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中国遗传学会科学普及工作会议于198。年1月3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26个省市科协、遗传学会、高等院校以及新闻单位的代表近4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4.
中国遗传学会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于1982年2月23日至28日在广州召开。20个省市遗传学会的代表以及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51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对科普工作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科普工作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直接提高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而且是科研成果的传播、推广和普 相似文献
5.
6.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培育出来。转基因作物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传播向非转基因作物的漂移, 会影响非转基因作物品种的种子纯度, 从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为了研究转基因栽培水稻(Oryza sativa)中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向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逃逸的可能性及其频率, 我们选用3个含双价抗虫基因(Bt/CpTI)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及其相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亲本品种(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转基因漂移的实验。为了获取在近距离状况下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之间的转基因漂移频率, 采用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间隔种植的栽培方式, 分别在福建省福州市和海南省三亚市的转基因环境安全实验地进行实验, 并利用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基因来鉴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稻的杂种。共检测了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随机收获的70,056颗种子, 以此计算转基因漂移频率。结果表明, 在相邻种植的情况下, 由这3个转基因水稻向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转基因漂移的频率比较低(0.275–0.832%)。如此近距离条件下获得的低转基因漂移频率表明, 对于严格自花授粉的水稻而言, 通过一定的隔离措施, 能有效地降低由花粉介导的转基因漂移导致的非转基因种子混杂。 相似文献
7.
Bt/CpTI转基因稻及其非转基因亲本对照在间隔种植条件下的转基因漂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培育出来。转基因作物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传播向非转基因作物的漂移,会影响非转基因作物品种的种子纯度,从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为了研究转基因栽培水稻(Oryzasativa)中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向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逃逸的可能性及其频率,我们选用3个含双价抗虫基因(Bt/CpTI)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及其相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亲本品种(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转基因漂移的实验。为了获取在近距离状况下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之间的转基因漂移频率,采用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间隔种植的栽培方式,分别在福建省福州市和海南省三亚市的转基因环境安全实验地进行实验,并利用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基因来鉴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稻的杂种。共检测了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随机收获的70,056颗种子,以此计算转基因漂移频率。结果表明,在相邻种植的情况下,由这3个转基因水稻向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转基因漂移的频率比较低(0.275–0.832%)。如此近距离条件下获得的低转基因漂移频率表明,对于严格自花授粉的水稻而言,通过一定的隔离措施,能有效地降低由花粉介导的转基因漂移导致的非转基因种子混杂。 相似文献
9.
筛选标记的有效选择(筛选周期及筛选效率)是影响作物基因转化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在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过程中,比较研究了两个标记基因(hpt和bar基因)对抗性愈伤组织产生时间及出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hpt为筛选标记,抗性愈伤组织出现周期短,出愈率高达20%左右;而bar基因作为筛选标记时,抗性愈伤组织块出现较慢,出愈率仅10%左右。因此,在水稻的农杆菌转化中,仅作为筛选标记,hpt基因的效果要明显优于bar基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一届眼科遗传学会议在江西吉安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24个省、市、自治区的眼科教授、专家、医务工作者共90多名代表。 会议上宣读了眼科遗传学论文64篇,这些论文除有单基因突变眼病的报告外,还有染色体畸变和多基因病的研究;除个案的家系分析外,还从大组家系分 相似文献
11.
用C-带和涂染技术检测棕色田鼠Y染色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染色体C 带技术和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 ,结果如下 :棕色田鼠雄性个体C 带中期分裂相中 ,X性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着丝粒处存在着强烈的C阳性带 ,而且在短臂的中间也有一条C阳性带 ,但是没有发现深染的Y染色体。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涂染棕色田鼠的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 ,以小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作为对照。涂染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涂染信号检出率分别为 0 - 2 %和 3% - 5 % ,两者均呈阴性反应 ,而对照都呈阳性反应。根据实验结果 ,作者认为在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上及整个基因组DNA中不存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DNA的同源序列 ,其Y染色体上可能没有决定雄性性别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睾丸决定的诱导一般依赖于Sry基因,然而棕色田鼠指名亚种的Sry基因已经丢失,而棕色田鼠指名亚种雌雄个体依然有繁殖能力。我们在研究涉及性别决定的一些基因时,发现R-spondin1与性别决定有关。为了探讨R-spondin1在棕色田鼠中的性别决定中的作用,我们用RT-PCR检测R-spondin1在棕色田鼠性腺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R-spondin1仅在出生后不久的棕色田鼠指名亚种雌性个体的卵巢中表达,在出生后的棕色田鼠指名亚种雄性个体睾丸中未见其表达,这说明R-spondin1可能在棕色田鼠指名亚种卵巢发育中具有某种角色。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Rohrer GA 《Animal genetics》1999,30(1):60-63
Because porcine chromosome (SSC) 8 has become the focal point of many efforts aimed at identify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ffecting ovulation rate, genes distributed across human chromosome (HSA) 4 were physically mapped in the pig. A more refined comparative map of this region for these two species was produced. In this study, four gene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location in the human genome, the availability of nucleotide sequence and their genomic organization. The genes selected wer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asic (FGF2; HSA 4q25-27), 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R; HSA 4q13), phosphodiesterase 6 B (PDE6B; HSA 4p16.3) and aminopeptidase S (PEPS; HSA 4p11-q12). Genomic libraries were screened via PCR and clones were physically assigned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These four genes from HSA 4 were physically mapped to SSC 8p2.3 (PDE6B), 8p1.1 (PEPS), 8q1.1-1.2 (GNRHR) and 8q2.2-2.4 (FGF2). These assignments provide additional benchmarks for the comparative map and help define the level of gene order conserved between HSA 4 and SSC 8. 相似文献
17.
棕色田鼠对熟悉和陌生异性尿液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尿液的方式,探讨了棕色田鼠尿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在气味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棕色田鼠对熟悉异性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在非接触情况下这种倾向不明显;雌雄棕色田鼠在非接触情况下共处后,在直接接触尿液时,雌雄鼠都对异性熟悉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通过实验发现:棕色田鼠不但能够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识别熟悉和陌生异性鼠尿液,而且能够通过感知个体产生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而对陌生的异性个体形成记忆,在以后通过其尿液对其进行识别,而在此过程中尿液中非挥发性成分可能也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Mohamed Hassanane Andras Kovacs Pascal Laurent Kerstin Lindblad Ingemar Gustavsson 《Molecular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1999,53(4):407-412
Double colou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sex chromosome probes was applied on sperm cells of five Swedish Holstein‐Friesian bulls.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cosmids with strong fluorescence signals and scraped chromosomes can successfully be used as markers in this type of study. X and Y segregated as expected according to a 1:1 ratio, and there were no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s. There was a tendency for there to be more Y‐ than X‐bearing spermatozoa, but this bias was assumed to be due to the markers used. Disomic spermatozoa occurred with a frequency of more than 0.1 % (0.067% XX, 0.029% YY, and 0.029% XY), which is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e frequency in humans. Diploid sperm cells occurred with a frequency of 0.05 %. Mol. Reprod. Dev. 53:407–412, 1999. © 199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9.
人工饲养条件下棕色田鼠繁殖和近亲回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棕色田鼠在实验室的繁殖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阴道涂片和阴道外观发现,成年雌性棕色田鼠在雄性的诱导下,有明显的动情周期。妊娠期平均为2111d,平均产仔数为343只。棕色田鼠产后即可动情、交配、怀孕,从而缩短了繁殖间隔期,增加了繁殖强度。连续产多胎时,第一胎的生殖间隔期较长。如果把同洞口捕捉的熟悉鼠配对和与陌生鼠配对相比较,发现前者的生殖间隔期明显的长于后者,而存活仔数和配种成功率明显小于后者,说明熟悉性、亲缘识别和近亲回避也在种群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棕色田鼠洞群内社会组织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每月选取农田样方,用洞道内置夹及挖捕法对棕色田鼠洞群内的群体结构进行调查发现,棕色田鼠在不同的季节,洞群内个体组成不同。在4月和10月,同洞群内成年雄性和雌性的数量较多,往往有两个以上的雌性个体参与繁殖,而且亚成体和幼体的数量也较多;而6月至9月,棕色田鼠多呈雌雄一一配对,有些洞群内也有幼体和亚成体,雌雄共巢,而呈现单配制特征。所以其社会组织呈现群居家庭、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3种类型。4月和10月群居家庭最多(60%,61.53%),6月和9月双亲家庭较多(80%,75%),双亲家庭所占比例和密度呈负相关,而群居家庭所占比例和密度呈正相关。在不同的季节洞口系数不同,洞口系数和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