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苧麻属校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苧麻属Boehmeria Jacq属于荨麻科苧麻族Trib.Boehmerieae,由N.J.Jacquin在1760年根据产于美洲中部的Boehmeria ramiflora Jacq建立的(文献见后)。对本属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大概只有两个学者。C.L.Blumel)于1856年在其荨麻科的专著中记载了荨麻属植物74种,并将这些种分为6群:  相似文献   

2.
中国苦苣苔科的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81,1(4):35-75
作者自1979年承担了中国苦苣苔科志的编写任务以后,整理了唇柱苣苦属Chirita D.Don、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 Wall.等属的标本,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新分类群,其中的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 W.T.Wang及圆唇苣苔属Ggrocheilos W.T.Wang已在本刊第3期发表,本文现在发表唇柱苣苔属的新种,并将该属在我国拥有丰富种类的唇柱苣苔组Sect. Gibbosaccus Clarke作出初步分类安排。  相似文献   

3.
对苎麻属4个种的rbcL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T/A克隆产物的序列测定.扩增出长度为1370bp的rbcL序列.从GenBank中选取荨麻科8个属的rbcL序列,将所有物种的rbcL序列排序后,总长度约为1 428bp.其中保守位点1 263个,变异住点165个,信息位点71个.利用MEGA3.1软件构建荨庥科植物的MP和NJ系统树,并根据rbcL区碱基序列的差异计算种间的遗传距离,从而进一步探讨荨麻科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其中,赤车属、锥头麻属、藤麻属、楼梯草属和冷水花属聚为一支,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墙草属、单蕊麻属和苎麻属聚为另一组;而荨麻属植物在一级分支中就与荨麻科其他属植物分开,说明该属与其他属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4.
中国荨麻科冷水花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家瑞 《植物研究》1982,2(3):1-132
冷水花属Pilea Lindl.是荨麻科藤麻族Trib.Prccrideae[22]中的一个较原始的属,也是荨麻科最大的一个属,约600[14]种,约占该科全部种数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于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新几内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较少。在我国,原记录有70余种,经研究整理后,本文记载了85种(其中存疑种2种),8亚种,7变种,其中新种31种,我国新记录9种,还有部分标本暂时难以作出鉴定,它们代表了大约六、七种,这样,估计我国冷水花属植物约有90余种,为我国尊麻科的一个大属(另一大属楼梯草属Elatostema, 108种) (王文采,中国植物志手稿,未发表),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少数种类可分布到东北省区。这属植物喜好生长于山坡阴湿处,是为这些地区山坡阴湿环境草本植被的重要建群植物。  相似文献   

5.
林云  毕海燕  李超  云映霞 《植物研究》2019,39(2):310-320
对我国11个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原白中模式标本引证的排印错误做了更正:砚山锥栗(壳斗科)原白中错误地将模式标本引证为王启无84116,实际应为王启无84416,前者属于菊科植物Inuna helianthus-aquatica C.Y.Wu ex Ling。长果柯(壳斗科)原白中错误地将模式标本引证为K.M.Feng 13012,实际应为K.M.Feng 13102,前者属于冬青科植物Ilex triflora Bl.。福建红小麻(荨麻科)原白中错误地将主模式标本引证为C.J.Chen&Z.Y.Li 109,实际应为C.J.Chen&Z.Y.Li 103,前者属于荨麻科植物Oreocnide frutescens(Thunb.)Miq.。少毛全缘叶紫麻(荨麻科)原白中错误地将主模式标本引证为N.K.Chun 44099,实际应为N.K.Chun 44033,前者属于杜鹃花科植物Lyonia ovalifolia(Wallich)Drude var.rubrovenia(Merr.)Judd.。甘南铁线莲(毛茛科)原白中错误地将主模式标本引证为Baishuijiang Exped.4490,实际应为Baishuijiang Exped.4990,前者属于卫矛科植物Euonymus alatus(Thunb.)Sieb.。矮粗距翠雀花(毛茛科)原白中错误地将模式标本引证为Sichuan Veg.Exped.3137,实际应为Sichuan Veg.Exped.3173,前者属于龙胆科植物Gentiana conduplicata T.N.Ho。镇康黄芪(豆科)原白中错误地将主模式标本引证为T.T.Yu 17255,实际应为T.T.Yu 17225,前者属于莎草科植物Scirpus lushanensis Ohwi。宽翼棘豆(豆科)原白中错误地将模式标本引证为Qinghai-Xizang Comp.Exped.9484,实际应为Qinghai-Xizang Comp.Exped.9485,前者属于石竹科植物Arenaria kansuensis Maxim.。肾瓣黄芪(豆科)原白中错误地将模式标本引证为Qinghai-Xizang Comp.Exped.3650,实际应为Qinghai-Xizang Comp.Exped.3605,前者属于麻黄科植物Ephedra gerardiana Wall.ex Mey.。湖南长柄槭(槭树科)原白中错误地将模式标本引证为李泽棠2944,实际应为李泽棠2994,前者属于杜鹃花科植物Pieris formosa D.Don。峨眉勾儿茶(鼠李科)原白中错误地将模式标本引证为杨光辉54729,实际应为杨光辉54723,前者属于山茱萸科植物Helwingia chinensis Batalin.。  相似文献   

6.
大石围天坑群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资源。为进一步了解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特征, 该文在天坑不同位置(坑口、坑腰、坑底)以及坑外共布设25个样地, 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共鉴定出269种维管植物, 隶属于89科176属, 群落物种组成数量较多的科主要有樟科、蔷薇科、荨麻科等。群落成层现象明显, 各层优势种分布较为均匀, 其中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等, 灌木层优势种有异叶梁王茶(Metapanax davidii)、滇鼠刺(Itea yunnanensis)等, 草本层以楼梯草属(Elatostema)占优势。群落季相明显, 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 底部有常绿阔叶林分布, 坑口边缘小面积分布有落叶阔叶林; 群落生活型谱: 高位芽植物为55.76%, 地上芽植物为29.74%, 地面芽植物为6.69%, 隐芽植物为5.21%, 一年生植物为2.60%。该文分析了天坑植物群落类型、组成、结构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赤车属Pellionia Gaud。是荨麻科冷水花族Trib.Prorideae中的一个属,约有7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到亚洲亚热带地区以及大洋洲一些岛屿,在我国约有17种,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  相似文献   

8.
侧金盏花属修订(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94,14(1):1-31
(1)本文承认毛莨科侧金盏花属植物共30种,4亚种,11变种和2变型,并将其等区分为2亚属,6组,6系。(2)根据有关特征分析,发现了一些重要演化趋势,据此确定以特产尼泊尔的Adonis nepalensis为代表的Sect.Leiocarpa为此属的原始群,此属的其他群均源出于此群。(3)根据Sect.Ancistrocarpium,Ser.Amurenses,以及Ser.Apenninae和ser.Vernales的地理分布可分别看出三条迁移路线:(a)由喜马拉雅西部向西到达欧洲西南部,(b)由我国西南部山地向东北沿中国西南-东北走廊到达西伯利亚东部和日本,(c)从我国西南部山地向北到达亚洲北部。(4)一年生的亚属Subgen.Adonis有9种,在中东集中分布了8种,1亚种,6变种,这里是此亚属的次生分化中心,其起源中心可能位于喜马拉雅西部。(5) A.nepalensis具原始的瘦果,但同时又具进化的羽状复叶,因此不是此属的最原始种,后者可能尚未被发现,或已绝灭,根据上述三条迁移路线的分布格局,以及A.nepalensis和Ser.Amurenses的原始种的分布,推测喜马拉雅东部至横断山区一带可能是最原始种和Adonis属起源中心的所在地区。(6)简要回顾了此属的分类历史,并综述了此属的经济用途。  相似文献   

9.
符龙飞  韦毅刚 《生物多样性》2022,30(7):21537-401
洞穴是喀斯特景观中普遍存在的地质地貌结构, 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仅2001-2020年间, 就发表了中国喀斯特洞穴维管植物新属1个; 新种(含种下等级) 170个, 隶属于16科31属, 占近20年发表的中国维管植物新种的3.9%, 说明洞穴植物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潜力。据统计, 中国喀斯特洞穴维管植物有110科339属871种, 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重庆等地。物种数排名前5的科包括苦苣苔科、荨麻科、鳞毛蕨科、秋海棠科和茜草科, 其所含物种数共占整个洞穴植物种类的39.4%; 排名前5的属包括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楼梯草属(Elatostema)、耳蕨属(Polystichum)、秋海棠属(Begonia)和凤尾蕨属(Pteris), 其所含物种数共占整个洞穴植物种类的25.1%。本名录的所有洞穴植物中, 草本习性的种类占一半以上。从洞内分布来看, 仅有10.7%的种类分布于弱光带, 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占比远高于被子植物, 说明前者更能适应弱光带的极端环境。不仅如此, 洞穴维管植物也具有较高的特有性成分, 其中省级特有种占比25.8%, 分别包括非洞穴特有种(11.0%)、多洞穴特有种(3.3%)和单洞穴特有种(11.5%)。依据文献显示受威胁种类有115种(占13.0%)。受威胁种类占比较高的类群均是近年来发表新种较多的科, 包括鳞毛蕨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秋海棠科、茜草科等。针对这些类群, 有待更详细地调查来完善对它们的评估。此外, 本名录中至少有36%的种类没有任何分子数据, 亟待补充。  相似文献   

10.
对棒束孢属Isaria及近缘属物种开展5基因(nrSSU、nrLSUtef-1αrpb1 rpb2)测序并联合分析,结合GenBank相关类群序列,探讨棒束孢属系统发育关系,最终获得95个菌株、58个明确分类群的2-5基因序列。利用MEGA和MrBayes软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棒束孢属多系起源于虫草菌科中,分3个不同分支。A支主要由Isaria cicadaeI. teniupesI. coleopterorumI. fumosoroseaI. cateniannulata等组成;B支包括I. poprawkiiI. locusticaI. javanicaI. amoeneroseaI. cateniobliqua;C支仅有I. farinosa。分支间被Cordyceps militarisC. ninchukisporaC. pruinosa等隔开。棒束孢在形态上,主要以瓶梗基部膨大、尖端变细及孢子呈链状等特征与其他类群分开,但同时也发现有棒状分生孢子梗和单孢子类型。基于节点的分歧时间预测分析,推测棒束孢属首次分化于70Mya,但棒束孢属主要物种形成却在60-55Mya,且3个分支的棒束孢物种为快速同时形成,而后大多数类群表现遗传稳定。同时发现,与Isaria Clade A较近一支有粉被玛利亚霉Mariannaea pruinosaC. pruinosa无性型)和蛹草蚧霉Lecanicillium militarisC. militaris无性型);与粉棒束孢距离最近一支有Akanthomyces aculeatusC. tuberculata无性型)和L. attenuatumC. confragosa无性型),是两个不同的属征分类群,且相互间遗传距离较近。根据棒束孢属及其近缘种属形态特征的复杂性推测,棒束孢属在快速物种形成中,其近缘类群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失和选择性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