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AL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5年12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9例PAL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类型以及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1例因常规体检发现,8例因腹痛、腹胀或腰痛就诊发现;其中单侧3例,双侧6例,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仅发现肾脏肿瘤,但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T细胞淋巴瘤;7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CHOP或RCHOP方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2例常规治疗;随访至2010年2月,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存活4年,1例在术后3年2个月死亡,余7均在2年内死亡。结论:PA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是明确诊断的好方法。术前确诊肾上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避免手术,联合化疗应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MTSCC进行光镜、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3例MTSCC中,2例为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50、71、75岁(中位71岁),例2临床表现为腰痛,3例均无肉眼血尿。肿瘤长径分别为2.0cm、3.5cm、6.0cm(中位3.5cm),肿瘤切面灰白色,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例2局部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肿瘤由温和一致的立方细胞紧密排列成狭长的小管结构及梭形细胞两种成分构成,例1、例3部分肿瘤细胞胞质透明,例1黏液性间质稀少;例2、例3间质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均表达AMCAR、CK7、CK19、EMA、NSE等,Ki-67低于5%。FISH结果:3例均无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染色体异常:3、7、17染色体扩增及Y染色体丢失。结论MTSCC为低级别肾细胞癌,形态学谱系广泛,免疫表型表达远曲小管上皮标记(AMCAR、CK7、CK19、EMA、NSE等),主要需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鉴别,一般预后较好,术后仍须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混合性化生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2例混合性化生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分别为54岁和50岁。肿瘤大小分别为12cm×11cm×6cm、3.5cm×2.5cm×2cm。一例切面为灰白胶冻样,局部区域呈鱼肉状,另一例质中及灰黄伴局灶坏死。混合性化生性癌的构成成分分别为梭形细胞癌+骨肉瘤、鳞状细胞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软骨肉瘤。免疫表型:2例中,癌的成分均表达CK、EMA,其中鳞状细胞癌和梭形细胞癌成分均表达P63;肉瘤成分均表达vimentin、SMA、CK5/6,均不表达ER、PR、Her-2,Ki67增殖指数均较高,分别为40%、60%。结论混合性化生性乳腺癌的报道较少,预后较差,应广泛取材。当组成成分为3种及3种以上时,预后往往更差,应在报告中加以体现,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不同组成成份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例浆膜腔积液中细胞学诊断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由浆膜腔积液诊断为淋巴瘤患者18例,通过常规液基涂片、制作细胞蜡块、HE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个别病例采用基因重排检测或流式细胞学检查,并部分对照其细胞学诊断和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18例均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无淋巴瘤病史的有12例:包括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1例浆细胞瘤;2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2例T细胞淋巴瘤。其余6例均有淋巴瘤病史,其中4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结论浆膜腔积液是淋巴瘤的较常见并发症,细胞病理学诊断淋巴瘤难度虽相对较大,但通过制备细胞蜡块,在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成分单一,表现为大量散在分布的不成熟淋巴样细胞,细胞之间无黏附性,同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相关检测方法,可明确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转移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转移性ASP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男性,3例女性,中位年龄47岁(范围21~70岁),5例肺转移(2例伴随颅内转移),1例空肠转移,1例肾转移,1例腹膜转移,临床症状无特殊表现。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生长,局部呈腺泡状排列,胞质红染或透亮,胞核呈圆形、卵圆形,肿瘤界限清楚。免疫组织化学表型:8例TFE-3均阳性,Syn、TTF-1、AE1/AE3、Myogenin、PAX-8、HMB-45、vimentin均阴性;其中6例PAS阳性,4例MyoD1阳性,3例desmin阳性,1例S-100阳性,Ki-67(10%~60%)。随访9~62个月,其中6例患者带瘤生存,2例无瘤生存。结论 ASP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肉瘤,易转移至肺、骨、脑等,TFE-3对其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确诊需通过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分子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巨检观察到肿块界限欠清楚,切面呈细乳头状。镜下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突破反应性间质区域,浸润至乳腺间质,肿瘤细胞呈多分支复杂的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央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上附有单层或复层肿瘤细胞。细胞嗜酸性,核分裂象少见。四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同,均显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1+),Calponin、CK5/6、p63表达阴性,提示肌上皮缺失;Ki-67指数显示为低增殖指数。HER-2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HER-2基因无扩增。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率低,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原发于胃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T cell lymphoma,P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9~2012年收治的经免疫组化证实的PTCL患者4例。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发病机制和免疫表型,对其进行分析,并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情况进行讨论。结果原发于胃的PTCL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镜下见形态较单一的肿瘤性淋巴细胞弥漫分布,穿插于肌间;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表达T细胞标记,部分病例细胞毒标记(TIA-1)可阳性。治疗手段以手术切除辅以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差。结论 PTCL原发于胃非常罕见,这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肿瘤,必须结合临床、病理组织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阴道管状绒毛状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TV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1例阴道TVA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临床表现为性交后阴道出血,阴道镜下为阴道外生性肿块;HPV16检测为阳性;显微镜下肿瘤呈绒毛管状结构,绒毛中心由纤维血管间质构成,可见间质细胞和炎症细胞;上皮为复层黏液柱状上皮,细胞核椭圆形或长圆形,基本不侵犯深层,神经脉管及周围器官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llin、CDX2、CEA、CK7、CK20呈阳性,p16呈弥漫强阳性,p53(野生型),SATB-2阴性,Ki67 LI(labeling index, LI)约90%。结论阴道TVA是一种罕见的阴道腺瘤,依据其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不难,该病预后较好,但全球发病量仍较少,制定标准诊断与治疗方法仍需更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9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0例DLB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及预后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研究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本组病例中,70例原发于淋巴结外,20例原发于淋巴结。根据Hans模型,42.2%(38/90)的DLBCL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GC),57.8%(52/90)起源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IGH、bcl-6、bcl-2及c-myc基因易位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0/90)、22.2%(20/90)、4.4%(4/90)和3.3%(3/90);bcl-2、bcl-6、c-myc及IGH基因多拷贝的阳性率分别为51.1%(46/90),40%(36/90)、30%(27/90)和14.4%(13/90)。20例bcl-6基因易位的DLBCL中,14例为Non-GC起源,6例为GC起源;4例bcl-2基因易位的病例中,3例为GC起源,1例为Non-GC起源;3例c-myc基因易位的病例中,2例为GC起源,1例为Non-GC起源。结外DLBCL的IGH基因易位的阳性率高于结内者(P〈0.05);结内DLBCL的c-myc基因多拷贝的阳性率高于结外者(P〈0.05)。本组29例有随访结果的病例显示,IGH、bcl-6、bcl-2及c-myc基因易位及多拷贝与预后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本组DLBCL总的分子遗传学异常率(包括因易位及拷贝数的异常)为82.2%,其中以bcl2多拷贝(51.1%)最为多见。不存在IGH、bcl-6、bcl-2及c-myc基因异常,不能除外DLBCL的诊断。少部分DLBCL中存在Burrkitt淋巴瘤特征性的c-myc基因易位。IGH、bcl-2、bcl-6及c-myc基因易位及拷贝数的异常在DLBCL中不具有的预后判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结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结果老年男性患者多见,病程2个月~1年,有近期肿物增大过快病史。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或者二者混合型,均可见黑色素沉着。免疫表型:3例HMB45、melan A、S-100、cyclinD1和vimentin均为阳性,只有2例p53阳性,3例Ki-67增殖指数25%~60%。分子病理:3例病例中有1例发生了BRAF V600E突变,均未检测到c-Kit突变。3例患者均进行局部肿瘤切除,随访3个月至5年均未复发、转移。结论结膜的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罕见,镜下形态多样,有时缺乏黑色素,melan-A、HMB-45、S-100、cyclin D1、vimentin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以辅助诊断,分子检测BRAF V600E和c-Kit也有提示作用,早期发现并进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临床病理科专业基地结合本学科特点,逐步建立了临床病理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学员入科前首先进行岗前培训,了解各项工作制度及流程,并明确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及工作计划。科室采用"导师负责制",并实施"轮转式"的专业导师带教模式,引导住院医师全面发展。在专业培养及带教模式方面采用渐进式、系统性的分层培养模式,考核突破创新,对考核提前达标的学员,可提前进入下一培养阶段,反之则延长培训时间直至达标为止。推行科研导师制,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帮助并指导住院医师将临床科研能力与提高病理诊断水平相结合。制定科研奖励政策,进一步提高科研积极性。在带教管理上,以内在激励为主要的人文理念,在带教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提高学员的医德医风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透明细胞癌(glycogen-rich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breast,GR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GRCCC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4岁,2016年7月因发现右乳无痛性包块3年余,于外院行右乳改良切除术,病检提示乳腺癌,右乳癌术后化疗后6月余,发现全身多发骨转移,后来我院会诊。镜下显示乳腺浸润性癌,细胞排列成巢索状,间质为毛细血管,肿瘤细胞具有丰富透明的胞浆,呈多边形,边界清楚,核深染,核仁明显,肿瘤伴大片坏死,可见多处淋巴管及血管内癌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呈ER、PR和Her-2三重阴性,CK5/6局灶阳性,GATA-3阳性,P120细胞膜阳性,E-cadherin阳性,标记血管的CD34阳性,标记淋巴管的D2-40阳性,GCDFP-15阴性。会诊结果诊断为乳腺透明细胞癌。最初的局部治疗6个月后,病人出现多发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富糖原的透明细胞癌是乳腺癌一种罕见的组织学亚型,通常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精准医疗是近年来医学的发展方向,精准医疗依赖于精准的诊断,而精准诊断则需要高质量病理学切片技术作为支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病理学技术质控和管理工作的每一环节,通过采用不同颜色包埋框对组织分类、时间梯度法调控出片时间、根据人员资质及医疗风险对病理学技术人员分级授权、专人专机负责制、信息化管理、PDCA循环法持续改进等管理措施为精准病理学诊断打好基础,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和及时率,为临床病理学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po/Epo-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2010年非小细胞肺癌存档蜡块40例(男28例,女1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中Epo/Epo-R的表达水平,并采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Epo/Epo-R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同时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Epo/Epo-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po/Epo-R表达阳性组织中,MVD计数显著高于Epo/Epo-R表达阴性者(P<0.05)。结论 Epo/Epo-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高表达,并与微血管密度(MVD)密切关系,联合检测Epo/Epo-R和MVD更有利于正确判断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A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1996—2001年皮肤毛细血管瘤存档蜡块49例,所有标本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按Mulliken分类标准并结合PCNA的表达进行分组;然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原位杂交检测49例皮肤毛细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细胞周期素A的表达水平,并结合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证实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细胞周期素A的细胞的确是血管瘤内皮细胞,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采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细胞周期素A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中细胞周期素A高表达,退化期呈低表达。经q检验,增生期组与退化期组之间、增生期组与正常皮肤组之间,细胞周期素A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退化期组与正常皮肤组之间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细胞周期素A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的过度表达使细胞周期紊乱,是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不断分裂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G1和G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00-2006年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存档蜡块50例和5例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5例癌旁组织中细胞周期素G1和G2的表达水平。采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细胞周期素G1和G2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细胞周期素G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呈高表达,癌旁组织中呈低表达。而细胞周期素G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呈低表达,癌旁组织中呈高表达。膀胱移行细胞癌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G1表达的增高,周期素G2的表达却显著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细胞周期素G1和G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中对细胞周期调控和/或DNA修复起了重要作用,并参与了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CM7与RACK1在各类型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肺腺癌150例、鳞癌150例、大细胞癌20例和小细胞癌50例及其癌旁正常肺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类型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MCM7与RACK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χ~2检验结果显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均与肺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类和临床TNM分期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呈正相关;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MCM7与RACK1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结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呈正相关,二者表达在肺癌中起促进作用,可作为检测肺癌细胞的增殖状态、新的判断预后的重要因子,以其为靶向进行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肠癌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与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诊治的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和TP在大肠癌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共观察33例。结果大肠癌原发灶中癌细胞TP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7例预后较好的病例中,原发灶中间质细胞TP表达明显,淋巴结转移灶中癌细胞VEGF不表达。结论大肠癌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癌细胞的TP、VEGF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癌细胞TP表达水平不能预测而间质细胞及炎症细胞的TP表达水平可能预测癌对以5-FU为基础的化疗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去泛素化酶RPN11和增殖相关核标记物Ki6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其与结直肠癌肿瘤细胞增殖的相关性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6例结直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RPN11和Ki67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RPN11及Ki67在结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RPN11和Ki67的表达均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转移有关,而与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RPN11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RPN11和Ki67可能共同参与结直肠癌肿瘤细胞的增殖调控,并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