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对我院10例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符合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断,6例患者通过纤支镜活检确诊,4例通过刷检及痰培养结果临床诊断,纤支镜下主要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息肉样肿物或伪膜性气道支气管炎,经伊曲康唑口服治疗,10例患者均能达到临床治愈.结论:侵袭性肺曲霉病症状不典型,纤支镜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于轻中症患者,伊曲康唑口服治疗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早期诊断对改善临床预后极为重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肺功能和结构损害,并经常接受激素治疗等特点导致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时临床和CT表现不典型,有关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实验室诊断敏感性和(或)特异性降低,给诊断带来了困难。本文试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入手探讨其诊断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道曲霉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道曲霉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支气管镜下表现,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 19例患者男性13例(68%),女性6例(32%),年龄33~76岁、平均(57.32±11.69)岁。既往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21%),糖尿病4例(21%),肺癌3例(16%),高血压病3例(16%),陈旧性肺结核病2例(11%),支气管扩张2例(11%),肺血管炎1例(5%),间质性肺病1例(5%);其中2例患者有3种以上基础疾病,7例有2种基础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气急(100%),发热(74%);影像学改变早期主要为沿气道分布的结节,渗出,12例患者入院后胸部CT显示病灶明显进展;支气管镜下改变以混合型为主;首选治疗药物为伏立康唑针;总疗程均大于6周,最长22周;死亡率为16%,其中1例因经济原因治疗4周后自行停药,8周后再次因为肺部出现新病灶病情进展再次入院。结论侵袭性气道曲霉病是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在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身上常常漏诊、误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早期诊断及全身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就国内外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帮助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2017年8月之前国内外报道的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早期临床表现、伴随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在免疫力健全和缺陷人群中均可发生,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主要致病菌为斑替枝孢瓶霉、麦氏喙枝孢、皮炎外瓶霉;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目前治疗以药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医务工作者常对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缺乏了解,且因缺乏特异性快速性的诊断手段,许多患者被误诊误治,死亡率高达8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方案无统一标准、病死率极高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加强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认识,重视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分级诊断,从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 1年1 ~12月128例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确诊17例;依据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反复痰培养阳性拟诊111例.128例患者均伴有基础疾病.治疗方案包括伏立康唑(86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1例),伊曲康唑(12例),米卡芬净(3例),卡泊芬净(3例),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10例),伏立康唑联合米卡芬净(1例).治愈或好转81例(63.28%),自动出院24例(18.75%),死亡23例(17.97%).结论 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多数伴有多种感染危险因素,应当重视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分级诊断,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抗真菌治疗,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肺曲霉病的认识。方法对诊断为肺曲霉病的18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的肺曲霉病患者伴有基础疾病;有临床症状者占89%;胸部影像表现为:以右肺为主,多见于上叶,且多分布于外周;大叶性肺炎型占17%,肺曲霉球型占50%,结节或肿块型占33%,支气管肺炎型占6%,双肺弥漫病变型占22%,且有22%合并胸腔积液;组织病理学发现呈约45°分支和有隔膜的曲霉菌丝;50%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术后应用抗真菌药物,50%患者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89%的患者治愈或好转,11%死亡。结论肺曲霉病患者多有基础疾病;部分类型有典型影像学改变;诊断需结合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和胸部影像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主要是药物,部分可手术。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皮肤曲霉病(Primary Cutaneous Aspergillosis,PCA)是皮肤曲霉病的一种类型,是皮肤科少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致病真菌为黄曲霉。PCA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如果能了解PCA发病的危险人群,认识危险因素,将该病纳入可疑皮损的鉴别诊断范围,给予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阻断其进一步向播散性曲霉病发展,降低该病较高的死亡率。本文将对PCA的流行病学、特定人群PCA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别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亚洲地区奥默柯达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提高奥默柯达感染的诊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亚洲地区已报道的奥默柯达感染患者的国籍、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预后等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奥默柯达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中均可发生,发病患者男女比例为1.59∶1,尤其好发于早产儿及中年患者,血液系统为最常受累部位。超半数患者伴有免疫抑制的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奥默柯达的临床确诊主要依赖培养。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结论 近年来奥默柯达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培养。加强奥默柯达菌株的体外药敏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对提高奥默柯达感染的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健  关欣兰 《蛇志》2011,23(2):156-157
目的 探讨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ICU收治的63例60岁以上的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结论 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症状不典型,应重视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肺部感染的同时,应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髁突增生,又称髁突良性肥大,是一种由于单侧或双侧髁突非肿瘤性过度增生导致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的疾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多于青春发育期隐匿发病,渐进性的病程进展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牙颌面发育畸形,影响患者面部外形及功能,并且病程往往持续数年直至患者生长发育停止,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时机选择上为正畸医生和颌面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本病的诊断依赖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病理学检查,治疗手段以手术方法为主。在诸多可造成颌骨不对称畸形的疾病中,由于本病的发病率不高,且因缺乏具体的诊断标准和有效的早期筛查指标而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因而国内外均少见相关文献报道。目前,关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方法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及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南部战区某旅歼击飞行员血清皮质醇(COR)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对歼击飞行员(A组)、地方健康体检人员(B组)、部队考学战士(C组)、空军地勤人员(C组)的血清COR、Hcy水平进行两两比较,通过Kruskal-Wallis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结果:B组人员COR水平比A组、C组、D组人员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人员Hcy水平比A组、B组、D组人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常性的飞行训练可增强飞行员分泌激素的适应性,在航空保健工作中,COR联合Hcy监测及动态观察对保障飞行员的健康和飞行安全,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_2S)被认为是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在许多生理及病理生理情况下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在硫化氢对自噬的作用这一方面仍有一些争论。许多信号通路参与硫化氢的促自噬作用,例如AMPK/mTOR、LKB1/STRAD/MO25以及MiR-30c信号通路。同时,也有许多信号通路在硫化氢的抗自噬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SR-A、PI3K/SGK1/GSK3β、PI3K/AKT/mTOR、Nrf2-ROS-AMPK、AMPK/mTOR以及JNK1信号通路。在治疗人类疾病时,可以设计研发新型硫化氢相关药物,通过调节自噬增加疗效。本文主要讨论硫化氢在其介导的自噬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可利用适配体作为识别元件,将适配体的优良特性和目前先进的检测技术进行结合,例如光学、电化学纳米集成技术或生物膜干涉测量法,为其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和环境实时监测领域构筑了良好应用前景。然而,适配体传感器的进一步应用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环境的复杂性会对其应用产生限制;适配体固化到传感器表面的方式会影响适配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检测效果。本文将主要研究适配体筛选策略的最新进展并对适配体传感器检测环境中小分子污染物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肠癌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与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诊治的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和TP在大肠癌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共观察33例。结果大肠癌原发灶中癌细胞TP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7例预后较好的病例中,原发灶中间质细胞TP表达明显,淋巴结转移灶中癌细胞VEGF不表达。结论大肠癌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癌细胞的TP、VEGF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癌细胞TP表达水平不能预测而间质细胞及炎症细胞的TP表达水平可能预测癌对以5-FU为基础的化疗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CM7与RACK1在各类型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肺腺癌150例、鳞癌150例、大细胞癌20例和小细胞癌50例及其癌旁正常肺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类型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MCM7与RACK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χ~2检验结果显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均与肺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类和临床TNM分期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呈正相关;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MCM7与RACK1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结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呈正相关,二者表达在肺癌中起促进作用,可作为检测肺癌细胞的增殖状态、新的判断预后的重要因子,以其为靶向进行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足底电击建立大鼠内脏高敏感动物模型,并评价其有效性和优势。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足底电击(FSS)组和避水应激(WAS)组。NC组每天放入模拟应激箱中1 h不予刺激;FSS组每天置于电击箱中1 h,给予电击刺激,刺激电压为40 V,刺激频率为20次/min,每次1 s,共5 min;WAS组每天给予1 h避水应激;造模期为10 d。观察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和排便情况,用腹壁回缩反射(AWR)检测内脏敏感性,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F、ACTH、CORT、5-HT浓度和结肠组织5-HT浓度。结果 (1) FSS组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明显高于WAS组和NC组(P<0.05),结肠黏膜无明显病理性损伤。(2) FSS组大鼠血清CRF、ACTH、CORT、5-HT浓度和结肠组织5-HT浓度均较WAS组和NC组明显升高(P<0.05)。(3) FSS组大鼠排便量明显高于WAS组和NC组(P<0.05),其粪便含水量明显高于NC组(P<0.05),而且其大鼠排便量和粪便含水量数值稳定。结论足底电击造模法可建立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且优于避水应激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脉冲1064 nm激光联合酮康唑软膏封包病甲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3例甲真菌病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37例,病甲75个)采用长脉冲1064 nm激光联合酮康唑软膏封包病甲治疗;对照组(36例,病甲87个)单纯使用激光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6个月后随访评估。比较两种方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有效率,观察1064 nm激光联合酮康唑软膏封包病甲治疗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组治疗甲真菌病的总的临床有效率(74.67%)高于对照组(63.22%),3种临床类型在联合组的临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尤其近端甲下型(PSO)的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9≤SCIO≤15时,联合组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9≤SCIO≤15的甲真菌病患者,长脉冲1064 nm激光联合酮康唑软膏封包病甲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单纯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不良饮食方式导致的相关疾病,如肥胖和血脂异常是心律失常的(arrhythmia)重要因素。然而,这些疾病与心律失常的确切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确认。本研究中,我们通过高脂饮食(high fatty diet,HFD)动物模型评估了HFD与小鼠心律失常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标准饮食组(STD,12%脂肪)和高脂肪饮食组(HFD;50%脂肪)两组。10周后进行在体心电图测试,随后采集心脏组织进行生化及组织学测定。结果HFD可引起小鼠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QT间期(QT interval duration)显著延长,心房传导速度(atrial conduction velocity)显著降低,右心房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延长。组织学和生化分析表明,HFD增加小鼠心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并导致炎症。结论HFD可导致小鼠心律失常和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自杀是复杂且致死率高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应激和睡眠障碍均为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且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由于应激和睡眠障碍具有可改变性,了解应激、睡眠和自杀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有助于了解自杀的病理基础,探寻识别和干预自杀的关键靶点,促进对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本文介绍有关应激、自杀、睡眠关联的最新研究结果,分别从 HPA轴功能、多胺应激反应系统等神经生理基础,以及基因、表观遗传修饰等遗传学的角度探讨三者关联的生理机制,探索该领域的研究挑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alamarBlue~?测定细胞活力法、流式细胞术(annxin V-FITC)/PI双染色测定细胞凋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5α-还原酶活性法评价灵芝酸A对前列腺癌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fluorescindiacetate,H2DCFDA)染色测定ROS释放量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方法,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灵芝酸A可通过抑制5α-还原酶活性,抑制睾酮诱导的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诱发细胞早期凋亡来发挥抗肿瘤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灵芝酸A降低前列腺癌细胞中AR的表达,并通过引发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释放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发细胞凋亡,而qPCR和WB的数据进一步表明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抑癌基因caspase-3、bad和aifm1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