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乌梢蛇的人工孵化与冬眠前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室内人工孵化乌梢蛇卵16 7枚。平均卵重10 . 4 1g ,孵化出幼蛇14 2条,孵化率85 % ,其中11枚未受精,受精率93. 5 %。对幼蛇做了形体度量,挑选活泼健康的幼蛇98条,平均体重6 . 2 6±0 . 89g ,随机分成3组进行人工饲养,一组为群体饲养,另两组为单个饲养。开口饲料采用两种处理,一种是人工填喂瘦猪肉,另一种是饲喂活幼体泽蛙。饲养时间为冬眠前两个月。群体饲养组冬眠前平均增重率达4 0. 4 % ,单个饲养组平均增重率达4 6. 5 % ,未达差异显著(P >0 . 0 5 )。结果表明,活幼体泽蛙是乌梢蛇幼蛇良好的开口饲料  相似文献   

2.
冉永冰 《蛇志》2002,14(4):76-77
蕲蛇又名五步蛇 ,盛产于湖北省五峰县山区。蕲蛇在自然环境中 ,7~ 8月产卵 ,8~ 9月孵化(笔者观察得到 )。近几年我场在保护和开发自然生物资源时观察到蕲蛇一般生长和盘居在避光的岩洞穴、树萸里。 1条母蛇可产卵 1 1~ 3 9个 ,只有奇数 ,没有偶数 ,产卵后 1 0天母蛇离开寻找食物。若环境过于潮湿 ,卵壳发霉腐烂 ,或受蚂蚁和其他昆虫取食 ,自然孵化成活率极低。  为了扩大蕲蛇的种数量 ,我场于 2 0 0 0~ 2 0 0 1年 ,两次进行蕲蛇人工孵化试验。在人工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害虫侵袭等条件下 ,营造合适蕲蛇孵化的环境。两次试验共孵化幼…  相似文献   

3.
用生理的方法促使大鲵产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HCG、LRH-A、HCG LRH-A、RES LRH-A、DOM LRH-A等催产药物的五种不同组合形式,在26℃-27℃、21℃-23℃、16℃-19℃三种温度下催产大,结果表明:在21℃-23℃条件下,每千克雌注射DOM10mg LRH-A30μg催卵效果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杜卫国  计翔 《生态学报》2002,22(4):548-553
用4个恒定温(24-32℃)孵化灰鼠蛇卵,检测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在24-32℃范围内,孵化温度显影响孵化期及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剩余卵黄大小,但不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重,躯干重和脂肪体重。24,26,30和32℃孵化期分别为99.0,72.2,54.7和48.7d。24℃和26℃孵出幼体的体筮大于30℃和32℃孵出幼体;24℃和32℃孵同幼体内的卵黄较多。不同温度下发育的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雌性幼体的体长,尾长和总长均大于雄性幼体,这些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出幼体和新生卵内容的灰分含量无显差异,孵化前后卵壳灰分含量也无显差异,表明灰鼠蛇的卵黄可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所有无机物。  相似文献   

5.
钟福生  刘军  周剑涛  陈景辉 《蛇志》2002,14(4):10-12
目的 研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人工孵化尖吻蝮蛇卵的孵化成活率。 方法 试验于 2 0 0 1年 6~9月在湖南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试验蛇场内进行。试验基地室内外结合室内面积为 4 m× 3 m,建成多层立体式蛇窝。室外面积为 1 5 m× 1 0 m,灌木和杂草覆盖度 90 %以上 ,有 1个 3 m× 2 m的饮水池 ,供蛇饮水。种蛇 1 5条。孵化湿度 75 %~ 85 % ,温度比场外自然环境温度略低 2~ 3℃。 结果 尖吻蝮蛇平均产卵数为 1 4 .3枚 ;平均孵化天数为 2 2 .5天 ,孵化率为 95 %以上。 结论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可以人工孵化尖吻蝮蛇卵 ,而且受精良好的雌尖吻蝮蛇卵出壳率高  相似文献   

6.
熊学敏  曹珏 《蛇志》1999,11(1):14-15
目的探讨中药乌梢蛇的薄层层析鉴别。方法用薄层层析和紫外分析方法,对中药乌梢蛇的色谱进行分析,以丙酮∶乙醇∶氨水和正丁醇∶乙醇∶氨水2个系统中分别展开后,置紫外254nm下检视。结果能见到清晰、分离效果很好的4个斑点。结论该方法具有对乌梢蛇定性鉴别意义,可作为该药的有效鉴别手段及内在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①胃表面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上部充满电子密度较高的椭圆形或杆状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②胃体及幽门区上皮分别内隐形成单管状的胃底腺和幽门腺,无贲门腺;③胃底腺腺管分颈部和颈下部,颈部上皮细胞充满电子密度较低的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颈下部上皮细胞均分泌酶原颗粒,PAS反应呈阴性;④幽门腺细胞中亦充满电子密度较低、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⑤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腺细胞基部有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分布。本文认为,乌梢蛇胃的消化能力较弱,其胃的进化在爬行动物中处于较低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乌梢蛇卵巢显微结构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乌梢蛇卵巢结构的年周期变化,并结合卵巢形态及卵巢系数的年周期变化探讨了其生殖规律.结果 表明,乌梢蛇的卵巢形态、卵巢系数及卵泡发育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据此认为,乌梢蛇在陕南地区的排卵时间在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乌梢蛇卵泡在不同发育阶段会产生闭锁卵泡或闭锁黄体,其意义可能在于使得体内合成的有限卵黄首先保证少量卵泡得到充分发育并排卵,最终达到延续种族的目的 .  相似文献   

9.
乌梢蛇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市面上伪品较多,干燥熏黑处理后的样品,更是真伪难辨。本研究致力于开发一套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为基础的快速筛查乌梢蛇的方法。本研究以乌梢蛇12srRNA基因序列为基础设计并筛选出1套LAMP引物。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建立了对乌梢蛇LAMP的检查方法。结果显示,62℃下连续反应15min左右出现典型的"S"型荧光吸收曲线,实现了对乌梢蛇12srRNA基因序列的特异扩增。根据LAMP灵敏度高的特点,本研究简化了DNA的提取方法,缩短了检测的时间。相对于常规的PCR方法,本研究建立的以快速DNA提取为基础的乌梢蛇LAMP快速筛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对设备要求低等特点,适用于对中药材乌梢蛇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0.
乌梢蛇卵泡不同发育期颗粒细胞的显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主要观察了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卵泡发育过程中颗粒细胞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乌梢蛇的滤泡前体细胞在形态、大小与嗜色性上均与生殖基的表面上皮相似;在原始卵泡期,卵母细胞周围的滤泡前体细胞围绕成一圈;在颗粒层细胞期的时期I至时期Ⅲ,颗粒细胞分化为由小细胞、梨形细胞与中间型细胞构成的异型颗粒细胞;在时期Ⅳ,这些异型颗粒细胞又转变成为只有小细胞的同型颗粒细胞.乌梢蛇卵泡颗粒细胞来源于生殖基的表面上皮,其发育特征是首先由同型发育成为异型,再由异型转变为同型颗粒细胞,具有同源异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乌梢蛇血清的抗出血因子:一个有前途的抗蛇毒药物原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松  黄接棠 《动物学报》2006,52(6):1113-1118
用柱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法,从乌梢蛇血清中分离纯化了一个抗出血因子。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得其分子量大约为65 kD;测定了五种蝮亚科蛇毒(尖吻蝮、竹叶青蛇、原矛头蝮、哈扑和短尾蝮)的最小出血剂量和乌梢蛇血清中抗出血因子对这五种蛇毒的抗出血活性;还测定了七种蛇毒(除上述五种毒蛇外,还包括圆斑蝰和银环蛇)的半数致死量,以及抗出血因子对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从乌梢蛇血清中提纯的抗出血因子的抗蛇毒活性,不仅可以抵抗它的捕食者尖吻蝮的蛇毒,而且还可以抵抗具出血活性的其它蛇毒;但它对不具出血活性的银环蛇毒的致死抑制作用不明显。该抗出血因子不仅在体外实验表现出强的中和出血毒素的活性,而且在体内实验中亦表现出对中毒小鼠良好的治疗作用,因而可能成为新的抗蛇毒药物的有前途的原料。乌梢蛇血清对血循毒的中和能力的获得,可能归因于尖吻蝮与乌梢蛇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乌梢蛇氨基酸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乌梢蛇的氨基酸指纹图谱。方法采用L-88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提取乌梢蛇水解氨基酸。色谱条件:分离柱直径4.6mm×40mm,离子交换树脂型,缓冲液流速0.4ml/min,茚三酮流速0.3ml/min;缓冲液泵压力茚三酮泵压力8~11.5Pa;柱温56℃。结果建立16个共有特征峰的水解氨基酸指纹图谱。结论本研究有助于提高乌梢蛇药材的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1胃表面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上部充满电子密度较高的椭圆形或杆状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2胃体及幽门区上皮分别内陷形成单管状的胃底腺和幽门腺,无贲门腺;③胃底腺腺管分颈部和颈下部,颈部上皮细胞充满电子密度较低的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颈下部上皮细胞均分泌酶原颗粒,PAS反应呈阴性;④幽门腺细胞中亦充满电子密度较低、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⑤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腺细胞基部有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分布.本文认为,乌梢蛇胃的消化能力较弱,其胃的进化在爬行动物中处于较低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用光镜观察了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精巢显微结构的年周期变化,并结合精巢重量、精巢体积及精巢系数的年周期变化探讨了其生殖规律。结果表明,乌梢蛇精巢重量、精巢体积、精巢系数、曲细精管直径、生精上皮厚度及组成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据此将乌梢蛇精巢的年周期活动划分为6个时期,其精子发生属于非连续型,生殖周期的类型属于交配后型。用精巢系数的年周期变化作为参数来判定精子发生进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