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BS-17是内生细菌,对番茄灰霉病菌、叶霉病菌和枯萎病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为了跟踪研究野生型菌株BS-17在番茄根围和叶围的定殖情况,构建了1株带有黄绿荧光蛋白基因标记的生防菌株BS-17A.方法:采用NYD连续培养的方法和平皿抑菌试验的方法对工程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和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该工程菌在无选择压力培养基中连续培养50h,质粒遗传稳定性为94%,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叶霉病菌Cladosporiumfulvum和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与野生菌无显著差异,平皿抑菌率分别为85.5%、86.5%和89.8%.结论:该工程菌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和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番茄灰霉病生防链霉菌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由灰葡萄孢侵染所致的番茄灰霉病是一类重要的真菌病害,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友好、病原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是果蔬灰霉病绿色防控的有效措施。【目的】筛选对番茄灰霉病具有防病作用且能促进番茄种子发芽的广谱拮抗性链霉菌,并明确该菌株种级分类地位。【方法】采用琼脂块法筛选拮抗番茄灰霉病菌的链霉菌菌株,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检测菌株T22抑菌谱,通过产胞外酶活性检测、离体叶片防效和种子发芽试验明确该菌株的防病促生相关特性,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从分离的56株放线菌中筛选到14株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放线菌菌株,其中链霉菌T22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最强,且具有较广抑菌谱,同时菌株T22具有产生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的能力。菌株T22无菌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桃褐腐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抑菌率分别为84.6%、81.5%和79.1%;其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对番茄灰霉病离体防效为55.1%;100倍稀释液处理番茄种子,胚轴、胚根和种子活力指数分别增加15.1%、29.7%和43.9%。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多基因聚类分析将链霉菌T22鉴定为白黑链霉菌(Streptomycesalboniger)。【结论】白黑链霉菌T22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产胞外酶、防病和促生活性,在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稀释涂布法从番茄根际土壤中分离放线菌,并以番茄灰霉菌为靶标,利用对峙培养法和牛津杯法筛选拮抗放线菌,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放线菌LA-5.通过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基于16S rDNA 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将菌株LA-5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复筛结果显示,LA-5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100倍发酵滤液对孢子萌发抑制率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50%以上;受抑制菌落呈白色,气生菌丝萎缩稀疏,菌丝纤细、分支明显减少.离体防效试验显示,菌株LA-5发酵原液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可达83.4%.该菌株有望开发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4.
番茄灰霉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大勇  李峰 《生态学杂志》2012,31(4):994-999
对安徽省淮北市番茄植株根、茎、叶中内生细菌及其数量进行了调查和筛选,并测定了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番茄根、茎和叶中的内生细菌的数量分别为5.69×105、5.16×105和2.83×105CFU.g-1鲜重。根据分离部位和表型特征,从健康番茄植株体内分离到267株内生细菌,通过对峙实验,筛选到11株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所分离内生细菌总数的4.12%。来自茎组织中的菌株XF136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带宽度达32.2mm。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G+C)mol%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XF136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室内测定菌株XF136发酵滤液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株XF136发酵滤液可以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当发酵滤液浓度为20%时则完全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0%菌株XF136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与50%多菌灵600倍液相当,20%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高于50%多菌灵600倍液。本研究表明,菌株XF136是防治番茄灰霉病潜在的优良生防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S-159-06菌株活性产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谱及拮抗机理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S-159-06菌株活性产物的抑菌谱及其拮抗机理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S-159-06活性产物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多种病原真菌和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S-159-06活性产物能强烈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可引起病原菌菌丝扭曲,菌丝膨大成串珠状,分枝增多,分枝顶端膨胀后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产生溶菌作用;使分生孢子数减少,孢子萌发畸形,萌发率降低;在温室条件下,S-159-06活性产物不仅能阻止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的入侵,而且在植物体内有内吸作用,对已侵入的菌丝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对1株分离自杜仲茎部的内生真菌菌株DZ05进行鉴定,并对其在PDA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3 d获得的发酵液对多种测试菌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1)分离自杜仲茎部的内生真菌菌株DZ05经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被鉴定为淡紫色拟青霉。(2)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6种测试细菌和9种测试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在13~45 mm之间,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抑菌圈直径>40 mm。研究表明,杜仲内生真菌DZ05的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在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番茄灰霉病拮抗内生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活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大勇  李峰 《生态学杂志》2012,31(6):1461-1467
对安徽省淮北市番茄植株根、茎、叶中内生放线菌进行了分离、筛选,并测定了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番茄根、茎和叶中的内生放线菌的数量分别为5.66×104、0.67×104和0.39×104CFU.g-1鲜重。根据分离部位和表型特征,从健康番茄植株体内分离到93株内生放线菌,通过对峙实验,筛选到7株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所分离内生放线菌总数的7.5%。来自根组织中的菌株HNU-EA27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达28.3mm。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组分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HNU-EA27鉴定为毒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toxytricini)。室内测定菌株HNU-EA27发酵滤液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株HNU-EA27发酵滤液可以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当发酵滤液浓度为30%时则完全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菌株HNU-EA27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分别为80.6%和73.8%,均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本研究表明,菌株HNU-EA27是防治番茄灰霉病潜在的优良生防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法,从一株灰色链霉菌菌丝体中分离得到2个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技术鉴定2个化合物的结构为新刺孢霉素A(1)和N-乙酰基色氨醇(2);化合物1首次从放线菌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辣椒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等多种蔬菜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菌丝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对茄子黄萎病菌的菌丝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半抑菌浓度(IC_(50))分别为30.6和28.8 mg/L,化合物2对茄子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半抑菌浓度(IC50)为34.3 mg/L。  相似文献   

9.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当前使用的杀菌剂因药物残留、病原菌抗药性及食品安全等原因逐渐受到限制。因此,利用拮抗微生物的生物防治逐渐成为灰霉病防控的有效策略。【目的】从番茄植株体内筛选具有抗病促生特性内生菌株并对其生防潜力进行评估,为开发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分离出内生细菌、真菌,结合16SrRNA和ITS序列分析,对候选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通过菌株对峙培养、果实离体接种筛选对灰葡萄孢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菌;进一步测定菌株分泌生长素、嗜铁素的能力及其对拟南芥和番茄幼苗生长的促生特性。【结果】从番茄植株不同部位共分离出72株内生细菌和31株内生真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株对多种病原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FQ-G3,分子鉴定为Bacillus velezensis。FQ-G3对灰葡萄孢抑菌率达80.93%,并显著抑制灰葡萄孢在番茄果实上的扩展。该菌株能够分泌生长素、蛋白酶和嗜铁素,且对拟南芥、番茄幼苗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结论】本研究表明分离自番茄植株的内生菌FQ-G3具...  相似文献   

10.
20种植物提取物抑制植物病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番茄灰霉病菌(Alternaria solani)这两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对采自江西省吉安市的20种植物提取物的抑制菌丝生长活性及孢子萌发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1 mg/mL时,黄花草木樨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抑菌效果最好,对小麦纹枯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两种菌的抑制率均达100%;窃衣、小白酒草、羊蹄和车前草的抑制作用次之,对两种菌的抑制率均大于80%;单从对一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看,还有黄荆对小麦纹枯病菌率为100%,空心莲子草、窃衣、小白酒草和鬼针草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为100%,但是,这20种供试植物的石油醚相和水相萃取物对两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均不强.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亦得到类似结果.以上结果提示植物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黄花草木樨、窃衣、小白酒草等的提取物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蜡状芽胞杆菌plcR基因和papR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6个Bt菌株(WB1、WB7、WB9、HD98、8010、8311)及5个Bc菌株(6A1、6A2、6A3、6A4、6S1)进行了PCR检测.结果显示,3个Bt菌株及4个Bc菌株含有plcR-papR基因.克隆了Bt8010、Bc6A2和6A3的plcR、papR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三个菌株的plcR、papR基因与NCBI数据库中的Bt、Bc及Ba相应序列都有很高的相似性.Bt8010的plcR基因编码框由846个核苷酸组成,可编码282个氨基酸;papR基因的编码框由144个核苷酸组成,可编码48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Bt8010 的PapR有2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PlcR没有信号肽序列.与Bc6A2、6A3和Bc 569相比,Bt8010 的PlcR和PapR在氨基酸序列上与Bc 相应序列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将plcR-papR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HT304中,并转化至大肠杆菌JM109中成功进行了表达,为研究Bt plcR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四霉素对稻瘟病菌丝和孢子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四霉素对稻瘟病菌作用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四霉素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四霉素处理后菌丝发生扭曲变形,粗细不一,部分菌丝内含物流出,出现空管,而正常菌丝粗细较均匀一致,原生质和核等内含物分布均匀;正常的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有明显的隔膜,产孢量较大,而四霉素处理后分生孢子隔膜模糊不清,且在边缘出现泡状突起,产孢较少。通过遗传稳定性初步试验,明确了四霉素对稻瘟病菌具有抑制作用而无杀死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形态特征和DELTA专家系统的组合分析,鉴定了GZUIFR121001标本为细刺束梗孢(Akanthomyces gracilis)中国新记录种。此种能以其柱状至棒状的产孢细胞,较细小的分生孢子和长的孢子链与其近似种一嗜蛛刺束梗孢[A.arachnophilus(Petch)Samson&H.C.Evans]、杵形刺束梗孢[A.pistillariiformis(Pat.)Samson&H.C.Evans]和琼斯刺束梗孢[A.johnsonii(Massee)Vincent,Seifert&Samson]相区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优化检测烟曲霉刺激A549细胞后磷脂酸(phosphotidic acid,PA)含量变化的方法,间接反应细胞内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活性变化.方法 建立烟曲霉ATCC13073刺激肺上皮细胞模型;采用甲醇氯仿法提取胞内脂质;用改良的磷脂酸含量测定法测定PA标准品和细胞内PA水平变化规律.结果 PA标准品在5~ 250 μmol/L呈线性关系;经膨胀孢子刺激后,肺上皮细胞内PA含量显著升高,休眠孢子在这一过程中对肺上皮细胞内PA含量无明显作用.结论 改良的PA测量法能快速、稳定而有效地测定细胞内的PLD活性.烟曲霉膨胀孢子能显著激活肺上皮细胞内的PLD活性.  相似文献   

15.
草果果实中的酚性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植物研究》2009,31(3):284-288
从草果(Amomum tsao-ko)果实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酚性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的糖基被酰化的酚性配糖体。用1D,2D NMR和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2-甲氧基-1,4-二苯酚-1—0-[6-O-(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3’,5'-二-C-β-D-吡喃葡萄糖基根皮素(2)、芦丁(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邻苯三酚(5)、邻苯二酚(6)、对羟基苯甲酸(7)、原儿茶酸(8)和香草酸(9)。化合物2,3,5,7—9均为首次从草果果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从青海省格尔木的农田土壤中分离到一嗜角蛋白的金孢属新种——青海金孢。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对其进行了描述和鉴定,其主要鉴别特征是:侧生孢子较多,光滑,3.6-9×1.8-3.6μm,棒状至柱状,基痕宽>1.0μm;双细胞分生孢子存在,9-13×1.8-2.7μm,柱状;具间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相似文献   

17.
利用基因特异的POR引物从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经干旱胁迫后构建的cDNA文库中扩增得到长度为671bp的PSDREB cDNA克隆。该基因内部含有完整的且大小为543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181个氨基酸残基。在此基础上,对36株小叶杨基因型个体的DREB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其内部存在以CAC为基本单位的4次(A)、5次(B)、7次(C)、8次(D)、9次(E)、10次(F)和11次(G)7种类型的简单重复序列(SSR)。以该重复序列为扩增对象设计引物,对我国11个省16个群体528株小叶杨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群体中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大小顺序依次为:D〉C〉F〉E〉A〉G〉B: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1670,平均观察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685和0.5315,且在多数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效应和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而Ewens-Watterson中立性检验表明,除山西宁武、辽宁朝阳和河南伊川外,其它多数群体均属于中立性选择。研究结果将为利用候选基因内SSR标记来评价林木育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贾春生  洪波 《昆虫知识》2011,48(2):442-446
在中国首次报道了侵染摇蚊的库蚊虫霉(Entomophtora culichs)的形态特征、侵染症状以及发生动态等。库蚊虫霉初生分生孢子,钟罩形,顶部有一明显小尖突,(14.6±1.5)μm×(10.8±1.2)μm。次生分生孢子形似初生分生孢子,但略小,(11.0±1.1)μm×(8.0±0.5)μm。休眠孢子,球形至亚球形,直径(29.3±1.9)μm。被侵染摇蚊尸体以假根附着于基物上,通体覆盖着绿色的真菌子实层。库蚊虫霉侵染率在不同植物上明显不同。库蚊虫霉侵染率随季节不同波动很大,春季最高达90.2%,其次为秋季和冬季,夏季最低为0。2006—2009年库蚊虫霉侵染率为93.5%~95.7%,年际之间变动不大。  相似文献   

19.
经5轮诱变筛选,从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CICC1676)中分离得到产NADH依赖型羰基还原酶(Carbonyl reductase,CR)菌株CP-9。所产羰基还原酶(CRCp-9)经两步快速纯化获得纯化倍数为11.5倍,比活力为1.84 U/mg的酶液,其还原反应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40℃。该酶转化β-羟基苯乙酮制备手性化合物(R)-苯基乙二醇,因此是(R)-专一性羰基还原酶。该酶与NADH普适性再生酶-甲酸脱氢酶(For-mate dehydrogenase,FDH)在胞外相耦联,构建伴有辅酶再生与反复利用的CR/FDH双酶催化制备立体醇体系,底物β-羟基苯乙酮转化率达95.4%,产物(R)-苯基乙二醇得率为93%,辅酶的总转化数(Total turn number, TTN)达267,产物e.e.值为98.6%,批次耦合反应生产能力达0.8 g/L/h,较单酶催化有较大提高,与细胞转化法相比也具有较好的生产能力。因此,伴有辅酶再生的胞外酶耦合催化具有潜在的制备手性醇化合物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松影  林华峰  李茂业  金立 《昆虫知识》2011,48(5):1407-1411
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罹病虫体上新分离出的一种黄绿绿僵菌菌株Metarhizium flavoviride (Mf82),与实验室保存的黄绿绿僵菌、金龟于绿僵菌和白僵菌3种菌种5个菌株作为对比,研究了在SDAY和PDA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并测定了它们对褐飞虱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