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足跖机械痛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卫星胶质细胞及其P2X7受体活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抗大鼠炎性痛的外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将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Con group,n=12)、炎性痛组(CFA group,n=12)、炎性痛+电针组(CFA+EA group,n=12)、炎性痛+假电针组(CFA+s EA group,n=12)。炎性痛大鼠于右后足掌侧正中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d’s adjuvant,CFA)每只0.1 m L构建模型;电针处理取穴"足三里"、"昆仑",电针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00 Hz,强度0.5-1-1.5 m A(每个强度治疗10 min),每日1次,连续7 d。检测造模前和造模后1、3、7、8、10、12、14 d各组大鼠机械痛阈,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造模后14 d各组大鼠患侧DRG中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P2X7受体活化情况。第二部分:将大鼠随机分为炎性痛+DMSO组(CFA+DMSO group,n=8)、炎性痛+P2X7R抑制剂A740003组(CFA+A740003 group,n=10)、炎性痛+电针+生理盐水组(CFA+EA+NS group,n=8)、炎性痛+电针+P2X7R激动剂Bz ATP组(CFA+EA+Bz ATP group,n=12),分别鞘内注射相应药物。分别于手术前、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各时点检测大鼠PWTs变化。结果 (1) CFA致炎性模型大鼠痛阈显著下降(P 0.01),电针治疗后其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 0.01)。CFA足底注射14 d后,大鼠患侧L4-6 DRG中GFAP、P2X7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 0.05);电针显著抑制大鼠患侧L4-6 DRG中GFAP、P2X7蛋白表达(P 0.05),而CFA+s EA组却无明显变化(P 0.05)。(2)与CFA+DMSO组比较,鞘内注射P2X7抑制剂A740003显著提高CFA大鼠机械痛阈(P 0.01); CFA+EA+Bz ATP组大鼠PWTs明显低于CFA+EA+NS组(P 0.01)。结论抑制大鼠背根神经节卫星胶质细胞活化和P2X7受体表达参与电针抗慢性炎性痛,可能是电针镇痛外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脊髓背角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 p65蛋白的干预作用,以探讨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的部分镇痛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正常组(normal group)和造模型,分别用常规饲料和高脂高糖饲料喂养5周,喂养5周后造模组大鼠予以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将造模组中糖尿病神经痛模型成功的大鼠再进一步随机分为模型组(DNP group)和模型+电针组(DNP+EA group)。穴位选取双侧"足三里、昆仑穴",频率为2 Hz,强度为1 m A干预15 min后2 m A干预15 min,于第7周开始,每天1次,干预7次。观察各组大鼠的血糖、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形态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脂高糖喂养5周后予以STZ单次腹腔注射2周后大鼠血糖上升,机械痛阈、热痛阈下降,表明大鼠DNP模型造模成功;电针可上调DNP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但对血糖没有明显的干预作用。HE染色结果显示DNP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索肿胀,髓鞘密度不均匀,空泡变性,电针干预对DNP大鼠坐骨神经形态无明显的作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DNP大鼠脊髓背角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多,电针可下调DNP大鼠脊髓背角NF-κB p65蛋白表达。结论低频电针对DNP模型大鼠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糖尿病DNP大鼠脊髓背角NF-κB p65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后大鼠不同时期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上嘌呤受体(purinergic receptor subtype,P2X3)的表达情况及P2X3受体拮抗剂TNP-ATP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1) 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6只选取作为正常组,其余14只大鼠予以腹腔注射STZ,剔除未成模的2只大鼠,分别观察造模前(Base),造模后7 d、14 d、21 d的机械缩爪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变化情况;并在上述各时间点取大鼠L4-L6 DRG,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4-L6 DRG上P2X3阳性细胞表达情况。(2)将2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生理盐水(Control+NS)组,其余19只予以STZ注射,剔除未成模大鼠1只,成功建立DNP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生理盐水(DNP+NS)组,模型+50 nmol P2X3抑制剂TNP-ATP组(DNP+50 nmol TNP-ATP),模型+100 nmol P2X3抑制剂TNP-ATP组(DNP+100 nmol TNP-ATP),每组6只; STZ注射14 d后,DNP+TNP-ATP组分别按照上述剂量予以足背注射TNP-ATP溶液,其余两组分别予以注射等量NS,观察注射后0.5、1、1.5 h大鼠PWT变化。同时观察连续注射7 d药物对大鼠PWT的影响。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空腹血糖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y 7 PWT无明显改变,第14天、第21天PWT显著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STZ注射7、14、21 d后,DNP大鼠L4、L5 DRG上P2X3的阳性细胞的表达显著升高,STZ注射14、21 d后,DNP大鼠L6 DRG上P2X3的阳性细胞的表达显著升高。(2) TNP-ATP干预前,DNP+NS组与DNP+50 nmol TNP-ATP组、DNP+100 nmol TNP-ATP组PWT无显著差异;干预0.5 h后,与DNP+NS组、DNP+50 nmol TNP-ATP组相比,DNP+100 nmol TNP-ATP组PWT明显升高,效果持续至1 h。(3)连续注射7 d TNP-ATP后,DNP+100 nmol TNP-ATP组PWT较DNP+NS组与DNP+50 nmol TNPATP组明显升高。结论腹腔注射STZ可成功建立DNP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P2X3表达上调参与糖尿病神经痛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元蛋白酶激活受体2-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Cε(PAR2-PKA/PKCε)通路在痛转化中的作用,寻找同时干预急性痛和慢性痛的可能方案。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诱发组、诱发组、抑制剂1组和抑制剂2组。除空白组和假诱发组,所有大鼠均通过先后足部注射角叉菜胶和前列腺素E2(PGE2)建立痛觉敏化诱发模型。PGE2于角叉菜胶注射后7 d进行足部注射。抑制剂1组和抑制剂2组大鼠于PGE2注射前/后,分别给予PAR2抑制剂。观察角叉菜胶/生理盐水,注射前、注射后5 h、3 d、6 d、7 d 0.5 h、7 d 4 h和7 d 24 h大鼠机械痛阈(PWTs)的变化,检测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造模侧背根神经节(DRG)中PAR2、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PKCε)表达。结果 痛觉敏化诱发模型建立成功。角叉菜胶注射后7 d给予PGE2,显著延长了PGE2诱发疼痛的存在时间,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假诱发组大鼠PWTs与同期空白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诱发组大鼠PWTs明显低于同期空白组和假诱发组大鼠(P0.01)。诱发组大鼠造模侧DRG中PAR2和PKCε表达在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明显提升,高于同期假诱发组和空白组(P0.05)。给予PAR2抑制,不论时间均能显著翻转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诱发组大鼠由PGE2诱发的疼痛(P0.05),并抑制DRG中PKCε表达。但,给予PAR2抑制剂不能影响PGE2诱发的急性疼痛和调制DRG中PKA含量。结论 抑制PAR2表达能阻断急性痛向慢性痛转化,这可能与其抑制DRG中PAR2-PKCε通路激活有关。但抑制PAR2并不能干预急性痛,这可能是因为DRG中PAR2相关通路未参与急性痛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PTSD)焦虑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对海马去乙酰化酶Sirt1及单胺氧化酶MAO-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模型组(PTSD),电针刺激组(EA),电针预处理+模型(EA+PTSD),每组8只。电针刺激组(EA)和电针预处理+模型(EA+PTSD)组大鼠每天给予百会穴电针刺激(2/15 Hz,1 m A)30 min,连续刺激7 d。然后对模型组(PTSD)组和电针预处理+模型(EA+PTSD)组大鼠进行ESPS造模处理。造模结束14天后,通过旷场和高架十字测试其焦虑样行为,随后处死大鼠,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海马Sirt1和MAO-A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1)PTSD大鼠具有明显的焦虑样行为,包括旷场中心的探索减少(44.94±13.66,16.86±7.12,P0.05)和高架十字开臂运动时间减少(55.90±26.39,23.36±12.23,P0.01),PTSD组大鼠海马Sirt1和MAO-A的m RNA表达增加(1.00±0.07,1.90±0.05;1.01±0.10,1.54±0.15,P0.01)。(2)电针预处理可以缓解PTSD大鼠的焦虑样行为,PTSD与EA+PTSD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16.86±7.12,36.24±13.28,P0.05;23.36±12.23,50.14±20.77,P0.05)。(3)电针预处理可以抑制PTSD大鼠海马的Sirt1和MAO-A m RNA表达,PTSD与EA+PTSD组之间的Sirt1和MAO-A的m RNA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1.90±0.05,1.30±0.08,P0.05;1.54±0.15,1.23±0.15,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以调节PTSD大鼠海马的Sirt1和MAO-A的m RNA水平,缓解PTSD大鼠的焦虑样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外周TRPV1和P2X3的相互关系,以期部分阐明外周痛感觉调控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TRPV1激动剂组、P2X3激动剂组、TRPV1激动剂+P2X3激动剂组、TPRV1激动剂+P2X3抑制剂组、P2X3激动剂+TRPV1抑制剂组。通过足底皮下注射TRPV1或P2X3激动剂和(或)抑制剂,分别观察20min内各组大鼠缩足次数、抬腿/舔足持续时间;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L4DRG水平TRPV1和P2X3阳性面积表达及共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法观察L4DRG水平TRPV1和P2X3的相互关系。结果 P2X3激动剂不能提升TRPV1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学,P2X3抑制剂能减轻TRPV1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学;TRPV1激动剂能增加P2X3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学,TRPV1抑制剂不会减轻P2X3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P2X3激动剂能增加L4DRG水平TRPV1阳性面积表达,TRPV1激动剂能增加L4DRG水平P2X3阳性面积表达;TRPV1和P2X3在DRG水平有共表达且存在共沉淀现象。结论 外周神经元水平,TRPV1和P2X3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对方的表达。当其中一方受到抑制时,另一方的功能也会相应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L4-L6脊髓背角中小胶质细胞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及电针对其干预作用,探讨小胶质细胞和BDNF是否参与电针镇痛。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EA组),每组10只。EA组于第6周开始电针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每次30 min,隔日1次,干预7次。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基础(base)、4周(4 weeks)、6周(6 weeks)、8周(8 weeks)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热痛阈(thermal 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痛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变化;于8 weeks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L4-L6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 (1) 6 weeks、8 weeks时,M组和EA组FBG较N组显著升高,EA组FBG较M组无明显变化;(2) 6 weeks、8 weeks时,M组PWL和PWT较N组显著下降; 8 weeks时,EA组PWL和PWT较M组显著升高; 6 weeks时,EA组PWL和PWT与M组无明显差异;(3) M组大鼠L4-L6脊髓背角CD11b(小胶质细胞标记物)和BDNF平均光密度值较N组显著升高,EA组大鼠L4-L6脊髓背角CD11b(小胶质细胞标记物)和BDNF平均光密度值较M组显著下降。结论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BDNF可能参与了大鼠糖尿病神经痛的产生与维持,电针可能通过减少DNP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表达和BDNF的表达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联合高糖高脂饮食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的影响。方法:90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六组:普通饲料喂养+缓冲液组、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缓冲液(H.E组)、高糖高脂饲料喂养+35mg/kg链尿佐菌素组(H.E+35 mg/kg STZ组)、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5 mg/kg链尿佐菌素组(H.E+45 mg/kg STZ组)、高糖高脂饲料喂养+55 mg/kg链尿佐菌素组(H.E+55 mg/kg STZ组)及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5 mg/kg链尿佐菌素组(H.E+65 mg/kg STZ组),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诱导胰岛素抵抗,继之腹腔注射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体重、胰岛素、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与常规饮食组相比,高糖高脂饮食各组大鼠出现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显著升高(P0.01),ISI显著下降(P0.01)。不同剂量STZ注射,H.E+45 mg/kg STZ组成模率最高且无自愈现象。结论:通过STZ腹腔注射联合高糖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出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45 mg/kg为STZ理想注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的疗效,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完善针灸在临床急、慢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选择10只作为空白组,余下40只用于模型制作,并随机均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单纯肾性高血压组、复合模型电针组、复合模型未电针组。大鼠高脂高糖膳食4周后,予快速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成单纯2型糖尿病模型,待模型血糖稳定,再用改良的"两肾一夹法"结扎大鼠单侧肾动脉,造成肾动脉狭窄,形成肾性高血压。最后获得稳定的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病的复合模型。其中除复合模型未电针组大鼠不予电针治疗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两个周期(2周)的电针治疗。最后,检测各组大鼠电针前后的血压(BP)、空腹血糖(FBG)、血肌酐(Cr)、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GHb A1c)、肾素(PRA)及血管紧张素II(Ang II)值的变化。结果电针2周后,复合模型电针组与复合模型未电针组相比,BP、FBG、GHb A1c、PRA、Ang II值均降低(P0.01),但Cr和BUN值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刺激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模型大鼠的双侧足三里穴,能使复合模型大鼠的血糖和血压降低至正常水平,且经单次电针刺激后2-3天内,复合模型大鼠的血糖和血压均能稳定在治疗后水平。另外,针灸疗法较其他治疗方法还具有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更适合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病的早期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结扎损伤后疼痛受体P2X3在相应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35只,建立右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相应L4-6DRG内P2X3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鼠L4-6DRG内有大量P2X3免疫阳性神经元,坐骨神经结扎后3d P2X3表达即下调,3,7,14,21和28d其表达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各时间点与正常和假手术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结扎后P2X3在L4-6DRG内表达明显下调,提示其可能在神经源性疼痛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自噬功能与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高糖高脂饲养8周,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两周后检测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降至基础值80%以下者为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记为DNP组(24只);未降至基础值80%以下者为2型糖尿病无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记为DA组(18只)。另取18只大鼠为对照(control,C)组,普通饲料喂养。于确定DA与DNP分组后的第3、7和14天,测定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并在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各组随机取6只大鼠处死,取L4~L6脊髓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特异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的表达。另取6只7 d DNP组大鼠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脊髓背角P62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共表达情况。结果:连续8周喂养高糖高脂饲料的SD大鼠的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下调,表明出现胰岛素抵抗;在腹腔注射STZ后,血糖升高达到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6.7 mmol/L);与C组、DA组比较,DNP组大鼠在第3、7和14天时MWT降低,TWL缩短,并且脊髓背角LC3-Ⅱ、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降(P<0.05)。免疫荧光双染色显示,P62在脊髓背角表达,主要与神经元共存,少量与小胶质细胞共存,几乎不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表达。结论: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LC3-Ⅱ、Beclin-1和P62表达的改变提示脊髓自噬功能激活;脊髓背角中神经元自噬激活在2型糖尿病大鼠DNP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在电针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再灌损伤保护中的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n=12):假手术(Sham)、大脑中动脉栓塞组(MCAO)、电针预处理组(EA)、电针预处理加LY294002组(EA+LY)、电针预处理加溶剂组(vehicle);通过梗死面积及Garcia评分评价脑损伤程度,通过Western Blot检测GSK-3β活性.结果:与MCAO组相比,EA组梗死容积减少,Garcia评分改善(P<0.05);与vehicle组相比,EA+LY组梗死容积增加,Garcia评分降低(P<0.05);与MCAO组相比再灌注后2小时EA组GSK-3β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与EA组相比EA+LY组GSK-3β3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通过促进缺血再灌注后GSK-3β的磷酸化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链尿佐菌素加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SD雄性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3周后,采血检测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按25mg/g体重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尿佐菌素,3d后,行糖耐量实验,对糖耐量异常大鼠继续喂以高糖高脂饲料,在第2、第4周再两次采血检测糖尿病鼠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高脂喂养大鼠血清胰岛素明显上升(P〈0.01),但血糖无变化(P〉0.05),糖尿病鼠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糖高脂喂养能致大鼠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辅以小剂量一次性注射链尿佐菌素而造成的糖耐量异常,可成功复制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组),高糖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模型组(DM组)和给予姜黄素处理的糖尿病组(DM+Cur组)。免疫印迹法(WB法)检测大鼠大脑海马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蛋白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法)检测凋亡执行者caspase-3在大鼠大脑海马各区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饮食一个月后,腹腔注射STZ可诱导大鼠血糖升高,继续给予高糖高脂饮食,大鼠出现类似于2型糖尿病的症状,通过WB检测,DM组大鼠海马的Bcl-2/Bax比值较Con组明显下降(P0.05),而给予姜黄素处理16周后的DM+Cur组大鼠可明显增强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而减弱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两者比值增大(P0.05);另外,通过IHC法检测发现,DM组大鼠海马各区的caspase-3阳性表达明显增多,而DM+Cur组可减弱caspase-3的阳性表达。结论高糖高脂饮食结合STZ腹腔注射可诱导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姜黄素能通过调控DM大鼠海马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GPR30受体激动剂G1对高糖诱导的EA.hy926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影响。方法选用EA.hy926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17.51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33.3mmol/L葡萄糖)、高糖+G1组(HG+G1,HG+1umol/L G1),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ERS相关分子Bip、IRE1、PERK及凋亡分子Bax、Bcl-2的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Bip和CHOP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 HG组与Con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Bip、IRE1、PERK及凋亡分子Bax表达上调(P0.01,P0.05或P0.001),Bcl-2的表达下调(P0.01),Bip mRNA、CHOP mRNA表达上调(P0.001及P0.01);HG+G1组与HG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Bip、IRE1、PERK及凋亡分子Bax表达下调(P0.05或P0.01),Bcl-2的表达上调(P0.05),Bip mRNA、CHOP mRNA表达下调(P0.001及P0.01)。结论 GPR30受体激动剂G1可抑制EA.hy926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  相似文献   

16.
不同强度电针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强度电针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核因子-κBp65(NF-κBp6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作用差异.将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5 V电针组、2.5 V电针组,除普通饮食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饲以高脂饲料.取"足三里"、"三阴交"穴,不同强度电针治疗14 d后,用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肥胖大鼠附睾脂肪组织NF-κBp65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肥胖大鼠附睾脂肪组织MCP-1、TNF-α的含量.研究发现两电针组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脂肪组织中NF-κBp65表达、MCP-1和TNF-α含量较高脂饮食组显著降低(P<0.01),5 V电针组较2.5 V电针组下降效果更为明显(P<0.01,P<0.05).结果表明电针可改善肥胖脂肪组织炎症反应状态,减轻肥胖大鼠体重,且5 V电针组效果优于2.5 V电针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治疗猕猴糖尿病模型观察其血糖的变化。方法猕猴9只,分为对照组3只和模型组6只,模型组通过高糖高脂饮食及静脉注射链尿佐菌素(STZ)诱导成糖尿病模型,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12周时再分为模型对照组3只和治疗组3只,治疗组每只每周静脉回输huMSCs 1×10~6个/kg,连续3周,每周检测各组血糖变化,三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两组猕猴高糖高脂饮食喂养第8周时模型组空腹血糖值[(22.00±3.00)mmol/L]与对照组[(4.75±0.20)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4,P0.01)。40周时1只猕猴因糖尿病死亡,病理切片证实心、肝、脾、肺、肾和胰腺均有病变,符合糖尿病特征。huMSCs治疗后,3周血糖连续下降,到第4周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空腹血糖分别为(4.85±0.35)mmol/L、(18.20±1.00)mmol/L、(4.09±0.50)mmol/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10,P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73,P0.01),模型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49,P=0.014)。结论 STZ联合高糖高脂饲料能成功诱导出猕猴糖尿病模型,用huMSCs能有效降低血糖,使糖尿病猕猴恢复正常血糖,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8.
高脂喂养合并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不同配方的高脂饲料,以及不同周龄的大鼠对于该模型的造模成功率和模型病变特点的影响.方法 将26只3周龄SD大鼠分为正常一组(N1组)、模型一组(M1组)和模型二组(M2组);26只5周龄SD大鼠分为正常二组(N2组)、模型三组(M3组)和模型四组(M4组).M1组和M3组给予高脂饲料配方一喂养,M2组和M4组给予高脂饲料配方二喂养.4周后,各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STZ溶液35 mg/kg.连续观察大鼠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水平.结果 5周龄SD大鼠的FBG水平在注射STZ后两周即可达到稳定状态,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高脂饲料配方二使大鼠的进食量和体重增加明显,并且成功诱导出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结论 选取5周龄SD大鼠作为模型动物,并给予配方二高脂饲料喂养,所建立的大鼠模型具备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值得推广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和评价2型糖尿病心肌病(DC)大鼠模型,探究高糖脂饮食在模型建立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高糖脂饮食组和高糖脂负荷小剂量STZ组。高糖高脂膳食诱导11周负荷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腹腔注射建立DC模型,并观察糖代谢、脂代谢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①大鼠经高糖高脂饲料诱导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胆固醇(TCH)和甘油三酯(TG)均显著增高(P〈0.05),血糖值没有明显变化(P〉0.05)。②大鼠注射30 mg/kg STZ后72 h,血糖水平开始升高,继续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脂饮食组和高糖脂负荷小剂量STZ组大鼠TG、TCH维持高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糖脂负荷小剂量STZ组大鼠血糖值持续高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③心功能测量结果显示,高糖脂饮食组大鼠出现温和的心脏功能异常(左心室收缩压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高糖脂负荷小剂量STZ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出现异常(LVSP、每搏输出量、心排量降低,LVEDP、左心室最大舒张速率升高),但以舒张功能异常为主。结论大鼠高糖脂饮食诱导负荷小剂量STZ可建立类似临床症状的2型DC模型,高糖脂饮食在糖脂代谢紊乱和心脏功能损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结合糖、脂代谢指标和心脏功能指标可以有效简便评价糖尿病心肌病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大脑缺血皮质区嘌呤受体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7(purinergic2X7 receptor,P2X7R)和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3,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减轻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大鼠"百会"、"合谷"和"太冲"为电针穴位。采用Bederson行为学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Western blot和RT-q PCR检测大脑缺血皮区P2X7R、NLRP3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ELISA检测脑内IL-1β和IL-18含量,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脑内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4h,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模型组大脑皮质缺血区P2X7R和NLRP3 m RNA和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电针治疗可明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P2X7R和NLRP3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升高。ELISA测定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脑皮质缺血区IL-1β和IL-18含量明显降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脑缺血再灌注后24h,电针治疗可明显减少大脑皮质缺血区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结论电针可抑制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内P2X7R、NLRP3表达的上调,削弱小胶质细胞激活,减轻炎症因子分泌,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