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须癣毛癣菌以往被视为单一的菌种,然而随着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试验的研究,逐步探索并明确须癣毛癣菌的菌间分类及有性型的关系.本文综述了须癣毛癣菌在亲宿主性、交配试验、形态学和生理学试验、及分子生物学试验所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报道1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面部体癣后继发的癣菌疹。患者女,10岁,因右眶周红斑、鳞屑10 d就诊。鳞屑直接镜检查见菌丝,培养生长的菌落鉴定为须癣毛癣菌。内服特比萘芬、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8 d后面部及颈胸部出现片状红斑,考虑为癣菌疹,加服抗过敏、抗炎药物(左西替利嗪、复方甘草酸苷片)、外用卤米松/三氯生软膏14 d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2例误诊为头皮脓肿经长期抗生素及植皮治疗失败的须癣毛癣菌所致的脓癣病患者,分析脓肿和脓癣的鉴别要点。方法 例1为9岁男童,头皮外伤后脓肿、溃疡28d,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行植皮术后5d再发生脓肿溃疡。取皮损处断发行10%KOH涂片镜检、培养,发现并分离出致病真菌,沙堡弱琼脂培养基上呈白色粉状菌落,可使含尿素培养基变红,即尿素酶试验阳性,小培养见螺旋菌丝及分隔棒状大分生孢子,鉴定为须癣毛癣菌。例2为8岁女童,头顶脓肿、溃疡24d,抗感染治疗不愈而接受植皮,术后7d再发脓性丘疹。从皮损处标本中发现、分离出致病真菌,经上述方法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结果 2例患者结合真菌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确诊为脓癣,予伊曲康唑100mg/d内服近2个月皮损均痊愈,但供皮区遗留瘢痕和色素改变。结论 真菌病原学检查是避免脓癣误诊的关键,伊曲康唑内服治疗脓癣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临床上分离自人(36株)及狐狸(5株)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新的分类系统鉴定,并检测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否能满足临床鉴定需要。方法①观察原鉴定为须癣毛癣菌菌株在沙氏培养基、1%蛋白胨培养基、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基(BCP-MSG)和显微镜下形态学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学试验表现。②通过ITS区段和LSU区段分子生物学序列分析进行新的分类系统的菌种分型,并对传统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方法进行检测。结果①41株须癣毛癣菌形态学及生理学试验符合须癣毛癣菌(38株)和红色毛癣菌(3株)菌落的特点。②ITS区段序列分析发现ITS区段能将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准确的鉴定到种,但无法明确其种内分型;而LSU区段序列分析可对36株(36/38)须癣毛癣菌有性型做出明确的鉴定。结论传统实验室鉴定方法仍具有其有效性及可靠性。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临床分离的须癣毛癣菌皆为指(趾)间毛癣菌(38/38),而LSU区段的序列分析鉴定狐狸源性菌株皆属于本海姆节皮菌,有别于大多数人源性菌株有性型为万博节皮菌,对于须癣毛癣菌的菌种鉴定更优于ITS区段,但分子生物学试验还需结合形态学的观察,才能够对菌种做出正确的鉴定。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眉毛区域脓癣。患者女性,46岁,左眉部周围红斑1个月。致病菌株经真菌学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给予盐酸特比萘芬250mg/d口服,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1个月后皮损完全愈合。  相似文献   

6.
麻类织物对须癣毛癣菌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汉麻、亚麻和苎麻对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麻类织物对浅部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振荡法。将3种麻类织物分别与须癣毛癣菌混合培养,对照组为棉布组,3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自的菌落数和抑菌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类织物组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棉布组(P<0.01),3种麻类织物对须癣毛癣菌的抑菌率均高于60%,但3种麻类织物的抑菌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3种麻类织物均可显著抑制须癣毛癣菌的生长,麻类织物有可能用来预防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足癣、股癣等浅部真菌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的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方法根据红色毛癣菌保守区域-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上游:ITS19865'GAC ACC AAG AAA AAA TTC TCT GAA GA3',下游:ITS24415'GTC CTG AGG GCG CTG AA3'为引物对45株红色毛癣菌、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观察产物电泳带型的差异。结果 45株红色毛癣菌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均无目的片段扩增出。结论红色毛癣菌可用特异引物PCR方法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8.
须癣毛癣菌致儿童脓癣1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报道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儿童头部脓癣1例.患儿为4岁幼女,因头皮部丘疹1个月,脓肿4d就诊.内服青霉素V钾无效.取断发镜检查见发外真菌孢子,培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细菌培养为棒状杆菌.经内服和外用特比萘芬抗真菌,静脉输入头孢噻肟钠联合克林霉素及万古霉素抗细菌治疗,12d后脓肿减轻,细菌培养阴转,但真菌培养仍阳性,继续抗真菌治疗2个月后皮损消退,真菌检查阴性.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天然产物蒺藜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本研究采用CLSI的M38-A2方案对须癣毛癣菌进行最小抑菌和杀菌浓度的检测,选取多重指标考察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抑菌作用;建立豚鼠感染须癣毛癣菌豚鼠体癣模型,分组给药观察低、中、高剂量蒺藜TTS-12凝胶剂对豚鼠体癣模型在背部病变程度评分,病灶皮肤真菌培养阴性率,病灶皮肤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标株菌株的MIC值为1μg/mL,MFC为8μg/mL,其还能够显著抑制须癣毛癣菌的菌丝生长,浓度为4μg/mL的TTS-12作用15天时,菌丝生长抑制率已经高于60%,且对须癣毛癣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动物实验中,低、中、高剂量蒺藜TTS-12凝胶剂均能显著降低背部病变程度评分(P<0.01),中、高剂量能增高病灶皮肤真菌培养阴性率(P<0.05),病灶皮肤HE染色切片表明高剂量组棘层肥厚降低,背部炎症减弱,使角质层恢复正常。以上结果表明蒺藜TTS-12在体外抗须癣毛癣菌和豚鼠体癣模型中均有较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2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脓癣,并对病发做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及菌体外分泌酶活性测定。方法例1为6岁女孩,表现为头顶部炎性肿块、脓血伴脱发;例2为1岁8个月男孩,表现为头部红斑,无脓肿及脱发。家中分别饲养宠物狗和兔。病发真菌镜检均阳性后做真菌培养、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对2例患儿病发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对2株分离的菌株分别进行细胞外分泌酶测定。结果2株菌均鉴定为万博节皮菌(须癣毛癣菌的有性期)。扫描电镜见例1的病发受累毛干表面大量炎性组织碎屑、红细胞、脓细胞及上皮细胞;透射电镜在毛皮质内发现菌体。扫描电镜见例2的受累毛干表面真菌孢子及炎性渗出物;透射电镜见毛发内外菌体。2株菌的外分泌酶主要为碱性磷酸酶、白氨酸芳胺酶、β-葡萄糖甙酶、N-乙酰-葡萄糖胺酶、α-甘露糖甙酶。经口服伊曲康唑胶囊等综合治疗后2例均痊愈,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确诊2例须癣毛癣菌所致脓癣,伊曲康唑胶囊等药物联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须癣毛癣菌是皮肤癣菌病中常见的致病真菌之一,其分型复杂,具有多个变种和有性型,引起脓癣的常为亲动物性分离菌。从形态学角度难以明确区分不同种型,需要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加以鉴定。rDNA序列测定是目前最常用于真菌鉴定的一种方法。我们从一脓癣患儿头部分离出一株须癣毛癣菌,对其形态学、rDNA序列和体外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面癣的致病菌种、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对126例面癣患者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以11~30岁最多见。患病动物接触史、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史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外用史是面癣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离出皮肤癣菌108株,包括红色毛癣菌63株(58.3%)、犬小孢子菌25株(23.1%)、须癣毛癣菌18株(16.7%)和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9%)。结论面癣的发病没有年龄差异,患者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面癣的常见致病真菌绝大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其发病可能与患者自体接种或接触患病动物相关。面癣容易被误诊,及时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是降低面癣误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子鉴定与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国代表地区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分子再鉴定和分型研究。方法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鉴定的须癣毛癣菌菌株47株,通过再培养形态观察、生理试验;PCR扩增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核糖体大亚基(LSU)D1-D2区,测序后利用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对须癣毛癣菌复合体进行再鉴定;PCR扩增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的三个串联重复亚单位S0、S1和S2区,进行种内分型,并比较不同部位来源菌株型别的差异性。结果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47株须癣毛癣菌中3株鉴定为断发毛癣菌,6株鉴定为无性型苯海姆节皮菌,其余均鉴定为万博节皮菌中的亲人型趾间毛癣菌;三对不同引物扩增38株趾间型毛癣菌和2株苯海姆节皮菌NTS区,共产生28种特征性带型。带型和菌株来源及发生部位无相关性。结论我国分离自人类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主要组成菌种为趾间毛癣菌;ITS区结合LSU D1-D2区测序有助于鉴定须癣毛癣菌复合体至种水平;NTS区的三个串联重复亚单位所产生的特征性指纹图提供了一种快速、稳定的分子生物学种内分型方法,可应用于趾间毛癣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更正声明     
本刊2020年10月出版的第15卷第5期刊登的“湖北省及周边地区625例头癣病原菌分析”一文中存在错误,表1中须癣毛癣菌引起两例黄癣,实际为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脓癣。经作者仔细核查原始资料发现这两例须癣毛癣菌所致的儿童“黄癣”,临床表现有似黄癣痂样改变,经菌种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结合患者有与兔接触史,应诊断为脓癣。黄癣由许兰毛癣菌引起,此两例患者应归入脓癣中。表中脓癣列“12(16.00),4(5.33),39(52.00),4(5.33),13(17.33),3(4.00),0,0,75(14.79)”更正为“12(15.58),4(5.19),41(53.25),4(5.19),13(16.88),3(3.90),0,0,77(15.19)”;黄癣列“1(33.33),3(0.59)”更正为“1(100),1(0.20)”;χ^2值列“93.258”更正为“177.61”。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5.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是由须癣毛癣菌侵入皮肤真皮导致的一种浅部真菌的深在感染。也称为Majocchi肉芽肿,毛囊周围肉芽肿,临床上较少见。作者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生活在同一家庭患有体癣的患者、家庭成员和所养宠物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人畜共患癣病的常见致病菌种以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9年1月就诊于我院因接触宠物而致病的体癣患者,对其宠物的带菌情况进行调查,确诊后给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凝胶,未愈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结果共收集15例患者,真菌培养结果显示8例为石膏样小孢子菌,4例为须癣毛癣菌,3例为犬小孢子菌。患者皮损真菌培养结果和所养宠物皮损真菌培养结果一致。按上述方法对患者及其宠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和10只(3只被丢弃)宠物全部治愈。结论 15例人畜共患体癣中,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所致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凝胶以及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可以有效治疗此类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  相似文献   

17.
报道须癣毛癣菌引起的人兔共患体癣3例.患者皮损均为环状红斑丘疹,上覆鳞屑,炎症明显,伴瘙痒,均与兔子有密切接触史,且兔子均有明显皮损.取患者及兔子的皮屑真菌镜检及培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经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后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儿童脓癣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脓癣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2年我院确诊的20例儿童脓癣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和预后。结果 20例脓癣中,单发脓肿型17例,多发毛囊炎型3例。19例饲养过猫、犬或兔子,1例有足癣接触史。经口服盐酸特比萘芬片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再辅以外用药物治疗,所有患儿在6~12周内临床治愈。1例有胃部不适,余未见不良反应。3例伴有癣菌疹。结论 儿童脓癣临床表现有时不典型,容易误诊。真菌荧光染色直接镜检阳性率高。脓癣培养的病原真菌以犬小孢子菌最常见,其次为须癣毛癣菌。盐酸特比萘芬片治疗脓癣预后较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肤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比较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方法实验菌株包括来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22株、须癣毛癣菌3株、犬小孢子菌5株,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9-羟基乙酚噻唑标识的酪蛋白和酶标仪检测真菌细胞外蛋白水解酶的活性。结果须癣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高于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P〈0.05),而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之间无差异(P〉0.05)。红色毛癣菌的细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在分离自浅部感染部位的菌株之间无差异(P〉0.05),但高于引起毛癣菌肉芽肿的菌株(P〈0.05)。结论不同的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可能不同;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同一菌种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也有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0.
报道1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难辨认体癣。患者女,45岁,左臂伸侧多处红斑、丘疹伴脱屑、瘙痒2a余。曾多次就医诊断不明,患处皮损取活检做病理检查倾向于"银屑病"但疗效不佳。刮取皮屑镜检见真菌菌丝,小培养见葡萄串状小分生孢子及螺旋菌丝,尿素酶试验阳性,毛发穿孔试验阳性,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经内服特比萘芬和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28d后皮损消退,复查真菌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