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发生消化道出血(GIB)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调整,评价其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PCI围术期发生GIB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55%),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45%)。PCI围术期发生GIB的患者,除扩容、输血、抑酸、保护胃粘膜等支持疗法外,依据临床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后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再次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卒中)及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结果:40例患者PCI成功39例(病例成功率97.5%),1例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导丝未通过,1例(2.5%)AMI患者PCI术后第5天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AT)。出院后3月内,2例未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有心绞痛发作,无死亡,所有患者均无消化道再次出血,MACCE发生率(7.5%)。结论:PCI围术期发生GIB的患者,依据临床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不增加MACCE风险及消化道再次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与比伐卢定联合治疗在高血栓负荷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127例高血栓负荷拟行PPCI治疗的STEMI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号分为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双号分为观察组(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分别为63例和64例。对比两组术后24 h、术后30 d支架内血栓事件、30 d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两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变化、心功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及CKMB峰值,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24 h、术后30 d均未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观察组30 d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住院时间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TIMI血流分级为Ⅲ级的占比高于术前同一分级,TIMI血流分级为0~Ⅰ级、Ⅱ级的占比低于术前同一分级(P<0.05)。观察组术后7 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CKMB峰值小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CKMB峰值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高血栓负荷拟行PPCI的STEMI患者,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改善TIMI血流分级,同时还可减少30 d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术后分别予利伐沙班5 mg、10mg口服以预防DVT。术前及术后1d、7d检测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同时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DVT发生情况,观察临床出血事件。结果:术后1d两组Fbg水平明显降低,PT明显延长(均P0.05);术后7d两组Fbg水平与术后1d相比明显回升,PT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各时期的Fbg与PT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两组D-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利伐沙班5 mg组明显高于利伐沙班10 mg组(P0.05);术后7d两组D-D水平均较术后1d明显降低(P0.05),且利伐沙班10 mg组明显低于利伐沙班5 mg组(P0.05)。利伐沙班10 mg组术后早期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5 mg组(P0.05)。两组预防性抗凝后临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口服大剂量(10 mg)利伐沙班,可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且不会明显增加临床出血事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导管引导介入治疗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112例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单纯抗凝组(共38例)、导管介入+抗凝治疗组(共74例),对比两组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栓塞严重指数降低情况、肺栓塞症状改善率、住院时长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以其随访中肺栓塞复发率和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根据介入方案不同,介入治疗组包括AngioJet机械吸栓(共13例)、猪尾导管碎栓及溶栓(61例);分别对比两种介入方案术前及术后的动脉血氧分压、指脉氧、心率及肺动脉压、弥勒指数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DVT并发率、肺动脉压、肺动脉栓塞严重指数等无明显差异(P均0.05)。介入治疗组在降低肺动脉压及肺动脉严重指数、症状的改善率、缩短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单纯抗凝组(P分别为0.000、0.001、0.01、0.003);而相关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分别对比介入治疗两种方案的术前及术后动脉血氧分压、指脉氧、心率及肺动脉压、弥勒指数,两种治疗方案在这五个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值均0.05)。随访6月至7年,肺栓复发率在单纯抗凝组、导管介入+抗凝治疗组分别为10.5%、6.8%,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4);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分别为5.3%、1.4%,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结论:导管引导介入治疗对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可明显降低复发及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因心房丧失收缩功能及长期心率增快而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并脱落至身体各处形成栓塞,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射频消融术是目前可治愈心房颤动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在老年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但血栓形成和栓塞仍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甚至可高达7%,一旦栓塞事件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后发生血栓及栓塞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系统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影响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在其发生率以及治疗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通过回顾性的病例研究对NS患者中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是否需要早期干预等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肾内科2014年1-12月诊断为原发性NS患者,并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血栓检查结果以及NS相关血液及尿液检查结果等在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血栓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讨论NS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措施。结果:NS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发生率均为15.4%,两种血栓同时发生的概率为9.6%。NS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与D-二聚体、血浆白蛋白、病程、病理类型呈明显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S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与D-二聚体、血浆白蛋白、病程、病理类型呈显著相关,膜性肾病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最高。如NS患者合并高危因素,建议定期筛查,综合评估后预防性抗凝。  相似文献   

7.
《蛇志》2020,(3)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6~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7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TIA、体循环栓塞事件及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包括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血尿、痰中带血)相关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预防动脉栓塞事件的疗效不劣于华法林,且能降低出血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8,(4)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通脉丹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208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4例,对照组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实验组静滴注射用血栓通+口服通脉丹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测用药前、术前1天及术后第1、3、5、7天的血浆D-二聚体等含量,比较两组的患肢周径及肿胀率,安全指标,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及术前第1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3、5、7天比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7天的患肢周径及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小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5、7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实验组的发生率为0.96%(1/104),对照组为2.88%(3/10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和通脉丹联用可抑制D-二聚体升高,从而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住院期间,降低医疗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行儿童腺样体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行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围术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略高于对照组的9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儿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陆莲英  汤月英 《蛇志》2009,21(4):309-310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连发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内镜下多连发套扎术。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准备、物品准备和术前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术后的生活指导、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睡眠护理,以及出院健康指导。结果3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套扎术急诊止血成功率100%,术中无并发症发生。近期无复发32例,为88.89%。结论内镜下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护士掌握内镜套扎治疗配合和护理的各种技能的熟练程度,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邱丹 《蛇志》2016,(3):358-35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择期行中高危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PCE)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中高危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574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6例(18.4%)患者发生PCE,其中88例发生在术后3天内(83.0%),18例发生在术后3天后(17.0%)。结论对老年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危险评分及危险分层能较好进行老年患者中高危非心脏手术PCE的危险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TAMS)与传统开胸手术对胸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外伤患者9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4,行传统开胸手术)和B组(n=47,行VTAMS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7d的凝血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PLT)较术前降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7d的APTT、PLT高于A组,DD、PT则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5/47),低于A组的27.27%(12/44)(P<0.05)。B组病死率为2.13%(1/47),低于A组的15.91%(7/44)(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外伤患者应用VTAMS手术治疗,可改善围术期指标,对凝血功能影响较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还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CRUSADE评分系统联合血栓弹力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抗栓治疗中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的ACS患者病历249例,用CRUSADE评分联合血栓弹力图评估ACS患者30天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随访的249例ACS患者,共有46例(18.5%)患者发生了出血事件;按照CRUSADE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的出血率分别为:15%、7.5%、21.2%、32.5%26.7%;各组间出血率的比较:中危组、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各组的出血率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危组出血率高于极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极低危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危组以上患者出血率高于低危组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危组以上中危组、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各组间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血小板抑制率中位数分组,大于中位数组的出血率高于小于中位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PAg T抑制率(ADP)是ACS患者抗栓治疗中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CRUSADE评分、血栓弹力图以及两者联合对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的评估,两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利用CRUSADE评分。结论:随着CRUSADE评分危险分层的增加出血的发生率亦呈增加趋势;危险分层低危以上的患者,不论中危、高危、极高危发生出血事件风险较低危险以下有明显增加;血栓弹力图监测血小板抑制率可作为CRUSADE评分的补充,提高对ACS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不同口服双抗治疗时限对颈内动脉破裂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2017年2到2022年1月选择在我院及贵州省职工医院已行颈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的患者2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服药时间将其分为三组,A组、B组、C组分别术后都口服双抗治疗,持续时间分别为3个月、6个月与1年。结果:三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支架种类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术后1年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都明显高于术前,A组术后1年的MRS评分都明显高于B组与C组(P<0.05)。三组术后1年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细胞介素(IL-6)含量都明显低于术前,A组术后1年的血清TNF-α与IL-6含量也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5)。A组术后1年的血栓、再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 %、1.1 %,都明显低于B组与C组的19.1 %、10.6 %、18.1 %、11.7 %(P<0.05)。结论:颈内动脉破裂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可行性,术后短期口服双抗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血栓、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或无心梗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8例,按照有无心梗史分为心梗史组(n=63)和无心梗史组(n=65)。监测麻醉前15min、术中、术后30min ECG,统计sT-T改变和各型心律失常,记录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结果:术中心梗史组ST-T改变发生率、sT段抬高的最大幅度、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房颤和室内传导阻滞(完左、完右)的发生率均高于无心梗史组(P〈0.05,P〈0.01);术后ST-T改变发生率、ST段压低最大幅度、ST段抬高的最大幅度以及心梗发生率均大于无心梗史组(P〈0.05,P〈0.01);且术后4~7d心梗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有心梗病史是老年冠心病手术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衰弱对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跌倒坠床发生率、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271例拟行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术前是否合并衰弱情况,将患者分别纳入衰弱组、非衰弱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跌倒坠床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271例患者中,共有78例(28.78%)符合衰弱判断。衰弱组术后跌倒坠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衰弱组,其住院时间较非衰弱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较术前下降,衰弱组术后7 d MMSE评分低于非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为11.54%(9/78),高于非衰弱组的1.04%(2/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评分均较术前下降,衰弱组术后7 d BADL、IADL评分低于非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术前衰弱的老年患者较非衰弱患者心脏手术后跌倒坠床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更高,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影响越明显,且术后恢复速度更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血吸虫病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2015年9月-2018年6月,我院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0例,其中合并慢性血吸虫病的患病组患者115例,未合并慢性血吸虫病的正常组患者145例,分析和比较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腹部腹水量(ABD),血清白蛋白(ALB),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腹部腹水量(ABD),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药物调整后患病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显著改善。结论:与正常组相比,合并慢性血吸虫病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术前及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均存在明显异常。通过术前药物治疗及围手术期的药物维持,患病组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有明显好转,但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仍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干预。同时,术后抗凝药物治疗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入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老年科一病区接受抗凝治疗的128例高龄(≥80岁)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史、合并用药等,并对其进行3~12个月的随访,记录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以及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28例患者共有不良事件39例(30.47 %),其中出血26例(20.31 %),新发缺血性脑卒中3例(2.34 %),PT高值2例(1.56 %),死亡11例(8.59 %)(其中2例大出血死亡,1例缺血性脑卒中死亡);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合用激素、合用抗血小板药以及新发恶性肿瘤是高龄老年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老年患者根据综合评估后,采用小剂量、常规剂量等不同抗凝方案进行治疗均是合理的选择,其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但对于女性、合用激素和血小板药以及新发恶性肿瘤的患者要警惕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PCI术后是否应用依诺肝素抗凝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间,连续入选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置入了支架的患者158例,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非抗凝组或抗凝组两组各79名。非抗凝组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凝组术后加用依诺肝素。对入选患者进行院内随访记录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支架植入成功率100%。术后抗凝组113处病变共置入支架135枚;非抗凝组109处病变置入支架115枚。院内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严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出血事件抗凝组多于非抗凝组(P=0.007)。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非抗凝治疗组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抗凝组无明显增加,小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该研究结果表明,对PCI术无特殊并发症的患者术后无需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行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及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术后早期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103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原因、有无脾切除史、是否有肝脏病史、有无分流及断流等临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指标及胃镜指标等对患者早期再出血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103例患者在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10.7%;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知,肝功能分级、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血栓、血红蛋白含量为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进行手术前,应充分的最好术前准备,尽最大能力使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肝功能分级、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血栓、血红蛋白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以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