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2007年10月~2008年9月进行了4个季节的垂直采样监测,对大亚湾大辣甲水域溶解无机碳(DIC)的垂向分布和季节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亚湾溶解无机碳与各环境要素(pH、水温、溶解氧和叶绿素a等)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春、秋和冬季,大亚湾大辣甲水域DIC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差异较小,但夏季(2008年7月)变化较为显著,DI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6.79~26.52mg·L-1;DIC高值基本集中在中、底层水域(8~16m),尤以底层水域(13~16m)为甚;DIC含量基本呈现出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的分布趋势;DIC含量与pH值和水温含量显示出了负相关关系,而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表层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 年12 月~2011 年11 月分4 个季度,对大亚湾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亚湾表层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大亚湾表层水DIC 与pH、盐度、水温和叶绿素a 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大亚湾海域表层水DIC 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9.49~23.20 mg·L-1,均值为21.13±1.07 mg·L-1,较黄海及东海水域的DIC 含量低。DIC 的水平分布大致呈现出西部及西北部海域高于东部及湾口海域的趋势。大亚湾表层水DIC 含量呈现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的季节变化趋势,但春、夏及秋季差异不大。大亚湾海域表层水的DIC 含量除与盐度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与pH 值、水温及叶绿素a 显示出负相关,但不显著。大亚湾海域DIC 的时空分布特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同时受季风、水温、盐度、水动力、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等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于2010年5月对大亚湾溶解无机碳(DIC)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大亚湾溶解无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大亚湾溶解无机碳与各环境要素(pH、水温、溶解氧和叶绿素a等)的相关性。大亚湾表层水域的DIC含量在24.26~26.13mg.L-1之间;底层水域的DIC含量在24.06~26.89mg.L-1之间。大亚湾表层水体中DIC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在大辣甲-桑洲连线以北水域,然后呈现出向四周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底层水体中DIC含量高值区集中于西南部水域(大辣甲南部),总体呈现出由南部向北部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大亚湾DIC与水温和叶绿素a呈现负相关系,与pH、DO和盐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从相关的显著性来看,DIC与以上各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均不高。  相似文献   

4.
毒蛇咬伤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机理和诊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李其斌 《蛇志》1992,4(1):22-2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简称 DIC)是毒蛇咬伤常见的一种合并症,发生率高达24.3%,毒蛇咬伤引起的 DIC 主要是急性DIC.目前已知我国的五步蛇、蝰蛇、眼镜王蛇、眼镜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等毒蛇咬伤可引起 DIC,其中以五步蛇、蝰蛇咬伤的DIC 发生率最高,分别为该种蛇伤的81.08%和63.65%.近年研究表明,蝰蛇咬伤的 DIC与传统的 DIC 不同,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IC,五步蛇咬伤引起的 DIC 大多数属类DIC.1 发病机理蛇伤 DIC 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凝血机制的紊乱,毒蛇咬伤后血管内促凝物质的出现使血液凝血系统被激活,血管内弥漫性微血栓形成继发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以及纤溶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出血、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获得性出血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万安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进行4次季节性采样,对该区域9处采样点的溶解无机碳(DIC)及其同位素(δ13CDI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秋季DIC含量较春、冬低;δ13CDIC也较冬、春季偏负。DIC含量从上游到下游呈下降趋势,碳同位素值则趋于偏正。光合作用与有机质分解是影响库区表层水体δ13CDIC值变化的主要因素。垂直剖面上,表、底层水温等参数差异不显著,上下水体混合较为均匀。DIC含量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δ13CDIC值趋于偏负。利用质量平衡计算得出:入库水体中DIC约57%来自于土壤CO2,而坝下水体中DIC约49%来自土壤CO2,万安水库拦截对河流地球化学过程信息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6.
选择胶州湾大沽河与洋河河口湿地作为研究区,在平行于海岸带方向的光滩和垂直于海岸带方向的河漫滩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相关离子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应用Duncan方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探讨土壤DIC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光滩土壤DIC含量总体呈现距入海口越远含量越高的趋势,水体的冲刷作用是导致河流入海口处土壤DIC含量最低的主要原因.河漫滩土壤DIC含量总体呈现随距海距离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互花米草入侵使土壤DIC含量明显降低,这是入侵物种根系的转化作用所导致的.养殖活动改变了养殖池塘自身的环境因子,进而改变了土壤DIC分布规律,表现为表层土壤DIC含量高于光滩而其余土层略低于光滩.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DIC含量与土壤含盐量及总无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围术期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到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DIC孕妇57例(DIC组)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产检的正常孕妇57例(健康孕妇组)及在我院体检的健康非孕妇57例(非孕妇组)作为对照,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根据DIC组的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并比较两亚组治疗前PT、TT、APTT、FIB、D-D、PL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DIC组治疗前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孕妇组、非孕妇组比较,DIC组PT、TT、APTT延长(P0.05),D-D水平升高(P0.05),FIB、PLT水平降低(P0.05);与非孕妇组比较,健康孕妇组PT、TT、APTT缩短(P0.05),D-D水平降低(P0.05),FIB、PLT水平升高(P0.05)。DIC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组治疗前的PT、TT、APTT短于无效组(P0.05),D-D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FIB、PLT水平高于无效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PT与APT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外,其他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DIC孕妇围术期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异常改变,检测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对DIC孕妇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轩  汪智军  袁道先  杨平恒  贺秋芳 《生态学报》2013,33(10):3031-3038
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重庆青木关岩溶区典型植被下的土壤水进行了月动态取样,分析了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岩溶土壤系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针叶林地土壤水的DIC浓度和δ13CDIC值相对较低,分别为59.12 mg/L和-17.22‰,31.47 mg/L和-16.37‰;而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土壤水具有较高的DIC浓度和δ13CDIC值,分别达153.88 mg/L和-12.2‰,221.82 mg/L和-11.9‰,97.30 mg/L和-11.23‰,其中灌丛和退耕还林地的δ13CDIC值与DIC浓度呈正比,且雨季较旱季偏高约4‰—5‰。根据δ13CDIC值,结合各植被类型下土壤水DIC浓度与其相应的土壤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判断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等岩溶土壤水中的DIC主要来自土壤中碳酸盐岩矿物的碳酸溶蚀,即岩溶土壤中存在着碳酸盐岩碳酸溶蚀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系统向大气排放的CO2量。  相似文献   

9.
庞家善  邓海平 《蛇志》2011,23(3):275-27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救治竹叶青蛇咬伤致DIC的疗效。方法采用抗蝮蛇毒血清结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竹叶青蛇咬伤致DIC的患者13例。结果13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早期应用抗蝮蛇毒血清联合中药治疗竹叶青蛇咬伤致DIC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岳淑春 《蛇志》2010,22(3):249-250
目的回顾剖宫产术中发生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抢救体会。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例产科DIC患者的资料及抢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均为胎盘早剥,胎死宫中的患者,经及时抢救及使用肝素等综合治疗后,4例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及时去除病因及早期合理应用肝素是抢救产科DIC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蛇毒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宗  李志芳  李其斌 《蛇志》2011,23(4):368-369
出血性毒蛇咬伤与D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均有多器官的出血、影响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数量等,以致多年来蛇咬伤一直被认为是引起DIC的病因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出血性蛇毒中毒病人进行血液系统各项指标及凝血因子活性的观察研究,以及对病人预后的追踪随访,发现出血性毒蛇咬伤后引起的变化与DIC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危型竹叶青蛇伤性DIC的救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游剑明  饶新  何炳贵 《蛇志》2003,15(1):14-16
目的:通过比较单纯中医药治疗与抗蛇毒血清及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法,观察竹叶青蛇伤性DIC患者的疗效。方法:用抗蛇毒血清、立止血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从1996年8月至2002年9月,共收治危型竹叶青蛇伤性DIC患者25例。结果:25例均治愈。结论:抗蛇毒血清的早期应用是有效方法。抗五步蛇毒血清或抗蝮蛇毒血清和立止血合用,可以对竹叶青蛇毒的出血毒素和促凝毒性起较好的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竹叶青蛇咬伤致类DIC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勤奕  袁树淦  刘岱华 《蛇志》2003,15(4):17-18
毒蛇伤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血液学方面的改变 ,但毒蛇咬伤常出现实验室血液学检查非常典型而临床症状较轻的矛盾现象 ,我们称之为类 DIC综合征。作者自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8月收治 8例由竹叶青蛇咬伤引起的类 DIC综合征病例 ,经综合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例 ,其中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5~ 54岁 ,平均 2 8.4岁 ;农民 4例 ,民工 2例 ,学生 1例 ,儿童 1例。被咬伤部位 :上肢 3例 ,下肢 5例。咬伤至就诊时间最短 1 h,最长 78h。1 .2 临床诊断及临床分型 有毒蛇咬伤史 ,8例患者…  相似文献   

14.
万峰湖水库溶解性无机碳来源及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解性无机碳(DIC)的通量和形式在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关键作用,是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万峰湖水库库区水体理化参数、DIC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DIC)特征,揭示了DIC的行为和来源。结果表明: 1)在表水层,整个库区pH变化较保守,均呈弱碱性。硝酸盐氮(NO3--N)有最大变异系数,具有高度的时空变异性。由于稀释效应的存在,电导率(EC)、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DIC的最低值均出现在夏季高径流量阶段。在水柱面上,夏季氧化还原电位(Eh)和NO3--N随水深增加无显著变化,其余指标均变化明显,且在温跃层变异程度最大。两季节的水温(T)、pH和Eh均随水深增加而降低,pCO2则与之相反。EC、总碱度(TA)和DIC在夏季随水深增加而降低,冬季变化梯度较小。两季节的DIC与pH、Eh呈负相关,与EC、pCO2呈正相关。2)夏季DIC为2.66~4.9 mmol·L-1,而冬季为3.38~4.52 mmol·L-1。水体热分层期间,DIC和δ13CDIC在温跃层的变化梯度最大,DIC与δ13CDIC在夏季表水层呈正相关。两个季节水柱面上及冬季表水层的DIC和δ13CDIC均呈负相关,但冬季DIC和δ13CDIC值随水深变化趋势不明显。3)夏季δ13CDIC较高,为-7.71‰~-1.38‰,表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占优势。冬季δ13CDIC为-16.93‰~-9.44‰,显著低于夏季且范围更宽,生物源CO2的输入和有机质矿化是主要来源。δ13CDIC在不同季节和水深均差异显著,一方面是碳的来源不同;另一方面归因于碳来源的相对贡献比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林清 《生态学报》2008,28(2):570-576
温度和无机碳浓度是沉水植物碳同位素分馏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在16、19、22、25、28、31℃ 6个温度条件和溶解无机碳浓度(DIC)为0.0001mol·L-1和0.0001mol·L-1两种条件下培养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生长的龙须眼子菜植物样品,随后进行了定量和碳同位素组成(δ13CP)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生长温度的升高,龙须眼子菜碳δ13CP均升高,具有明显的温度相关性(R2>0.90).在DIC浓度为0.0001mol·L-1时,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 δ13CP从-14.83‰增加至-13.47‰;而在DIC浓度为0.001mol·L-1时, δ13CP从-18.56‰增加至-15.15‰.同一生长温度条件下, DIC浓度对δ13CP也有明显影响, δ13CP随DIC浓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生长温度条件下, DIC浓度对δ13CP的影响大小随生长温度的增高而降低,在温度为16℃时,两个DIC浓度下的δ13CP相差3.73‰;而在温度为31℃时,这一差值减少为1.68‰.同时,通过建模进行计算,获得了不同温度下龙须眼子菜(P. pectinatus)碳同位素分馏与初始DIC浓度的关系,并对有关的参数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亚砷酸(ATO)诱导治疗的疗效及治疗过程中凝血相关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血液内科2014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初诊和复发APL合并DIC患者24例,于给予ATO诱导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第1、2、3周,血液学完全缓解(HCR)时完善相关检查。每例患者设立正常对照1名。结果:24名患者中初发21例,复发3例,所有患者均有出血症状。最常见出血为皮肤粘膜出血。经过ATO诱导治疗后,21例患者(87.5%)达HCR,2例患者死于脑出血,1例患者达部分缓解。患者第0周(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明显增高(P0.001),ATO治疗1周时出血症状、PT、FIB基本纠正,DD、FDP改善明显,但DD、FDP直到HCR时仍高于正常。结论:ATO单药治疗APL合并DIC的HCR率高,并能在1周内迅速减轻凝血紊乱,但患者达HCR时凝血紊乱仍不能完全纠正。PT、FIB、DD、FDP可作为判断ATO治疗APL合并DIC疗效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蝰蛇咬伤治疗期间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将近10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蝰蛇咬伤患者的检验资料进行整理,选择25例符合本文动态观察要求的患者,对其4项凝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项凝血指标的PT、APTT和TT检测值在第1次检测时均非常高,治疗后呈进行性降低,至第6次检测时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而Fbg浓度在第1次检测时非常低,治疗后呈进行性升高,至第6次检测时才基本上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蝰蛇咬伤可引起凝血功能变化和引发DIC;治疗后,凝血功能明显改善和DIC逐渐好转,最终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8.
毒蛇咬伤的救治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安桃 《蛇志》2010,22(2):168-169
毒蛇咬伤后病情发展迅速,患者中毒症状严重,易并发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DIC等多脏器衰竭,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毒蛇咬伤后及早处理、早用药对抢救病人的生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院于2005-2009年共收住毒蛇咬伤患者12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三株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条件下光合放氧对外源溶解无机碳的响应。当温度从20℃上升到30℃时,三株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速率都显著增加。随着反应介质pH值从7.0上升到9.0,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逐渐增强,其最大光合放氧速率显著增大。胞外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AZ)对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无显著影响,而碳酸酐酶抑制剂乙氧苯丙噻唑磺胺(ethoxyzolamide,EZ)则抑制其光合放氧。通过酶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出这三株铜绿微囊藻的表观无机碳亲和力常数K0.5(DIC)均低于50Lmol/L,显示出铜绿微囊藻对外源无机碳的亲和力较高。在20-30℃范围内,温度的变化对微囊藻无机碳亲和力无显著影响,表明环境温度不影响其对外源无机碳利用的能力。当反应介质pH值升高,铜绿微囊藻FACHB905和PCC7806的K0.5(DIC)增大,而铜绿微囊藻FACHB469的K0.5(DIC)值却减小。在加入AZ和EZ后铜绿微囊藻的K0.5(DIC)值均无显著变化。本文还比较了铜绿微囊藻与莱氏衣藻在介质pH值变化和加入碳酸酐酶抑制剂条件下光合放氧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莱氏衣藻的光合放氧随反应介质pH值的升高而减弱,而AZ和EZ均抑制莱氏衣藻的光合放氧。当反应介质pH值升高以及加入AZ或EZ后,莱氏衣藻的K0.5(DIC)值均减小。  相似文献   

20.
6例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覃永安 《蛇志》2007,19(1):40-41
1995年初至2003年底,我院采用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佐以清热解毒等方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竹叶青蛇咬伤致DIC6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