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心肌营养素-1(CT—1)mRNA和结缔组织增长因子(CTGF)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动态表达以及厄贝沙坦干预的影响,探讨CT—1和CTGF在糖尿病心肌病(DMC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7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后,糖尿病组再为厄贝沙坦治疗组及糖尿病未治疗组。治疗组以厄贝沙坦灌服12周。分别在病程2、4、6、8、10、12周处死各组大鼠。称量体重(BW)、全心重量(HW)、左室重量(LVW),计算心体比(HW/BW)和左室重量指数(LVWI)。检测心肌CT—1 mRNA和CTGF的表达水平;心肌胶原(Col)和心肌血管紧张素(AngⅡ)含量。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病理改变。结果糖尿病组大鼠的HW/BW、LVW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厄贝沙坦治疗组大鼠的HW/BW、LVWI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厄贝沙坦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和范围较糖尿病组明显减轻。糖尿病组大鼠CT—1 mRNA、CTGF表达明显卜调,随病程延长呈升高趋势(P〈0.01),心肌col、Ang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厄贝沙坦治疗组大鼠的CTI mRNA、CTGF表达与糖尿病组相比较下调(P〈0.01);心肌Col、AngⅡ含量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大鼠心室CT—1mRNA、CTGF和心室局部Col、AngⅡ含量呈明显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CT—1mRNA、CTGF表达上调与心肌肥大、间质纤化密切相关,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心室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厄贝沙坦町减轻糖尿病心肌病的心室重构,其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CT—1和CT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Hao LN  Ling YQ  Luo XM  Mao YX  Mao QY  He SZ  Ling YL 《生理学报》2006,58(6):584-592
本研究观察葛根素是否减轻部分由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导致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um cell,LEC)凋亡。采用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36只大鼠作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他72只大鼠腹腔注射STZ(45mg/kg)后分为STZ组和STZ+葛根素组,每组36只。STZ注射3d后,STZ+葛根素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葛根素(140mg/kg)。于实验开始后第20、40和60天用裂隙灯检查晶状体的形态学变化后处死动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EC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晶状体中ONOO^-的标志物——硝基酪氨酸(nitrotyrosine,NT)的表达,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检测LEC凋亡相关基因iNOS等的表达。结果发现,对照组大鼠晶状体均透明,各项指标基本正常;STZ组大鼠第20天时即出现晶状体混浊,40-60d期间混浊不断加重;STZ+葛根素组大鼠20-40d时晶状体混浊呈加重趋势,但40-60d以后明显减轻。对照组LEC轻度凋亡,而STZ组凋亡细胞呈持续性增长,STZ+葛根素组大鼠20-40d时细胞凋亡呈增长趋势,但40-60d以后明显下降。对照组大鼠晶状体NT未见明显表达;STZ组大鼠NT表达明显加强;STZ+葛根素组大鼠20-40d时NT表达呈增长趋势,但40-60d以后明显下降。对照组凋亡相关基因未见明显变化,STZ组凋亡相关基因iNOS表达明显上调。其他凋亡相关基因如BCL-2、SOD表达明显下调,但NF-κB和TNFR1-FADD-caspase信号转导途径明显上调;STZ+葛根素组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则呈相反改变。上述结果表明,在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中有ONOO^-的标志物NT表达,证明糖尿病大鼠LEC凋亡部分由ONOO^-诱导,这可能是氧化损伤导致白内障形成的新途径。葛根素能够部分逆转ONOO^-对LEC的致凋亡作用,提示葛根素可能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葛根素直接抑制凋亡和对抗ONOO^-对糖尿病大鼠LEC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西洛他唑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生理中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观察西洛他唑治疗组、糖尿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视网膜中血小板反应素(TSP-1)的变化.每隔1周测量血糖一次,4周后糖尿病治疗组、糖尿病组与正常组大鼠的体重、血糖有显著性差异(P<0.01);糖尿病治疗组、糖尿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间TSP-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早期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中均有明显的TSP-1表达,糖尿病西洛他唑治疗组视网膜中TSP-1的表达要低于糖尿病对照组.实验显示西洛他唑可能通过阻止TSP-1的过度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心肌病是极度危险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大鼠组(15只),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正常组大鼠(15只),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成模4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大鼠心肌细胞纤维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同时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心肌细胞中凝血酶1(TS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进行观察。糖尿病大鼠成模前,两组动物的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间无显著差异(P〉0.05)。成模四周后,糖尿痛大鼠与正常大鼠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结构有明显改变。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内TSP-1和TGF—β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TSP—1和TGF-β在糖尿病大鼠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大鼠模型的方法,并观察模型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8周龄的SHR大鼠(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16只,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造模组。另选8只8周龄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给予造模组SHR按55mg/k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STZ,诱导建立糖尿病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结果:小剂量STZ(55mg/kg)腹腔注射SHR制备的糖尿病高血压大鼠模型,造模成本低,成模率高,模型稳定。结论:造模组能成功诱导建立糖尿病高血压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6.
观察吡格列酮在治疗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血小板反应素Ⅰ(thmmbospondin-1,TSP-1)的变化,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影响和可能作用机制。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安慰剂组(D组)和糖尿病吡格列酮治疗组(DP组),8周后取视网膜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RT-PCR半定量检测TSP- 1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中均有明显的TSP1表达,对比于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治疗组视网膜单位面积表达TSP1的细胞数量要较二组对照组高;糖尿病治疗组、糖尿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间TSP-1的荧光灰度值分别为528.2±47.78、493.4±39.36和417.7±28.74:内参照GAPDH的荧光灰度值分别为796.4±21.18、811.2±36.80和832.4±43.18,各组间TSP-1 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吡格列酮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中TSP-1的表达变化有影响,吡格列酮可能在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糖尿病胃平滑肌细胞线粒体途径与胃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糖尿病胃轻瘫的相关发病机制。本研究将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选择血糖正常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造模前禁食12h,自由饮水,模型组大鼠用0.1mmol/L柠檬酸缓冲液配制的2%链脲佐菌素(STZ)60mg/kg一次性腹腔内注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大鼠模型,观察比较近牙槽嵴区牙周膜内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含量,探讨高血糖对牙周组织炎症程度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大鼠(STZ组)模型采用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制备,单纯牙周炎组州组)注射同剂量的枸橼酸钠缓冲液。成模且稳定后(4周),两组都采用大鼠牙颈部丝线结扎的方法诱导牙周炎模型,于结扎后1周,2周,3周处死大鼠,采用组织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结合MATLAB7.0.1图像灰度定量分析法,研究近牙槽嵴区牙周膜中TNF-a水平的变化及牙周组织炎症的进展程度。结果:N组与STZ组除0周外各时间点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N组内各时间点每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STZ组内各时间点每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随时间的增加,各组大鼠的炎症程度增加,TNF—a的表达水平增加,STZ组的病变进展程度显著重于N组。结论:一次性腹腔注射STZ+牙颈部丝线结扎可成功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牙周炎模型。高血糖浓度使糖尿病大鼠牙槽骨TNF-a的表达水平增加,降低了机体的损伤一修复能力,牙周组织的炎症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的影响,研究米诺环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对米诺环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疾病中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米诺环素治疗组,每组10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糖尿病。米诺环素治疗纽给予米诺环素腹腔注射(45mg/kg),共注射10d,模型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给药后8周的3组动物处死,冰浴下取其视网膜组织,随后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介导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L(TUNEL)法进行凋亡细胞原位标记,行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计数,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拟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相同观察时相,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TUNEL阳性细胞显著增多(P〈0.01),在米诺环素组,大鼠视网膜TUNEL阳性细胞数比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米诺环素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讨TSP1表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和机制,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新的实验和理论依据。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8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TSP1在早期链尿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早期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表面血管、神经节细胞层、内外核层中均有明显的TSP1表达,糖尿病视网膜组TSP1 mRNA表达要高于对照组,其中实时荧光定量PCR CT值的结果显示糖尿病组TSP1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要高约3.48倍,二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TSP1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密不可分,TSP1表达的增加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建立糖尿病性心肌病(DCM)大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单次腹腔注射后大鼠心肌和胰腺的病理学变化。用STZ 50 mg/kg、55 mg/kg、60 mg/kg 3种剂量单次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以柠檬酸三钠-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作为对照。72 h后,测空腹血糖及做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3周后,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胰腺和心肌形态学变化,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改变。OGTT和空腹血糖显示3组存活大鼠糖尿病均成模;3周末,50 mg/kg和55 mg/kg剂量死亡率为25%;60 mg/kg剂量高,达到75%;HE染色显示55 mg/kg剂量组大鼠胰岛明显萎缩,轮廓不清晰,胰岛细胞数量少,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并有炎症细胞浸润;50 mg/kg组胰岛和心肌也有变化,但无55 mg/kg组明显。心肌Masson染色显示55 mg/kg组心肌内胶原组织明显增多,排列紊乱,分布不均。55 mg/kg剂量的STZ单次注射大鼠腹腔,造模3周可以建立较明显的DCM模型,可为DCM的组织病理学和实验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配合不同饮食建立糖尿病模型的方法,并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考察,为糖尿病的深入研究及药物开发提供可靠的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Ⅰ);高糖高脂膳食组(Ⅱ);0周STZ(30 mg/kg)+高糖高脂膳食组(Ⅲ);0周STZ(30 mg/kg)+常规膳食组(Ⅳ);6周STZ(20 mg/kg)+高糖高脂膳食组(Ⅴ);6周STZ(25 mg/kg)+高糖高脂膳食组(Ⅵ);6周STZ(30 mg/kg)+高糖高脂膳食组(Ⅶ)。采用尾静脉注射STZ配合不同饮食制备糖尿病模型,动态监测模型大鼠血糖的变化,生化方法检测大鼠血脂的改变,放免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Morris水迷宫检测不同造模型条件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Ⅲ组大鼠于注射72 h后血糖升高明显(P<0.01),至注射第2周血糖升高达顶点(P<0.01),以后逐渐降低,至观察第10周,血糖维持在15 mmol/L(P<0.05)。IV组大鼠于注射72 h后血糖升高,以后迅速降低,至观察第10周,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Ⅴ、Ⅵ、Ⅶ组大鼠于注射72 h后显著升高,此后呈波浪式变化;随着注射剂量增加,降低程度减慢。高糖高脂饲料喂养10周后,各组大鼠CHO,TG,LDL-C均增加;Ⅲ、Ⅳ、Ⅴ组大鼠血清INS水平较对照组增高,除IV外,各组胰高血糖素均高于对照组。水迷宫试验结果显示,Ⅶ组潜伏期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Z(30 mg/kg)配合高糖高脂膳食能够快速、稳定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高糖高脂膳食组6周后尾静脉注射STZ(30 mg/kg)制备模型,血糖升高显著,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明显,倾向于1型糖尿病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Iuteolin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Iuteolin对照纽,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Iuteolin(10ms/(kg·d))灌胃治疗组,高剂量Iuteolin(100ms/(kg·d))灌胃治疗组。各组大鼠饲养8周后,测体重、血糖、心功能、左心室重量、心肌胶原含量及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分离心肌线粒体检测ROS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线粒体肿胀程度。结果:Iuteolin处理对糖尿病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但可减少糖尿病引起的体重下降。高剂量Iuteolin可显著减小糖尿病大鼠心室与体重比值,提高左室发展压,降低左室舒张末压。高剂量Iuteolin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心肌ROS及胶原含量。心肌线粒体ROS水平与肿胀程度均明显下降,心肌线粒体SOD活性明显增加。结论:Iuteolin处理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心肌线粒体氧化应激及抑制线粒体肿胀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及其下游靶基因WISP~1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和糖尿病模型组(DMGroup),腹腔注射STZ55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喂养至8周。测定大鼠的空腹血糖、心体比和心肌羟脯氨酸含量;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组织β-catenin和WISP-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增加,心体比增加,心肌羟脯氨酸含量增高。心肌超微结构显示肌纤维断裂,线粒体呈空泡样改变。心肌β-catenin和WISP-1蛋白表达增加。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β-catenin和其下游靶基因WISP-1表达增加,提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糖尿病所致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5.
链脲佐菌素诱导SD和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SD和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观察大鼠品系、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对大鼠成模率、死亡率的影响,同时研究利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判断大鼠糖尿病成模率的意义。方法设置共同的正常对照组,①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中剂量组(55 mg/kg)和高剂量组(65 mg/kg);②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55 mg/kg),与①中的Wistar大鼠作对比;③SD大鼠随机分为一次给药组和两次给药组,注射剂量均为55 mg/kg,观察期间进行OGTT。结果①Wistar大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②采用SD大鼠、中剂量给药和两次给药的方式可提高成模率,并降低死亡率;③在有明确胰岛病理改变的模型组大鼠,其OGTT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空腹血糖异常阳性率。结论用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Wistar大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选用中剂量给药及两次给药的方式可提高SD大鼠成模率,并降低死亡率,维持时间较长。在动物实验中OGTT比空腹血糖监测更有诊断意义,不易造成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24 h尿蛋白、血肌酐、肌酐清除率(Ccr)和血清尿素氮(BUN)等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且应用基因芯片探讨替米沙坦改善肾功能的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其中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选用20只大鼠,采用STZ法制备糖尿病模型,而后将16只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给予10 mg/kg/d的替米沙坦,n=8)和糖尿病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n=8)。三组大鼠均连续灌胃12周。每4周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和体重。12周末测定大鼠24h尿蛋白、尿肌酐、血肌酐和BUN水平。12周末处死大鼠,取肾脏组织进行基因芯片实验,并运用real time PCR进行验证。结果糖尿病模型组24h尿蛋白(P<0.01)、血肌酐(P<0.05)和BUN(P<0.01)比对照组显著升高,Ccr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替米沙坦能改善糖尿病大鼠24h尿蛋白、血肌酐、Ccr和BUN水平。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替米沙坦组较糖尿病模型组有1541个基因发生显著改变,其中554个上调,987个下调。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氧化磷酸化通路和PPAR通路。Real time PCR证实替米沙坦组较糖尿病模型组ATP合成酶β亚基(Atp5b)、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VIc(Cox6c)和NADH脱氢酶(辅酶Q)铁硫蛋白3(Ndufs3)基因显著下调。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功能。替米沙坦的肾脏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通路和PPAR-γ通路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观察心功能和结构变化,初步分析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相关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高脂膳食组和糖尿病心肌病模型组,采用高糖高脂膳食12周负荷一次性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观察各组动物心脏功能、心脏重量和心重指数、左心室形态和胶原含量等的变化。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心肌病模型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和最大舒张速率(-dp/dtmax)值显著升高(P0.05),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最大收缩速率(+dp/dtmax)、每搏输出量(SV)和心排量(CO)明显降低(P0.05);全心重指数(HW/BW)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W/BW)明显升高(P0.01);常规HE染色显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肥大,细胞核边缘不清等,室间隔和左心室壁厚度明显增加(P0.001,P0.05);心肌胶原含量明显增加(P0.05)。(2)大鼠心脏功能参数±dp/dtmax和CO值分别与结构参数HW/BW和LVW/BW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01或P0.05)。结论大鼠高糖高脂膳食喂养负荷小剂量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可造成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紊乱以及心肌结构重塑,心脏功能与结构变化呈显著相关性,可复制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模型。  相似文献   

18.
链脲佐菌素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的可能性,并观察模型动物早期肾脏损害情况。方法雄性长爪沙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1(DM1组)、模型组2(DM2组),DM1及DM2组沙鼠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100 mg/kg、200 mg/kg STZ,NC组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溶液。注射STZ后1、2、4、6周末,分别监测沙鼠一般情况,血糖、胰岛素等血清学指标和尿液指标,并处死沙鼠进行胰腺和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注射STZ 24 h后,DM2组及DM1组部分沙鼠逐渐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DM2组沙鼠持续高血糖,DM1组沙鼠血糖值与N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有下降趋势;DM2组沙鼠胰岛素显著性降低(P0.05),其他血清学指标及尿液指标均显著性升高(P0.05),DM1组沙鼠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DM2组沙鼠及DM1组少数沙鼠胰腺组织中可见胰岛β细胞减少、空泡样变性等变化,DM2组沙鼠肾脏组织中出现肾小球基质增多,毛细血管襻扩张等病变,DM1组沙鼠肾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STZ 200 mg/kg可成功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在病程早期沙鼠肾脏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神经病理性痛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课题旨在探讨姜黄素对糖尿病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姜黄素治疗纽,模型纽和姜黄素治疗组利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定期检测大鼠血糖、饮食、体重等变化,治疗组于STZ注射2wk后定期灌服姜黄素,分别在2wk和4wk后检测各组大鼠热痛敏和机械痛敏反应,在第4wk利用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TNF-α表达变化。结果:STZ注射组大鼠2周后出现血糖〉14mol/L,并且该模型具有高血糖、体重增长缓慢、多饮多食多尿的特点,符合Ⅰ型糖尿病特征,痛行为测试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出现痛觉过敏,经过给予姜黄素灌服治疗后,痛觉过敏有所减轻,ELISA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脊髓背角TNF-α表达升高,经过姜黄素治疗后TNF-α表达有所下降。结论:成功制备STZ-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经过姜黄素治疗可以减轻糖尿病引起的疼痛过敏,姜黄素对糖尿病疼痛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脊髓背角TNF-α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