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金叶女贞果实花青素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慢性炎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n=10):正常对照组、慢性炎性痛模型组(左后足跖注射100 μl CFA)、花青素治疗组(模型+花青素90 mg·kg-1,ig,qd)。造模前和术后第1、3、5、7、9、11、13日测量各组大鼠的体重、基础痛阈(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左后肢足趾容积;术后第14日实验结束,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各项生化指标,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总辣椒素受体(TRPV1)和磷酸化辣椒素受体(p-TRPV1)的表达。结果:花青素能提高模型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P<0.05),降低足趾肿胀度(P<0.05),提高血清SOD水平(P<0.01),降低血清MDA和NO含量(P<0.05),降低大脑海马区p-TRPV1/TRPV1蛋白比例。结论:花青素灌胃14日处理对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释放,提高抗氧化能力和下调TRPV1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枸杞多糖的抗炎镇痛效应及其潜在分子机制,采用小鼠热板实验、小鼠福尔马林炎症疼痛模型和原代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对疼痛指标和炎症相关分子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枸杞多糖能显著缓解后足注射福尔马林引起的动物II相痛表现(P <0. 05),减少动物两后足重量差值(P <0. 001)和血液(P <0. 001)、脊髓(P <0. 05)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而对小鼠热板潜伏期无明显影响;枸杞多糖降低原代培养的DRG细胞膜上TRPV1介导的钙信号(P <0. 05)。结果证明枸杞多糖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及其引起的TRPV1活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深部脑刺激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中枢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功能型手术疗法。深部脑刺激在临床应用于疼痛治疗起源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类型的顽固疼痛,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神经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合适的深部脑刺激治疗疼痛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在大鼠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vl PAG)或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ior lateral nucleus,VPL)埋置刺激电极,研究深部脑刺激对正常大鼠急性痛、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注射引起的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以及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手术引起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的镇痛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在正常大鼠中,单侧vl PAG刺激能够显著提高双侧足底的热辐射痛阈,即产生显著的双侧镇痛作用;(2)在CFA建立的慢性炎症痛模型中,对侧vl PAG刺激和VPL刺激都能够显著提高CFA侧足底的热辐射痛阈,即产生显著的镇痛作用;(3)在SNL手术引发的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中,对侧VPL刺激能够显著提高SNL侧足底的机械痛阈,而vl PAG刺激对SNL引发的触诱发痛没有影响。以上结果提示,PAG刺激对于急性痛以及慢性炎症痛有着较好的镇痛效果,而VPL刺激更适合慢性炎症痛和慢性神经病理痛的镇痛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考察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受体)基因敲除后小鼠慢性炎症条件下机械痛阈的改变。通过足底注射给予完全弗氏佐剂(20μL)介导雌性小鼠慢性炎症痛的形成,利用弗莱毛测痛法测量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雌性小鼠在给药前1天和给药后8天内的机械痛阈。给药后第9天处死小鼠,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研究两组小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脊髓背角中c-Fos蛋白和P2X3受体表达的差别。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基础机械痛阈明显增高(P0.05);足底注射CFA后第3天起,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机械痛阈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表明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DRG和脊髓背角中c-Fos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P0.01,P0.05),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以上结果证明TRPV1受体可能通过调节DRG和背角中的c-Fos蛋白的表达以及影响P2X3受体在DRG中的表达从而影响外周机械痛阈。  相似文献   

5.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在心肌缺血激活后可传导心绞痛信号,释放神经肽,减轻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凋亡。目前,TRPV1激活抑制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开放与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抑制其开放可保护心肌缺血后的心肌细胞抗凋亡。本研究证明,TRPV1激活通过抑制MPTP开放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首先,本研究利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了TRPV1基因敲除(TRPV1-/-)和野生型(WT)小鼠心肌梗死模型,辅以环孢素A(CSA)预处理抑制MPTP开放,比较观察TRPV1、MPTP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心肌组织切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显示,心肌缺血24 h,TRPV1-/-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大于WT型小鼠。而经CSA预处理的TRPV1-/-小鼠比TRPV1-/-小鼠梗死面积明显减小。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揭示,WT型心肌梗死小鼠的AI明显低于TRPV1-/-心肌梗死小鼠,而CSA预处理明显降低TRPV1-/-小鼠心肌细胞的AI。Western印迹检测胱天蛋白酶3、胱天蛋白酶9、Bcl-2、Bax、p53和细胞色素C(Cyt-C)水平。结果证明,TRPV1的激活可抑制MPTP的开放,减少线粒体Cyt-C的外溢,降低胱天蛋白酶9和胱天蛋白酶3的表达。GENMEN光度法检测MPTP开放实验显示,激活的TRPV1明显抑制了MPTP的开放。本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后的TRPV1激活可能通过抑制MPTP开放而抵抗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肌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是TRP超家族一员,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感觉神经元中。近来大量研究揭示了TRPV1和心血管系统之间的联系,发现TRPV1的激活在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进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TRPV1在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中作用。深入认识TRPV1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TRPV1激动剂的药理作用,将有助于为心血管疾病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一氧化氮对电针镇痛作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系统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在痛和痛觉调制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但迄今为止 ,电针 (EA)镇痛时中枢神经系统NO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本工作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 ,观察向大鼠侧脑室微量注射NO前体和供体物质、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以及血红蛋白 (Hb)、亚甲基蓝 (MB)等 ,对大鼠痛和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试图探讨NO在中枢神经系统痛觉调制和针刺 (电针 )镇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1 材料与方法健康Wistar大鼠 ,雌雄不拘 ,体重 2 10~…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氯胺酮、丙咪嗪或两者联合用药对Wistar Kyoto(WKY)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治疗效果和机制。取6周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给同龄WKY大鼠(抑郁症模型)腹腔注氯胺酮(给药1周,停药1周)、丙咪嗪(给药2周)或氯胺酮联合丙咪嗪。行糖水偏好及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各组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缰核β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II(βform of 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ype II,βCa MKII)和膜谷氨酸受体1(glutamate receptor 1,Glu R1)蛋白表达,以及前额叶皮质的膜Glu R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Wistar大鼠相比,WKY大鼠糖水偏好程度显著降低,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增加;单独氯胺酮治疗对WKY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没有显著作用,而丙咪嗪或氯胺酮联合丙咪嗪治疗可显著减少WKY大鼠不动时间。与Wistar大鼠相比,WKY大鼠缰核βCa MKII和膜Glu R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前额叶皮质的膜Glu R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单独氯胺酮治疗对WKY大鼠缰核βCa MKII和膜Glu R1蛋白表达没有显著作用,但可上调前额叶皮质的膜GluR1蛋白表达;丙咪嗪或氯胺酮联合丙咪嗪治疗均可显著下调WKY大鼠缰核βCa MKII和膜Glu R1蛋白表达,上调前额叶皮质的膜Glu R1蛋白表达,丙咪嗪对上述蛋白表达的作用和联合用药之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提示,丙咪嗪治疗2周显著改善了WKY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联合使用氯胺酮不能增强丙咪嗪的疗效;丙咪嗪的抗抑郁机制可能与缰核中βCa MKII及膜Glu R1表达下调以及前额叶皮质的膜GluR1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研究氯胺酮、丙咪嗪或两者联合用药对Wistar Kyoto(WKY)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治疗效果和机制。取6周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给同龄WKY大鼠(抑郁症模型)腹腔注氯胺酮(给药1周,停药1周)、丙咪嗪(给药2周)或氯胺酮联合丙咪嗪。行糖水偏好及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各组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缰核β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II(βform of 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ype II,βCa MKII)和膜谷氨酸受体1(glutamate receptor 1,Glu R1)蛋白表达,以及前额叶皮质的膜Glu R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Wistar大鼠相比,WKY大鼠糖水偏好程度显著降低,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增加;单独氯胺酮治疗对WKY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没有显著作用,而丙咪嗪或氯胺酮联合丙咪嗪治疗可显著减少WKY大鼠不动时间。与Wistar大鼠相比,WKY大鼠缰核βCa MKII和膜Glu R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前额叶皮质的膜Glu R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单独氯胺酮治疗对WKY大鼠缰核βCa MKII和膜Glu R1蛋白表达没有显著作用,但可上调前额叶皮质的膜GluR1蛋白表达;丙咪嗪或氯胺酮联合丙咪嗪治疗均可显著下调WKY大鼠缰核βCa MKII和膜Glu R1蛋白表达,上调前额叶皮质的膜Glu R1蛋白表达,丙咪嗪对上述蛋白表达的作用和联合用药之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提示,丙咪嗪治疗2周显著改善了WKY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联合使用氯胺酮不能增强丙咪嗪的疗效;丙咪嗪的抗抑郁机制可能与缰核中βCa MKII及膜Glu R1表达下调以及前额叶皮质的膜GluR1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TRPV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是配体门控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属于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家族,能够被多种物理和化学刺激激活。TRPV1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之一,其异常刺激和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一直以来,TRPV1因其调节剂优异的镇痛效果而备受关注。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对温度和触觉感受器研究工作的认可,使TRPV1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TRPV1已有20多年的研究基础,但是其门控机制和药物研发仍然是研究的难点。本文从TRPV1的生理功能、门控机制和药物发现的角度出发,综述了TRPV1的表达分布、功能特点和结构特征,重点阐述了3种门控机制及TRPV1调节剂在药物发现上的进展,并对未来的TRPV1药物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外周TRPV1和P2X3的相互关系,以期部分阐明外周痛感觉调控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TRPV1激动剂组、P2X3激动剂组、TRPV1激动剂+P2X3激动剂组、TPRV1激动剂+P2X3抑制剂组、P2X3激动剂+TRPV1抑制剂组。通过足底皮下注射TRPV1或P2X3激动剂和(或)抑制剂,分别观察20min内各组大鼠缩足次数、抬腿/舔足持续时间;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L4DRG水平TRPV1和P2X3阳性面积表达及共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法观察L4DRG水平TRPV1和P2X3的相互关系。结果 P2X3激动剂不能提升TRPV1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学,P2X3抑制剂能减轻TRPV1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学;TRPV1激动剂能增加P2X3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学,TRPV1抑制剂不会减轻P2X3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P2X3激动剂能增加L4DRG水平TRPV1阳性面积表达,TRPV1激动剂能增加L4DRG水平P2X3阳性面积表达;TRPV1和P2X3在DRG水平有共表达且存在共沉淀现象。结论 外周神经元水平,TRPV1和P2X3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对方的表达。当其中一方受到抑制时,另一方的功能也会相应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TRP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是在机体广泛分布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能被氢离子、高温以及其它内源性和外源性配体激活.其在外周神经系统中主要参与伤害性高温的感受以及痛觉过敏等生理机制.TRPV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功能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突触传递,体温调节,痛觉的调制和细胞凋亡等方面.TRPV1的激活降低突触前谷氨酸的释放及增强已存在的突触后AMPA受体的作用,从而增强了突触传递效能.外周的TRPV1通过激活能够抑制血管的收缩和生热作用,从而抑制体温的升高,当TRPV1被阻断时就发生体温过高,而TRPV1体温调节的中枢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脑干的痛觉调制环路的激活TRPV1可以引起谷氨酸盐的释放,进而激活突触后I类mGlu受体以及NMDA受体,从而起到镇痛的功能.另外近年发现TRPV1在中枢也参与呕吐、呼吸、心率及血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创伤痛对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及尾状核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多种伤病伴随有持续性疼痛及痛觉过敏。我们以往工作曾证明,截肢造成的持续创伤性病传入信息,能改变脑内主要痛觉感受区——丘脑束旁核(Pf) 神经元的电活动,表现为对痛的敏感性增强。本研究目的是用同一类创伤痛动物模型,观察在持续性疼痛过程中,脑内中枢的两个与痛觉调制有关的(镇痛)核团——下丘脑背内侧核(DMH)和尾状核(Cd)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参照对比痛阈变化规律,以探讨慢性痛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4.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family,member 1,TRPV1)是瞬时电压感受器阳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TRP)家族成员之一,可被伤害性热刺激或一些化学分子所激活,在热痛觉敏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活性在转录后水平受到多种方式的调控。近年来,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sphosphate,PIP2)调节离子通道活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因此PIP2对TRPV1的调控作用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但研究结果尚存一些争议。本文着重就近年来,对于PIP2对TRPV1的活性调控以及二者之间的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整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通道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可以被辣椒素、高温等多种刺激因素激活。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TRPV1通道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旨在综述现阶段TRPV1通道在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功能和降低高血压等相关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内源性镇痛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感觉的中枢控制机理的一部分,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内源性的镇痛系统。OLS 和 5-HT 是它的主要神经化学基础。各种镇痛措施如针刺(已应用千余年)、吗啡(应用百余年)、脑内电刺激(应用十余年)等虽然方式和途径大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是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而发挥镇痛效应。对该系统的脑干下行抑制部分已有较明确的了解,对其在前脑中的回路则了解较少。此外,对急性痛的情况下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对慢性痛研究较少。看来,把形态学方法与电生理、神经化学、神经药理学等方法相结合,是进一步研究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组DNA技术揭示ACTH、β-内啡肽(β-EP)、α-促黑细胞素(α-MSH)均来源于同一前体——促阿黑皮素原(POMC),并发现ACTH与β-EP共存于弓状核、孤束核内。许多研究发现ACTH与痛和镇痛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ACTH可引起强而持久的镇痛效应。电刺激PAG引起镇痛效应同时,脑脊液中  相似文献   

18.
阿片类药物是临床上镇痛及手术麻醉的常用药物,具有催眠、镇痛、镇静、抑制不良应激反应等作用。然而,阿片类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推广。近年来,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敏化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痛觉敏化即使用阿片药物患者对疼痛刺激敏感性增加的现象,其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可塑性改变有关,造成促伤害性感受通路敏化,剂量效应曲线右移。现将对阿片药诱导痛觉敏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近日,《胃肠病学》杂志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谢东研究组的最新成果。该成果揭示了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接头蛋白RACK1(Receptor for Acti-vated PKC kinase 1)通过对促进肿瘤发生的Wnt/beta-catenin信号进行负调控,从而抑制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陈筱静  罗林丽  黄蔚 《蛇志》2014,(1):85-86
<正>腹腔镜手术发展迅速,与开腹手术相比,其切口小,疼痛轻,但术后镇痛不应忽视。如术后疼痛治疗不及时而引起慢性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阻止中枢敏化的发生和控制术后痛可减少慢性痛的发生率。术后早期疼痛得到控制的患者能积极参加术后康复训练,有助于其术后短期和长期的康复。因此,控制术后急性痛能促进患者的长期康复,而良好的术后镇痛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对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