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分因子对云顶山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典型抽样法,以成都云顶山5种人工林——柏木 枫杨林(BF)、银杏 楠木林(YN)、光皮梾木 香樟林(GZ)、枫杨 桤木林(FQ)、柏木林(CB)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并确定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导林分因子,为当地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记录林下植物168种,隶属于62科130属;5种人工林灌木层与草本层的科属种数均以GZ最多。(2)5种不同人工林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种数分别为7、4、7、6、4种和5、4、9、9、10种,数量都较少。(3)5种人工林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sw) 均基本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BF、GZ灌木层的D略高;灌木层的H、H′、D值均以GZ最大,但不同人工林的Jsw差异不显著;草本层的H、H′、D、Jsw均基本呈现CB>FQ>GZ>BF>YN趋势,GZ的D值略高于FQ。(4)6个林分因子对灌木层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林分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和林分密度是影响草本层H、D的主要因子,但各林分因子对草本层H′、Jsw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研究认为,林分结构对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更大,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林分密度对草本层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究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樟树纯林;Ⅳ,樟树、巨桉混交林;Ⅴ,巨桉纯林)进行全面踏查,调查林分因子及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结果】(1)研究区共记录植物184种,隶属于72科132属。5种不同人工林群落乔-灌-草三层的植物科属种数量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其中樟树纯林记录到的林下物种数最多。(2)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重要值占比大,分别占据不同人工林群落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地位。(3)在5种不同人工林群落中,樟树纯林的灌木物种丰富度指数D显著高于其他群落(P<0.05);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H′和D大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群落Ⅲ>Ⅳ>I>I>V,其中樟树纯林的H显著高于樟树、巨桉混交林外其他群落(P<0.05)。(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平均冠幅与灌木层的D和H、草本层的H、H''、D、Jsw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灌木层的H''和Jsw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乔木层平均枝下高与灌木层的H、H''、D、Jsw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平均枝下高和平均冠幅显著影响路域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选择合适树种并定期修枝管理,将有利于路域人工林良好乔灌草群落结构形成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维持。
关键词 林分因子;路域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近自然森林经营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的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6种不同林分类型中的昆虫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获得昆虫标本9542头,隶属于7目,68科,187种,以双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为优势类群。研究结果表明:6种林分类型中的昆虫在物种和个体数上存在差异,相似性分析显示群落结构均不相似;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华北落叶松纯林和其它类型的混交林均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林分类型中捕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是影响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且捕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对植食性类群的控制作用较强;稳定性分析显示6种林分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近自然森林经营下的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的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5种林分类型(樟子松、樟子松-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樟子松-山荆子、樟子松-落叶松-白桦-山荆子-山刺玫)中的昆虫多样性进行分析.共获得昆虫标本9617头,隶属于7目70科195种,以双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为优势类群.5种不同林分类型中的昆虫物种均比较丰富,且各林分类型之间的昆虫群落结构均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樟子松混交林内的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均高于纯林,但昆虫群落特征指数在不同林分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植食性类群、捕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是构成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成分,且捕食性和寄生性等天敌类群对植食性类群的制约作用较强,各林分内昆虫群落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6.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保护区内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森林群落各层片之间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15个群丛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各群丛多样性变化规律.(2)各群丛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均匀度最小,大多数森林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均匀度比较接近.(3) 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和Alatalo指数之间表现极显著差异性(P<0.01).(4)群丛3(华北落叶松-土庄绣线菊+美蔷薇-东方草莓群丛)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3,P<0.05);群丛8(白桦+山杨-灰栒子+美蔷薇-中亚苔草群丛)乔木层和灌木层呈显著负相关(r=-0.458,P<0.05),灌木层和草本层则呈显著正相关(r=0.404,P<0.05);群丛11(白杄-中亚苔草+烟管头草)的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49,P<0.05). 相似文献
7.
林分密度对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四川新津县普兴镇桉树(Eucalyptus robus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林分密度(A.625株·hm~(-2);B.750株·hm~(-2);C.875株·hm~(-2);D.1 000株·hm~(-2);E.1 125株·hm~(-2))样地各3个,对不同林分密度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进行分析,探讨确定桉树人工林的合理栽植密度,为维持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稳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桉树人工林群落共记录到96种植物,隶属于51科79属;在各个林分密度的群落中,植物科属种数量变化规律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当密度为1 000株·hm~(-2)时,乔木层物种数最高(6种);当密度为750、875株·hm~(-2)时,灌木层群落物种数最高(17种);在林分密度625株·hm~(-2)下,草本层物种数最高(32种)。(2)桉树人工林群落各层次的丰富度指数D值、Shannnon-Wiener指数H值、Simpson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值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的D值和H′值在875株·hm~(-2)密度下最大,H值在625株·hm~(-2)密度下最大,Jsw)值在750株·hm~(-2)密度下最大;灌、草层各指数分别均在密度750、625株·hm~(-2)时有最大值。(3)从群落结构上看,5种林分密度的群落径级结构均呈单峰型分布,乔木个体多分布在中径级(7.0≤d23.0cm);高度级结构与径级结构对林分密度的响应不一致,密度A、B、C和D、E的个体分别集中在高度级Ⅱ~Ⅴ(6.0≤h18.0m)、Ⅲ~Ⅴ(9.0≤h18.0m)、Ⅱ~Ⅲ(6.0≤h12.0m)和Ⅳ~Ⅴ(12.0≤h18.0 m)。(4)各层次优势种不同,乔木层中桉树是绝对优势树种,各密度林分中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重要值基本仅次于桉树;灌木层中,桉树幼苗只在密度E出现,构树在各密度下优势地位显著,在密度B~D中,均有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存在,并在密度B下八角枫(0.118 4)和女贞(0.183 2)长势较好,具有较大的更新潜力;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作为草本层的优势种在5种林分密度下都有生长。研究认为,林分密度750株·hm~(-2)(密度B)是新津桉树人工林的最适林分密度,该密度更有利于该地区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9.
10.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朱锦懋姜志林郑群瑞蒋伟(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210037)(福建省建瓯市林委,353100)SpeciesDiversityintheForestCommunityofWanmulinNatureRe... 相似文献
11.
稀有植物十齿花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样方法对贵州省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稀有保护植物十齿花(Dipentodon sinicus)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十齿花群落以蔷薇科、杜鹃花科、壳斗科、桦木科、山茶科、樟科、忍冬科、山茱萸科等为优势科;10个样地中有8个样地以十齿花种群占绝对优势,其平均重要值高达135.69,远远高于其它种群;十齿花群落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为2.847、Simpson指数为0.601、Shannon-Wiener指数为1.523、种间相遇机率为0.601、均匀度指数为0.569,总体上均小于灌木层(分别为:5.580、0.830、2.377、0.829、0.672),表现为较明显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10个样地中,Q1的物种多样性程度最高,Q3次之,Q5和Q6最小,多样性程度最低,10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排序为Q1>Q3>Q9>Q7>Q2>Q4>Q10>Q8>Q5>Q6。 相似文献
12.
浙江仙居俞坑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采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标对浙江省仙居县俞坑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生境优越的常绿阔叶林为高,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植物。在群落垂直结构中,木本植物等2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第1层。物种丰富度以木本第3层最大,草本层最小;而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则以木本第2层最大、草本层最小。木本植物各层次、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各项指标在群落各样地间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南段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分别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对山西太行山南段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个植被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2)落叶阔叶林中各群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漆树 青麸杨林>鹅耳枥 青榨槭林>青檀林>辽东栎林>栓皮栎林>白桦林>红桦林>山杨 白桦林.(3)温性针叶林中各群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南方红豆杉林>油松林>白皮松林>侧柏林.(4)物种丰富度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总体趋势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的趋势则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各群落灌木层物种均匀度指数大于乔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均匀度与草本层相差不明显.(5)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呈单峰曲线变化,即中等海拔高度上的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而高海拔和低海拔多样性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在中海拔(大约1 500 m)地段水热条件组合较好、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土壤增温方式,研究短期4年增温(4℃)对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增温对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增温和对照样地林下植被共有植物38科59属77种,其中增温样地37科53属65种,对照样地36科52属63种。短期增温使乔木盖度增加了22.61%,草本和灌木盖度分别降低4.97%和21.75%;增温使草本、灌木和乔木的高度分别降低21.64%、3.37%和5.59%。草本植物中的蕨类重要值排名在增温后呈下降趋势,乔木重要值呈上升趋势(P>0.05)。虽然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在增温后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温度增加均呈递减的趋势。因此,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对短期增温响应不敏感,增温使草本植物中的蕨类重要值下降,对植物多样性指数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这种响应并不敏感,预计长期增温将可能导致整个群落从草本向灌木和乔木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调查,对世界地质公园四川兴文石海的小岩湾代表性园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园区共有植物48科82属90种,其中天坑物种最丰富(75种),3个溶蚀洼地52种,猴子潭种类最少(12种)。采用香农指数对几个植物群落物种的多样性进行比较,香农指数H'由高到低依次为:天坑(4.056) >溶蚀洼地Ⅰ(2.882) >溶蚀洼地Ⅱ(2.878) >猴子潭(2.821) >溶蚀洼地Ⅲ(2.258),表明天坑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溶蚀洼地Ⅰ和Ⅱ其次,猴子潭地区物种多样性较低,溶蚀洼地Ⅲ最低。建议对石漠化地区植被和植物群落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加强对该区植被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6.
Cultivation of annual crop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reforestation has been commonly practiced in the tropics. In recent decades, however, cultivation of such areas has been discontinued, resulting in widespread abandoned settlements. In this article we used a former forest village settlement in Kenya, which had been cleared, cultivated and then abandoned, to study how natural vegetation recovers after such disturbances. Species richness,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of tree seedlings, saplings, adult trees, shrubs, and herbs were recorded in different zones, from a heavily degraded zone in the center of the settlement, through less disturbed transition zones (TZs), and in the surrounding secondary forest (SF).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tree seedlings, saplings, and adult trees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heavily degraded zone to the SF, whereas shrub and herb richness were the same for TZs and SF and abundance was lowest in the SF. Total species richness was highest in the SF. Some pioneer tree species wer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he TZs, whereas sub‐canopy tree spec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SF. A group of tree species were not particularly associated with any of the four zones. Thus, these species might have good potential as restoration species.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contribute to the knowledge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general, and of individual species characterizing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recovery of abandoned settlements in particular. Such information is urgently needed in designing ecologically sou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storing abandoned forest settlements in tropical areas.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典型抽样法和生态群落学调查法对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椴(Tilia amurensis)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红松林及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次生林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椴红松林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21科,25属;蒙古栎红松林有维管束植物32种,隶属25科,28属;白桦次生林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20科,28属。白桦次生林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指数显著高于2种阔叶红松林,而其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指数最低;3种林型乔木层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紫椴红松林的灌木层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型,3种林型草本层之间的Simpson指数差异显著;紫椴红松林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2种林型,白桦次生林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2种阔叶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此外,蒙古栎红松林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型,而3种林型灌木层的Pielou指数无显著差异,紫椴红松林草本层的Pielou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8.
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差异和样方法等手段,对浙江省马尾松林针叶(针叶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中龄常绿阔叶林和近熟常绿阔叶林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间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植物53科105属170种。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数、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基本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以针阔叶混交林最低,估计跟先锋物种的消失和后期物种的出现这一更替有关。随着演替的进行,各群落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其中针阔叶混交林和中龄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高,马尾松与近熟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群落主成分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果。群落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种组成尤其是乔木层的组成上;针阔叶混交林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一个群落,但它与其它群落间的相似性较高,并已储存了常绿阔叶林中的大部分物种,对演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