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不同采样时期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玉清  张志南  慕芳红 《生态学报》2002,22(10):1622-1628
在渤海的3个典型站位B1、E5和E1,以3个不同采样时期的沉积物样品(1997年6月、1998年9-10月份和1999年4-5月份),研究了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变化。结果表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摄食类型比例在同一个站位3次不同采样均有变化,其中B1站和E5站3个采样时期表现为3种不同的摄食类型分布;将线虫分为3个时期所进行的年龄结构和雌雄比研究表明,在线虫群落中幼龄个体一般占到线虫群落总数的一半以上;对3个站位线虫群落的多样性研究表明,离黄河口最近的B1站,出现种类数量最少,位于渤海中部的E5站,出现种类数量较多;3个不同采样时期的比较,以1997年6月份群落中出现的种类数最多,1999年4-5月份出现的最少。对其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同一个站位不同采样时期,优势种的类型基本相同,变化主要表现在优势种丰度大小的差异,其群落组成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旅顺港附着生物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海洋附着生物也称污损生物,是生长在船底和水中设施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1979年9月至1980年8月在旅顺港进行系统挂板试验,着重研究附着生物的种类、数量和附着季节。 旅顺港位于辽东半岛南端(38°48′N,121°15E),地处黄渤海要冲,与庙岛列岛和登州头共扼渤海咽喉。港内水质清澈、畅通,盐度较高,透明度较大。月平均最高水温8月(20.9℃),最低2月,(1.8℃);月平均海水盐度都在30.1—31.7‰之间。  相似文献   

3.
左涛  王俊  时永强 《生态学报》2017,37(15):5189-5197
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12月和翌年1—2月冰期除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采集的数据资料,分析莱州湾强壮滨箭虫丰度空间分布和体长的季节变化,估算其生产力和摄食率,以掌握其种群动态特征,为评价该种在莱州湾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中地位提供参数和依据。结果显示:强壮滨箭虫丰度和生物量年变化曲线为双峰型,最高峰出现于5月,次高峰出现于8—9月;4 mm和15 mm体长的个体分别是丰度和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生产力估值为0.25 mg C m~(-3)d~(-1),摄食率估值为0.88 mg C m~(-3)d~(-1)。种群月均体长以3—4月最高(10 mm)、5月和11月最低(5 mm);月均体长与月表层水温、盐度呈负相关。春季5月、夏季7—8月和秋季10—11月中,小型个体丰度所占的比例较高,应为种群数量增长期。各月的体长频数分布可分辨出平均体长5mm(Cohort Ⅰ)、介于5—10 mm(Cohort Ⅱ)和10 mm(Cohort Ⅲ)的3个同生群。Cohort Ⅲ和Cohort I高丰度区的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别介于15—17℃和29—32。Cohort Ⅲ基本不出现于水温大于24℃的站位,其丰度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Cohort Ⅰ基本不出现于水温低于11℃的站位,其丰度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Cohort Ⅱ高丰度区的表层水温和盐度为26—27℃和30—32。由上推测强壮滨箭虫发生明显体型更替的水温阈值应不超过15—17℃。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渤海海水中酵母菌种类的调查结果,从31个站位中,共分离鉴定了228株酵母菌,这些酵母菌分别属于8属40种:红酵母属(Rhodotorula)5个种,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8个种,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2个种,毕赤酵母属(Pichia)8个种,酵母属(Saccharomyces)2个种,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1个种,球孢酵母属(Torulaspora)1个种,假丝酵母属(candida)13个种。40个种中,有13种是中国新记录,即:黑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ter),大型隐球酵母(Cr.magnus),多型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polymorphus),克鲁维酵母(Saccharomyces kluyveri),伯顿毕赤酵母(Pichia burtonii),卡森毕赤酵母(P.carsonii),埃切毕赤酵母(P.etchellsii),季也蒙毕赤酵母(P.guilliermondii),海梅尔毕赤酵母(P.heimii),嗜土毕赤酵母(P.philogaea),奥默毕赤酵母(P.ohmeri),棘胫小蠹毕赤酵母(P.scolyti),和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在这13种中,除埃切毕赤酵母和奥默毕赤酵母外,其余11种在海水里也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朱红  许忠能  林小涛  孙军 《生态科学》2007,26(2):155-158
为定量分析海水真菌,分别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采样;并采用5种培养基,每种培养基分别用4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共20种不同处理组合,筛选出适合定量分析海水中真菌的平板计数方案。结果表明,不同的采样方法下,真菌在同一培养基上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在同一海水水样中,马铃薯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海水配制时几乎没有真菌生长;麦芽汁培养基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真菌略有生长,且各种处理间无明显差别,其种类主要是霉菌;察氏培养基和酵母菌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真菌长势差别较大,种类主要是酵母菌。通过对20种培养组合的比较,选择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海水来配制培养基并用海水稀释样品的处理,可以培养出最大数量的海洋真菌。  相似文献   

6.
再议中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兆礼  陈佳杰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856-2864
以往认为,中国近海小黄鱼可划分为3个种群.本研究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形态解剖,分子遗传学和海洋水文等不同方面,重新审视了我国近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小黄鱼仅仅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及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种群.主要证据有三:其一,分析1965年至今小黄鱼不同种群形态解剖学和分子遗传学重要文献,发现这些文献的结果仅仅支持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是一个种群的结论;其二,依据1971-1982年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小黄鱼捕捞统计资料,黄海南部和东海的小黄鱼在地理分布上几乎不存在隔离的现象.在冬季外海,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栖息于同一个越冬场.进入春季后,它们从该越冬场分别向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和吕泗渔场产卵洄游.同时,东海南部近海越冬场的小黄鱼向北作产卵洄游,在舟山渔场汇入外海来的小黄鱼鱼群中.从5-8月,黄海南部至东海仅存在一个小黄鱼索饵群体.而黄海北部和渤海小黄鱼群体与上述群体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其三,黄海南部和东海,近年来小黄鱼产量增长趋势一致,而同期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资源量恢复不大.  相似文献   

7.
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进  李新正  李宝泉 《动物学报》2008,54(3):436-441
本文根据2001年8月和2002年8-10月在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4个航次调查中设置的大面调查站中的9个重合站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统计了其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利用Brey (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在2001年8月和2002年8-10月这两个期间内,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379.44 ind./m2和156.67 ind./m2,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AFDW)计]分别为9.44 g(AFDW)/m2和7.36 g (AFDW)/m2,据之计算出2001和2002年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分别为9.64 g(AFDW)/(m2·a)和6.42 g (AFDW)/(m2· a),P/B值分别为1.20和0.98.同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显示,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内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高于渤海、东海,也高于黄海其它调查区已有报道结果;而P/ B值则高于渤海,低于东海,与黄海其它调查区报道结果接近[动物学报 54(3):436-441 ,2008].  相似文献   

8.
中国渤海海域甲藻孢囊的种类多样性和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黄琳  顾海峰  李爽  李韶山 《植物学报》2012,47(2):125-132
在渤海湾24个站位采集0–10 cm表层沉积物144份样品, 进行甲藻孢囊的种类多样性和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并分析渤海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在渤海海域共采集鉴定出6类32种甲藻孢囊, 包括原多甲藻类孢囊11种、裸甲藻类孢囊6种、膝沟藻类孢囊7种、钙质类孢囊5种、翼藻类孢囊2种及Tuberculodinioid类孢囊1种。其中, 自养型甲藻孢囊17种, 优势种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 丰富的孢囊库为锥状斯氏藻赤潮提供种源, 可作为该海域发生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参考依据; 异养型甲藻孢囊15种, 优势种为无纹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和锥形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conicum)孢囊; 发现1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孢囊--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孢囊, 但是仅在S6、S8和S14三个站位发现, 且孢囊数量较少。渤海甲藻孢囊组成与世界其它海域相似, 异养型甲藻孢囊种类丰富, 提示渤海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每个站位沉积物样品分为3层(每层约3 cm), 春夏两季表层、中层和底层之间孢囊组成差异不大, 平均种类数为5.58–7.29, 孢囊的平均密度范围在58.82–103.57 cysts·g–1 DW之间; 孢囊种类丰富的站点, 孢囊密度也较高, 如S9、S14站位。对渤海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发现表、中、底3层甲藻孢囊的平均种类多样性指数在春季(5月)分别为1.69、1.61和1.52; 略低于夏季(8月)的1.83、1.89和1.60。  相似文献   

9.
研究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DNA metabarcoding)检测辽东湾东北部河口区围海养殖池塘水母种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水母种类物种鉴定和监测的新方法。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分别基于18S rDNA和COI宏条形码检测了辽东湾东北部河口区围海养殖池塘水母种类多样性,通过水样采集、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的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从围海养殖池塘7个采样点中获得可检测的采样点数据。结果显示,基于18S rDNA宏条形码检测出8种水母种类,其中钵水母纲大型水母2种、水螅水母总纲小型水母6种;基于COI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出19种水母种类,其中钵水母纲大型水母5种、水螅水母总纲小型水母14种;两种DNA条形码标记都显示养殖种类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可用于快速检测水母种类多样性,在水母类物种鉴定、监测及早期预警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0.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五个海洋类自然保护区之一。作者根据2004年5月至2005年2月南麂列岛海域的4个季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生态类群与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9种,隶属于6门12个类群,其中桡足类最多,占39.1%;可划分为5种生态类群,暖水性广布类群和暖温带近海类群为两种主要生态类群;出现优势种类15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和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等。多样性分析显示,除冬季外,其他三个季节Shannon-Wiener指数(H′)值均大于2,且秋季最高,达3.29。相关性分析表明,种类数与水温的正相关性非常显著。与1990年调查结果相比,春季和秋季种类类群及种类数有所减少,这与调查时水温变化有关。研究分析认为,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江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