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蝗虫消化道形态结构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小民  李晓玲  郭亚平  马恩波 《昆虫知识》2007,44(1):135-137,I0001
采用扫描仪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消化道内部的超微结构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直接将蝗虫消化道的内壁翻出(不染色)铺展于扫描仪的玻璃板上进行扫描,就能得到蝗虫消化道在自然状态下的完整图像,将扫描仪扫描后的样品用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并对照上述研究结果,即可定位蝗虫消化道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为蝗虫消化道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蝗虫消化道超微结构的定位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人工林新推广树种黄梁木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在当前栽培中发现两种食叶蝗虫的形态和习性,控制其危害和防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短额负蝗与中华蚱蜢精子比较(直翅目:蝗总科)奚耕思,郑哲民(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市710062)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与中华蚱蜢Acridacinerea为中国两种常见的蝗虫。由于头顶细纵沟,后足股节外侧花纹及...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农药马拉硫磷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ioria manilensis(Meyen)消化系统的影响,文中以喂食形式给药,不同喂食时间点蝗虫处死后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并观察蝗虫消化系统不同部位形态学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对东亚飞蝗嗉囊、前胃、胃盲囊、中肠、回肠、结肠、直肠等各消化道部位均能造成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包括内膜完整性被破坏、上皮细胞死亡、纵肌、环肌、结缔组织等病变和坏死等,且呈时间依赖性。故马拉硫磷的作用可以影响到东亚飞蝗对食物贮存、研磨、消化、养分吸收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导致蝗虫的死亡。本文研究结果对蝗虫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稻蝗全消化道内壁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扫描仪和扫描电镜对中华稻蝗消化道内壁的细微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食道内壁由纵行脊组成,前端有齿。嗉囊包括两段,前段的一个小的膨大部分,由V-形区和两侧的V-形脊组成,只在前端内壁有齿;后段为一个大的膨大部分,由柳叶脊、扇形脊和不规则脊组成,脊的上缘有齿。前肠内壁的齿主要为单生齿,除贲门瓣上齿的齿尖指向前方外,全部齿的齿尖指向后方。后肠的前端为12个幽门瓣,内壁有齿。回肠和结肠由6条纵行脊组成,结肠内壁有齿。直肠的齿在除直肠垫外的直肠内壁上。后肠的齿主要为丛生齿,后肠除直肠内壁齿的齿尖指向附着环外,全部齿的齿尖指向后方。根据我们的观察,对前肠提出了新的分区。  相似文献   

6.
四种蝗虫前肠形态的比较研究(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体视显微摄影技术对斑腿蝗科Catantopidae3属4种(亚科)蝗虫前肠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同一亚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斑腿蝗亚科几种前肠特征同一性很高,同种不同亚种之间略有差异,相同亚种不同地区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四种蝗虫前肠形态的比较分析(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采用体视显微摄影技术对斑腿蝗科(Catantopidae)3属4种蝗虫前肠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的3属蝗虫云秃蝗属,蹦蝗属和无翅蝗属前肠形态有一定共性;同时也可看出,云秃蝗属和蹦蝗属更相近,体现了前肠形态特征与其他分类性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氟虫脲可能的作用靶标及毒性机制, 本研究以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和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为材料, 采用简并引物扩增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的部分cDNA序列; 以氟虫脲浸渍法处理2龄中期中华稻蝗及1, 2和3龄东亚飞蝗若虫为处理组, 丙酮处理为对照组, 使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氟虫脲对蝗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的OcCHS1部分cDNA序列, 其长度为312 bp, 编码104个氨基酸, GenBank登录号为HM214491, 与东亚飞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LmCHS1)在氨基酸水平上相似度达95%。RT-PCR结果显示, 处理组几丁质合成酶1扩增带均强于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处理组中华稻蝗2龄中期若虫OcCHS1 mRNA表达提高了1.02倍, 东亚飞蝗1, 2, 3龄若虫LmCHS1 mRNA表达分别提高了34%, 82%和89%, 差异显著(P<0.05)。分析基因表达提高的原因是几丁质合成受阻后基因表达水平的一种代偿性增加, 由此推测几丁质合成酶可能是氟虫脲作用的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直翅目剑尾亚目和锥尾亚目的两个物种--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和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成虫的马氏管进行了观察,发现两者在着生位置、方式和细胞结构上存在明显不同.着生位置上,黄脸油葫芦的马氏管着生在后肠前端与后肠后端的交界处,短额负蝗的马氏管着生在中肠与后肠的交界处.着生方式上,黄脸油葫芦的马氏管是通过一根无色透明的公共管与肠道相通的,而短额负蝗的马氏管分为12丛,每一丛直接与肠道相连.细胞结构上,黄脸油葫芦的管壁由8个细胞构成,且集中在管的中央,与管壁有空隙;而短额负蝗的管壁由3~4个细胞组成,分散在管壁外围,有马氏管凸.  相似文献   

10.
【目的】白蚁具有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主要场所在消化道内,因此消化道形态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对采自河南省的3种白蚁(平额散白蚁Reticulitermes planifrons Li et Ping、湖南散白蚁Reticulitermes hunanensis Tsai et Peng和双工土白蚁Odontotermes dimorphus Li et Xiao的兵蚁和工蚁头胸部特征及其消化道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种散白蚁兵蚁的头壳、后颏和上颚没有明显差异,但与双工土白蚁差异显著。3种白蚁工蚁的前肠、后肠及消化道平均长度均大于兵蚁,且差异显著(P<0.05),而中肠的差异不显著;双工土白蚁的肠道总长度工蚁/兵蚁比值(1.4倍)大于两种散白蚁(1.1倍);除了嗉囊和囊形胃外,两种散白蚁工蚁的其余消化道各段差异显著(P<0.05),与双工土白蚁相比差异也显著。【结论】工蚁的消化道比兵蚁发达,散白蚁的消化道结构与土白蚁有较大不同,这些结果与工蚁和兵蚁的社会分工有关,同时也表明高等白蚁与低等白蚁相比不仅是采食习惯的差别,自身消化系统结构与分区也有较大不同,并为白蚁的生物防治和生物质资源利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通过Wright's染色和光学显微镜对不同地区东亚飞蝗的血细胞进行了观察,发现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的血细胞包括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和类绛血胞4种类型.原血胞的细胞核为红色,而其它3种血细胞的细胞核均被Wright's染液染成红色和蓝色2种类型.故认为浆血胞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华稻蝗形态特征与地理特征的关系,选取中华稻蝗体长(LB)、头长(LH)、前胸背板长(LP)、前胸背板宽(WP)、前胸背板侧片长(LLP)、前胸背板侧片高(HLP)、前翅长(LEL)、后足股节长(LF)、后足股节宽(WF)和后足胫节长(LT)等10个性状,采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进行比较,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体长方差分析、各个性状在不同种群间的多重方差分析以及各性状间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9个中华稻蝗种群分为南方组、北方组及一个过渡种群,雌雄虫中北方种群的体长均明显小于南方种群;各性状测量值呈现出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10个性状中除前胸背板长、前翅长、后足股节长和后足胫节长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之外,其余性状均与海拔高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结果表明,秦岭的分隔是造成南北方种群形态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体型较大、后腿股节较宽的中华稻蝗更有利于在高海拔环境生存。  相似文献   

13.
东亚飞蝗行为和形态型变的判定指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田间、室外罩笼、室内行为测试等一系列实验,研究了东亚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之间的行为和形态差异。确立了东亚飞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形态和行为指标.结果表明,雌雄散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4以下,转向次数分别在1.3和1.4以下;雌雄群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6以上,转向次数分别在1.6和1.5以上.群居型蝗虫的跳跃次数、转向次数显著高于散居型蝗虫。所以跳跃次数、转向次数可作为东亚飞蝗行为型变判定指标.在同型不同性别的蝗虫之间行为型变指标没有显著差异.F/C值可作为4龄以上东亚飞蝗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而E/F值可作为东亚飞蝗成虫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两型的F/C值都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且同龄期雄虫F/C均大于雌虫F/C.F/C、E/F值在不同型态和同型不同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确定两型形态型变标准时应将雌、雄虫分开,即雌性和雄性散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大于2.5、2.8、3.3和2.6、2.9、3.5;雌性和雄性群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小于2.5、2.7、3.1和2.5、2.8、3.3.成虫的E/F值也可以作为成蝗形态型变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东亚飞蝗谷胱甘肽S-转移酶分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硫酸铵沉淀技术和GSH-agarose亲和层析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5龄若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GSTs活性在硫酸铵各沉淀段均有分布,但在55%~100%沉淀段活性较高,在硫酸铵饱和度为85%时比活力最高,达到420.33μmol/min/mg protein,纯化倍数为18.86。根据硫酸铵粗沉淀谷胱甘肽S-转移酶结果,选择硫酸铵浓度为60%~90%沉淀段进行GSH-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后比活力最高达到1365.29μmol/min/mg protein,纯化倍数达到61.25。经SDS-PAGE鉴定,得到的GST为1条带,亚基的分子量约为24kDa。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食料植物对东亚飞蝗肠道细菌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食料植物对东亚飞蝗肠道细菌状况的影响。方法以墨西哥玉米、野生马唐为食料植物饲喂东亚飞蝗,在其成虫肠道内和粪沙中分离纯化细菌,获得22株菌株,分别对其培养性状、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和生理生化性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上述22个菌株分别属于稀有杆菌属(Rarobact-er)、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棍状菌属(Clavibacter)、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埃希菌属(Eschrichia)、气微杆菌属(Aercmicrobium)、沙雷菌属(Serratia)、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沙门菌属(Salmonella)、志贺菌属(Shigella)、口腔球菌属(Stomatococcu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地杆菌属(Terrbacter)、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皮杆菌属(Dermabacter)、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凝结芽胞杆菌属(Bacilluscoag-ulans)。结论不同食料植物对东亚飞蝗肠道细菌种类和数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的分布与土壤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从土壤的质地、含水量、pH值和含盐量等方面 ,研究了白洋淀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蝗区的土壤状况 ;并结合实地考察的样点处蝗虫密度情况 ,研究了蝗虫不同密度区土壤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研究区蝗虫密度在 3 0头 m2 以上的地区 ,土壤质地为粉砂壤土 ,土壤pH值为7 2 6~ 8 1 2 ,土壤含盐量为 0 0 67%~ 0 2 0 7%。粉砂壤土中 ,砂粒含量较多、粗粉粒含量较少的地方 ,是东亚飞蝗比较理想的生存与活动场所 ;土壤含水量偏高、呈弱碱性的地方 ,适于东亚飞蝗的生存和活动。在研究区 ,土壤含盐量差异对东亚飞蝗的密度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东亚飞蝗发生的孕灾环境及其主要影响生态因素进行辨识.结果表明:蝗灾的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飞蝗分布界限受气候带的影响;发生基地具有类似的孕灾环境特征;飞蝗发生发展与水文、气候、土壤和植被等主要生态因素的一定指标阈值有密切关系;传统的飞蝗预测研究多着重分析各生态因子与飞蝗消长的数理统计相关关系,近年多在大尺度气候背景下探讨适宜中长期的预测方法,国内外利用遥感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对蝗灾进行大范围监测.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