和距道路距离。(3) 人类干扰对滇金丝猴栖息地有明显的负影响 (使适宜栖息地面积相较于自然环境下减少9.32%),其中人类出行活动对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干扰最为明显;同时还发现研究区78.8%的区域均受到一个或多个人类变量的较强干扰。(4) 在现有15个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斑块中,3个同时具有较高栖息地适宜性和较多人类干扰的斑块,可作为重点保护区域;同时发现栖息地质量在距道路和居民点约2 500 m处均出现明显拐点,可作为开展保护工作的缓冲区参考距离。降低这些区域的人类干扰强度,对滇金丝猴的生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8 年6 月至2009 年5 月,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端的响古箐(北纬27°37′,东经99°22′),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一群数量约480 只的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观察取样1 609 h,扫描个体数为260 546。研究表明,响古箐滇金丝猴用38.8% 的时间取食、27. 4% 的时间移动、20. 9%的时间休息、12.9% 的时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滇金丝猴的取食时间长于其他季节,达到41. 5% ;秋季,取食时间在全年最短(36.5% )。夏季的高温没有影响滇金丝猴的移动,它们移动的时间达到32.8% ,高于其他3 个季节。寒冷的冬季,响古箐滇金丝猴为了减少能量损失,用于休息的时间达到24.4% 。秋季,滇金丝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的时间(15.7% )多于另外3 个季节。研究发现,
绝对移动时间与昼长和月平均温度呈明显正相关(P < 0. 01),绝对休息时间与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r =- 0. 585,P = 0.046),但降水量的多少与猴群各种活动时间分配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 > 0.05)。食物贡献率与滇金丝猴日活动时间分配也存在相关性。取食松萝比例与猴群移动时间呈负相关(r = - 0.902,P <0.001),与休息时间呈正相关(r = 0.860,P < 0.001)。猴群取食树叶比例增加时,它们移动时间也随之增加(r = 0.832,P = 0.001)。夏季,滇金丝猴取食竹笋的比例增加时,猴群移动时间也明显增多。以上结果表明,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受食物资源状况、昼长季节性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非人灵长类接触人类或受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肠道寄生虫与宿主关系失衡,这种影响造成肠道寄生虫感染,进而增加肠道寄生虫种类和荷虫量。为检验生态旅游对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和承载是否有影响,本研究收集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投食群和野生群粪便样品,采用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沉淀法,共发现5种肠道寄生虫:阿米巴原虫(Amoeba),鞭虫属(Trichuris sp.),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钩虫(Hookworms)。结果显示,投食群的阿米巴和蛲虫的荷虫量高于野生群;蛔虫在投食群和野生群均有发现,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鞭虫和钩虫只在投食群中发现。投食群部分肠道寄生虫具有高荷虫量和新增的两个种类是由于非人灵长类直接或间接与人类接触(生态旅游等)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2012 年7 月到2013 年4 月,对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人工辅助投食的滇金丝猴群进行观察,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对该群全部0-3 岁30 只个体(雄性12 只、雌性18 只) 的社会玩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玩耍频次存在显著差异,且玩耍频次与年龄段呈明显负相关;0-3 岁的滇金丝猴倾向于选择相同年龄段的个体作为玩耍伙伴;0-1 岁的个体更喜欢追逐(67.5%) 的玩耍行为,1-2 岁内的个体主要采取抓打(26.6% )、撕咬(25.3% )、追逐(40.5% )的玩耍行为;2 -3 岁的个体各种玩耍行为的频次有明显差异。0-3 岁的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的玩耍频次更高。研究结果表明,0-3 岁滇金丝猴的社会玩耍行为符合年龄阶段假说、性别差异假说和运动技能训练假说。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地区川金丝猴食物组成的比较有助于了解其对不同生境食物供应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对陕西川金丝猴猴群食谱的长期记录,并汇集了国内对四川-甘肃和湖北的川金丝猴食性研究结果,集成了这三个地理种群川金丝猴各自的地域性食谱,共计有136 种植物(隶属35 科)被该物种作为采食对象。对来自这三个不同区域(陕西、四川-甘肃、湖北)的川金丝猴食谱组成的比较,发现有近半数的植物是三个地理种群共同的采食对象,但其食谱组成差异明显。这可能源于各地植物本身的多样性差异,及不同地理种群对各种食物采食偏好的不同所致。对其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和湖北的猴群在食谱组成上相近,但四川-甘肃的猴群与前两个地区猴群的食谱组成差异极大。然而湖北和四川-甘肃种群在食物的选择上采用了近乎相同的偏好倾向,而陕西的猴群与它们明显不同。我们初步分析认为造成食谱组成和采食偏好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种群活动地海拔带重叠度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它们在不同林型中活动的时间分配不一。很明显,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川金丝猴食谱组成来看,该物种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一个叶食性灵长类动物,而应该是一个泛化采食者。  相似文献   

20.
相互理毛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性群居灵长类动物中,通常具有清洁卫生和社会交往功能。2012 年10 月至2013 年6 月,我们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收集了雌性个体间相互理毛的行为数据,包括理毛的部位、理毛的姿势、理毛的时间和回合数。研究结果表明:滇金丝猴雌性个体之间每次相互理毛的平均时间为5. 7 min。相互理毛部位较多的发生在自我理毛不能进行(达到)的部位(61.1% );在不能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行为持续时间长,平均9.7 min;在个体能够进行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持续时间短,平均为3. 2 min。相互理毛的姿势以对坐为主(48. 4% ),不同理毛姿势的理毛时间差异显著。新迁入家庭单元的雌性个体为理毛的首先发起者,但其获得被理毛的时间却并不多。滇金丝猴雌性个体相互理毛部位、理毛姿势和理毛时间的差异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理毛行为符合卫生功能假说和社会功能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