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伤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将这一过程分为血凝期、炎症期、增值期、组织重构四个相互重叠的时期。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参与了这一过程,这些细胞因子包括EGF、bFGF、VEGF、PDGF等。本文就创伤愈合过程以及其涉及的细胞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创伤时的表达情况、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应用前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受体的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方法观察了C_3H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C_3H_(10)T1/2 CL8(简称NC_3H_(10))和~3H-TdR恶性转化的C_3H_(10)T1/2CL8(简称TC_3H_(10))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果表明细胞恶性转化前后的EGFR都存在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两种结合位点,细胞恶性转化后能结合表皮生长因子的EGFR结合位点减少,Western blotting和受体的亲和交联分析表明EGFR的分子量为170kD,是单链多肽。  相似文献   

3.
人肝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育时几种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定位细胞培养技术.将人肝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序地排列在同一容器内。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染色法(LSAB法).观察人肝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研究肝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结果显示,bFGF、EGF和TGFβ1在两类细胞中的表达量随着细胞增殖率的变化也发生着动态变化。在细胞增殖率增高的时相,正性生长因子bFGF、EGF在细胞中的表达量也增高.而负性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量则降低;在细胞增殖率降低的时机.其表达量正好相反。表明肝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共育培养时,自分泌、旁分泌生长因子对细胞的增殖起着近程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7(IL-17)、白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观察组)及同期5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和比较其外周血中IL-17、IL-6和TGF-β1的水平,并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中IL-17、IL-6和TGF-β1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IL-6和TGF-β1的水平分别为(8.51±2.68)pg/ml、(7.81±5.41)pg/ml和(1093.42±831.21)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的血清IL-17、TGF-β1的水平与其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及大小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血清IL-6的水平与肿瘤的大小相关(P0.05),但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血清IL-17水平与IL-6、TGF-β1的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17、IL-6和TGF-β1水平的升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但IL-6和TGF-β1可能不是血清中IL-17生成的诱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大鼠和小鼠睾丸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了解大鼠和小鼠睾丸是否产生EGF及其细胞定位,本实验用EGF单克隆抗体对大鼠和小鼠睾丸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显示:(1)出生后,大鼠和小鼠睾丸即开始产生EGF,分泌活动主要位于睾丸间质细胞。(2)至性成熟期,少数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及个别圆形精子细胞和管周肌样细胞也产生EGF,使生精小管尤其是血睾屏障管腔小室侧的EGF分泌增加。(3)在本实验中,睾丸支持细胞未见明显EGF阳性染色。结果表明,大鼠和小鼠睾丸是可以产生EGF的,间质细胞是其主要的EGF分泌细胞。进入性成熟期后,少数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及个别圆形精子细胞和管周肌样细胞也产生EGF。大鼠和小鼠睾丸在发育过程中EGF分泌量呈上升趋势,至性成熟期达分泌高峰  相似文献   

6.
恶性转化的成纤维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损伤时间(生前伤0h~2w)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VEGF、TGF-β1、bFGF、的表达。结果VEGF在表皮及皮脂腺呈持续性阳性表达,TGF-β1、bFCF于伤后3h在表皮表达增强,并分别持续至伤后12h和48h。三种细胞因子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伤后6h主要在部分中性粒细胞表达,12h后则主要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数量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于伤后96h达峰值,伤后1w和2w仍见少量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阳性。结论TGF-β1、bFGF在小鼠皮肤表皮的表达强度和损伤时间有关,VEGF、TGF-β1、bFGF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表达在量上和细胞分布上均和损伤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8.
:创伤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出血与凝血、炎症渗出、血管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再上皮化、纤维化和瘢痕改建等,在这一系列的生物学活动过程中都需要能量支持;高等动物使用氧气作为终端氧化剂,通过对碳水化合物的氧化作用为愈合过程中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该过程却可以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这些活性氧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低浓度情况下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而在高浓度时会抑制伤口愈合,而活性量浓度的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创口的正常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9.
分离培养成年大鼠的肺泡 型细胞 ,通过斑点杂交、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研究肺泡 型细胞内表皮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α和 β1 (TGFα、TGFβ1 )及其受体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肺泡 型细胞可表达 EGF、TGFα和TGFβ1 ,也可表达相应的 EGF受体 (EGFR)、TGFβ受体 型和 型 (TβR 、TβR )。表明肺泡 型细胞是合成和分泌 EGF、TGFα和 TGFβ1 的细胞之一 ;细胞凭借其 EGFR、TβR的存在 ,其增殖与分化可能受 EGF、TGFα和 TGFβ1 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两种途径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得佳凝胶治疗烧伤创面的效果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家兔皮肤创伤模型,将每只家兔的背部烧伤区域用2种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分成二组:A组(n=9):为实验组(6个部位):常规方法清洁、消毒创口,使用清得佳凝胶涂抹;B组(n=9):为对照组(6个部位):使用常规的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创口。实验于第3、5、7、9天分别取各组皮肤组织进行切片,作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1.HE观察结果:烧伤后第3天,A组与B组皮肤烧伤创面结构变化不明显;烧伤后第5天,A组表皮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减轻,成纤维细胞增生,水肿减轻,而B组表皮细胞变性坏死减轻程度不明显,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变性坏死程度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烧伤后第7天,A组表皮细胞生长良好,真皮组织水肿基本消失;而B组表皮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开始出现减轻,可见部分上皮增生;烧伤后第9天,A组上皮及结缔组织结构基本接近正常,创面愈合情况较好。而B组以上结构出现改变,但愈合状况不是很理想,真皮组织轻、中度水肿,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2.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烧伤后第3天和第5天,A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可见一些棕黄色颗粒,TGF-β1表达较强;B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未见或少见棕黄色颗粒,TGF-β1无表达或表达很弱。烧伤后第7天和第9天,A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可见密集分布的棕黄色颗粒,TGF-β1表达强;B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TGF-β1表达弱。结论清得佳凝胶是一种烧伤创面良好的外用药,能清除创面坏死组织,有利于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对家兔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兔皮肤创伤为模型 ,连续给药 6 d,第 11天测定创面面积 ,并于第 17天记录创面愈合数。结果 :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高剂量组和磺胺嘧啶银组创面面积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 ( P<0 .0 5 ) ;枯草杆菌喷雾剂的愈合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P<0 .0 5 )。结论 :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能够缩小家兔创面愈合 ,增加创面愈合率  相似文献   

12.
13.
初乳中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可促进体外培养的NIH-3T3细胞的DNA合成,含0.5%(V/V)初乳的培养液与含5%小牛血清的培养液有相同的促进生长作用。初乳每毫克蛋白促细胞DNA合成的能力比牛血清高30倍。人初乳中生长活性物质较为丰富,含有两类生长因子--初乳酸性生长因子(CAGF)和初乳碱性生长因子(CBGF)。这两种因子对尿素和盐酸稳定,其中CAGF不被巯基乙醇失活,而CBGF可被巯基乙醇失活  相似文献   

14.
15.
Andrew Macphail 《CMAJ》1934,30(6):669-674
  相似文献   

16.
创面愈合过程中EGFr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观测了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生长因于受体(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伤后4天EGFrmRNA即有明显的表达,以后逐渐减弱,伤后16天EGFr mRNA已无明显表达.对EGFr基因表达的作用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PDGF在大鼠断层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已经证明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能够促进各种类型的伤口愈合,然而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内源性PDGF表达变化的研究却少有报道,为探讨PDGF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我们应用原位杂交、斑点杂交技术观察了内源性PDGF在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创缘真皮内的毛囊上皮细胞均能表达PDGF-BB基因,在伤后6天,组织修复的高峰期,PDGF-BB基因表达达到最强,伤后12天,伤口完全上皮化,PDGF的基因表达也恢复正常,说明PDGF的基因表达和伤口愈合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提示PDG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创伤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 1999年~ 2 0 0 1年间 5 2 0例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并对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5 2 0例中感染率 14 .0 3% ,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 (72 .6 % ) ,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 (17.8% )和念珠菌 (9.6 % )。在革兰阴性杆菌中 ,大肠埃希菌占主导 (34% ) ,革兰阴性球菌中 ,主要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76 .9% )。这些细菌对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的耐药性 ,并有多重耐药的趋势 ; 类伤口感染率 5 6 .9%明显高于 类伤口的感染率7.7% (P<0 .0 5 )。结论 :创伤患者易发生伤口感染 ,特别是重伤及伤口状况差的患者 ,有高的易感性。针对创伤患者应采取相应措施 ,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Wound healing in most of the Siphonocladales investigated differs markedly from healing processes known in other coenocytic green algae. No wound plug is evident during healing in Ernodesmis verticillata (Kützing) Børgesen, Boergesenia forbesii (Harvey) Feldmann, Cladophoropsis membranacea (C. Agardh) Børgesen, Siphonocladus tropicus (Crouan) J. Agardh, Struvea elegans Børgesen, Struvea sp. and Valonia spp. The wound response in these genera involves substantial protoplasmic motility which includes retraction of the cell contents from the wound site. The protoplasm then either closes around the central vacuole (e.g. Ernodesmis) or breaks up into numerous spherical protoplasts (e.g. Valonia ventricosa J. Agardh). An intermediate pattern of healing is present in Cladophoropsis where the protoplasm usually separates into a small number of portions that individually heal in a manner similar to Ernodesmis. In all cases, the protoplasts resulting from wounding are viable. Struvea anastomosans (Harvey) Piccone, Chamaedoris sp. and Boodlea sp. are unusual in producing a distinct wound plug during healing, thereby resembling the mode of healing reported in various codialean and dasycladalean genera.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wound-induced protoplasmic motility in the Siphonocladales involves the same cellular mechanisms that segregate protoplasm during cell, div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