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Obraztsov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食心虫是我国东北地区大豆上的重要害虫。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成虫于七月下旬至九月上旬间出现,盛期在八月中旬左右。于成虫盛期后3—5天和10—12天为卵及幼虫孵化盛期。卵及幼虫孵化盛期历年比较一致,而成虫发生盛期个别年有所不同,其原因主要与气象条件有关,尤其是和降雨关系比较密切。成虫的寿命与产卵和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低湿成虫寿命短,同时也影响到卵的发育和孵化。新孵化的幼虫在豆荚上停留时间很短,入荚时在荚面筑了一个丝网,为药剂防治造成一定的困难。幼虫在入荚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死亡,不同大豆品种中幼虫死亡率是不同的,最高达92.0%,最低仅为16.0%,可见在大豆中有较好抗虫性品种的存在,这是值得利用的一个因素。幼虫于豆荚内取食至老熟即脱荚,于土内3—15厘米处筑茧越冬,潜土深度以3—6厘米最多,作茧部位以壠台上为主。幼虫在土内生活期长达十个月以上,其越冬死亡率平均为14.26%,但在化蛹前死亡率高达45.33—82.27%,蛹前幼虫死亡率高主要是生活力减弱所致,而蛹对环境适应力更较幼虫为低,如埋于3厘米以下或土壤湿度低于5%时,则完全不能羽化。因此,利用农业防治具有很大意义。 关于防治此虫的办法:栽培抗虫品种,如铁荚四粒黄及吉林一号大豆品种,可较现有一般推广品种(小金黄一号)降低虫食率50—70%,其次是推行耕、耙豆后麦茬,提倡较远距离轮作以及使玉米混作大豆及大豆小麦间作等均能减轻为害。在为害严重地区须进行药剂防治:在成虫发生盛期撒布6%666和6%666+5%DDT(4:1)混合粉剂。于幼虫孵化盛期前撒布6%666+5%DDT(4:1)混合粉剂均有良好效果(70%以上),但后者在多雨年份效果不稳定,宜采用2%百治屠粉剂,雨季使用效果亦能稳定在70—80%。  相似文献   

2.
靳永  谢玉  张波涛  邵永  杨列芳 《昆虫知识》2007,44(5):734-736
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山东省薛城1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叶片中越冬。对成虫、初孵幼虫和越冬幼虫的田间化学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分别选用1.8%阿维菌素2500倍液或2.5%吡虫啉2000倍液防治成虫或幼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蚕豆象Bruchus rufimanus危害蚕豆相当严重。为了对蚕豆象开展群众性的防治,进一步寻找简便、有效、易为农户和基层粮库所采用的防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者于1984年6月收获蚕豆时,在天门县城关粮食中转站仓库进行了塑料袋密闭储藏蚕豆防治蚕豆象幼虫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甘蔗赭色鸟喙象生物学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蔗赭色鸟喙象 Otidognathus rubriceps Chevrolat是云南甘蔗上一种新的严重蛀食蔗茎的害虫 ,主要以成虫和幼虫危害蔗茎 ,使蔗株枯死 ,造成减产 ,严重的无收。此虫 1年发生 1代 ,以成虫在土中越冬 ,成虫有假死性 ,会飞翔。 5月底 6月初成虫出土 ,交尾产卵 ,9月下旬终见 ;7~ 9月幼虫危害最盛 ,9月上旬至 11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 8~ 15cm做茧化蛹。在胶泥土中虫口较多 ;宿根年限越长受害越重 ;不同甘蔗品种受害差异大。防治措施蔗稻轮作 ;缩短宿根年限 ;选种抗虫品种 ;人工捕杀 ;10月上中旬用水淹灌蔗地 ;6月中下旬结合培土每公顷用 3%甲拌磷或呋甲颗粒剂 75kg,到 7月上旬末和 8月上旬初再结合其它害虫的防治 ,用 4 0 %水胺硫磷乳油 10 0 0倍稀释液喷雾 ,防治效果达 90 %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新疆第一个自主转Bt基因棉花品种国抗62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影响及田间抗虫效果,2005年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在室内以国抗62(转Cry1Ac基因棉花)和中棉35(对照常规棉花)的叶片饲喂棉铃虫幼虫,从幼虫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化蛹等方面,分析了棉铃虫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国抗62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与对照相比,取食国抗62的棉铃虫幼虫1~6龄龄期分别延长了1.0,7.8,8.2,17.8,20.3和>21.3天;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仅为2.6%,最终无一化蛹,而对照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为91.8%,最终化蛹率为89.8%。田间小区调查结果显示国抗62对第2代棉铃虫有非常好的抗虫效果:两个品种棉田棉铃虫落卵量无显著差异,但国抗62棉田比对照棉田虫口数量降低85.7%,顶尖被害率降低94.4%,蕾铃被害率降低95.1%,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国抗62对第3代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欠佳。棉铃虫在新疆棉田以第2代为害为主,因此,国抗62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柑桔爆皮虫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观察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使用Leica MZ 16A研究型体视解剖镜,对柑桔爆皮虫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ers幼期各虫态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卵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为浅褐色并开始皱缩,末期变为黄褐色,孵化前部分卵壳分离为白色蜡质外层和黄褐色内层两层;幼虫孵化的同时直接从卵壳贴近树皮的一侧蛀入韧皮部,同时将大量虫粪排入卵壳;幼虫随着虫龄的增加钳状突的阶数和口上片的宽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末龄幼虫在木质部作一椭圆形蛹室化蛹,身体的头部和尾部以3∶7的比例对折; 化蛹前的幼虫经历一个身体缩短的预蛹状态;刚化的蛹为乳白色,复眼颜色与身体相似,化蛹后蛹的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复眼颜色变为浅红褐色,后期复眼变为红褐色,口器变黑,羽化前蛹的复眼、口器和体表全部变黑;羽化过程中,成虫体表的膨胀导致蛹表皮脱裂,前翅变黑和腹部背面变成碧蓝色后羽化成完整的成虫。本结果进一步支持将柑桔爆皮虫幼虫期分为5龄。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抗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水稻品种资源,明确其抗虫机理,是农业防治的基础。【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虫为害和大田自然受害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不同的水稻品种抗性;同时通过目测不同水稻植株外部形态特征、在网罩内供试品种上接入成虫后2 d的产卵量、幼虫孵化后2 d观察稻株内二化螟的存活率,探讨抗虫品种的抗虫机理。【结果】从344个水稻品种资源和当家品种中筛选出"碑田倒"和"银间杂糯"2个抗虫品种,以及"农飞"和"三香糯"等65个中抗品种,进一步对鉴定出的2个抗虫品种和65个中抗品种进行大田验证,发现符合率达88.06%;其中,抗虫品种"碑田倒"和"银间杂糯"稻株叶舌、叶耳紧贴,叶鞘紧包,脉间距较窄,其植株上的产卵量和幼虫存活率显著少于感虫品种"香稻"、"赣南早"、"三粒寸"、"赣优晚"及中抗品种"赛湖早"、"TKM6"。【结论】在籼稻、粳稻和糯稻中均可筛选出抗虫和中抗品种。其中,糯稻中的抗虫品种和中抗品种较多,占糯稻品种的33.3%;粳稻品种次之,中抗品种占20%,籼稻品种较少,为18.83%。其抗虫机理主要是稻株外部形态特征不利于二化螟蚁螟侵入、成虫产卵量少和幼虫生长发育不良、存活率低。  相似文献   

8.
黄翅菜叶蜂为油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主要害虫之一。在四川凉山地区一年可发生五个重迭世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作蛹茧越冬,越冬成虫四月上旬出现,第一代成虫发生于5月上旬-6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旬-7月中旬,第三代7月上旬-8月下旬,第四代8月中旬-10月中旬,10月间开始越冬。成虫量与油菜生育期有极密切的关系,子叶期成虫量为80.1-93.0%。成虫有较强的伪死性,雨天、阴天伪死性较强,晴天较弱,成虫雨天不活动产卵。雌虫一般多于雄虫,雌虫为68.4-70.9%。雌虫最多产卵量为318粒,最少为35粒。雌成虫寿命5-12天,雌虫3-9天。卵期4-41天,卵孵化率一般为93.3-100%。幼虫有5龄,幼虫期10-36天,1-3龄幼虫多躲在叶背,不易发觉,老熟幼虫潜入1-11厘米土层内化蛹,前蛹期5-21天,蛹期7-25天。成虫初羽化时在土面爬行数分钟才能飞翔,晴天飞翔力强。耕翻土壤对蛹有一定机械损伤,暴露于土面的蛹在自然阳光下照晒其死亡率很高。 666、DDT对黄翅菜叶蜂幼虫具有极强的毒杀效果。敌百虫较差。  相似文献   

9.
抗二化螟的水稻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抗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水稻品种资源,明确其抗虫机理,是农业防治的基础。【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虫为害和大田自然受害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不同的水稻品种抗性;同时通过目测不同水稻植株外部形态特征、在网罩内供试品种上接入成虫后2 d的产卵量、幼虫孵化后2 d观察稻株内二化螟的存活率,探讨抗虫品种的抗虫机理。【结果】从344个水稻品种资源和当家品种中筛选出"碑田倒"和"银间杂糯"2个抗虫品种,以及"农飞"和"三香糯"等65个中抗品种,进一步对鉴定出的2个抗虫品种和65个中抗品种进行大田验证,发现符合率达88.06%;其中,抗虫品种"碑田倒"和"银间杂糯"稻株叶舌、叶耳紧贴,叶鞘紧包,脉间距较窄,其植株上的产卵量和幼虫存活率显著少于感虫品种"香稻"、"赣南早"、"三粒寸"、"赣优晚"及中抗品种"赛湖早"、"TKM6"。【结论】在籼稻、粳稻和糯稻中均可筛选出抗虫和中抗品种。其中,糯稻中的抗虫品种和中抗品种较多,占糯稻品种的33.3%;粳稻品种次之,中抗品种占20%,籼稻品种较少,为18.83%。其抗虫机理主要是稻株外部形态特征不利于二化螟蚁螟侵入、成虫产卵量少和幼虫生长发育不良、存活率低。  相似文献   

10.
长鞘卷叶甲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是为害绿竹等丛生竹的新害虫,该虫在福建永定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交尾产卵,卵期10无;5月中旬开始化蛹,蛹期8无:5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以幼虫及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取食及繁殖。在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该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在7月份新羽化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取食盛期喷洒灭多粉、1605粉荆;初孵化幼虫喷洒白僵菌粉剂、25%灭幼脲粉剂、灭多粉粉荆、1605粉剂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浙江省鲜食玉米品种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方法】2019年在浙江东阳通过灯诱和性信息素诱捕方法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消长规律;通过田间调查明确成虫产卵习性和幼虫对玉米植株的为害习性,以及幼虫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的为害差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高效防治药剂。【结果】灯诱和性信息素诱捕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浙江东阳于6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出现2次明显成虫高峰,9月峰值显著高于6月;草地贪夜蛾成虫趋向于在较低叶龄玉米植株上产卵,80%的卵产于玉米叶片正面,幼虫取食具有显著的趋嫩习性,严重为害玉米心叶和果穗;不同玉米品种被害株率差异较大,甜玉米品种为害株率为0~28.41%,糯玉米品种为害株率为0~42.50%。2019年在浙江东阳进行的田间药剂试验筛选出了甲维盐、虱螨脲、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酰肼、虫螨腈、丙溴磷、灭多威、茚虫威、苦皮藤素Celastrus angulatus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NPV, MbNPV)等高效防治药剂,药后3 d虫口减退率为87.61%~98.99%,田间持效期约为7~10 d。【结论】草地贪夜蛾不仅为害玉米植株的叶片,更严重为害果穗,秋季为害显著高于春季,对鲜食玉米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在防治玉米上的草地贪夜蛾时,应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诱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及重视苗期保苗和后期保穗,适当放宽拔节期到抽雄期防治阈值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一种准确、快速鉴定异斑酷大蚕蛾末龄幼虫、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通过对蛹和成虫性别特征比较可知,雌虫生殖孔位于第8和第9腹节,且第8腹节不愈合,雄虫生殖孔仅位于第9腹节上,且生殖孔两侧有瘤状突起。雌性末龄幼虫头壳的蜕裂线附近浅色区域较多,雄性浅色区域较少,且雌性后唇基区域的颜色较雄性更浅。雌雄成虫差异较大,雄虫触角羽状,前翅一般无透明斑或透明斑很小;雌虫为近丝状的羽状触角,前翅有3个较大且连续排列的透明斑。经过对30对雌雄蛹的测量后,发现在蛹长、蛹宽与蛹重等体型数据上,雌雄蛹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在室内测定了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的生物活性,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对幼虫的拒食作用、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和一定的毒杀活性,以及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经印楝素处理后,幼虫平均发育历期延长、幼虫体重、蛹重、化蛹率和蛹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印楝素乳油12μl·L-1浓度处理3龄幼虫5和7d后的体重分别是对照组的36.8%和14.5%,而幼虫平均发育历期比对照组延长6d左右,化蛹率和蛹羽化率分别是27.79%和37.23%,显著低于对照组85.66%和82.11%.印楝素对低龄幼虫有一定的毒杀活性,而对高龄幼虫活性则很低.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种群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施药7d后其防治效果要优于化学农药10%除尽悬浮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营养状况不同造成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雌、雄蛹重量差异对其羽化的成虫产卵量、产卵期、寿命及下一代(F1)幼虫发育的影响。【方法】室内条件下,通过不同的饲养方法,获得个体重量不同的梨小食心虫雌、雄蛹,待其羽化交配后,记录其产卵量、产卵时间和成虫寿命;卵孵化前后,分别测量卵和初孵幼虫大小,计算卵孵化率,统计幼虫发育历期。【结果】雌蛹重量对梨小食心虫的成虫产卵量影响显著,其重量与产卵量呈正相关(y=15.505x-59.292);同一条件下,雌蛹与雄蛹重量也呈正相关(y=0.823x-0.538)。同时,雌蛹重量对成虫产卵期影响也较大,蛹重大的个体羽化的雌虫比蛹重小的个体羽化的雌虫产卵高峰期提前1 d;较重、中等和较轻蛹羽化出的雌虫个体每天产卵量高于10粒/雌的时间分别为9~10,7和5~6 d;产卵量高于5粒/雌的时间分别为12~13,9和6~7 d。而雄蛹重量对产卵量、雄成虫寿命影响没有明显影响。较轻的蛹羽化的雌成虫寿命比较重蛹羽化的雌成虫短2~3 d;而雄蛹重量对其羽化的雄成虫寿命影响没有明显规律。雌、雄蛹重量对其羽化成虫的卵孵化率、卵和初孵幼虫的大小影响均不显著,对F_1幼虫发育历期影响也不显著。【结论】梨小食心虫雌蛹重对羽化成虫的产卵量和产卵期等影响显著,田间防治时应注意在不同条件下完成发育的个体,尤其是雌虫,由于营养差异引起的个体大小对随后种群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沈阳地区国槐尺蠖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宝玲  柳丽婷  佟忠勇  宋菁 《昆虫知识》2010,47(6):1194-1200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对国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各虫态(成虫、卵、幼虫、蛹)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国槐尺蠖的行为习性、生活史以及田间种群消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槐尺蠖在沈阳一年发生3代,无世代重叠,以蛹在树下松软土壤中越冬。国槐尺蠖幼虫共有7龄,1~4龄取食量小,5龄以后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取食量占全幼虫期的80%~90%,而且随着虫龄的增长,其存活率增加。国槐尺蠖幼虫发生期为5月到9月,6月上旬、中旬至7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9月以后种群呈递减趋势,老熟幼虫开始入土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16.
稻水象甲田间种群动态及化学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在福建省霞浦县长春镇田间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5月中旬是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迁入稻田为害高峰期,5月下旬成虫种群数量迅速降低,并有少量幼虫开始为害水稻根部;6月初是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蛹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并开始有一代成虫羽化。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0%丁硫克百威乳油、48%毒死蜱乳油、40%三唑磷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对稻水象甲成虫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药后7d防效均在92.31%—100%;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15%乐斯本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施药后7d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效90.03%—93.56%。化学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分蘖数和株高均显著大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南方早中稻地区,用666防治一代二化螟的效果很好。但用于防治二代二化螟的效果往往不够稳定。为此,我们在中籼稻田进行了以下试验: 在二代螟卵孵化基本结束、田间有各龄幼虫时,用666处理稻田(用6%666粉剂),试验分不同用药量及不同施药方法两组处理,共11个小区,小区面积0.3亩,施药后3天检查田间各龄幼虫死亡率,结果如表1  相似文献   

18.
《环境昆虫学报》2014,(5):768-774
本研究选用9种常用杀螨剂及2种新型杀螨剂螺虫乙酯、米尔贝霉素,在其田间推荐使用浓度范围内分别设高、中、低三个试验剂量,用喷雾法直接处理异色瓢虫幼虫、蛹、成虫,以比较药剂对该瓢虫的安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24h、48h死亡率,发现11种杀螨剂对异色瓢虫3龄幼虫毒杀效果由高至低依次为三唑锡>双甲脒>阿维菌素>甲氰菊酯>炔螨特>哒螨灵>噻螨酮>米尔贝霉素>甲维盐>螺螨酯=螺虫乙酯,其中螺螨酯和螺虫乙酯处理的幼虫死亡率均为0。2)除阿维菌素、甲氰菊酯和甲维盐外,其它8种杀螨剂对蛹羽化为成虫基本没影响。11种杀螨剂对刚羽化出的成虫有残毒作用,毒效由高至低依次为阿维菌素>甲维盐>双甲脒>甲氰菊酯>螺螨酯>三唑锡>哒螨灵>噻螨酮>炔螨特>螺虫乙酯>米尔贝霉素,其中后6种药剂处理的新羽化成虫死亡率在13.8%以下。3)双甲脒、螺螨酯、三唑锡、哒螨灵、噻螨酮、炔螨特处理成虫的死亡率为0,其余5种药剂对成虫的毒杀效果由高至低依次为阿维菌素>甲氰菊酯>甲维盐>螺虫乙酯>米尔贝霉素。为了保护异色瓢虫,田间化学防治叶螨时应根据该瓢虫发生虫态合理选用杀螨剂。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家蝇成虫作为不育性试验对象有许多优点:饲养和处理方便,并对药剂敏感。采用标准培养基饲养幼虫,可以维持家蝇成虫性比在1:1。这就减少了在大量筛选试验中区分性别的工作。 本试验企图阐明,不同处理方法、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发育阶段对于测定效果有无差异。首先,用了三种不同处理方法,结果显示出以饲食法处理效果比较好,既方便又经济(用药量少),而且兼有滴液接触的有效性。这说明了Thio-TEPA很可能在昆虫消化道中不被代谢而被吸收,与表皮的穿透性大致相等的缘故。使用这三种不同处理方法使家蝇完全获得不育的有效浓度(或剂量)分别是:饲食法,0.5%Thio-TEPA 48小时(不产卵)或24小时(产卵不孵化);体壁液滴法,每蝇 50微克:接触法,5平方寸面积上点药 10毫克,接触半小时。如果减低浓度和时间,效果稍差一些。 其次,以有效浓度0.5%和50微克的Thio-TEPA处理不同性别的家蝇成虫(无论是饲食法或是体壁液滴法),对处理雌蝇×处理雄蝇,以及处理雌蝇×正常雄蝇,都能造成家蝇成虫完全不产卵,卵巢显著见小。处理雄蝇×正常雌蝇,虽然也能产卵并孵化,但不育性的总效果仍在85—90%以上。而且孵化出来的幼虫大都不能继续生长发育。这说明雌蝇对Thio-TEPA更为敏感,可能由于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蛋白质合成代谢受到影响之故。对于雄虫,可能只有部分尚未完成成熟分裂的精细胞受到 Thio-TEPA的抑制作用。 再次,从发育阶段来看,三龄幼虫较一龄幼虫更为敏感(有较高的死亡率);幼虫的处理且能引起后期蛹及成虫形态上的反常。以20ppm浓度的 Thio-TEPA处理三龄幼虫,总的不育效果达87.6%以上;以48ppm和112ppm的浓度处理时,幼虫不能化蛹或蛹不能羽化。如用浸液法处理蛹(2%浓度的Thio-TEPA),未见成虫期有显著不育现象,只是产卵的成虫数有所减少。从处理不同年龄的成虫的结果来看,饲食刚羽化的和羽化后第2天的成虫48小时,可以完全获得不育。处理羽化后第4天和第6天的成虫,仅在第1—3天产极少数卵,以后不再产卵(总的不育效果在90.3—93.2%以上)。 试验结果显示出用不育性药剂来防治家蝇成虫是比较合适的;防治幼虫造成形态上的不正常的成虫;浸蛹处理,要求更多的剂量,显然不够理想。在成虫处理上,接触与饲食同样有效,估计以饲食法(毒饵法)可能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用山苍子芳香油防治蚕豆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姚康  杨长举 《昆虫学报》1984,(2):173-181
用山苍子芳香油拌种防治蚕豆象成虫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每50公斤蚕豆拌油300克两,12天后成虫死亡率达95.8%。在22—28℃下,用200ml/m3的山苍子油薰蒸8天,成虫死亡率达100%,其LC50为59.6ml/m3,LC95为134.9ml/m3。3月份在20℃下,山苍子油薰蒸成虫的LT50为177.8小时,LT95为707.9小时;在25℃下薰蒸,LT50为86.6小时,LT95为334.9小时;在30℃下薰蒸,LT50为50.1小时,LT95为141.2小时;在36℃下薰蒸,不到24小时成虫即全死。山苍子油毒杀幼虫的效果较差。此油平时可供人们药用和食用,也不影响蚕豆发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