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裸项栉鰕虎鱼繁殖和育苗的适宜盐度。方法比较不同盐度梯度条件下裸项栉鰕虎鱼的产卵率、孵化率和生长存活情况。结果裸项栉鰕虎鱼性腺成熟、产卵和孵化的适宜盐度为10‰-20‰,过低或过高盐度该鱼产卵量少,孵化率极低;适宜的盐度有利于裸项栉鰕虎鱼的生长。结论裸项栉鰕虎鱼适盐范围广,适宜的繁殖、生长盐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u^2+和SDS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存活率的影响,了解裸项栉鰕虎鱼的毒性敏感性。方法实验选取了五个不同日龄的仔鱼,设置了8个不同Cu^2+浓度水平和7个SDS浓度水平,实验时间为96 h。结果日龄、Cu^2+浓度和SDS浓度均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的存活率产生影响,随日龄的增加,各处理组仔鱼存活率均升高。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裸项栉鰕虎鱼用于生物毒性检测,具有比同类生物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适宜的毒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盐度和pH突变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了五个不同日龄(2d、4d.6d、8d和10d)的仔鱼,设置了7个不同盐度突变水平(O、10、20、30、40、50和60)和6个pH突变水平(5、6、7、8、9和10)。结果96h的实验结果表明,日龄、盐度和pH均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的存活率产生影响,随日龄的增大,各处理组仔鱼存活率升高;0和60的盐度以及pH为10的各组裸项栉鰕虎鱼仔鱼死亡。结论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对于一定范围内盐度(10—50)和pH(5—9)的突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裸项栉鰕虎鱼全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为该鱼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胚胎和仔稚幼鱼各个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地观察了裸项栉鰕虎鱼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水温25.8℃~26.5℃,裸项栉鰕虎鱼受精后约82h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42~1.73mm,1d开口摄食,3d卵黄囊消失,23d第一背鳍形成,鳞片出现;33d全身被鳞;初孵仔鱼经97d发育成熟,繁殖周期约为36d;雌鱼性腺成熟系数可达40%,个体相对生殖力达每克8193.5粒。结论裸项栉鰕虎鱼具有个体小、性成熟早、生殖季节长、繁殖周期短、繁殖力强等特点,可进行室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培育。  相似文献   

5.
裸项栉鰕虎鱼消化系统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裸项栉缎虎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学.方法 对裸项栉鰕虎鱼进行解剖,并测量和计算肠道系数、食道长度等数据;制作组织切片,采用光镜技术对消化系统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裸项栉鰕虎鱼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其中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咽部上皮和食道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黏液腺,食道肌层为横纹肌.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底腺主要位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肠黏膜向肠腔突起形成许多皱襞,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中有数量不等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IC)约为0.30.胃和肠的肌层都为平滑肌.肝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脂滴,在HE染色标本中因脂滴被溶解而呈大小不等的空泡.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是浆液腺,内分泌部又称胰岛,主要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结论 裸项栉鰕虎鱼的消化系统组织形态学与其杂食性相适应,本研究可为裸项栉鰕虎鱼的实验动物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宁海地区香鱼弧菌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摘要:【目的】香鱼弧菌病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香鱼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然而,病原不明导致了防治上的许多问题。本文鉴定了引起宁海地区香鱼爆发性弧菌病的病原。【方法】采用TCBS平板分离优势菌;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病原菌,采用改进的寇氏法计算LD50;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细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检测及细菌16S rRNA和金属蛋白酶(MP)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细菌;采用药敏实验测定它对部分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并鉴定优势菌株ayu-H080701为宁海地区香鱼弧菌病的病原菌,它对香鱼的半致死量为1.2×104 CFU。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表明,ayu-H080701与鳗利斯顿氏菌最为接近。PCR扩增检测表明,细菌16S rRNA 基因通用引物和鳗利斯顿氏菌MP基因特异引物均能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特异性条带。ayu-H080701与鳗利斯顿氏菌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4%~99.5%,与同属的海弧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分别为94.3%和91.9%;ayu-H080701与鳗利斯顿氏菌M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7.6%~98.8 %,与其它弧菌科成员则低于75.6 %,系统进化树分析也揭示ayu-H080701与鳗利斯顿氏菌进化相关性最高。【结论】引起宁海地区香鱼弧菌病的菌株ayu-H080701被鉴定为鳗利斯顿氏菌。  相似文献   

7.
圈养林麝脓肿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确定林麝化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药物).方法 采用3种培养基对28个人工饲养的发病林麝脓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细菌革兰氏染色、镜检,然后对分离病原菌进行16S rRNA 基因PCR扩增及测序分析鉴定,再进一步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3种可疑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用昆明小鼠分组进行系列病理实验,最后用纸片扩散法测定病原菌对2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脓灶中共分离到12种细菌,其中化脓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21.4%、14.3%,其他菌的检出率较低.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果与16S rRNA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小鼠致病性实验中进行了脓液培养后注射,分离到单菌鉴定后进一步分别注射,剖检后进行接种划线鉴定并得到与注射前相同的病菌,确定了这几种菌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实验最终确定针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有效药物为环丙沙星,对这3种病菌的有效药物为克林霉素、环丙沙星.结论 初步确定林麝脓肿病主要是由于化脓隐秘杆菌原发感染,进而引起其他病菌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最终导致病重死亡;环丙沙星等为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裸项栉缎虎鱼作为实验动物的可行性。方法进行裸项栉缎虎鱼天然分布水域环境调查、生物学参数测定、性腺组织切片观察及室内人工繁养殖试验。结果裸项栉缎虎鱼体形小、食性杂,生长快、繁殖力强,便于实验室饲养管理。结论裸项栉缎虎鱼符合实验动物培养对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从美国龙虾(Homarus americanus)中分离的菌株F5-1进行种属鉴定并分析其低温状态下脂肪酸组成变化.[方法]通过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析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和进行药敏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株的系统发育学地位;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菌株的全细胞脂肪酸.[结果]菌株F5-1为革兰氏阴性菌,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对青霉素有耐药性;生理生化特征与麦氏弧菌(Vibrio metschnikovii)的相似性为96%,16S rRNA序列与麦氏弧菌(GenBank No.HQ658055)的相似性为99%;菌株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C12∶0、C14∶0、C16∶0和C16∶1(n-7),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相对含量达34%,低温培养状态下,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相对含量增加至40%.[结论]将美国龙虾中分离的菌株F5-1鉴定为麦氏弧菌,该菌对多种药物敏感,菌细胞脂肪酸组成与来源于俄罗斯海参威某饮用水水库中分离的麦氏弧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引起文蛤暴发性死亡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江苏吕泗文蛤养殖区发病文蛤和养殖水体中分离到5株优势菌(病蛤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 养殖水体中分离到2株优势菌),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 菌株WG1702能引起供试文蛤发病, 死亡率为100%, 且发病症状与原发病症状相同, 提示该菌是引起文蛤大面积死亡的主要致病菌, 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类地位及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菌株WG1702为革兰氏阴性菌, 直杆状, 生理生化指标为: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硝酸盐还原、甘露糖、氧化酶、甲基红阳性, 精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水杨素、V.P阴性。为确定该致病菌的分类学地位, 进行了16S rRNA分子鉴定, PCR扩增获得了大小约1.5 kb的16S rRNA部分基因片段, 对其序列进行了测定, 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 该菌株与哈氏弧菌(DQ146937)同源性最高, 为97.4%, 结合形态、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最后鉴定菌株WG1702为哈氏弧菌(Vibrio.harveyi)。  相似文献   

11.
鮸鱼弧菌病病原菌(哈维氏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2009年春季,浙江省舟山地区养殖鮸鱼暴发弧菌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病灶部位出血、肌肉溃烂、内脏器官有白斑等。【方法】从病鱼体表溃疡部位及内脏分离出优势菌株090212,经人工感染证实该菌即为致病菌。通过API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 rRNA测序分析等综合鉴定,【结果】确认090212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体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该菌对氟苯尼考、四环素等5种抗生素敏感。【结论】哈维氏弧菌是海水养殖鱼类的常见致病菌,但作为养殖鮸鱼的病原菌尚属首次报道,将对鮸鱼的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两株对虾幼体弧菌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崇庆  薛明  何红  周世宁 《微生物学报》2008,35(3):0346-0352
从患弧菌病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体中分离到两株病原菌zouA和zouB, 常规形态和生理生化试验表明均为弧菌属菌种, 弧菌编码鉴定系统分别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副溶血弧菌R72H序列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菌株zouB为副溶血弧菌。对菌株zouA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弧菌的相似性均高于98%, 相互间不能区分; HSP6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溶藻弧菌相似性达98%以上, 而与所有其它弧菌的相似性不到92%。结合表型和分子特征的鉴定结果, 菌株zouA和zouB分别被鉴定为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13.
两株对虾幼体弧菌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患弧菌病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体中分离到两株病原菌zouA和zouB,常规形态和生理生化试验表明均为弧菌属菌种,弧菌编码鉴定系统分别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at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副溶血弧菌R72H序列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菌株zouB为副溶血弧菌。对菌株zouA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弧菌的相似性均高于98%,相互间不能区分;HSP6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溶藻弧菌相似性达98%以上,而与所有其它弧菌的相似性不到92%。结合表型和分子特征的鉴定结果,菌株zouA和zouB分别被鉴定为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14.
一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蓝藻爆发期间的巢湖底泥中筛选微囊藻毒素降解菌,为水体中藻毒素-LR(MC-LR)污染的生物治理提供有效的菌源。以MC-LR为唯一碳氮源,利用富集驯化培养技术分离筛选MC-LR降解菌,并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从巢湖底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藻毒素-LR降解菌株M6,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鉴定结果均表明,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分离出的MC-LR降解菌为蜡状芽孢杆菌,该菌株对MC-LR有较高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从患溃烂症的眼斑拟石首鱼分离到优势菌株M-1,并进一步对该菌的系统发育学进行了分析。【方法】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RNA和HSP60基因序列分析。【结果】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菌株M-1与灿烂弧菌(AJ874361、AY046955)聚为一群;HSP60基因(groES)序列分析表明M-1与弧菌(EU653883、AY837440)聚为一个分支。【结论】菌株M-1属于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深圳某海马养殖基地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突发性死亡病因,本研究从患病死亡线纹海马病灶组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SZVA20190621,随后对分离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回归感染、16S rRNA基因进化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菌葡萄糖产气、甘露醇、覃糖、蔗糖、氧化酶活性和MR等生理生化鉴定为阳性;与NCBI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KT986151具有98.16%的同源性;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菌株SZVA20190621对线纹海马具有强致病性,LD50为3.73×105CFU/mL.综上结果,鉴定该菌为致病性溶藻弧菌.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哌拉西林、大观霉素、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克林霉素及呋喃妥因耐药;对氨曲南、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卡那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吡肟、链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1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本研究为线纹海马养殖中溶藻弧菌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半滑舌鳎病原菌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有严重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Günther)病灶处分离出4株优势菌,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一株菌株BV1为养殖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通过Biolog系统、细菌常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 rRNA和gyrB序列分析对菌株BV1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该致病菌为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其半致死量LD50为6.7×103CFU/mL。进一步的药敏试验表明其对链霉素、四环素等敏感,而对其他用于试验的抗生素敏感度低或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自海南陵水和广东深圳养殖场患病珍珠龙趸(pearl gentian)分离到2 株优势菌(X12XC30 和X13SZ03), 经回归感染实验证实2 株菌是珍珠龙趸的病原菌, 对珍珠龙趸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是6.58×106 CFU·g-1 和9.83×105 CFU·g-1。对菌株进行形态、颜色和生长条件等常规生理生化实验, 并进行16S rDNA, rctB 和toxR 等管家基因的序列分析综合鉴定。结果显示: 2 株病原菌均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 TCBS 生长为黄色, 对O/129(150 ug·片-1)敏感, 生理生化指标与哈维弧菌标准株一致; 16SrDNA, rctB 和toxR 序列在Genbank 上检索与哈维弧菌的同源性最高, 根据管家基因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 自然地与哈维弧菌分支聚类为一支, 确定这2 株菌均为哈维弧菌。药敏实验发现2 株哈维弧菌均耐呋喃唑酮, 而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氯霉素等药物敏感。哈维弧菌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在珍珠龙趸养殖业中存在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批患病的凡纳滨对虾分离细菌性病原,共分离纯化了50株细菌,随机选择形态差异的11株进行16S rDNA基因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这11株菌主要分布在节杆菌属、弧菌属、芽胞杆菌属、微小杆菌属和希瓦氏菌属。对其中2株弧菌进行16S rDN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1株A1-1可能为Vibrio parahaemolyticus(副溶血性弧菌),而另外1株菌A2-3可能为Vibrio rotiferianus(半滑舌鳎病原菌轮虫弧菌)。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表明A1-1符合副溶血性弧菌的基本特征,可能是副溶血性弧菌中的一个型。人工感染实验表明A1-1对金鲫鱼具有明显的致病性,1×10~6 CFU感染剂量时能使80%金鲫鱼死亡。耐药性分析表明A1-1对土霉素、红霉素有较强的抗药性,而对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和氟本尼考均表现一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2016年5月,厦门南顺鳄鱼园中的养殖暹罗鳄(Crocodylussiamensis)幼鳄暴发了一种之前未见报道的食道结节病,表现为鳄鱼不进食并伴有部分死亡。【目的】对患食道结节病的鳄鱼病料进行病原学鉴定,旨在探明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鳄鱼病灶处分离菌进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回接感染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从病鳄食道、肝脏和血液病灶处各分离到一株优势细菌,综合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判定3株分离菌均为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由食道结节处分离的菌株2202经人工回接感染,证实彭氏变形杆菌为引起此次暹罗鳄发病死亡的致病原。3株分离菌对12种药物的耐药率均为33%,对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卡那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与萘啶酸共7种实验药物敏感,对利福平、青霉素G、红霉素和氯霉素耐药,而对链霉素则表现中介。【结论】彭氏变形杆菌与患病暹罗鳄的死亡有直接关系,该菌多为侵袭人类的条件致病菌,作为养殖鳄鱼的病原菌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