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含CD自杀基因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了含CMV启动子、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CD)。经Southern杂交和RT-PCR鉴定证实,cd基因已克隆进入AdCMVCD,并在受染细胞中表达。经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的病毒滴度达1×1015pfu/L。经100m.o.i.的AdCMVCD感染的HeLa和C6细胞株在100μmol/L5FC处理后,细胞存活率<20%。同时也观察到AdCMVCD/5FC系统有很强的旁杀伤效应,将3.3%的AdCMVCD受染细胞与96.7%的野生型细胞混合,经50μmol/L5FC处理后,>60%的细胞被杀死。AdCMVCD/5FC系统的建立为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过度增生主要是由于高度增生活性的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异常增多及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所致.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的转移,随后应用药物9-(1,3-二羟基-丙氧基-甲基)鸟嘌呤(ganciclovir,GCV)可选择性地杀死增生细胞.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在体外原代培养成功增生性瘢痕病人的成纤维细胞(FB).重组逆转录病毒GTK转染FB细胞后,用hygromycinB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FB/GTK),经PCR方法检测证明HyTK基因已成功地导入FB中,但不含可复制的辅助病毒.分别用不同浓度的GCV作用于FB/GTK及FB,光镜下观察不同时间后细胞形态变化及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表明,GCV浓度大于0.1μmol/L时即对FB/GTK有显著的杀伤作用,且具有强有力的“旁观者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藉精(MV)O-1mmol/L在1500μmol m^-2a^-1光下处理C3植物花生、水稻和C4植物玉米、甘蔗的叶圆片30mm,O2^2+产生速率随MV浓度提高而加快MV浓度超过10μmol/L,光合放氧出现负植并持续增大。光氧化作用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和qp,而qN则或提高(C3植物,MV10μmol/L)或几平下)。热耗散系数KD的变化与QN相似。秘C4植物相比,C3  相似文献   

4.
王自力  梁国栋 《病毒学报》1999,15(2):119-124
利用腺病毒表达系统在肝癌细胞中成功地表达了有生物活性的白细胞介素-12(IL-12)。IL-12的P35和P40 cDNA分别克隆到腺病毒载体pACCMV.pLpA,构建pAC/P35和pAC/P40表面质粒。与腺病毒重组质粒pJM17共转染293细胞,通过基因重组产生IL-12P35和P40重组腺病毒。用重组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株HepG2和SMMC7721,经ELISA和Western检测证明,  相似文献   

5.
卢大儒  王琪 《病毒学报》1998,14(3):199-204
在腺病毒介导的HSV-tk/NAS系统脑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过程中,建立了野生型腺病毒(RCA)的检测系统,主要包括腺病毒E1区的PCR以及野生型病毒的细胞病理效应观察这两种方法,PCR的灵敏度为1个293细胞所含有的E1片段数。对基因治疗脑肿瘤所采用的重组腺病毒AdTK及其感染的细胞进行RCA的检测,没有发现RCA。通过离体实验首次发现,重组腺病毒对脑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正常的脑胶质细胞;大鼠  相似文献   

6.
利用HSV—TK基因治疗肝癌的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HSV-TK基因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XM-6/TK)。经PA317细胞包装后,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结果显示,XM-6/TK转染HepG2细胞与野生型相比,其生长特点和细胞形态未有改变。给予抗病毒药物-环氧鸟苷(Ganciclovir,GCV)后,转染细胞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细胞数量明显降低。细胞学检查证实,GCV处理后,转染细胞的死亡率显著增加。本结果提示,应用HSV-TK基因治疗肝癌可能为一种治疗肿瘤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将含有重组HBsAg的pMEP4表达性质粒转染HepG2,CHO,C127和CV1细胞,并用ELISA检测表达量,结果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量较高,在C127和CV1细胞中的表达量偏低,而在CHO细胞中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8.
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导入恶性肿瘤细胞,随后可应用药物9-(1,3-二羟基-丙氧基-甲基)鸟嘌呤(ganciclovir,GCV)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将HyTK基因替换逆转录病毒载体GlNa中的neo基因,构建成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GTK,转染混合包装细胞(双噬性PA317细胞和单噬性GP+E-86细胞),通过“乒乓效应”获得高滴度重组病毒.用该重组病毒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B16细胞,用hygromycinB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HyTK+),经PCR方法检测证明HyTK基因已成功地导入肿瘤细胞中,且不含可复制的辅助病毒.分别用不同浓度的GCV作用于HyTK-及HyTK+的B16细胞,光镜下观察24h和48h后细胞形态及进行活细胞计数.结果表明,GCV浓度大于0.1μmol/L时即对B16/HyTK+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电泳迁移分析方法研究了21nt脱氧寡核苷酸G3TG2TGT2G5TG2TGT(CP1)与129bp的乙肝病毒(HBV)核衣壳启动子(Cp)片段内一位点结合形成的三链DNA的特异性及稳定性.在克隆有HBV基因组的质粒pCP10的酶切产物中,CP1仅与含Cp的129bp片段结合.在20mmol/LMg2+溶液中其解离常数(Kd)为1.4×10-7mol/L.不同离子稳定三链DNA的效果依次为sp4+(精胺)>Mg2+>Zn2+>Na+>K+,离子之间存在相互竞争作用.比CP1多一误配碱基的脱氧寡核苷酸G2TG2TGTG3TG2TG2TG2T(CP2)在20mmol/LMg2+溶液中与Cp结合的Kd值约为CP1的1/7,而在60mmol/LK+或5mmol/LZn2+溶液中检测不到它与Cp的结合,这进一步显示了三链DNA形成的特异性.细胞的生理离子浓度被认为是:Sp4+1mmol/L,Mg2+10mmol/L,K+140mmol/L,因此,CP1在细胞内将能特异地与Cp结合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灵芝多糖对人脐血LAK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新  曹容华 《生物技术》1994,4(2):33-35,23
本文研究了灵芝多糖(GLP)对人脐血LAK(CB—LA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独GLP能刺激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增殖,但不能诱导LAK活性,当与50u/mlrIL—2伍用时,可增殖CB—LAK细胞诱导活性,不同剂量GLP(0.5—100μg/ml)影响作用不同,以10μg/ml浓度最好.在不同浓度rIL—2(10—100u/ml)诱导CB—LAK细胞过程中加入GLP(10μg/ml),可明显提高细胞增殖能力,减少rIL—2用量。GLP亦能促进效应阶段CB—LAK细胞对Raji肿瘤靶细胞的杀伤作用(P<0.001)。由此看出,GLP具有增强CB—LAK细胞活性的作用,是一很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BRM),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转TK基因的人结肠癌细胞对多种原药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琼  戈凯 《生物化学杂志》1997,13(3):270-275
构建了含有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LTKSN,经PA317细胞包装后,感染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用G418筛选到稳定表达HSV-TK基因的细胞克隆LoVo/LTKSN,LoVo/LTKSN与野生型LoVo细胞相比,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细胞形态亦无改变,细胞毒试验证明LoVo/LTKSN对GCV的敏感性很高,半杀伤浓度IC50为0.5μmol/L,比野生型细胞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含ArgRS306KR基因args306KR的pUC18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TG1转化子中经DEAE-Sephacel和Blue-Sepharose两步柱层析,得到电泳一条带的ArgRS306KR。纯酶的比活为2790单位/毫克。该酶氨酰化和ATP~PPi交换活力的最适pH分别为pH8.3和pH7.5。氨酰化活力对ATP、Arg和tRNA的Km分别为2.6mmol/L、14.0μmol/L和5.0μmol/L:Vmax为7630单位/毫克;koat为9S-1。ATP~PPi交换活力对ATP和Arg的Km分别为8.3mmol/L和99μmol/L;Vmax为16320单位/毫克;kcat为18S-1。  相似文献   

13.
对纯化的玉米花粉低分子量ATP酶-38kD蛋白的部分理化及药理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该酶与植物细胞中现已发现的马达蛋白(动蛋白及dynamin)存在较大差异。紫外吸收光谱在278nm处有最大吸收。圆二色谱分析表明该蛋白呈现典型球蛋白特征。最适pH为8.0,对ATP的Km为8×10-4mol/L,Vmax为3.5μmolPi每min每mg蛋白质。对NTP底物专一性为CTP>ATP≥GTP>ITP>UTP,药理学研究表明:该酶对0.1mmol/LNa3VO4、2.4mmol/LNaF及0.1mmol/LNEM均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目的是在离体大鼠肠系膜动脉床灌流模型上,观察几种常见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PGE2)、缓激肽(BK)、组胺(HI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5-羟色胺(5-HT)对血管周围感觉神经介质CGRP释放的直接影响。结果显示:PGE2(1-100μmol/L)和BK(5-10μmol/L)能引起大鼠肠系膜动脉床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释放CGRP。HIS,PAF和5-HT则未见明显作用。结果提示,PGE2与BK可能是引起血管周围感觉神经兴奋和CGRP释放的主要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15.
使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和DNA荧光染料Hoechst33342联染细胞的方法,利用显微分光光度计MPVⅡ测量了两种温度敏感细胞—6M2和tsRSVNIH3T3-LA90细胞及C3H10T1/2和转化C3H10T1/2细胞在不同细胞周期时相内钙的浓度,发现从G1期到S期到G2期,6m2细胞当在33℃培养时(转化状态)胞内钙的浓度〔Ca^2+〕i分别为85.0,138.4239.0nmol  相似文献   

16.
丹皮酚对心肌细胞自律性和延迟后除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与方法:采用常规玻璃微电极技术研究丹皮酚对离体心肌细胞自律性(AM)、延迟后除极(DAD) 及触发活动(TA)的影响。结果:1.8×10-4mol/L丹皮酚灌流组,肾上腺素(Adr)的阈浓度空白对照组为(1.28±0.57)μmol/L,药后为(1.56±0.53)μmol/L(n=9,P>0.05);用(1.8×10- 3) mol/L丹皮酚(Pae)灌流组,Adr 浓度由空白对照组的(1.22 ±0.62)μmol/L升高到(6.22±2.11)μmol/L(n=9,P<0.01)。1.8×10-3mol/L的Pae 能明显抑制哇巴因(Oua)诱发的DAD的幅值,当基本刺激周长为500,400,300 和200 ms 时,其DAD幅值从(5.5±2.0)mV,(7.3±2.1)mV,(8.0 ±2.4)mV和(9.2±1.9)mV减小到(3.0±1.1)mV、(3.6±1.7)mV,(4.3±2.0) mV和(5.9 ±1.6) mV,P<0.01。当基本刺激周长为200 ms时,TA 数目由5.5±1.0 降至0.7±0.3(P<0.01)。结论:丹皮酚能抑制心肌细胞AM、DAD及TA,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3H-TdR参入法,测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和内皮素-1(ET-1)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的影响,以及胰岛素与bFGF或ET-1促MC增殖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bFGF(5-200ng/ml)和胰岛素(0.1-2.4U/ml)均显著升高MC的3H-TdR参入值(cpm值)(P<0.01)。ET-1对MC的cpm值的影响依剂量不同呈现两种不同的效应,在10-9-10-7mol/L时,随着浓度的升高,MC的cpm值明显升高(P<0.01),并以10-8mol/L作用最强;当升高到10-6mol/L时,MC的cpm值出现降低趋势。胰岛素与bFGF或低浓度ET-1(≤10-8mol/L)共同作用于MC时,MC的cpm值明显高于二者单独作用之和(P<0.01),与高浓度ET-1(>10-7mol/L)共同作用于MC时,MC的cpm值小于二者单独作用之和(P>0.05)。上述结果说明,胰岛素、bFGF和ET-1均能显著促进MC增殖;胰岛素与bFGF或低浓度的ET-1促MC增殖具有正协同作用,与高浓度ET-1呈现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GDNF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体内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能介导GDNF基因转移和表达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其中GDNFcDNA插入腺病毒基因组的E1区并由CMV启动子控制在人293细胞内通过同源重组包装生成重组腺病毒后,用形态学方法、病毒DNA酶切分析、PCR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正确.经测定病毒滴度达到1010pfu/ml.用免疫沉淀方法从重组腺病毒感染的293细胞及其培养基上清中均检测到大量GDNF蛋白.用重组腺病毒直接感染或者用其条件培养基处理,分别使胚胎大鼠中脑原代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目增加88.2%和96.4%,明显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对帕金森氏病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1HNMR法测定TDK肽在H2O(HODK),50%六氟丙醇(FPDK)和2mol/LGu·HCl(GUDK)中的溶液构象。在HODK和FPDK中,TDK肽的两段序列Asp0~Ile4,Ser9~Ile17分别具有较稳定的α-螺旋含量;而GUDK的SALS序列仍能检测到有序残存结构。并假设SALS序列是肽链形成二级结构的原始核心。  相似文献   

20.
 在体外培养并鉴定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F B)的基础上,采用重组逆转录病毒 G T K 介导并联合应用 ganciclovir 对 F B细胞进行体外杀伤,以探究 T K/ G C V 系统体外杀伤成纤维细胞的机制.经光镜、电镜及凝胶电泳等实验发现,在 T K/ G C V 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杀伤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这提示 T K/ G C V 系统对体外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杀伤作用部分是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