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才明  黄仕训  王燕   《广西植物》1992,12(4):355-358
小花异裂菊为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目前仅知分布于广西阳朔县境内的石灰岩山上,种群个体数量很少,两个分布点共有六十四株,处亍濒危状态。本文对小花异裂菊的分布现状、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性作初步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石山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适应性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青檀、桂林紫薇、东京桐、掌叶木、任木、小花异裂菊和海南椴 7种石山稀有濒危植物迁移到酸性红壤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小花异裂菊6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条引物对141个个体共检测到96个位点,其中2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 PPB)为30.21%。在物种水平上,小花异裂菊 PPB 为30.21%, Nei ’ s 基因多样性指数( H )为0.1054, 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1546。在种群水平上,PPB 为9%~19%,H 为0.0212~0.0513,I 为0.0339~0.0805。基于Nei’ s遗传多样性分析所得出的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0.6905,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30.95%,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69.05%,小花异裂菊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 AMOVA分析结果与前面结果相符。小花异裂菊种群间的基因流( Nm)为0.2242。从遗传距离看,杨堤和兴坪种群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398,白沙和阳朔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609。在UPGMA聚类图中,6个种群可分为两组,阳朔和高田为一组,普益、白沙、兴坪、杨堤聚为一组。研究认为小花异裂菊的自交亲和的繁育系统和分布区域的片段化可能是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和种群间高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该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小花异裂菊6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条引物对141个个体共检测到96个位点,其中2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30.21%。在物种水平上,小花异裂菊PPB为30.2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05 4,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154 6。在种群水平上,PPB为9%~19%,H为0.021 2~0.051 3,I为0.033 9~0.080 5。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所得出的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0.690 5,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30.95%,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69.05%,小花异裂菊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AMOVA分析结果与前面结果相符。小花异裂菊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0.224 2。从遗传距离看,杨堤和兴坪种群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39 8,白沙和阳朔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60 9。在UPGMA聚类图中,6个种群可分为两组,阳朔和高田为一组,普益、白沙、兴坪、杨堤聚为一组。研究认为小花异裂菊的自交亲和的繁育系统和分布区域的片段化可能是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和种群间高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该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89种,其中广西分布的有122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广西分布有桫椤、金花茶、银杉、望天树4种;二级有元宝山冷杉、广西青梅、膝柄木、狭叶坡垒、异形玉叶金花、显脉金花茶、平果金花茶、毛瓣金花茶、东兴金花茶、异裂菊、四药门花等51种;三级的包括黄枝油杉、滇桐、粗齿梭椤、小花异  相似文献   

6.
陈艺林   《广西植物》1985,(4):327-335
<正> 异裂菊属Heteroplex Chang是我国广西稀有的特有属。自1937年张肇骞教授根据采自广西龙州上金,龙虎山至摩天岭的标本(梁向日66720号)作为一个单种属发表以来,迄今尚无人再次采获,也无人对其作过研究,近年来作者在编写中国植物志菊科的过程中,曾对该属进行了整理研究,除了原有的异裂菊H.vernonioides Chang外,另发现有小花异裂菊H.microcephala Y.L.chen.和绢叶异裂菊H.sericophylla Y.L.Chen.两新种。  相似文献   

7.
以异裂菊属5个种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观察,采用TTC法、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等方法,对异裂菊属的开花物候、花部特征、繁育系统及访花昆虫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绢叶异裂菊的花期最早,为6~7月份;小花异裂菊和柳州异裂菊花期为6~8月份;凹脉异裂菊和异裂菊的花期为8~12月份,整个花期持续约5个多月,单花花期约为3d,单个花序花期约为5d。(2)异裂菊属的花粉在开花后1~18h具有活力,柱头的可授性持续约48h;杂交指数OCI为4,花粉/胚珠比(P/O)为1 450~2 250,繁育系统属于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3)传粉昆虫主要是食蚜蝇科灰带管食蚜蝇和胡蜂科黑尾胡蜂,昆虫访花高峰期在上午10:00~12:00,每次可连续访问多朵花,每朵花访问时间约为2~10s。  相似文献   

8.
异裂菊属是广西喀斯特石山区典型的特有属,根际微生物是其能否有效吸收、有效利用土壤养分和适应石山恶劣土壤环境的最直接表征之一。该研究采用DGGE和Biolog两种方法对异裂菊属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异裂菊属5个种根际pH、碱解氮等9个养分含量都高于非根际。(2)5个种的根际、非根际存在2个共有细菌类群,但在数量上存在差异,3个种的根际条带小于非根际;5个种的根际、非根际微生物群落较为相似,较易聚在一起。(3)绢叶异裂菊根际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最强,凹脉异裂菊非根际最弱,其他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较接近;异裂菊属种根际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都高于非根际,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非根际,优势度指数与非根际基本相同或略高于非根际,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规律相似;异裂菊属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利用的碳源主要是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4个种根际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高于非根际。(4)阳离子交换量、黏粒含量百分率和碱解氮是影响异裂菊属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模式的最重要因子。总体来说,土壤理化性质对异裂菊属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异裂菊属通过分泌羧酸、糖等多类化合物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根际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太行菊     
正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Ling)Shih],为菊科太行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15 cm,基生叶卵形、宽卵形或椭圆形,长2.5~3.5 cm,规则二回羽状分裂,一回和二回叶均全裂,花果期6—10月。太行菊为中国特有种,常生于山坡岩石峭壁缝隙中,为国家第2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与太行花、独根草并称为三大绝壁奇花。主要分布于晋、冀、豫3省所属的晋城、陵川、平顺、邢台、武  相似文献   

10.
梁健英   《广西植物》1994,14(2):126-129
异裂菊属两新种梁健英(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541006)关键词菊科;异裂菊属;新种TWONEWSPECIESOFHETEROPLEXISCHANG(COMPOSITAE)¥LiangJiangying(GuangxiInstituteofBotany...  相似文献   

11.
运用居群概念对翅果菊属的翅果菊Pterocypsela indica、多裂翅果菊P. laciniata、台湾翅果菊P. formosana等3种植物的主要鉴别性状进行形态测量和统计分析,评价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叶片形状、叶片分裂程度、茎被毛多少、果喙长短等性状变异幅度大且存在种间交叉,不宜作为鉴别性状。根据研究结果,翅果菊、多裂翅果菊、台湾翅果菊三者之间并无明确的划分界限,建议将台湾翅果菊同多裂翅果菊一样归并到翅果菊中。  相似文献   

12.
小花秋海棠(Begonia parvuliflora A. DC.)是一种罕见的球茎类草本植物,原记载分布于缅甸毛淡棉市,1869年以来从未有学者采集到,2019年该种在中国云南南部被重新发现。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等级评估标准,小花秋海棠为极危(CR)等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西苦苣苔科一新种--灵川小花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在广西岩溶洞穴发现的苦苣苔科Gesnenaceae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一新种——灵川小花苣苔C.lingchuanensis Yah Liu&Y.G.Wei。本种因聚伞花序花稀疏,花冠白色,明显二唇形,上唇比下唇短3倍以上,退化雄蕊3而与羽裂小花苣苔C.bipinnatifida W .T.Wang相近,区别在于前者叶不裂,雄蕊被短柔毛。本种在叶形上还与小花苣苔C.repandaw T.Wang相近,不同在于后者花冠不明显二唇形,上下唇近等长,雄蕊无毛,退化雄蕊2。灵川小花苣苔的分布范围狭窄,目前仅见于一个岩溶洞穴的近洞口段,具明显的洞生习性。  相似文献   

14.
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长裂太行菊(O.longilobus),为太行山特有多年生崖壁草本植物,菊科(Compositae)重要野生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与生态价值。为确定适合两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策略,该研究利用流式细胞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物种基因组大小、杂合率、重复序列及GC含量等信息。结果表明:(1)流式细胞法估算太行菊基因组大小约为2.1 Gb,长裂太行菊基因组大小约为2.4 Gb。(2)高通量测序修正后太行菊基因组大小为3.13 Gb,重复序列比例为84.35%,杂合度为0.99%,GC含量为36.56%;长裂太行菊基因组为3.18 Gb,重复序列比例为83.83%,杂合度为1.17%,GC含量为36.62%。(3)初步组装后GC含量分布及平均深度存在异常,出现分层现象,可能是两物种基因组杂合率较高所致。综上结果表明,太行菊、长裂太行菊均属于高重复、高杂合、大基因组的复杂基因组,建议使用Illumina+PacBio测序组装策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大鳞裂峡鲃(Hampala macrolepidota)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裂峡鲃属(Hampala),在我国属濒危鱼类[1]。国外分布于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内仅分布于澜沧江下游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境内支流[2]。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有罂粟莲花和小花异裂菊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毛茛科的罂粟莲花属 (AnemoclemaW .T .Wang)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 ,仅分布于云南、四川 (应俊生等 ,1994 )。Franchet (1886)曾将罂粟莲花置于银莲花属 (Anemone) ,但是其心皮具有被毛的长花柱 ,且花柱在受精之后多少伸长成尾状 ,而与白头翁属 (Pulsatilla)相似 ,Huthcheson (1898)据此而将它移到白头翁属。王文采 (1964)根据其独特的羽状深裂或全裂的基生叶和其他性状 ,如花构造及花粉形态等区别于银莲花属和白头翁属的性状 ,将其单独成属。菊科的异裂菊属 (HeteroplexisC…  相似文献   

17.
异喙菊(Heteracia szovitsii)是分布于新疆北部荒漠、具短寿命花和多态果实的菊科一年生短命植物。本文对该物种的开花式样和花部特征以及繁育系统与昆虫传粉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明确其头状花序中小花的形态差异及其与多态果实间的关系、揭示其在短的花寿命内的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该物种头状花序中发育成多态果实的3类小花在数量、冠毛的有无以及舌片长/宽、子房宽、花柱裂片长和子房喙长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3类小花冠毛的有无以及子房宽和喙长与多态果实的形态一致,说明多态果实的数量与形态在小花发育过程中就已完成分化。花序中的小花每天集中在上午开放,使花序在功能上犹如一朵花,可快速增大花展示和对传粉者的吸引,以使异交在开花后短时间内完成;3类小花的自花花粉均可在花柱裂片上萌发并长出花粉管,说明该物种自交亲和。3类小花不去雄套袋后均能结实,且自然授粉后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不去雄套袋的,说明该物种能自主自花授粉,且异花授粉促进了结实。3类小花通过雄性先熟以及次级花粉呈现中的泵/刷机制,将花粉呈现在花柱上部和未展开的柱头裂片外侧刷状毛上以及裂片顶端,延长了花粉呈现(雄性阶段)持续的时间,减少了花内雌雄功能间的干扰,有利于传粉者异花传粉,提高了雄/雌性适合度;同时,柱头裂片展开时可将自花花粉落置到裂片上,以完成自主自花授粉。主要传粉者六显甜花蜂(Halictus sexnotatulus)的访花时间与花序开放时间、花粉活力最高期和柱头最佳授粉期高度吻合,有利于雄性阶段花粉的输出以及雌性阶段柱头接受花粉,保障授粉在开花后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完成以及异交成功。在新疆北部荒漠的春季环境中,具短寿命花的异喙菊既可在低温多风导致传粉者不足或活动受限时,通过快速自主自花授粉及自交亲和机制来提供繁殖保障,也可在传粉者活动正常时,通过集中开花、雄性先熟及次级花粉呈现等机制来快速完成异交,提高雌/雄性及后代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18.
王秋萍  沈微  张坤  王焕冲 《广西植物》2019,39(12):1724-1728
该文报道了中国大陆新发现的两种归化植物:菊科的白花猫儿菊 [Hypochaeris albiflora (Kuntze)Azevêdo-Gonç. & Matzenb.]和茄科的黄果龙葵(Solanum diphyllum Linn.)。白花猫儿菊原产于南美洲,在中国的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发现归化,其与同属种类的区别在于基生叶全缘或有尖齿,有时羽状浅裂至深裂,茎生叶线形,头状花序圆筒形或狭钟状,小花白色,瘦果有4棱。黄果龙葵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在中国的云南省勐腊县发现归化,其主要识别特征为多年生常绿小灌木,上部叶常双生,大小显著不相等,成熟浆果呈亮黄色。此外,该文还简要评估了这两种归化植物的危害和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已有标本的详细研究和文献的追踪,证实黑苞毛鳞菊(或黑苞乳苣)在中国没有分布,国内相关文献上的该物种实际应为后期发表的青海乳苣,现已处理为青海毛鳞菊,并首次报道不丹有分布。青海毛鳞菊的瘦果形态和花药管长度明显异于黑苞毛鳞菊。作为标本稀有的云南特有种,单头乳苣近期被暂时处理为黑苞毛鳞菊的异名,但本研究支持其作为一个独立种且与大花毛鳞菊复合群关系较近。对于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近期发表的与黑苞毛鳞菊形态相近的两个新种,Cicerbita alii被证实为独立种且新组合到毛鳞菊属,而C.astorensis被处理为黑苞毛鳞菊的异名。  相似文献   

20.
分别于2015年4月和10月对雅鲁藏布江中游裂腹鱼类的分布与栖息地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现分布有裂腹鱼类6种,即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拉萨裸裂尻鱼(Schizothorax younghusbandi)、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和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尖裸鲤仅在雅鲁藏布江仁布以上江段出现,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裸裂尻鱼在所有调查断面均有分布。RDA分析显示,河宽、流速和pH是影响裂腹鱼类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针对当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存在的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和梯级水电开发等问题,建议管理部门采取划定保护区、禁捕、宣传放生土著鱼类等措施来维持裂腹鱼类栖息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