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佛坪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借助旋涡模型,对佛坪大熊猫在未来100年的种动态进行了预测,并对其长期存活状况以及它在环境波动、迁移扩散状太民的变化、杠息地变化和不同灾变条件下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佛坪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在100年内大体稳定,略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是秦岭.我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也是秦岭;我国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的主要分界线,还是秦岭…… 相似文献
3.
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在昆虫中研究较多,而在大型脊椎动物中研究却较少,这主要是受研究方法的限制。为此,作者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临时空间样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调查研究中去。结果表明:(1)大熊猫粪团在野外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并与负二项分布拟合较好;(2)在冶勒自然保护区,生活有’ 只左右的大熊猫,其密度为0.0325只/km2,如只考虑竹林内的生态密度,也只能达到0.3395~0.5340只/km2,其前景不容观。 相似文献
4.
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10月和2008年4月,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的活动痕迹进行了样线调查,研究了该区内大熊猫种群及其同域主要伴生动物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影响大熊猫活动分布格局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观音山和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及同域主要伴生野生动物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大熊猫在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的活动痕迹密度、范围均小于佛坪自然保护区;研究区内2个大熊猫高密度等级的活动中心均分布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大部分地区无大熊猫活动;羚牛、斑羚、野猪等大熊猫主要伴生动物在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活动痕迹数量高于佛坪保护区;人类干扰可能对大熊猫种群活动的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6.
佛坪大熊猫的移动习性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1991年4月1992年4月,在佛坪自然保护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方法,对大熊猫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佛坪大熊猫有季节性能垂直移动习性。海拔2200米以上的松花竹林为夏居地,1300-1900米的巴山木竹林为冬居地。每年6-9月熊猫向上移动至夏居地,10月至次年5月在冬居地活动。熊猫的移动与气候和食物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卧龙与佛坪大熊猫产仔巢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仔巢穴的选择和利用是大熊猫繁殖行为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关系到产仔的方便、顺利和母仔的安全。巢穴的选择与大熊猫种群密切有关。对1980—1990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下称卧龙)和佛坪门然保护区(以下称佛坪)发现的18处大熊猫巢穴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青川县大熊猫冬季对栖息地选择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栖息地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表明该地大熊猫冬春季对地形的选择主要为向阳的陡坡和斜坡或较干燥的阴坡,郁闭度0.6以下,主要活动在海拔2200-2800m区域;随着年代的递增,栖息地的面积日趋缩小,种群数量也逐步减少,分别为114只、60只和47只;探讨了影响分布和数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长期监测数据看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的发展趋势与生态习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野生动物监测在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上占有关键地位,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濒危物种乃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对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监测基本尚未纳入常规,针对野生种群的监测报道迄今罕见。本文以佛坪自然保护区2000 ~ 2006 年大熊猫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大熊猫遗留的新鲜粪便等痕迹指标探讨了该地大熊猫种群的发展趋势与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大熊猫生态习性。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略显缓慢增加的趋势(t = 1.98,P = 0. 082),不同季节痕迹的海拔变化表明,该地大熊猫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的生态习性。此外,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大熊猫空间分布等亦与其他相关研究大致吻合,表明该保护区所采用的监测方法有在全国其他大熊猫保护区推广利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1980—1985年在保护区内观察了三处大熊猫产仔巢穴,分布在海拔1600—1800米之间的针阔叶混交林内,是大熊猫常年活动区。大熊猫利用岩石与地面相接形成的空间石洞中建立巢穴。结构有两种类型:一是隧道式洞穴,隐蔽性好;另一种是偏岩洞,外大内小,隐蔽性差,母熊猫则另用华桔竹茎叶围铺成一“筐”状巢穴,存放幼仔。隧道式巢穴内的铺垫物全部为枯木断节。大熊猫利用巢穴的时间约半年左右。有两处巢穴曾多次利用过。 相似文献
11.
截至200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596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4991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所面临的3个方面的挑战,即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以及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需求相冲突的挑战。作者还就我国大熊猫保护前景进行了展望,即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种群数量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将逐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加剧;圈养种群将形成能自我维持的种群,圈养个体通过培训将逐步放归到隔离野生小种群中以改变其命运。 相似文献
12.
研究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的消长动态及其干扰因素对识别大熊猫潜在生境、保护大熊猫种群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收集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秦岭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对比分析了大熊猫种群的空间利用变化格局,并探究了道路干扰对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1)2000-2012年间,佛坪、长青核心密集区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密度西北方向增加,东南方向减少,即黄柏塬保护区呈增加趋势,而佛坪、观音山和周至保护区交界处呈减少趋势。其中,局部高密度区面积减少,但整体空间利用面积增大,并呈向外围扩散趋势。种群空间利用密度最大增长达3.05痕迹点/ km2,最大减小密度达2.71痕迹点/km2。(2)距国道、省道和县道2000 m以内种群空间利用密度增幅上升,距乡村道路2000 m外种群空间利用密度变化减小,且距高速公路3500 m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密度由减转增。深入探讨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格局可为建设优良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提供参考,其结论将有助于优化道路选址和保护区规划,缓解人为活动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小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根据全国第3次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调查结果,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在石棉、冕宁和九龙三县,栖息地总面积802.04 km2,大熊猫种群数量有32只。大熊猫在3个位于小相岭山系的自然保护区内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分别为: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9只,栖息地面积168.01 km2;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14只,栖息地面积306.38 km2;四川贡嘎山自然保护区1只,栖息地面积15.19 km2。在3个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为489.58 km2,占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61.05%;有大熊猫24只,占大熊猫种群数量的75.0%。小相岭山系大熊猫meta种群栖息地片段化比较严重,它由2个种群和2个孤立分布点组成。南北方向从成都至昆明的108国道以东的种群A有大熊猫13只,栖息地面积263.54 km2, 完整性较好,大熊猫分布比较集中。108国道以西的种群B有大熊猫19只,栖息地面积为538.50 km2,栖息地破碎。该山系大熊猫数量少,栖息地片段化严重,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从北美的研究看大熊猫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ichardB.HARRIS 《动物学报》2004,50(4):662-668
尽管人们对大熊猫的种群动态了解很少 ,但是我们可以从对相似物种的研究和经历中了解一些基本原理。在不减少对后续的有关大熊猫种群特征、遗传学和行为研究的前提下 ,根据对北美食肉动物种群生物学的理解 ,我提出了下面一般性的结论。首先 ,弹性分析确认 ,大熊猫演变出了确保雌性个体高存活率的生活史。比较而言 ,繁殖率并不重要。成年雌性个体的存活率增加 ,比相应的繁殖输出要导致 5倍的保护效益。第二 ,在可能表现大熊猫种群特征的假设前提下 ,雄性 (甚至成年个体 )的存活率相对而言也是不重要的。第三 ,尽管都认为大熊猫繁殖很缓慢 ,但是从数学上来说 ,如果生境 (以及与其相关的存活率 )允许 ,大熊猫的种群能够比较快地增长。最后 ,北美西部对濒危物种再引入的经验提醒我们 ,保留大片尚未破碎化的生境非常重要。狼在 2 0世纪中叶就在美国西部灭绝了 ,但是目前由于有广阔的生存区域和丰富的食物 ,种群恢复很快。对比而言 ,最近从原野中消失的黑足鼬 ,在种群重建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尽管人们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看来黑足鼬可能只是没有足够的野外栖息地 (猎物 )以维持生存。如果没有足够的栖息地 ,再好的科学也不能拯救大熊猫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为了将人工繁育的部分大熊猫个体重引入其历史分布区或复壮野生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进行圈养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工作,通过野化培训以提高圈养大熊猫适应和选择野外环境的能力。对野化培训大熊猫\"淘淘\"的生境选择研究表明: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经常活动于新笋密度较大的区域[生境与对照:(2.68±1.14)对(1.58±0.66)],却避开成竹密度过大[(9.91±2.51)对(12.18±4.68)]、竹子较高[(4.57±1.09) m对(4.98±0.66) m]以及枯死竹过多[(2.52±0.86)对(3.39±1.33)]的区域;喜欢活动于离水源[(1.59±0.67)对(2.19±0.87)]和隐蔽场所较近[(5.37±2.14) m对(8.35±7.76)m],以及距离乔木较远[(3.09±0.69) m对(2.70±0.42) m]和郁闭度较低[(1.85±0.57)对(2.10±0.47)]的区域(P < 0.05),新笋密度大小是该栖息地在整个野化培训期间是否被利用的最重要因素。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保持着与带仔母兽相近的生境选择特征,对竹子环境的选择也与卧龙野生大熊猫相似,野化培训对该大熊猫幼仔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形成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分别为9.21 hm2 和1.93 hm2,占野化培训圈面积的51.95%和10.89%,其中家域面积仅有卧龙野生大熊猫的1.4%-2.4%,所以在以后的野化培训过程中需要采取增加野化培训圈中环境丰富度等方式,促进野化培训大熊猫形成较大的家域面积。 相似文献
18.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漩涡模型Vortex mondel 713 , 模拟了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在未来100年内的变动趋势。结果显示: 在无交配限制、无密度制约、无近亲交配衰退等条件下,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在考虑近交衰退的影响后, 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 灭绝率提高; 竹子开花虽能加速大熊猫种群的绝灭, 但由于保护区分布有多个竹种,因此并不会对大熊猫种群产生灾难性影响; 但是人为捕杀可迅速减少大熊猫种群数量, 加速其灭绝过程。因此, 对该保护区大熊猫进行保护的最重要措施就是严格控制人为捕杀, 并保护栖息地及走廊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