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更新世大熊猫牙齿釉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三种大熊猫——大熊猫小种和大熊猫巴氏亚种以及现生大熊猫的牙齿釉质的超微结构.总的看来,从更新世早期的大熊猫小种到现生的大熊猫,其釉柱的变化,是由粗逐渐变细,数量逐渐增多,柱间区的宽度变窄.这可能反映了大熊猫食性不断特化和咀嚼功能逐步加强.从釉柱的形态和排列来看,大熊猫小种与现生大熊猫的亲缘关系,比它与大熊猫巴氏亚种更为密切;由此,大熊猫巴氏亚种可能不是现生大熊猫的直接祖先,进而提示,我国更新世中、晚期的大熊猫非止一个"种"(或亚种). 相似文献
2.
3.
扫描电镜分析牙齿釉质结构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对大熊猫牙齿釉质结构的三维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在同一枚牙齿上,不同部位的釉质切面,釉柱截面的形状、大小以及排列等,有不同的现象.因此在用上述特征描述时,应对所有要比较的样品,须精确地统一在相同的部位.本文以多次实验结果,表明了严格定位取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精液品质的研究:精子和非精子的细胞成分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刚接近性成熟大熊猫的精液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精液品质鉴定,观察结果,除少量完成变态的精子外,多数是处在精子发生的各阶段并发育不正常,精液中伴随着大量巨噬细胞和被吞噬的衰亡精子及其碎片。镜检结果不仅说明这只雄性大熊猫性尚未成熟,其生殖系统可能还伴有生理或病理现象,这样的精液建议不能用于配种。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现代人牙齿和产自广西柳城县社冲村楞寨山巨猿洞,更新世早期的巨猿牙齿的超微结构。巨猿牙齿的表层釉质是Ⅰ型釉柱结构,厚度约为50-60μm,表层下牙尖中心区为Ⅰ型釉柱,其余为Ⅲa型及少量Ⅱ型釉柱结构。现代人牙表层釉质亦为Ⅰ型釉柱结构,厚度小于10μm,表层下,牙尖中心区处为Ⅰ型釉柱,其余为Ⅲa和Ⅲb型以及少量Ⅲ型釉柱。可以认为,这种差别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此外,本文从研究方法上提出,研究釉柱横切面构造的最合适部位为牙尖部位的咬合面。 相似文献
6.
收集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 8只圈养大熊猫的 12个粘液样品并测定了其中 17种水解氨基酸(AA)的含量。结果如下 :粘液干物质中Glu含量最高 ,为 9 2 4 %± 0 4 7% ,其次为Leu、Asn、Thr、Ser、Pro、Val、Lys、Ala、Tyr、Arg、Gly、Ile、Phe、Cys、His,Met含量 (1 2 5 %± 0 18% )最低 ,不同样品中同一种AA的含量不同。样品中 9种非必需氨基酸 (NEAA)的总平均含量为 4 1 1%± 2 2 % ,8种必需氨基酸(EAA)的总平均含量为 2 9 8%± 1 8% ,NEAA/EAA的平均值为 1 38± 0 0 4 ,不同粘液样品的这些数值相近。不同样品中同一种EAA与该样品中Lys含量的比值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样品中 (Tyr Phe) /Lys值最高 ,为1 79± 0 31;其次为Leu/Lys和Thr/Lys;而Met/Lys值最低 ,为 0 31± 0 0 5。各种氨基酸相对于总氨基酸含量的高低顺序与各AA绝对含量高低顺序完全相同 ,Glu含量最高为 13 0 %± 0 30 % ,Met含量为 1 76 %±0 2 5 %。结果表明 ,大熊猫粘液样品各种AA特别是EAA含量丰富 ,不同样品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认为对排粘频繁和每次排粘量大的大熊猫 ,必须补充适量的优质蛋白以弥补由粘液排泄而造成的损失 ,以促进其体况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乳汁中富含游离精氨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8只圈养大熊猫20个乳样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显示:大熊猫初乳和常乳中均含有丰富的游离精氨酸,并且是含量最高的游离氨基酸;泌乳2-10d的大熊猫初乳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约为82mg/100ml,其中游离精氨酸平均含量达61mg/100ml,常乳中游离精氨酸含量约为54mg/100ml,均明显高于人、牛和藏绵羊乳;游离精氨酸在大熊猫干乳期乳腺分泌物中含量显著下降。推测乳中高水平的游离精氨酸在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学报52(2):309-315,2006]。 相似文献
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羧甲基纤维素柱层析都表明大熊猫(Ailuropodmelanoleuc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和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的血红蛋白各有两个组份。在近似的条件下得到了它们的晶体。三种动物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相似,而且N-末端氨基酸都是Val。有待进一步测定全部氨基酸顺序,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是岷山山系大熊猫的主食竹,其可食性在大熊猫食物营养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海拔梯度上温差对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以自然生长在岷山山系核心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2600、2850、3100 m)的缺苞箭竹为对象,对其笋、秆和叶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海拔缺苞箭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叶笋秆,且笋、秆和叶的营养成分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2)粗蛋白和氨基酸总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对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3)除笋中苏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秆中丝氨酸、蛋氨酸以及叶中半胱氨酸外,海拔对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海拔对粗蛋白/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有显著影响(P0.05),在笋和秆中表现为海拔3100 m最高,而海拔对纤维素/粗纤维、粗脂肪/粗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缺苞箭竹叶、笋的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秆;高海拔有利于缺苞箭竹各器官粗蛋白和氨基酸的积累,不利于粗纤维的积累,这可能使大熊猫的取食选择发生改变,更倾向于取食高海拔的笋和叶。 相似文献
10.
更新世大熊猫是暖生类型,现存大熊猫是耐寒类型,前者较原始,后者是从前者衍生出来的。地史变迁、川西高山深谷地形形成,使之这一地区环境复化、生物进化过程加速,因而可能从暖生祖先产生出耐寒后裔。由于两者对环境气温的耐受幅度不同,加之川西地形便于动物迁移,故后者能保存下来,前者则因冰期气候而终于全都绝灭。 相似文献
11.
Zhao Zikui Zhang Wending 《古脊椎动物学报》1994,(2)
RecentlyanalysisoftheenamelprismpatterninanumberofNeogenehominoidsdocumentedthatdistinctdifferencesbetweenthevariantsofPatternⅢprismdoexistandseemtobeusedasataxonomicindicator(Gantt,1982,1983).However,becauseofinadequatesamplingandp0orlyunderstoodprocessesattheu1trastructural1evel,thevalue0fsuchstudieshastogainuniversalacceptabilityfordeterminingrelati0nshipinaconsistentandsystematic1nanner.Thereis0bviouslyconsiderablepotentia1interestinthestudyofename1prismpatternsandenamelmicr0structureinf… 相似文献
12.
THE DEVELOPMENT AND ULTRASTRUCTURE OF ECTOMYCORRHIZA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J. A. DUDDRIDGE 《The New phytologist》1986,103(3):465-471
13.
Zhao Zikui Li Youheng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aleoanthropology Academia Sinica 《古脊椎动物学报》1987,(4)
<正> Enamel ultrastructures in the molar teeth of the giant panda, including Ailuropoda microta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t of the 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and a living form, Ailuropoda rnelanoleuc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sections of enamel were made in order co evaluate shape, size and arrangement of the prisms. The sections were etched then with 0.074 M H_3PO_4 for 30-60 sec. Our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certain features of the enamel which allow us to recognize differences among Ailuropoda on the basis of examination of large areas of the enamel.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below. 相似文献
14.
日本沼虾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结合细胞化学方法对日本沼虾精子进行子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沼虾精子琪似外翻的伞状,无鞭毛,不运动的精子主要由前端棘突,中间帽状体和后主体部分组成,精子的核属非浓缩型,内布许多絮状物质,外无核膜包被,呈Feulgen阳性反应,位于后主体部内;中间帽状体的细胞质内含有一对中心粒和15-20根放射状排列的纤丝,纤丝在帽状体凸面中央汇聚并延伸成精子的棘突,棘突和放射状纤丝皆具 相似文献
15.
江豚皮肤的超微结构及其与其它豚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豚皮肤的超微结构与海洋豚类相同,但在各层表皮细胞中存在大量的膜被颗粒,这很可能与江豚适应从海水进入淡水的生活方式有关。大量成束的张力原纤维的存在,有利于江豚在水中深潜和快速游泳,可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加强细胞之间的联接。在上下颌皮肤的乳头层基部大量被囊神经末梢和有鞘神经纤维束的分布、与江豚水底觅食方式有关。白鱀豚和条纹原海豚皮肤的超微结构与江豚大致相同,但亦有其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性别与年龄对圈养大熊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 2 4只圈养大熊猫行为进行了定量观察 ,发现雄性活动、蹭阴标记和探究行为频次显著高于雌性 ,其它行为差异不够显著。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探究和游戏行为频次显著减少 ;雄性个体用于蹭阴标记和嗅闻的时间显著多于雌性 ,而用于休息行为的时间则正相反。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用于游戏的时间显著减少 ,休息的时间显著增加 ;圈养雄性个体白天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间百分比 (86 5 9± 5 4 0 ,n =11)显著多于雌性 (6 6 77±5 75 % ,n =13,P =0 0 5 0 )。结果表明 :1)大熊猫个体行为的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野生个体 ,而且存在于圈养个体 ;2 )幼年个体表现较多的游戏和探究行为可能与行为学习和模仿有关 ,并可能对个体行为发育有重要影响。非发情期雄性个体表现较多的蹭阴标记和嗅闻行为可能与护卫领地和维持社群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翅果油树根瘤超微结构及其内生菌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翅果油树(Eldaeagnus mollis D.)根瘤侵染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内生菌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翅果油树根瘤中的内生菌具有五种不同的发育形态:菌丝、固氮泡囊、孢囊、孢囊孢子和拟类菌体。内生菌的这些不同形态以及它们在共生固氮中的作用,本文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扫描、负染、超薄切片等电镜技术对三株国外引进的艰难梭菌参考菌株作了超微结构的观察。在电镜下,艰难梭菌表现为长短不.的粗大杆菌,表面平整,未见鞭毛和菌毛。菌细胞壁两侧平行,有两个电子致密层和中间透明区结构,与细胞膜之间呈典型的双层单位膜。胞质中充满核糖体和散在的核区,并可见到与细胞膜相连的侧中膜小体。此外还观察到典型的芽胞以及存在于细胞壁外的荚膜结构。本实险结果为深入研究艰难梭菌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罗非鱼内耳形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非鱼内耳器官结构与典型硬骨鱼的内耳结构一致。球状囊呈椭圆体状,其耳五充满整个囊体,耳石上有明显的中央沟,中央沟在形态上与球状囊听斑一致;听囊呈圆形,听囊耳五约占整个听囊一半,耳石较薄且较透明,有明显外缘区和中央区之分;椭圆囊呈不规则椭球体状,其耳石占椭圆囊的较小部分,耳石表面粗糙。罗非鱼耳石膜为一层胶质膜,位于耳石和听斑之间,并触及所有毛细胞,膜有大量小孔,小孔处恰为毛细胞的纤毛束伸入,纤毛束透过小孔触及到耳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罗非鱼内耳听斑也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听斑表面有大量具一定分布规律的纤毛束。罗非鱼内耳听觉器官主要有三种纤毛束类型:F_1、F_2和F_3型。按照纤毛束的取向一致性,球状囊听斑划分三个区;听囊听斑和椭圆囊听斑均划分两个区。 相似文献
20.
日本血吸虫尾蚴头腺及钻腺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电镜观察发现: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头腺为多导管的单细胞腺,由腺体部和若干突起状的短导管构成,其分泌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大小为 0. 29 × 0. 23μm,具有同心的环层膜状结构。前钻腺含有 A、B两型分泌小体。 A型分泌小体近似圆形,平均大小为 0. 46× 0. 32μm,基质为电子致密的均 匀结构;B型分泌小体数量众多,略呈不规则的圆形,平均大小为1.02×0.82μm,基质为中等电子致 密并含十余个小圆形的电子透亮区。后钻腺含有椭圆形或长条状的分泌小体,平均大小为0.97×0.62μm,基质呈同质性,或伴有电子密度较深的圆形聚集物,或基质呈泡沫状。每根钻腺导管 的胞质外周具有许多沿导管长轴纵行的微管结构,在导管周围有纤维性网状构造包绕,起着对细长导管的支架作用。在导管束外周又有大量肌纤维包统而形成的鞘状结构,它对管内分泌小体的排出可能具有选择性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