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堤式颅窗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观察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本室建立的围堤式颅窗软脑膜微循环观察方法。大鼠暴露颅骨,顶骨钻孔后,固定一根4号头皮针于骨孔边缘,将牙托粉、牙托水调匀后于骨孔周围围一个环形堤,根据需要硬脑膜可以保持完整或剥去。经头皮针持续向颅窗内输恒温人工脑脊液(aCSF),并维持颅窗内aCSF的pH值和Pco2于正常水平。颅窗内数毫米厚的aCSF将外界隔开,使脑组织和软脑膜处于较好的生理环境。围堤式颅窗简便易行,并可达到与密闭颅窗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示踪剂FLNa在脑缺血及再灌注的动物模型上,通活体观察和测定血液、脑等脏 荧光强度,以及对软脑膜微血管荧光光图象的平滑处理与定量分析,研究软脑膜微血管的通透性,探讨脑缺血及再灌注对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内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缺血、缺血及再灌注会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大,这种损伤一般发生在缺血或再灌注早期,早然各脏器微血管都受到损伤,但其荧光值不同,说明各脏器抗缺血与缺氧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时红细胞的粘附,探讨红细胞粘附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STZ诱发大鼠糖尿病,FITC体外标记糖尿病红细胞后输给正常大鼠,荧光显微镜观察怕糖尿病红细胞在正常大鼠软脑膜微血管中的流动;透射电镜观察糖尿病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红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构:与正常红细胞相比,FITC标记的糖尿病红细胞在血液正常的大鼠脑微血管中可以较长时间停留在内皮细胞表面,不被血流冲走,提示红细胞对微血管内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堤式颅窗软脑膜微循环实验方法,利用去甲肾上腺素和α,β-受体阻断剂,研究了交感神经在缺氧性脑血管扩张反应(HCV)中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10-7mol/L和10-6mol/L)对软脑膜微动脉无明显作用。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局部用药,下同)对HCV无明显影响,而用10-6mol/L哌唑嗪阻断软脑膜微动脉α-受体可明显增强HCV(由21.5±9.8%增至30.6±9.2%,P<0.01)。结果提示,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对脑血管影响较小,但在缺氧时,交感神经对脑血管有收缩作用。交感神经可能通过增加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受体,限制微劝脉扩张而在缺氧性脑血管扩张反应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钠素可调节脑屏障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Steards 和 Nathanson 发现大鼠心钠素1-28(rANP 1-28)可增加脑微血管和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膜鸟苷酸环化化酶活性,其最大反应活性(Vmax)分别较对照组高215和58%,活性常数(Ka)分别为0.5nM 和9.8nM;而对硬脑膜、软脑膜、蛛网膜及脑室组织基质无明显作用。提示心钠素对脑屏障组织有特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 给予小鼠脑内接种隐球菌构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小鼠被随机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实验组小鼠脑内接种隐球菌菌悬液,对照组小鼠脑内接种生理盐水。结果 从组织病理方面观察到,实验组小鼠脑组织中的蛛网膜下腔、软脑膜表面、脑实质内、侧脑室脉络丛组织内均可见隐球菌菌体,脑膜轻度增生,侧脑室轻度扩大,脉络丛血管轻度扩张充血。对照组小鼠脑组织可见侧脑室轻度扩大,蛛网膜下腔血管、脑实质内血管、脉络丛血管均有轻度扩张充血,而蛛网膜下腔、软脑膜表面、脑实质内及侧脑室和室旁均未见隐球菌浸润。从组织病理观察结果两组具有一定的对比性。结论 小鼠脑内接种隐球菌构建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模型,为研究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提供了一个工具。  相似文献   

7.
人尾加压素Ⅱ对大鼠脑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UII)对于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S)、UII(10-7mol/L)、去甲肾上腺素(NA,10-6mol/L)、UII(10-7mol/L) NA(10-6mol/L)等五组,采用活体微循环观测技术观察大鼠软脑膜微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等微循环参数,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测定软脑膜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软脑膜细动脉和细静脉血管内径分别为(35.4±3.6)μm和(40.6±8.5)μm,UII组于滴加UII(10-7mol/L)后即刻细动脉和细静脉出现收缩,1 min时细动脉和细静脉收缩达到高峰,血管内径分别为(25.6±3.4)μm和(23.4±3.3)μm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5);细动、静脉内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5);软脑膜血流量于滴加UII(10-7mol/L)后1 min开始升高,5 min达到高峰(3.5±0.4 )PU 值,正常对照组(2.3±0.6)PU值(P<0.05).结论:UII可以使大鼠软脑膜微血管收缩,血流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用软脑膜铺片技术,兔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17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血管床心钠素受体分布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小动脉及细动脉壁上心钠素受体分布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血压大鼠,P<0.01。此外,在细小动脉分叉部位心钠素受体分布密度增加,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其分叉部位的受体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血压大鼠。从实验结果显示,我们试用的软脑膜铺片技术显然弥补了组织切片中从血管横断面观察心钠素受体分布的局限性,清楚地展现了整个血管床心钠素受体分布特征。根据实验结果提示这些阻力性动脉心钠素受体密度减少与细小动脉舒血管反应减弱,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有着明显的关系;尤其是对调节外周循环血量和外周阻力充当闸门作用的细小动脉分叉部位,心钠素受体密度降低这一特征在高血压发生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大鼠颅骨开窗观察软脑膜微循环的方法研究了内皮素(ET-1)10-10-10-7mol/L对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以及失血性休克时软脑膜对ET-1的反应性。并用10-7mol/L造成失血性休克后脑血管痉挛的模型,观察尼莫地平、川芎嗪、654-2对内皮素引起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10-9、10-8和10-7mol/L3种浓度ET-1可使软脑膜小动脉、细动脉强烈收缩,收缩率分别为27.7%、46.8%、78.5%,其收缩强度与ET-1的浓度有关。对静脉的作用不明显。10-10mol/LET-1可使细动脉轻度扩张。出血性休克时,软脑膜血流明显减慢,小动脉、细动脉管径对ET-1的收缩作用更敏感,脑组织血流明显减少。尼莫地平具有较好的拮抗ET-1引起软脑膜动脉的收缩和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川芎嗪也能拮抗ET-1引起软脑膜动脉的收缩,但作用较尼莫地平弱。654-2不能缓解ET-1对软脑膜动脉的收缩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鼠颅骨开窗观察软脑膜微循环的方法研究了内皮素(ET-1)10^-10-10^-7mol/L对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以及失血性体克时软脑膜对ET-1的反应性。并用10^-7mol/L造成失血性休克后脑血管痉挛的模型,观察尼莫地平、川芎嗪、654-2对内皮素引起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10^-9,10^-8和10^-7mol/L3种浓度ET-1可使脑膜小动脉、细动脉强烈收缩,收缩率分别为27.7%、46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探索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和原代培养的方法并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2~3周龄的SD大鼠,解剖得到大脑皮质,两次酶消化及牛血清白蛋白或葡聚糖和Percoll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基质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鉴定。结果发现,培养12h即可见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长出,细胞呈短梭形,区域性单层生长,5~7天内皮细胞融合,内皮细胞纯度达90%以上;内皮细胞的贴壁和生长有赖于所涂布的基质,纤连蛋白/Ⅳ型胶原优于鼠尾胶和明胶;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内皮细胞表达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相邻内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结构。提示该方法能成功进行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可用于脑微血管内皮的生理、生化及药理学研究,亦可用于构建大鼠血脑屏障模型。  相似文献   

12.
小鼠急性低氧暴露时脑微循环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通过急性减压缺氧状态下脑微循环改变的观察进一步探讨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机理。实验采用鼠尾静脉注射吖啶橙荧光素作标记,落射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急性低氧状态下脑血管普遍扩张,但脑表面微血管的扩张大于脑深部微血管的扩张,微动脉的扩张大于微静脉的扩张;脑表面及深部的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密度增加、间距缩小;脑血流随缺氧加重而变慢并有淤积;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及出血;神经细胞肿胀,胞浆内有空泡水肿。提示急性高原缺氧状态下脑微循环有明显障碍。  相似文献   

13.
徐宏玺  蔺世龙 《蛇志》1995,7(1):9-12
通过脑膜微循环、脑神经细胞酶活性测量、脑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实验研究和134例缺血性脑病病人临床治疗证明,抗栓酶治疗缺血性脑病的效果是确切的;其机理除降低血粘度、解聚、溶纤外,还发现有增强微循环血流动力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血管舒张功能的调控作用和对脑细胞酶活性及脑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隐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真菌,因其有嗜中枢特性,常导致隐球菌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所以其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长期受到关注。许多因素可以影响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如单核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隐球菌荚膜、尿素酶及 CPS1基因等,该文就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影响隐球菌通过血脑屏障的因素逐一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杨海帆  董海龙  张昊鹏  徐晨  郭超 《生物磁学》2011,(22):4225-4228
目的建立脑电监测SD大鼠异氟醚全身麻醉模型并分析脑电监测结果。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20只,先行脑电电极置入术,术后使用密闭吸入麻醉动物行为学观察圆筒,观察异氟醚引起的麻醉诱导、维持、觉醒状态并记录诱导、觉醒时间。将记录的行为学结果对照典型脑电图波形改变判断麻醉深度。结果:实验SD大鼠均检测出脑电图,通过对照行为学观察发现动态脑电监、}测结果同异氟醚麻醉过程进展一致。在麻醉过程中SD大鼠出现典型的全身麻醉脑电循环。结论:动态脑电监测和SD大鼠行为学观察可以准确反应全身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脑电监测SD大鼠异氟醚全身麻醉模型并分析脑电监测结果。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20只,先行脑电电极置入术,术后使用密闭吸入麻醉动物行为学观察圆筒,观察异氟醚引起的麻醉诱导、维持、觉醒状态并记录诱导、觉醒时间。将记录的行为学结果对照典型脑电图波形改变判断麻醉深度。结果:实验SD大鼠均检测出脑电图,通过对照行为学观察发现动态脑电监测结果同异氟醚麻醉过程进展一致。在麻醉过程中SD大鼠出现典型的全身麻醉脑电循环。结论:动态脑电监测和SD大鼠行为学观察可以准确反应全身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7.
渔游蛇(Xenochrophis piscator)的脑及脑神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晏  汤玉霞 《蛇志》1997,9(4):24-28
了解渔游蛇的脑及脑神经,方法 解剖整体和观察蛇头标本。其形态特点与乌稍蛇相似但逼神经已与迷走神经分开并单独出颅,出颅后第一脊神经,然后进入脑颈干。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血栓运动分析的微血管特征结构自动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微血栓运动分析的微血管特征结构自动提取策略。提出用灰度梯度直方图统计来自动选阈的快速阈值值化算法,检测形态复杂的微血管图像边缘,抑制次要的微血管,采用低阈值双窗二次角点选择策略选取边缘曲线角点。通过微血管显微图像及其二值化图像分析,建立反映含微血栓的微血管特征结构模型,利用微血管的先验知识,给出提取微血管特征结构的算法,最后给出微血管显微图像结构的提取结果,实验证明该算法是十分有效的。含微血栓的微血管的特征结构建立,复杂的微血栓的匹配和识别问题将得到简化,微血管及微血栓的形态变化及运动估算任务得以减轻。该研究对于脑微循环障碍和老年病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络救脑注射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影响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通络救脑注射液对培养的正常及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影响。揭示其通络作用的效应靶点与特征。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传至第三代。分为正常及拟缺血组,采用培养基氧糖刺夺(OGD)法建立拟缺血模型。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测定不同浓度的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正常及OGD内皮细胞的活性影响。结果:通络救脑注射液作用于正常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未加药组比较,小剂量药物抑制细胞活性趋势,大剂量促进细胞活性趋势,剂量总趋势呈反抛物线形;通络救脑注射液作用于OGD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小剂量范围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呈显著和极显著差异,而大剂量组则抑制细胞活性,剂量总趋势呈抛物线形。结论: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正常及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药物剂量与细胞增殖活性呈非线性关系。天剂量与小剂量可能是不同的作用机制,反映了中药复方药效的多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颅神经损害与脑脊液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7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伴颅神经损害和不伴颅神经损害两组,对其临床特点及脑脊液外观、压力及细胞学、生化、免疫球蛋白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颅神经损害者占所有病人的22.5%(39/173),视神经损害占61.5%(24/39),外展神经损害占53.8%(21/39),动眼神经损害占15.4%(6/39),听神经损害占15.4%(6/39);颅神经损伤组较无颅神经损伤组脑脊液压力、蛋白质及Ig G、Ig M、Alb明显升高(P0.01或0.001),且颅神经损害者头颅MRI脑膜强化较无颅神经损害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脑脊液外观、白细胞计数及比例两组间并无发现显著差异。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伴颅神经损害时,脑脊液压力、蛋白质及部分免疫球蛋白较无颅神经损害者明显升高,这将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颅神经损害的临床诊断,对于有颅神经损害的结核性脑膜膜炎患者加强并早期启动抗结核治疗,以减少蛋白质沉积,从而降低颅神经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