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千岛湖岛屿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7 年秋季和2008 年春季,选取千岛湖地区14 个岛屿和2 个半岛作为样地,采用夹夜法进行小型兽类群落组成调查。两季度共布夹20 400 个,捕获小型兽类1 141 只,隶属2 目3 科9 属13 种,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10 种和仓鼠科(Cricetidae)1 种,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2 种。利用以上结果分析其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14 个岛屿小型兽类群落春、秋两季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呈现极显著差异且优势种发生变化;对可能影响岛屿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的岛屿面积、距最近陆地距离、距最近大岛距离和植物丰富度等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植物丰富度对小型兽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显著影响;对16 个样地按照物种组成比进行聚类,许源半岛样地与14 个岛屿聚为一类,姚家半岛样地单独归为一类,相似性指数比较结果亦显示姚家半岛样地与其它样地的相似性指数偏低。结论:景观破碎化导致千岛湖岛屿小型兽类群落的稳定性下降,物种多样性季节变化强烈;随岛屿面积的增加,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并非总是增加的,而是出现反复,呈现明显的小岛效应;14 个岛屿的物种与许源半岛样地物种构成比接近,推断在水库未形成前属同一生境。  相似文献   

2.
阿拉善地区不同生境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不同生境中小型兽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1998 年8~9 月和1999 年8~9 月, 2002 年10 月, 在8 种不同生境类型中共布放54 个样地, 22 606 个有效铗日, 捕获小型兽类标本866 只, 分属2 目6 科, 共20 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8 种不同生境的小型兽类群落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在1.186~1.589 之间; Pielou 均匀性指数在0.630 9~0.861 8 之间; Simpson 生态优势度指数在0.234 9~0.415 7 之间;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在0.931 8~2.020 之间。根据不同生境的小型兽类群落相似性指数聚类结果,可以将8 种生境的小型兽类群落大致划分为4 种类型: 耐旱型(群落Ⅴ和群落Ⅶ)、干旱型(群落Ⅰ、Ⅱ、Ⅲ)、农林交错型(群落Ⅵ和群落Ⅷ) 和森林型(群落Ⅳ) 。生境条件的差异对小型兽类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而人为干扰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洲滩 小型兽类群落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洞庭湖区洲滩生境中小型兽类的群落状况,对洞庭湖区洲滩生境的小型兽类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铗日法,于2010至2018年,对洞庭湖区洲滩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计算优势度、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对多样性指数采用t值法进行比较,各年份、生境的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差异则采用卡方检验。2010至2018年,共布放34 116铗日,捕获可以分辨种类的样本2 129只,主要有啮齿目(Rodentia)和鼩形目(Soricomorpha)2类,共7种,分别是啮齿目的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巢鼠(Micromys minut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黄毛鼠(R. losea)和鼩形目的臭鼩(Suncus murinus)。总捕获率为6.36%,东方田鼠、黑线姬鼠捕获率较高,分别为1.83%、3.94%。从小型兽类组成看,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在群落中组成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3.18%和29.26%。在调查的5类生境中,植被组成以苔草(Carex sp.)、南荻(Miscanthus sp.)和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为主的生境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指数(1.0772)和均匀度指数(0.6662)均最大,其次是以苔草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275、0.5723)、以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856、0.550 2)和以苔草加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75 6、0.481 9),以美洲黑杨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0.323 6)和均匀度指数(0.180 6)最低,但其优势度最高,为0.881 2。结果表明,随着三峡工程的运行,洞庭湖区植被演替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小型兽类群落动态的变化。在洞庭湖洲滩上,生境越复杂,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高。单一生境下,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越大,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低。目前,黑线姬鼠已经成为洞庭湖洲滩生境的第一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4.
2008年10月—2009年6月,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地区7个不同类型生境,分别在旱季、雾凉季和雨季,采用铗夜法对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展开调查。共布2100铗日,捕得小型哺乳动物3科10种127只,其中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8种,食虫目(Inst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和猬科(Erinaceidae)各1种,平均捕获率为6%。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是该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其捕获率在季节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23),在生境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所调查的7个生境中,以生境最原始的热带雨林中的小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1.91);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物种均匀度最高(0.95);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物种优势度最高(0.94)。人工橡胶林中未捕获到小型哺乳动物。3个季节中以旱季捕获小型哺乳动物数量最多。对不同生境内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6个生境在相似性指数0.21处全部聚合在一起。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小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丰富度与人类干扰程度有关,在人类干扰越小的生境中,小型哺乳动物种类越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人为干扰频繁的生境物种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5.
延安林区地栖鼠类组成及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健  孙婷 《四川动物》2004,23(1):29-32
延安林区共有地栖鼠类8种,分属2科6属。密度和生物量在反映不同生境鼠类作用大小方面并不一致,本文利用密度和生物量综合决定的重要值来表示鼠类优势度,分析了该区地栖鼠类组成及作用大小,并对不同生境中鼠类的优势度水平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华鼢鼠是该林区的优势种类,并提出了针对该鼠的造林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利用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F指数。经计算,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表明:农田一耕地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四川短尾鼩、高山姬鼠、黄胸鼠和社鼠为主要的群落组成,其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J)分别是1.1374和0.8599;原始森林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川西白腹鼠和食虫类为主,其各多样性指数H=0.3307和J=0.3465;高山草甸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鼠兔类和姬鼠类为主,其H=0.3704和J=0.3881。为了得到补充和对照,参考了该区小型兽类已有的资料运用G-F指数评价其生物物种多样性,首先计算科间多样性(F)和属间多样性(G),然后,再利用F指数和G指数的比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GF指数值,说明保护区小型兽类种属间的多样性。该区小型兽类D-F指数为0.6977,即小型兽类种属间多样性较高,但和香农一威纳指数评定多样性有一定差异。保护区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包括人为干扰在内的一切干扰尚需排除。  相似文献   

7.
南京江心洲鸟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4~2006年,分冬夏两季对南京江心洲4种典型生境(居民区、农田区、林区及湿地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7种,隶属10目25科。对冬夏两季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的密度、现存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的对比研究表明,冬季鸟类密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夏季,而优势度、现存生物量则夏季高于冬季。在不同生境中,林区鸟类密度、多样性指数最高;居民区优势度最高;均匀度指数冬季林区最高,夏季居民区最高。  相似文献   

8.
寒温带牧林交错区生境复杂度对啮齿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铗日法对嫩江流域牧林交错区5个生境梯度中啮齿动物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栖息地复杂程度对地面啮齿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和大林姬鼠是嫩江流域牧林交错区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不同物种在不同生境类型中呈明显的不均匀分布,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倾向性.同时,地面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丰富度对地面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啮齿动物的捕获率和生物量与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其物种丰富度随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此外,各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灌丛区和林-灌交错区内大量的低矮灌丛与萌生丛改善了生境的隐蔽条件与食物资源,为更多物种的共存创造了良好的微环境,使得两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小型啮齿动物的物种组成与栖息地的复杂程度有关,但地面植被对小型兽类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力度并不是等同的,对地面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统计生境复杂度或异质性时应考虑不同植被型/生境类型距地面的高度,不同植被型对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程度随其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高寒草甸地区小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寒苹甸地区的人工草场、半人工草场、次生杂类草草场和撩荒地中共有4个小哺乳类群落;根田鼠+高原鼢鼠群落;根田鼠+甘肃鼠兔群落;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群落;长尾仓鼠+高原鼠兔群落。小哺乳类群落种的多样性与植物群落种的多样性无显著相关关系,而与植被的高度、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原鼢鼠是各生境中的广布种。根田鼠与甘肃鼠兔在植被郁闭度高的环境中为群落的主要组成者;植被郁闭度低的环境中,高原鼠兔和长尾仓鼠是群落的主要成员。它们的空间格局主要反映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导致的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会使野栖小型兽类更多聚集分布于城区斑块化的农区和公园生境中,因而其多样性组成及时空变化模式可能会与其他区域不同,了解这些模式对防控城区野栖小型兽类的危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分4个季节在佛山市禅城区3个公园和7处农区生境中以夹捕法调查小型兽类,比较了小型兽类的种类、密度和生态学指标的时空差异。共有效置夹1843夹次,捕获小型兽类2目2科4属7种共244只。其中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的臭鼩(Suncus murinus)占总捕获动物的48.77%;啮齿目中黑缘齿鼠(Rattus andamanensis,20.90%)和卡氏小鼠(Mus caroli,18.03%)为优势鼠种,黑缘齿鼠为佛山市新增记录,卡氏小鼠为禅城区新增记录。4次调查总捕获率达13.28%±0.93%,12月的啮齿类捕获率显著低于4月;公园的总捕获率和啮齿类捕获率都比农区略高,而臭鼩捕获率比农区略低,但差异不显著。12月的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最低;4月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而10月的均匀度指数最高,物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内蒙古阿巴嗄旗那仁宝力格苏木1979-1997年啮齿动物监测资料,利用变动指数(S),得知布氏田鼠密度的年际动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1989-1997年共捕啮齿动物10种,其中田鼠占88.45%,达乌尔鼠兔占5.37%。总密度(单位面积上啮齿动物的密度之和)、田鼠密度、鼠兔密度间均呈正相关,回归模型为:总密度=0.8806+1.0048(田鼠密度)+0.8779(鼠兔密度(P=0.0001)。田  相似文献   

12.
五种鼠的脑和头骨形态及其生态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测量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沼泽田鼠(Microutus fostis)、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大仓鼠(Cricelulus triton)、黑线姬鼠(Apodomus agraius)的头骨和脑外部形态,计算其长度与体长的比值、脑重与体重的比值及其发头化指数。发现棕色田鼠和甘肃鼢鼠的宽与体长之比、齿列长与体长之比显著大于大仓鼠和黑线姬鼠,这些特征和各自的食物类型紧密相关。棕色田鼠脑颅测量值和体长之比、脑重和体重之比较大,甘肃鼢鼠以上值较小,发头化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棕色田鼠、沼泽田鼠、黑线姬鼠、大仓鼠、甘肃鼢鼠、小白鼠、大白鼠。棕白田鼠脑除嗅球外无性二型,而且大脑测量值相对较大。以上脑特征可能和棕色田鼠单配,制婚配制度有关。而甘肃鼢鼠大脑较小的原因可能和其多配制婚配制及其独居生活有关。甘肃鼢鼠和棕色田鼠的小脑测量值与体长之比小于沼泽田鼠、大仓鼠、黑线姬鼠;甘肃鼢鼠的视神经很细,棕色田鼠视神经较细,而其他3种鼠视神经都较粗;甘肃鼢鼠的嗅球较大;这些特征与它们分别适应于地下和地上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记了在四川省炉霍县虾拉沱附近鲜水河左岸发现的十三种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和 C~(14) 年代的测定,初步确定含化石层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最晚期.  相似文献   

14.
杨界沙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 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 时代为仰韶晚期。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3纲7目10科11个属种, 包括蚌类、鸟类、环颈雉、刺猬、褐家鼠、中华鼢鼠、甘肃鼢鼠、草兔、黄鼬、狗、猪、鹅喉羚、绵羊。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 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 草原上有草兔、绵羊等食草动物, 不远处有一定面积沙漠, 其间有鹅喉羚出没。草原和沙漠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 其间有蚌类出现。家养动物猪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个食用动物群的87.9%, 除了饲养家畜, 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达乌尔鼠兔的食物和食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是内蒙干草原地区常见的植食性鼠类。作为此类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对其食物和日食量的研究,是进一步了解该系统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过程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 关于该鼠的食物或嗜食植物种类虽有零星记述(赵月波等,1958;寿振黄,1962;-,1954;梁杰荣等,1978),但未见系统的定量资料。笔者于1980和1981年,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定位站(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结合野外种群的食物调查,进行了不同年龄组夏季和秋季的日食量测定。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6.
鼢鼠属凸颅亚属(Eospalax)的分类研究及一新亚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结合染色体组型和血清LDH同工酶电泳的研究结果。对鼢鼠属凸颅亚属种和亚种分类进行了研究,认为此亚属为3个种、共7个亚种,并且记述了一新亚种——罗氏鼢鼠湖北亚种。  相似文献   

17.
两种小型兽类在我国的新分布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8年8-9月和1999年8-9月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对啮齿类进行了调查,捕到内蒙古兽类两个新记录种:间颅鼠兔(Ochotona cansus)和肥尾心颅跳鼠(Salpingotus crassicauda),经鉴定在国内属新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高寒草甸灭鼠后鼠兔和鼢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灭鼠后残鼠种群的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使防治工作更有效,1976—1980年,我们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调查了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种群恢复过程,发现灭鼠后残鼠数量按逻辑斯蒂曲线增长。 残鼠数量恢复时间t与种群返回时间t_r呈正比。灭鼠后数量恢复时间可按下式估计: 每年杀灭种群一定比例,残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如下; 每年杀灭一定数量,残鼠数量恢复的模型如下: 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残鼠种群恢复速度不同。根据上述数学模型估计,高原鼠兔数量恢复较快,丽中华鼢鼠较慢,因此,其最适灭鼠率也不相同。若每年杀灭一次,对于高原鼠兔,杀灭率必须在80%以上,对于中华鼢鼠,必须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